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中“我朝罢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中央集权 C.避免官员倾轧 D.精简国家机构
2.下列王朝中,直接亡于农民起义的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3.明代中叶之后,阁臣之中凡是想要掌控权柄者,不仅要结交宦官,还要在阁臣之间进行激烈斗争。这反映出当时
A.监察制度成熟 B.内阁地位下降
C.君主专制加强 D.宦官把持朝政
4.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若朝廷有难,亲王可训兵待命,听天子密诏,起兵擒奸人。臣民应礼敬亲王,不得讦亲王之细务,凤宪官(监察官)亦不可以亲王有细微过失而上奏,否则,将以离间亲者处斩。朱元璋此举
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B.约束了宗族亲王的行为
C.开创了祖训治国的先例 D.埋下了政局动荡的隐患
5.史载,明洪武十五年,广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产铁,元时置官,岁收百余万斤,请如旧。”帝曰:“朕闻王者使天下无遗贤,不闻无遗利。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无益于国,且重扰民。”杖之,流岭南。材料反映了明初
A.社会经济凋敝 B.严厉打击官员腐败 C.社会矛盾尖锐 D.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6.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C.“(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7.内阁初建时,其职能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而到嘉靖、万历年间,其主要职能变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这一变化说明( )
A.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 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8.在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间,清朝崛起。清军入关,占领并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在中国的统治是在
A.1616年
B.1636年
C.1644年
D.1668年
9.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下列各项为明代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A.推行三公九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增设三司 D.废除宰相制度
10.下文是一首明代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1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军机处大学士以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续文献通考》对中国古代某机构职责的解释为“其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身不与其事。”该机构是
A.唐代中书省 B.宋代枢密院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
13.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 )
A.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阻止了西方殖民者侵扰
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 D.稳固了内陆边疆的形势
1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汉代的“中朝”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15.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利于
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地方吏治清明
C.消弭民族冲突 D.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17.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间极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什么?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与西周政治体制相比有哪些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中枢决策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3)材料三中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愿望实现的标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碡(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構、苏木之物。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广州和泉州现在还有许多蕃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民间贸易断绝,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国商人冒充国家使者,打着“进贡”的旗号和明朝进行交易。
——摘编自马明玉《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罢丞相是在明初,其目的是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罢丞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提高中央集权、避免官员倾轧和精简国家机构,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D项正确;西汉亡于外戚,排除A项;唐朝亡于藩镇,排除B项;北宋被金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中叶之后,阁臣想要掌控权柄者,不仅要结交宦官,还要在阁臣之间进行激烈斗争,这说明当时皇权加强,C正确;阁臣争权夺利与监察制度发展无关,排除A;明中后期内阁地位上升,排除B;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4.D
【详解】据题目可知,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关于亲王可起兵勤王,臣民不得讦亲王细务,凤宪官也不得因亲王细微过失而上奏,否则论斩,这些规定均维护和巩固了亲王的政治地位,强化了以亲王为主导的地方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埋下了政局动荡的隐患,D项正确;明代初年大肆分封亲王的制度违背了官僚体制的政治趋势,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A项;从皇明祖训的的规定可知朱元璋的规定并不能有效约束亲王的行为,排除B项;“开创”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明洪武十五年,广平府吏王允道建议朝廷在磁州设官冶炼铁矿,朱元璋训斥广平府吏道:“我只听说当帝王的人要使天下没有不被任用的贤人,而没有听说要使天下没有遗漏的利益。现在,兵器不短缺,而且民众已经安居乐业,在磁州开设铁冶所这件事对国家无益,而且会严重扰乱当地人民。”体现了明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D项正确;“民业已定”即民众已经安居乐业,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员的腐败行为,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的措施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朝至宋朝沿袭了秦朝的宰相制度,其间任用的丞相也多为专权乱政的奸佞小人。可见,材料认为宰相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故予以废除,应是明太祖的言论。B项与材料主张一致,B项正确;“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是对丞相在正面的说明,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是对三省六部制的描述,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宋朝时期相权被分割,衰落的表现,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内阁从明成祖初建时职能主要是顾问,到嘉靖、万历年间,其主要职能变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可得出,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服务于皇权,故C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故D项错误。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开始统治中国。C项正确;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1668年清政府重申海禁令,都不是清朝入主北京,开始对中国统治的正确时间,其它ABD三项均是错误的。
9.D
【详解】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是隋唐时期。明代三司是地方行政机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BC三项排除。废除宰相制度是明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制度,所以D选项正确。
10.D
【详解】由材料信息“明代军歌”“杀尽倭奴”可知,与该军歌相关的历史人物是戚继光,故D正确;岳飞是南宋人,故A错误;文天祥是南宋末年人,故B错误;郑成功打击的是荷兰人,故C错误。
11.A
【详解】由材料信息“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可知明太祖的工作过于繁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此问题,明太祖开始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故A正确;清朝设置军机处大学士以备顾问,故B错误;明成祖以后内阁大学士逐渐取得票拟权,故C错误;隋唐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六部,故D错误;
12.C
【详解】明代内阁拥有票拟权,但票拟须皇上朱批才行,因此没有决策权。C正确;ABD三项中书省、枢密院、军机处没有票拟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了胜利”,可知,通过与荷兰之间的战争,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A项正确;“阻止了”,表述夸大,排除B项;这场战役并没有挽救明朝的统治,排除C项;一场战役的胜利,对内陆边疆的形势作用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无相名”、“无相权”、“有相职”、“有相责”一致的是明代的内阁制,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权力的来源是皇帝的信任,C项正确;汉代的“中朝”制有相权、唐代的三省制相名相权均有,清初虽然没有丞相制度,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却权力很大,影响皇权专制,三者均与材料中所述的制度不符,ABD三项错误。
15.A
【详解】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法体现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
16.(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4)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问题一:皇权与相权”,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皇权与相权,其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内朝或中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实行内阁制度等中枢机构。
(2)根据材料“问题一:皇权与相权”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在处理皇权与相权事上,尽管其总趋势是一样的,即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但皇帝具体集权的方式又不太一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如汉朝的内朝;另一种就是让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如三省六部制。
(3)根据材料“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抓住材料中“周、秦、汉初、元”这些关键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回答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可。
(4)关于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不断加强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析回答。
17.(1)体制:分封制。
不同: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或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2)变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3)标志:军机处设立。
说明:清朝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详解】(1)第一小问“体制”,依据材料中“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材料信息和分封制的内容一致。第二小问“不同”,再结合秦朝政治制度的内容,如皇帝制度、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得出秦朝政治制度与西周政治体制的不同点。
(2)材料二中,唐代的皇帝与六部之间存在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明朝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与六部之间虽然存在内阁,但内阁已无相权。由此得出答案。
(3)第一小问“标志”,根据材料“惟以一人治天下”并结合所学得出: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第二小问“说明”,通过材料“‘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间极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回答清代设立军机处的意义即可。
18.(1)政府设立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样;官营民营并存,民营为主;立法保障中外贸易;服务于外商的设施比较全面。
(2)措施:禁止民间经营对外贸易;撤除专门管理机构;官方通过朝贡方式进行对外贸易。
影响: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抑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刺激了朝贡体制下的贸易虚假繁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可知政府设立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不断强化监管力度;根据材料一“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可推出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一“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碡(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構、苏木之物。”可推出商品种类多样;根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可推出官营民营并存,民营为主;根据材料二“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可推出立法保障中外贸易;根据材料二“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广州和泉州现在还有许多蕃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可推出服务于外商的设施比较全面。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措施:根据材料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可推出禁止民间经营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三“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可推出撤除专门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三“民间贸易断绝,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可推出官方通过朝贡方式进行对外贸易。影响:根据材料三“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可推出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并结合所学可知,抑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或者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国商人冒充国家使者,打着‘进贡’的旗号和明朝进行交易。”并结合所学可知,刺激了朝贡体制下的贸易虚假繁荣;但积极方面上来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