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南北朝时期的学者竺道生传播涅槃学,试图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佛教,宣扬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唐代天台宗的湛然和尚发展了前人学说并提出“无情有性”说,不仅人人具有佛性,连花草砖石也有佛性。这些主张( )
A.表明儒者复兴儒学回应挑战的必要
B.体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频繁
C.为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创造了条件
D.折射出民族之间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2.唐贞观年间,高丽、百济和新罗都有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其中有些人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新罗人崔致远在唐朝考中进士并担任淮南节度使的幕僚,还留下了20卷汉文的诗歌集传世,他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朝文化,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享有很高威望。材料现象( )
A.体现了文明交流成果的同质性 B.印证了唐朝宗藩体制的稳定
C.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D.表明了华夏认同具有内驱力
3.1753年,瑞典王后收到一件国王赠送的特殊生日礼物:一座中式宫殿。她描述道: “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这体现了( )
A.中国建筑风格深受欢迎 B.瑞典贵族崇尚中国文化
C.瑞典是中欧文化交流中心 D.中西文化审美趋于一致
4.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朝鲜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基础上编撰形成的。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朝鲜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中朝医学历史传统相似
C.中华文化对外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影响范围扩大
5.1982年春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年致辞中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新“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改善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D.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6.20世纪80年代,为遏止社会上的重利风气,在新加坡政府的号召下,新加坡各界广泛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图书馆建立了专门介绍孔子思想的书橱,《南洋商报》等各大华文报刊发表了大量关于儒学伦理的社论,国际儒学研究会等机构也纷纷成立。上述举措意在( )
A.提升华人的社会地位 B.构建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
C.塑造新的社会价值观 D.抵制西方社会的文化渗透
7.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与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 B.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C.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 D.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
8.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唐朝文化酶的实质是( )
A.大唐国力强盛影响力强
B.唐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唐文化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
D.唐文化对新罗、日本、越南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9.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就在东亚一直处于文明辐射中心的地位,精神的“火焰”一直燃烧得比较炽热。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喃字,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谚文
B.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C.瑞典首都的中国宫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
D.中国的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在印度产生了影响
10.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逐渐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并与当地社会环境习俗相结合,创新了茶文化的内涵。这反映出( )
A.欧美文化依托中国文化发展 B.文化交流的多样性特征
C.商品流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11.孔子学院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中外合作、非营利性教育官方机构。其当代价值是( )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数量表(截至2023年)
大洲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总计
孔子学院数/所 170 209 83 76 25 563
所在国(地区)/个 37 38 27 47 5 154
A.推动当地教育居世界先进水平 B.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
C.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12.17—18世纪,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中国文化影响了启蒙思想。由此可知( )
A.中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B.饮茶成为欧洲民众休闲方式
C.东学西渐丰富欧洲文化内涵 D.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传遍欧洲
13.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不能说明该论断的是( )
A.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
C.宋明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D.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14.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7-10世纪,日本确定了中央集权制、新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等;朝鲜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动这些演进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先进人物的改革推动 B.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
C.海上丝路的成功开辟 D.本族文化的融合吸纳
15.唐朝时,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日本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国的文化、制度和技术;朝鲜半岛的新罗在唐朝时期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新罗仿唐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广泛研究中国的天文、历法、医学、文史典籍。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B.唐朝经济文化的领先
C.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D.遣唐使推动中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化一直保有自身的文化自信,敢于接受冲击,吸纳异域文化。异域文化进入中华文化圈后,其身为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必然会呈现出“刺激一反应一调试”的过程,而中华文化则呈现出“输入一吸收一输出”的过程。异域文化不可能改变中华文化话语权力的构成,于是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就会产生异域文化的调试和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并存。
请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宣扬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连花草砖石也有佛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宣扬了在信仰佛教方面人人平等的思想,这有利于促进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侧重佛教对传统儒学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融合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古代高丽、百济和新罗。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高丽、新罗等国派遣贵族子弟来中国学习,甚至有人在中国还考中进士,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强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文明交流成果的同质性,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外部的巨大吸引力,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表明唐朝时期新罗等国是中国的藩国,排除B项;华夏认同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材料中新罗等国属于外国,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3年中国、瑞典。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瑞典国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瑞典国王是贵族的代表,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瑞典国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不能体现中国建筑风格深爱欢迎,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中国与瑞典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但是据材料无法得出瑞典是中欧文化交流中心的认识,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史实,中欧文化审美不可能趋向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医生不仅前往朝鲜半岛传授医学知识,中国社会还接纳朝鲜人民前来学医;此外,朝鲜人民通过对中国医学的借鉴发展了自己的医学,这不仅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朝医学交流的频次,排除A项;朝鲜半岛医学主要借鉴中华医学,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文化的辐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朝鲜半岛,“影响范围扩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字体。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的新加坡。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题干中“新‘八德’”的具体内涵可知,新加坡此举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公共道德建设,D项正确;1990年,新加坡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82年”,排除A项;新加坡属于多元文化城市国家,排除B项;新加坡独立于1965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1982年”,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为遏制新加坡社会上的重利风气,新加坡号召宣传儒家伦理道德,目的是塑造新的社会价值观以抵制社会上的重利风气,C项正确;宣传儒家思想与提升华人地位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儒家思想在政府推动下的发展,未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宣传儒家思想,但未涉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是抵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同儒家文化相融合,D项正确;A项中“三教合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中颠覆说法错误,排除B项;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化圈的实质是唐文化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C项正确;大唐国力强盛影响力强是唐文化圈形成的基础,排除A项;唐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唐文化对新罗、日本、越南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唐文化的影响,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正反向推断目的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据本题材料“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B项正确;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排除A项;瑞典在欧洲,而不是东亚,排除C项;印度在南亚,而非东亚,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全球)。据题干描述,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路径与影响说明了商品流通对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中国茶作为商品在世界各地的流通,不仅带动了经济交往,也将茶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促使茶文化与各地文化习俗相融合,创新和发展了茶文化的内涵。C项正确; 欧美文化的发展并非单纯依托中国文化,而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未直接强调商品流通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茶文化与各地文化结合创新,展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而非同质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中外合作建立的官方机构”可知,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所以孔子学院当代的价值是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居世界先进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并不是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排除B项;孔子学院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无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7—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并且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这说明东学西渐有助于丰富欧洲文化的内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法得出中西交流进一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饮茶成为欧洲民众休闲方式”属于材料反映的部分现象,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传遍欧洲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并未吸收外来文化,符合材料设问,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而佛教属于外来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吸收了外来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10世纪(日本、朝鲜)。根据材料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符合题意,C项正确。7-10世纪,日本确定了中央集权制、新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等;朝鲜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这都是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的表现,推动这些交流演进的主要因素有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先进人物的改革推动以及本族文化的融合吸纳,如日本大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繁荣。这种经济文化的领先,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前来学习和交流。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罗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被唐朝的先进文化所吸引,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国的文化、制度和技术,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B项正确;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且其也不是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遣唐使推动中外交流虽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是在唐朝经济文化领先的基础上进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背景:唐朝盛世,国力强盛;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交通发达;两国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2)途径: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求取儒家经典;佛教传播。
(3)意义: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促进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基础;有利于两国的友好往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罗)。据材料“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得出唐朝盛世,国力强盛;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据材料“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得出两国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据材料“ 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得出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交通发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罗)。据材料“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和“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得出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据材料“ 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得出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据材料“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得出佛教传播。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罗)。据材料“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得出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据材料“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得出促进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两国的友好往来。
17.观点: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流中,吸收异域文化,推动自身发展。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 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 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 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 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 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刻影响。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流中,吸收异域文化,推动自身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请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据材料“异域文化不可能改变中华文化话语权力的构成,于是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就会产生异域文化的调试和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并存”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并将这些其他文化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据此可概括观点:中华文明在吸收异域文化中不断发展。在进行阐释时,主要结合中国古代中华文化吸收其他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史实进行阐述。可进行阐述如下: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 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 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 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 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 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刻影响。最后进行总结: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流中,吸收异域文化,推动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