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唐律疏议》卷28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唐朝同时规定国家对捕获罪犯、见义勇为者给予物质奖励。这些规定( )
A.激化了官民之间矛盾 B.推动尚武精神传播
C.强调民众的社会责任 D.体现法律的严酷性
2.明太祖朱元璋编撰的《御制大诰续编》云:“一切臣民所用居处器皿、服色、首饰之类,毋得僭分……违诰而为之,事发到官,工技之人与物主各坐以重罪。”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明朝法律的完整规范
B.力图以律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C.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D.表明明朝工匠社会地位低下
3.近代以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做出新的解释。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据此推知( )
A.罗马成文法影响深远 B.英美法律留存原始残余
C.临海国家法统的共性 D.其范围与殖民扩张有关
4.伏尔泰说:“我们要对付的是些毫无顾忌的恶棍、一大堆小人、暴徒、酒鬼和匪类,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对他们说地狱是不存在的……至于我呢?我要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说,谁偷了我的东西,他就得受惩罚、入地狱。”由此可见,伏尔泰( )
A.将理性置于崇高地位 B.批判了宗教蒙昧主义
C.推崇宗教的教化作用 D.认可教权主义的价值
5.2013年10月,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网购、汽车、保险理财、公益诉讼等内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法实施20年后的首次大修。这次修法旨在( )
A.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C.增强城乡居民法治意识
D.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6.1986—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中共十八大以来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总人数达到57.6万。这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提高
7.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8.欧洲中世纪早期,被控为异端的人由当地领主审理,领主因欠缺司法知识,对指控的真假不进行评估,无数的人被处死。1184年教皇始创宗教裁判所,审判由知识丰富的法官主持,按证据法原则行事,并按基督耶稣的教导将迷途羔羊引入正途。由此可知宗教裁判所( )
①包庇纵容宗教异端分子 ②发挥了教会的教化功能
③设立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④推动了司法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这种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B.教士和僧侣生活奢侈腐化
C.教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欧洲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10.1517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人们在神学中获得灵魂的自由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教徒在社会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11.美国的启蒙思想家潘恩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这表明潘恩主张( )
A.法治社会 B.司法权
C.自由 D.平等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作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焦虑,开始不断调整各种层面的社会价值观。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等,都是要解决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因而,近代以来的价值观基本上是克己利群,当时的说法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说到底都是为了救国,都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这种价值观念发展到极致,就是晚清以来以富强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的建构。
——摘编自王强《近代以来中国
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采用了不同的载体,如报纸、杂志等,使人民群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把《人民日报》作为宣传思想的载体和理想阵地,《人民日报》从社会实际出发,广泛运用新闻、评论、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言论,积极认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促进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在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下,人民群众开始逐步转变自己的思想,在内心深处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外化为具体行动,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刘佳《建国初期社会主流价值
观构建的历史考察(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的特点及影响。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唐律疏议》卷28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唐朝同时规定国家对捕获罪犯、见义勇为者给予物质奖励。这些规定( )
A.激化了官民之间矛盾 B.推动尚武精神传播
C.强调民众的社会责任 D.体现法律的严酷性
解析:材料展示了《唐律疏议》的具体规定,要求民众在邻里遇险时,尽力救助及告之官府;若不及时救济,则会触犯法律。材料同时还提及唐政府会对捕获罪犯、见义勇为者给予物质奖励。该规定能提高民众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民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强调武力,排除B项;上述情景也凸显不出法律的严酷,排除D项,故选C项。
2.明太祖朱元璋编撰的《御制大诰续编》云:“一切臣民所用居处器皿、服色、首饰之类,毋得僭分……违诰而为之,事发到官,工技之人与物主各坐以重罪。”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明朝法律的完整规范
B.力图以律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C.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D.表明明朝工匠社会地位低下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律法对一切臣民所用的房屋器具、服饰、首饰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如果僭越就会受到严惩,这体现出明朝力图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项正确;仅凭一项法规难以判定明朝法律是否完整,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3.近代以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做出新的解释。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据此推知( )
A.罗马成文法影响深远 B.英美法律留存原始残余
C.临海国家法统的共性 D.其范围与殖民扩张有关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英美法系产生于英国,后扩大到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根据材料“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可分析出其范围与殖民扩张有关,D项正确;“罗马成文法影响深远”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英美法律留存原始残余,排除B项;“临海国家法统的共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伏尔泰说:“我们要对付的是些毫无顾忌的恶棍、一大堆小人、暴徒、酒鬼和匪类,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对他们说地狱是不存在的……至于我呢?我要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说,谁偷了我的东西,他就得受惩罚、入地狱。”由此可见,伏尔泰( )
A.将理性置于崇高地位 B.批判了宗教蒙昧主义
C.推崇宗教的教化作用 D.认可教权主义的价值
解析:由材料“我们要对付的是些毫无顾忌的恶棍、一大堆小人、暴徒、酒鬼和匪类”“我要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说:谁偷我的东西,他得受惩罚、入地狱”可知,伏尔泰认为宗教能够束缚人们的行为,上帝的惩戒能够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体现了他对宗教教化作用的推崇,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伏尔泰十分强调宗教的社会功效,无法得出他将理性置于崇高地位,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伏尔泰对宗教蒙昧主义的批判,排除B项;伏尔泰认可的是宗教的教化作用,不是认可教权主义的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
5.2013年10月,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网购、汽车、保险理财、公益诉讼等内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法实施20年后的首次大修。这次修法旨在( )
A.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C.增强城乡居民法治意识
D.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网购、汽车、保险理财、公益诉讼等内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该法没有起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不是为了增强城乡居民法治意识,而是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违法行为,得不出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1986—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中共十八大以来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总人数达到57.6万。这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提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至今,我国律师队伍不断壮大,反映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D项正确;律师队伍的壮大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排除A项;律师队伍规模的扩大是依法治国国策有效实施的客观条件,不是依法治国实施的表现,排除B项;我国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的标志是八二宪法的制定而非律师队伍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7.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解析 材料案件审理严格按照罗马法程序与基本原则进行,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故选D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事实是清楚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不合法,排除C项。
8.欧洲中世纪早期,被控为异端的人由当地领主审理,领主因欠缺司法知识,对指控的真假不进行评估,无数的人被处死。1184年教皇始创宗教裁判所,审判由知识丰富的法官主持,按证据法原则行事,并按基督耶稣的教导将迷途羔羊引入正途。由此可知宗教裁判所( )
①包庇纵容宗教异端分子 ②发挥了教会的教化功能
③设立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④推动了司法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包庇纵容,①错误;根据材料“按基督耶稣的教导将迷途羔羊引入正途”可知,②正确;根据材料“领主……对指控的真假不进行评估,无数的人被处死”到“审判由知识丰富的法官主持,按证据法原则行事”可知,③④正确。故B项正确。
9.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这种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B.教士和僧侣生活奢侈腐化
C.教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欧洲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解析 A项是现象,不是“说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教会宣传禁欲,神父自己却积聚大量钱币,教会所宣传的道德、诚信受质疑,教会改革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
10.1517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人们在神学中获得灵魂的自由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教徒在社会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解析 根据材料“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可知《论纲》强调了信仰自由,故B项正确。改革后的新教,人们仍信仰上帝,故A、C两项错误;社会上并未实现人人平等,D项错误。
11.美国的启蒙思想家潘恩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这表明潘恩主张( )
A.法治社会 B.司法权
C.自由 D.平等
解析 根据材料“自由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可知,法律高于国王,及法律至上,这体现的是法治社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作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焦虑,开始不断调整各种层面的社会价值观。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等,都是要解决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因而,近代以来的价值观基本上是克己利群,当时的说法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说到底都是为了救国,都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这种价值观念发展到极致,就是晚清以来以富强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的建构。
——摘编自王强《近代以来中国
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采用了不同的载体,如报纸、杂志等,使人民群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把《人民日报》作为宣传思想的载体和理想阵地,《人民日报》从社会实际出发,广泛运用新闻、评论、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言论,积极认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促进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在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下,人民群众开始逐步转变自己的思想,在内心深处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外化为具体行动,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刘佳《建国初期社会主流价值
观构建的历史考察(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1)内涵方面,由材料“近代以来的价值观基本上是克己利群,当时的说法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说到底都是为了救国,都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这种价值观念发展到极致,就是晚清以来以富强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的建构”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构建独立富强的民族国家。
成因方面,由材料“1840年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作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可知,中国近代社会价值体系形成的原因是西方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由材料“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焦虑,开始不断调整各种层面的社会价值观。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等,都是要解决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社会价值体系形成的原因还有广大先进知识分子的呼吁和宣扬,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影响,等等。
(2)特点:由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把《人民日报》作为宣传思想的载体和理想阵地,《人民日报》从社会实际出发,广泛运用新闻、评论、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言论,积极认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促进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的特点是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主导,以宣扬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为内容,广泛利用报刊等载体。
影响:由材料“人民群众开始逐步转变自己的思想,在内心深处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外化为具体行动,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转型”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推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答案:(1)内涵: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构建独立富强的民族国家。
成因:西方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广大先进知识分子的呼吁和宣扬;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影响;等等。
(2)特点: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主导;以宣扬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为内容;广泛利用报刊等载体。
影响: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推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