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17:21: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下21《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对话中人物的语气,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艺术。
3.感知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的思想,理解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对话中人物的语气,欣赏二人巧妙的辩论艺术。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话题导入。(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平淡、纯净,情谊才能地久天长,惠子就是他的这样一位朋友。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这对好友身上的故事,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17页并齐读课题。)(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新授
【读一读】
1.学生读课题,谈发现。
预设:
学生回答:(人物:庄子、惠子;事件:游;地点:濠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为“状语后置句”,并引导学生说出正常语序,提示学生做批注。)
2.PPT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3.全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PPT出示“自读目标”)
4.随机指名学生单独读。(教师另外随机请1名学生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邀请该生试读。)
5.全体学生齐读。(PPT出示标节奏课文)
【试一试】
1.结合注释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①鲦鱼:
②是:
③子:
④非:
⑤安:
⑥全:
⑦循其本:
2.再读课文,边读边译,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教师相机板书:庄子、惠子、辩论、鱼之乐。)
【读一读】
1.教师学生合作朗读。(教师请学生再看课文,引导学生发现,除了第一句在叙述背景之外,通篇都采用“对话”的形式。在PPT相机一步步引出对话内容,使得整篇文章呈现于同一张PPT界面,为师生合作读、角色扮演读以及后续教学环节开展做准备。)
2.学生角色扮演读。(教师随机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角色扮演读,该2名学生读完,可请其他同学评价,进而指出不足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庄子、惠子二人说话时的语气,提示学生做批注。请该2名学生再次角色扮演,教师提示可加入相应动作演绎等。)
【讲一讲】
1.惠子认为庄子不知“鱼之乐”,依据是?
预设:
学生回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几个“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两个“固”的不同理解,提示学生做批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分析体会惠子的话,进而分析体会惠子的思想特点并相机板书:求真、善辩。)
2.(1)庄子知道“鱼之乐”的依据是?
预设:
学生回答“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教师强调判断句“......也”,提示学生做批注。引导学生体会“从容”即悠闲自得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鱼儿什么情况下会悠闲自得。)
(2)庄子、惠子二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场对话?
预设:
学生回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人”在“游”时的“开心”“愉快”“放松”“洒脱”“超然”等。相机板书:超然。教师引出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相机在黑板右侧板书“万物与我为一”。)
3.庄子的回答到底是怎么令惠子再未发问呢?应该如何理解呢?(教师请全体学生前后两人为一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讨论,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安”在此处为“哪里”之意。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抓住“濠梁”这一关于地点的回答,反推“安”被庄子理解为“哪里”之意,体会庄子回答的巧妙所在。相机板书:安、巧辩)
4.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这场精彩巧妙的辩论。(教师带领全体同学回顾这场辩论,总结辩论妙在何处: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②偷换概念。相机在黑板右侧板书该两点。在黑板左侧原先文字板书的基础上画桥,最终完成板书。)
【练一练】
试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文小故事。
【记一记】
识记本课所学文言知识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本课所授内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第一篇文章的第二则。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既令人叹服于庄惠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诵读是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环节,而诵读的目的正是在于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自由读、指名学生个人读、全体学生齐读、师生合作读、角色扮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将“读”贯穿于教学始终。
其次,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状语后置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判断句“是鱼之乐也”。此外,本课还有不少名句值得赏析、积累,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读、品位语言之精妙。此外,还要注意欣赏并初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和描写的技巧。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要重点把握两人的论辩技巧和庄子“以我观物”的心境。因此,我在教学时,将重点之一放在了欣赏庄惠二人机智巧妙的辩论,一步步引导学生朗读、赏析二人巧妙的论辩艺术,并利用课堂小结,再次带领学生回顾总结庄惠二人辩论的“妙”之所在。另外,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庄子的心境,体会庄子的思想,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庄子、惠子二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场对话”,引导学生找到“游”,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人”的“开心”“愉快”“放松”“洒脱”“超然”等。教师过渡语,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庄子能看到鱼的“从容”“快乐”,恰恰说明他自己便是从容、快乐的,仿佛自己就是那鱼,那鱼就是自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正符合庄子的思想“万物与我为一”。学生在理解庄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的时候可能存在疑问,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庄子的回答到底是怎么令惠子再未发问呢?应该如何理解呢?”,至此进入课堂讨论环节,全体学生前后两人为一小组讨论。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安”在此处为“哪里”之意。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便引导学生抓住庄子“濠梁”这一关于地点的回答,反推“安”在此处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的,进而体会庄子对于“安”的“偷换概念”,体会庄子回答的巧妙所在。在课堂训练环节,我根据课本后的思考探究“复述这则故事”设置了一个小练笔,“试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文小故事。”(提示学生要用讲故事的口吻,文中不要再出现文言词语)。不足在于,由于时间原因,只展示了一位同学的小练笔。起初,我在做课堂训练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时也思索颇多,想过请学生也来“辩一辩”(即“如果你是庄子,针对惠子的步步紧逼、以退为进,你会如何回答”),或者“你认为在这场濠梁之辩中,究竟谁是胜者”(引导学生有所启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世界的结果也就不同)。当然,也是考虑到时间原因,最终决定设置为“试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文小故事”这一小练笔。在板书设计环节,我引导学生回答“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故事”这一问题相机板书(庄子、惠子、辩论、鱼之乐)。在朗读、品析庄惠二人各自的辩论内容时相机板书二人的人物形象和辩论特点(求真、善辩;超然、安、巧辩)。考虑到庄惠二人是在濠水桥上产生的这场辩论,于是决定最终呈现一座桥梁的形式,为整个板书做结。总之,对于整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而言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争取有对文本更深刻的解读和更精彩的教学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