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杂文两篇
鲁迅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五四运动挟来的新文化思潮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十分尖锐。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主张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旧派文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要“保存国粹”,主张一切都不要动。
1925年4月22日,《京报》副刊发背景介绍:表鲁迅的随笔《忽然想到(六)》,痛骂那些到中国来以考古为名、对中国传统大加赞赏的洋人,以及那些借外国人的猎奇之心大倡复古的国人。
随后不久,1925年5月8日,鲁迅又发杂文《北京通信》,借回复两名曾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教书时的学生吕背景介绍:琦和向培良来信的机会,告诫青年: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要勇于正视现实,追求自由理想的新生活。
在这两篇在杂文中,鲁迅都提到“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观点,虽然具体背景不同,但一脉相承地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命题明确表背景介绍:达了自己的主张:要勇于革新,反对一切不动地“保存国粹”,国家民族才有希望!背景介绍:忽然想到
鲁迅联翩而至
涅槃niè pán
劬古qú
皕宋bì
国粹
千金之璧重要字词:内容理解: 阅读1-9段,思考:文中三处“外国的考古学者们联翩而至了”的含义有何不同?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文章起首一句是生动形象的危世危言,指出这是残酷的现实:外国的考古学者们借考古之名大肆掠夺我国文物,“收获颇丰”,以致引得“联翩”而至内容理解:。同时,与第二段“中国的学者们”却在这种情况下高呼“保古!保古!保古!”形成鲜明对比,接着作者郑重亮出“不能革新也不能保古”的严肃观点。
第二处“所以,外国的考古学者们联翩而至了”,通过“所以”一词承上得出结论,强化了不革新不能保古,反内容理解:而招致掠夺者“很容易地进来了”的严重后果,于是形成“保古”也难的连锁反应。
第三处“现在,外国的考古学者们联翩而至了”,以“现在”一词,承上强调了现实的严峻:一些保古家以保古为名,出卖文物。这样的好处,“外国内容理解:的考古学者们”自然不能放过,必“联翩而至了”。同时,这个独句段引出下文“外国的考古学者们”来的另一个目的:帮同保古。因为他们希望中国永不前进,做一个供他们赏鉴的大古董。
通过三个重复而又略有变化的句子,把“现状”强烈呈现在读者面前。内容理解: 阅读第9、10段,思考:中国保古者的实质是什么? 行为:率领了少年、赤子,共成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者;他们要求教会学校的学生读四书,犹太学校的学生行磕头拜寿礼;他们办报纸提倡崇拜道学,保存国粹。内容理解: 后果:外国考古学者希望中国永是古董。因为,如果中国永远落后,他们的殖民统治就会很安稳,他们就可以长期宰割中国。这些洋人学者,其实就是进行文化侵略的帝国主义分子。他们除了大批掠夺和盗窃中国古文物,就是极力“帮同保古”。 内容理解: 实质:帝国主义在文化思想上“帮同保古”的行径,其目的就是想让中国人民永远“钻在僵硬的传统”里,好永远任他们宰割。而中国保古者的保古行为,正好助纣为虐,成为卖国“帮凶”,对外人险恶用心浑然不觉,其昧如此,更加可怕。 内容理解: 结合全文,思考:用文章内容说明“保古”“生存”和“革新”三者间的关系。 第3段“但是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
第11段“但是,无论如何,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而况保古。”内容理解: 这三者的关系是:革新才能生存,生存才能保古,革新是首要的。“外国的考古学者们联翩而至了”在文中出现三次,它既是社会现象,又是中国不肯变革连带的后果。因为外国考古学者来中国的目的是掠夺文物,中国学者虽早意识到保古这一问题,也不止一次呼吁内容理解:过,但中国积贫积弱,在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保不了古,想保古就得革新,但现状是保古家反对革新,而他们做的事却是保古后再卖给外国考古学者,让中国文物流失,从这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保古家卖国行径。
这一类沽名钓誉而意在牟利的保古内容理解:者,虽然只是保古中的一部分,但他们的虚伪和卑鄙,恰好从一个极端显示了对社会革新构成阻碍的整个“保古家”群体文化思想上的落后性。当“保古”的旗帜在这些人手中变异成了一种少数人借以垄断文化资源、争夺物质利益的现实工具时,社会上多数人的生存、温内容理解:饱和发展的权益,就必然会因为这少数人的“保古”行为而受到损害,而在这过程中,一切可以成为物质利益交换中介物的古董,也很难避免本身价值被毁灭的厄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作者在篇首和篇尾,反复强调“保古”“生存”和“革新”三者间辩证关系。内容理解: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并不是反对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遗存,他在这里所抨击和批评的,是那种不顾具体的社会时代背景而以“保古”来排斥、压制甚至彻底地断送掉整个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和“革新”机遇的思想及行为。内容理解: 结合全文,思考:如何理解文尾“弃赤子而抱千金之璧的是什么”? “弃赤子而抱千金之璧”的人是保古家。所谓“弃赤子”,是说他们置国家民族的前途于不顾,“自己还不够,并且要率领了少年,赤子”,把中国“共成—个大古董”以供外国内容理解:侵略者“赏鉴”,这不就是出卖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吗!所谓“抱千金之璧”,是说他们口喊“保古”“力保旧物地干”着的那些勾当,目的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赚点钱,捞个“学者或高人”的地位。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保来保去的“古董”却从他们“高尚的袖底里内容理解:共清风一同流出”,“国宝”成了外国人手里的珍奇。总之,只要能抱住千金,他们欺世盗名,出卖文物,痛骂革新,死守僵硬的传统,无所不为,是十足的帝国主义的奴才。
这句话指出了反对革新的保古的实质和危害。“千金之璧”固然价值连城内容理解:,比如保古家眼中的国粹——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但是和“赤子”也即“人”的生存相比,孰重孰轻,一目了然,简单朴素——“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而况保古”。然而保古家难道连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吗?在内容理解:鲁迅看来,显然不是他们不明白。一是自古而来的陈旧观念,“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一是因为自身利益的关系,“略作考证,赶印目录,就升为学者或高人”。所以,故意择千金之璧而放弃赤子。
因此,为了大爱,为祖国和民族的内容理解:前途计,鲁迅毫不客气对那些阻碍前途的腐朽思想和文化糟粕说“全都踏倒他”。“弃赤子而抱千金之璧的是什么?”是别有用心的,是尊物而轻人的。这一叩问,如釜底抽薪,使保古思想的真实面目立显。语言特色:讽刺手法
(1)“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中“钻”的表达效果。
形象地勾画出中国国民费劲想进僵硬的传统找庇护的样子。
(2)“买集些旧书和金石,是劬古爱国之士,略作考证,赶印目录,就升为语言特色:学者或高人”句的表达效果。
“爱国”“学者”“高人”是反语。“略作”“赶印”和“升”字放在一起,保古者由“爱国者”迅速获得“学者高人”的地位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示出来。
(3)“而外国人所得的古董,却每从语言特色:高人的高尚的袖底共清风一同流出”中“流”字的表达效果。
古董像水流一样轻易地给了外国考古学者。那种一边打着“保存国粹”的旗号而“痛骂革新”,一边却从自己袖底里不断有古董往外流出的“高人”,遭到了辛辣的讽刺。在这一类“高人”语言特色:心目中,古董之所以能够成为“国粹”,根本的原因仅仅在于它们在所谓“外国的考古学者”那里能获得大价钱。北京通信
鲁迅歧路、荆棘jí
罪孽niè、奢侈chǐ
……之虞yú
卑怯qiè、适得其反
刻不容缓、冻馁něi重要字词:内容理解: 阅读第5段,思考:作者引用中国古训,举吸鸦片的例子,共性是什么? “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以免砸;“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以免被坠瓦击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免毁伤,归纳三者的共性就是不要使肌体受伤。文章作者用三句古训解释内容理解:古人对生存的理解。
为了不让儿子受伤,作者选的例子是让儿子吸鸦片。这种生存就是苟活。在中国古训教导下的现实生活就是死亡。所以作者明确提出:“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的”。内容理解: 阅读第6段,思考:苟活的理想乡与监狱有什么相似点? 监狱的情况: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很安全。每日两餐,不虑冻馁,吃穿不用管。起居有定,不会伤生,生活规律。构造坚内容理解:固,不会倒塌,有住的地方。人生活必须的吃穿住行在监狱里都不用自己考虑了,又安全。
而监狱唯一缺少的就是自由。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不就是苟活吗?内容理解: 阅读第8段,思考:“我想,我们总得将青年从牢狱里引出来”这句话中的“引”,能读出什么?
隐含着我们的生存现状就像生活在监狱里,北京城在鲁迅眼中就是监狱的延伸,暗示着封建文化对人性和生命活力的扼杀。内容理解: 结合4-8段,思考:生存和苟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存是有尊严的活着,而苟活是卑怯地活着。文章借北京第一监狱的生活,通过归谬法,让读者形象而又深刻地体察到苟活的实质——“阙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鲁迅活画出古训“叫人内容理解:不要动”,以“安全”为借口,限制发展、扼杀生命、奴化心灵的特质。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雄辩地论述了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生存观。内容理解: 阅读第2段,思考:“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这句话的意思。
鲁迅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更经历了这两次革命运动后的失败与分化。他一直在战斗,但面对现状他也感到痛心与彷徨,也曾陷入沉默与寂寞。而他为之痛心的问题,也是他一直探讨内容理解:解决的问题:一是中国社会因袭的沉疴,难于改革;第二,他认为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落后、愚昧,而且中国国民顽固地拒绝改变劣根性;第三,国民如此落后,只能“俟将来再说”,而先从知识分子着手,但这种“立志改革者”“准备毁坏者”,“目下也仿内容理解:佛有人,只可惜数目太少”(《两地书·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造成鲁迅对于“将来”感到渺茫,感到目标不明确。内容理解: 阅读结尾段,思考:“闹出开会以上的事来”并以俄国为例,说明什么?
当青年们的请愿集会受到当局的镇压时,求生的努力遭到扼杀时,鲁迅意识到,文化、思想上的革新已经不能解决“生存”问题了,作为给青年的建议,文章没有很明确直接地说明,但已经表明“俄国的革命”成为一条可选择的路的态度。 内容理解: 结合全文,思考:第三段“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与结尾内容矛盾吗?内容理解: 鲁迅从不鼓动青年用自己的热情去硬碰残暴。一方面是他对军阀残暴有真切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青春生命的珍爱。所以鲁迅对青年的态度有时是矛盾的,他希望看到青年不顾个人安危,充满热血和激情;但又非常害怕青年因为勇猛而牺牲;所以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内容理解:,愿有为的、正直的青年能够保证“生存”、越过“温饱”、求得“发展”。这也就是鲁迅为什么时常要对青年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又担心自己的言论、心情影响了青年进取的步伐(参考文章:阎晶明《纪念鲁迅诞辰127周年专稿·鲁迅的青年观》)。内容理解: 结合《忽然想到(六)》,思考:两篇文章都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但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内容理解: 按写作的时间顺序和思考的逻辑顺序,即先《忽然想到(六)》而后《北京通信》,鲁迅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
《忽然想到(六)》是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思维惰性和社会现状,从批驳保古入手,得出中国当时的要务在于“生存和发展”的观点。内容理解:但是,这个要务的内涵是什么,鲁迅并没有深入剖析和阐述,而是在其后的《北京通信》中进行了正面的辨析。因此,《忽然想到(六)》近于驳论文,通过驳保古家,得出观点;《北京通信》近于立论文,正面立意,深入展开论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