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8: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王维的诗作《终南别业》中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过香积寺》中写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句中字字充满的禅道之意,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诗歌的面貌也更加绚丽多彩。由此可见,唐代( )
A.佛教思想丰富了诗歌创作 B.三教思想渐趋于合流
C.文化氛围呈现多元化特征 D.诗歌呈现世俗化倾向
2.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这说明( )
A.民间流行文化影响官方价值观念 B.手工业品成为文艺传播媒介
C.对外贸易商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D.主流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下列选项中,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这表明(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5.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和政治思想的理论根基,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下列选项中体现民本思想的有( )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据天猫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前后,“新中式”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马面裙”供不应求;非遗产品吸引眼球;博物馆文创产品火出圈,传统文化和时髦大气兼具的“国潮范儿”成了年轻人选购礼品的最爱。“文化礼品”的走俏( )
A.取决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B.突显了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7.安徽宏村的承志堂有“民间故宫”之称。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俗称“高堂”。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这种民居的设计( )
A.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D.有效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
8.下表所示是中华传统文化杰出的代表。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 )
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辽河流域
代表 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百越文化 红山文化
A.青铜文化 B.农耕文化
C.民族文化 D.道德文化
9.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冬奥会考察时强调:“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有24个节气,因此开幕式时间定在2022年2月4日晚20:04分,中国队24分出场。此外会徽“冬梦”“飞跃”,吉祥物“冰墩墩”“雪融融”等也都体现着中国元素,让“中国式浪漫”浸润在冬奥会的全过程。“中国式浪漫”( )
A.加速了中国体育运动国际化进程 B.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爱
C.凸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D.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10.景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晏子的话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主张是( )
A.以人为本 B.道法自然 C.和而不同 D.崇德尚贤
11.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或的《萍州可谈》以及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这些著作多是据作者见闻记录,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活字印刷的推广 B.穷理考辨的自觉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异族政权的并立
12.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是以荟萃先民智慧的《易经》为源头,以交融互补的儒、道两家义化为主干,兼取墨、法以及佛教等诸家思想融汇于一炉的多成分、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传统精神文化( )
A.蕴含传统美德 B.包容众家所长 C.拥有悠久历史 D.生命力强大
13.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非礼”。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 )
A.成为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伦理的源泉
B.标志着儒家思想体系的逐步官方化
C.推动我国社会伦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D.阻滞了新的社会形态的孕育和诞生
14.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不同地域文化兼容、互补而博大精深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15.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并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乐制度被作为中华文明的要素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中国历史上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益于( )
A.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B.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C.增强民族凝聚文化认同 D.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韩、赵、魏)等政权皆被视为“中国”,秦、楚、吴、越等政权则被看成是夷狄。到秦朝“以兵灭六王,并中国”以后,按照五德终始学说,以其代周“火”德自为“水”德,以“中国”正统自居,就连周朝时秦、楚、吴、越等政权所辖地区也被视为“中国”了。汉武帝时,承认秦朝代替周朝的中国正统地位,以西汉代秦“水”德为“土”德。汉人在称汉朝为“中国”的同时,又构建起了中国各个民族皆为“炎黄子孙”的血统体系。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只能说是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在他的思想中,君主的地位开始动摇,世袭君主并不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统治者的,如果君主不为人民谋福利,其权力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
——摘编自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先秦相比,黄宗羲对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诗句中字字充满的禅道之意”可知,佛教思想渗透到诗歌的创作中,丰富了诗歌的创作内容与境界,A项正确;材料中的诗歌反映了一定的佛教思想,不涉及三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代诗歌多元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诗歌内容世俗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材料主要讲述明清瓷器印花内容体现儒家思想,表明在人们生活中儒家思想的渗透,D项正确;材料没讲述民间流行文化与官方思想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说到艺术传播,排除B项;材料的瓷器也未提到是对外出口,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人而改变,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C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的是权利的归属问题,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人应该不断前进的精神品质,排除B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源自古代文化典籍,体现了为国为民的情怀、勇于担当的精神、修身克己的操守等,发人深省,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未体现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排除C项;《离骚》不属于儒家典籍,材料中的古代文化典籍不局限于儒家典籍,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可以体现民本思想的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民众和政治稳定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君民关系中,民是最重要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体现了政治稳定和民众的密切关系,①②④正确;③错在“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用威权镇压民众,而不是以民众为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马面裙’供不应求”、“博物馆文创产品火出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式”、马面裙”以及文创产品火出圈,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些国潮作为现代时尚景观中的独特呈现,其创意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并融汇了当代大众审美,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D项正确;互联网发展有利于“文化礼品”的走俏,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文化礼品”的走俏突显了博物馆文物经济价值,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安徽承志堂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这是受到传统礼制的影响,讲究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与自然的和谐,排除B项;这种民居的设计主要受到传统礼制的影响,排除C项;D项“有效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还是红山文化均属于大河文化——农耕文化,B项正确;青铜文化主要是商周时期的奴隶制文化,材料中半坡文化等都是石器文化,排除A项;民族文化的范围过于广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农耕文化,D项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开幕式、会徽、吉祥物的设定都展现了中国元素,构建了中国式浪漫气质,D项正确;加速中国体育运动国际化进程并非材料重点强调的,排除A项;对奥运会的热爱表述不准确,重点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排除B项;题干未凸显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晏子的这段话是在解释“和”与“同”的区别。他通过烹饪的比喻来说明,真正的和谐就像是一锅好汤,需要各种不同的原料和调味品相互调和,才能达到最佳的味道。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相同或一致,而是各种不同的元素相互补充、相互平衡的结果。因此,晏子的话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理念,C项正确;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道法自然”是到家的观点,强调顺其自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崇德尚贤”是推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自然科学并未得以发展,与材料中现象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宋代活字印刷术得到推广,促进了材料中著作的出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这一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与穷理考辨的自觉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因此出现了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或的《萍州可谈》以及赵汝适的《诸蕃志》等等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以儒道为主干,兼取诸家各派思想而形成,可见该学者在此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包容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传统文化的源头,但重在强调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不断吸收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社会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仁”的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而“礼”的学说则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和道德准则。这些学说在封建时代被广为接受,并成为了政治和社会伦理的源泉,对维护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A项正确;儒家思想体系的逐步官方化发生在汉朝后,排除B项;宋明理学推动我国社会伦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排除C项;新的社会形态也需要“仁”、“礼”,因此孔子的“仁”、“礼”学说本身不会阻滞新的社会形态的孕育和诞生,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小沙弥造像体现的是佛教的内容,佛教是由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所以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体现了中华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A项正确;根据小沙弥造像的“微笑”不能体现惩恶扬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并不能体现“互补”的特点,排除C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精英阶层通过不断 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表达对天地山川 祖先的敬畏之心,通过反复再现、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达到凝聚族群向心力、强化文化认同感的目的,C项正确;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的具体的做法,但是它的影响,排除A项;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是为了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也不是影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强化文化认同,而非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6.变化:“中国”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大一统”王朝所辖全境;境内各族同祖同源。
原因:秦汉政治统一;各民族交往密切,民族交融加强;大一统观念增强。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政权皆被视为‘中国’,秦、楚、吴、越等政权则被看成是夷狄”“到秦朝……以‘中国’正统自居,就连周朝时秦、楚、吴、越等政权所辖地区也被视为‘中国’了” “汉武帝时,承认秦朝代替周朝的中国正统地位”,可见秦汉时,“中国”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大一统”王朝所辖全境;由材料“汉人在称汉朝为‘中国’的同时,又构建起了中国各个民族皆为‘炎黄子孙’的血统体系”,可见到了汉代,“中国”境内各族同祖同源。原因,结合所学中关于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民族关系、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阶段,可知原因包括秦汉政治统一和大一统观念增强;与此同时各民族交往密切,民族交融加强。
17.(1)演变:商周时期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保民”,民本思想萌芽;春秋时期,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更加强调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得到较大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将民本思想体系化,民本思想成熟。
发展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传承与创新并举;等等。
(2)发展: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想;主张君主服务于民;反对暴君专制;君臣职责相同,身份平等。
局限:将民置于被动地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演变: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得出商周时期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保民”,民本思想萌芽;根据材料“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得出春秋时期,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更加强调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得到较大发展;根据材料“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得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将民本思想体系化,民本思想成熟。
发展特点: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开始重视民的力量”“到了春秋时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得出起源早;具有阶段性;传承与创新并举;等等。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发展:根据材料“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得出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想;主张君主服务于民;根据材料“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得出反对暴君专制;君臣职责相同,身份平等。
局限:根据材料“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出将民置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