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9: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察举制(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B.整顿了基层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发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D.未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3.明太祖时,上司对日照知县期满考语为“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有意荐其任职交通运输部门,结果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而将该知县降职。明太祖此举旨在(  )
A.关心百姓疾苦       B.申饬官员勾结
C.整肃地方治理 D.规范政绩考核
4.随着对中国选官方式优点的深入认识,1870年,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此后,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这反映出(  )
A.英国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借鉴
B.英国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
C.中国制度文化具普遍适用性
D.中英民主化中的双向交流
5.1870年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能从事任何官职。所有官吏必须经竞争考试,从中择优录取。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该生的考卷,遭到拒绝。这体现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
A.保证了政局稳定性
B.克服了政治腐败源头
C.遵循公平竞争原则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6.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法律法规 录用规定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年 《公务员录用考察办法(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
A.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C.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7.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文官制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背景是(  )
A.公职人员背叛国家的事件频发
B.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
C.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较晚
D.政党进退影响国家政局稳定
8.(英国)一位部长要对付常务次官,必须有“牛顿的智慧、亚历山大的勇气和拿破仑的手腕”。否则就休想改变高级文官的决定。这说明(  )
A.高级文官是政府的决策官员
B.执政党任命的部长实际无权
C.高级文官对部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部长实际上是高级文官的助手
9.1890年,英国政府调整文官分类,在原来两大等级基础上再分别划分三个等级,均按照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从20至24岁的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这一改革(  )
A.为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政府管理的专业水平提高
C.有效地遏制了文官的官僚习气
D.使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固化
10.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1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原来的“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出现大量外行管内行的现象,用人缺乏法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是(  )
A.旧有干部制度的废除 B.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C.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 D.提高政府效能的选择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高级官员的选任按照级别高低和职掌分为会推和论俸推升。会推,指官员职位出缺,由吏部确定候推者名单和会推日期,至期召集九卿、科、道商议,从中推举二人,再由吏部拟定第一、二候选人,具题请旨,皇帝择一人而授。论俸推升,指吏部从候选者中选择二人,拟定正陪请旨,皇帝选一人补放。其中正陪之次序根据候选官员资历的深浅和历俸时间的长短而定。康熙十年(1671年),即在康熙亲政并铲除鳌拜后不久,清朝取消会推制,行开列之法。此法指吏部按《品级考》规定的应选官员的条件和次序,开列应补、应升官员名单上奏请旨,皇帝从中指定一人而授。此后,据开列之法选任的官员不断增多,应论俸推升的官员也被全部纳入开列请旨的范围中,且有过之。
——摘编自张振国《清代前期文官
选任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光荣革命后,文官队伍继续扩大。那时,所有政府官职都由国王或有权势的大贵族任命。国王总是利用职位肥缺收买议员。为维护自己的独立性,议会在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规定,凡领取王室薪俸或年金者均不得进入议会。后来,议会不时通过任职法案,禁止事务性低级官员兼任议员。这些官员,负责政策的执行和日常政务的处理,即文官。文官的录用以恩赐制为主,即由各部大臣或各部下属机构的负责人根据个人意愿任命文官。少数专业性较强的高级文官通过国王特许状任命。某些高级文官也享有恩赐权,享有恩赐权的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且时人不认为这是非法行为。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高级文官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光荣革命”后文官选任的特点。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察举制(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B.整顿了基层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发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D.未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以察举制为纽带,将伦理观念渗透于官僚体制建设之中,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A项正确;“举孝廉”虽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但与基层社会秩序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品德,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缘关系对官员选拔的影响,有利于平民阶层进入官僚体系,从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2.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解析:材料“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可知官吏俸禄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就已经逐渐取代九品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提升文官待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俸禄支付方式的变化,体现不出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排除D项。
3.明太祖时,上司对日照知县期满考语为“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有意荐其任职交通运输部门,结果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而将该知县降职。明太祖此举旨在(  )
A.关心百姓疾苦       B.申饬官员勾结
C.整肃地方治理 D.规范政绩考核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照知县“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而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最后被降职。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官员的首要责任是劝课农桑,明太祖此举旨在整肃地方治理,教导人民要以农为本,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张,排除;材料中官员没有勾结,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规范政绩考核,排除D项。
4.随着对中国选官方式优点的深入认识,1870年,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此后,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这反映出(  )
A.英国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借鉴
B.英国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
C.中国制度文化具普遍适用性
D.中英民主化中的双向交流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来选拔公务员,说明英国借鉴中国传统制度,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没有体现英国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传统制度,但不代表中国制度文化具有普遍适用性,夸大其作用,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的传统制度,没有体现中英之间的双向交流,排除D项。
5.1870年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能从事任何官职。所有官吏必须经竞争考试,从中择优录取。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该生的考卷,遭到拒绝。这体现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
A.保证了政局稳定性
B.克服了政治腐败源头
C.遵循公平竞争原则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解析:依据材料“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能从事任何官职。所有官吏必须经竞争考试,从中择优录取”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以考试方式进行,择优录取;依据“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该生的考卷,遭到拒绝”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反对徇私舞弊,由此可以看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遵循了公平竞争原则,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克服了”的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6.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法律法规 录用规定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年 《公务员录用考察办法(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
A.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C.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2005年以来我国在公务员录用上的规定越来越完善,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务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A项;“沿用了民国时期”的说法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确保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7.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文官制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背景是(  )
A.公职人员背叛国家的事件频发
B.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
C.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较晚
D.政党进退影响国家政局稳定
解析:所谓的“政治中立”是指在不同政党之间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D项正确;不同的政党可能从本党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但是“背叛国家”这种极端现象很少出现,A项错误;“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民族国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
8.(英国)一位部长要对付常务次官,必须有“牛顿的智慧、亚历山大的勇气和拿破仑的手腕”。否则就休想改变高级文官的决定。这说明(  )
A.高级文官是政府的决策官员
B.执政党任命的部长实际无权
C.高级文官对部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部长实际上是高级文官的助手
解析:虽然高级文官的作用很大,但是部长是政府的决策官员,高级文官是政策的执行者,是部长的助手。材料意在说明高级文官对部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项正确。
9.1890年,英国政府调整文官分类,在原来两大等级基础上再分别划分三个等级,均按照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从20至24岁的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这一改革(  )
A.为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政府管理的专业水平提高
C.有效地遏制了文官的官僚习气
D.使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固化
解析:英国已经在1870年确立了文官制度,189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使其专业化水平提高,B项正确,A项错误;职务常任是造成了官僚习气的主因,C项错误;社会等级制度与文官等级无关,D项错误。
10.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1901年,中国还没有废除科举制度,C项错误。
1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原来的“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出现大量外行管内行的现象,用人缺乏法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是(  )
A.旧有干部制度的废除 B.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C.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 D.提高政府效能的选择
解析: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深化干部制度的产物,不是废除,A项错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管理需要大量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这是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根源所在,B项正确;融入国际社会是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一个原因,C项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旧有的干部制度是高效的,缺点在于缺乏专业化分类,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高级官员的选任按照级别高低和职掌分为会推和论俸推升。会推,指官员职位出缺,由吏部确定候推者名单和会推日期,至期召集九卿、科、道商议,从中推举二人,再由吏部拟定第一、二候选人,具题请旨,皇帝择一人而授。论俸推升,指吏部从候选者中选择二人,拟定正陪请旨,皇帝选一人补放。其中正陪之次序根据候选官员资历的深浅和历俸时间的长短而定。康熙十年(1671年),即在康熙亲政并铲除鳌拜后不久,清朝取消会推制,行开列之法。此法指吏部按《品级考》规定的应选官员的条件和次序,开列应补、应升官员名单上奏请旨,皇帝从中指定一人而授。此后,据开列之法选任的官员不断增多,应论俸推升的官员也被全部纳入开列请旨的范围中,且有过之。
——摘编自张振国《清代前期文官
选任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光荣革命后,文官队伍继续扩大。那时,所有政府官职都由国王或有权势的大贵族任命。国王总是利用职位肥缺收买议员。为维护自己的独立性,议会在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规定,凡领取王室薪俸或年金者均不得进入议会。后来,议会不时通过任职法案,禁止事务性低级官员兼任议员。这些官员,负责政策的执行和日常政务的处理,即文官。文官的录用以恩赐制为主,即由各部大臣或各部下属机构的负责人根据个人意愿任命文官。少数专业性较强的高级文官通过国王特许状任命。某些高级文官也享有恩赐权,享有恩赐权的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且时人不认为这是非法行为。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高级文官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光荣革命”后文官选任的特点。
解析:(1)变化方面,根据“清朝取消会推制,行开列之法”得出由会推和论俸推升变为升列之法;根据“此后,据开列之法选任的官员不断增多,应论俸推升的官员也被全部纳入开列请旨的范围中,且有过之”得出候选官员由两人变为全部应选官员;根据“论俸推升,指吏部从候选者中选择二人,拟定正陪请旨,皇帝选一人补放”得出参与选任的决策者减少;根据“其中正陪之次序根据候选官员资历的深浅和历俸时间的长短而定”得出皇权的影响力增强;等等。原因方面,根据“由吏部确定候推者名单和会推日期,至期召集九卿、科、道商议,从中推举二人,再由吏部拟定第一、二候选人,具题请旨,皇帝择一人而授”得出旧选任制度容易被大臣操纵,结合所学得出皇帝选任官员的权力受到限制;根据清代的史实可得出康熙亲政并掌握实权;等等。
(2)特点:根据“文官的录用以恩赐制为主”得出以恩赐制为主,封建色彩较浓厚;根据“议会在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规定,凡领取王室薪俸或年金者均不得进入议会”得出受到议会的制约;根据“那时,所有政府官职都由国王或有权势的大贵族任命”得出享有选任权的主体多;根据“某些高级文官也享有恩赐权,享有恩赐权的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且时人不认为这是非法行为”得出随意性强,录用程序混乱,腐败现象较为普遍,等等。
答案:(1)变化:由会推和论俸推升变为升列之法;候选官员由两人变为全部应选官员;参与选任的决策者减少;皇权的影响力增强;等等。
原因:旧选任制度容易被大臣操纵;皇帝选任官员的权力受到限制;康熙亲政并掌握实权;等等。
(2)特点:以恩赐制为主;封建色彩较浓厚;受到议会的制约;享有选任权的主体多;随意性强,录用程序混乱、腐败现象较为普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