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殊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A.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
D.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2.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中朝内阁军机处
B.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D.中朝内阁中书门下
3.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C.避免受到外界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4.清朝对程朱理学大肆推崇,“以讲学明理为先务”,竭力宣扬理学中的“忠”、“孝”思想。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科举所用八股文之内容、形式较明朝限制更严,一切均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这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缓和抗拒心理以巩固统治 B.巩固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为政府选拔更多政治人才 D.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5.康熙年间,台湾多次纂修府志。府志中记载了平台有功的将领,并载明“凡所建置,皆因人情而宜土俗”;“二十余年沐圣天子深仁厚泽,置郡县、定营制、启文明,士读农耕、商怀工集”等。台湾府志的纂修( )
A.申明了台湾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 B.规划了台湾与内地统一建制原则
C.系统介绍了台湾地区的社会风貌 D.记录了台湾社会制度巨变的历程
6.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B.团结了广大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提高达赖班禅的地位
7.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明代
A.地方权力的扩大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官员能力专业化
8.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 )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B.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
C.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D.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
9.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下列属于清朝前期为维护西北疆域所做的努力是( )
A.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B.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C.1727年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D.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10.“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下列与康熙帝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平定三藩之乱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收复台湾 D.收复雅克萨之战
11.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边界的确定有利于( )
A.西藏地区的管理 B.疆域版图的奠定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统治危机的消除
12.康熙在巡游苏州时感言:“俯瞰虎丘之背,田畴林木,望若错锦,苏民仍列酒坊茶肆各安生业,管弦竞奏,觉有升平景象,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未若东北风俗之朴实耳。”康熙此言的要旨是( )
A.论说清朝统治的历史正统 B.倡导满汉文化的和谐互补
C.惩戒江南文人和富商大贾 D.矫正江南奢靡的生活习俗
13.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 雍正年间 乾隆中期 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 786两 0.8万~0.9万两 10793两 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 较少 1万~2万两 5万~6万两 8万~10万两
山海关关税 较少 1万~2万两 3万~4万两 10万~11万两
合计 数千~1万两 3万~5万两 9万~11万两 20万~24万两
上表内容表明清朝
A.对外政策有所调整
B.财政税收以海关税为主
C.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D.经济受到外国资本冲击
14.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片段。若继续完善这一笔记,可以补充的是
背景: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职能: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 成员: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特点:简、速、密
A.主题:明朝内阁 B.时间:雍正年间设立
C.影响削弱皇帝军权 D.性质: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15.廷议、廷推是明代中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朝廷议、廷推的推行
A.极大地削弱内阁大臣的权力
B.表明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成熟
C.是废除宰相后的必然产物
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图材料;回答问题:
(1)四图分别是中国古代那一朝代的何种中枢权力机构?
(2)反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那对矛盾?其趋势又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配合大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在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筹办屯田,派往乌鲁木齐等处屯田兵丁达一万多人。办理屯田事务的办事大臣由朝廷派往,“管屯副将、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各员由陕西、甘肃省调派”,兵丁亦由陕甘派往,都属陕甘总督节制管辖。仅靠兵屯不能完全解决军粮问题,乾隆皇帝谕:“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污菜辟而就食多,于国家牧民本图大有裨益。”随后,内地农民大批到新疆安家落户。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同知、通判等文员以管理地方粮饷。
——摘编自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
材料二 1842年12月,林则徐流放到伊犁后,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林则徐经深思熟虑,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撤销兵电,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得到布彦泰的采纳。为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组织当地各族人民,兴修水利工程,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余万人。电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除支付官兵口粮,剩余折银抵充经费。缓解了驻断疆清军的粮饷危机。
——摘编自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乾隆时期相比,林则徐在新疆屯田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在新疆屯田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承秦制,三公九卿多由功臣担任。他们位高权重,多骄纵专横。武帝时,这种情况仍很严重。 如其舅父田蚡大权独揽,任用私人。 以致于汉武帝不耐烦地说:”君除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
——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
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其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 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 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曰 或是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曰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割裂分散”的史实,并指出明清统治者“创制”的体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共同目的。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军机大臣没有一定决策权,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的关系,排除C;由材料“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说明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故选A。
2.A
【分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央官制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机构演变中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转变为国家正式政治机构的事例较多,结合备选项答案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是A项,B C两项中中书门下不是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而是宋代的最高行政机构,D项中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贵族的联席会议,也不属于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的范畴。
3.D
【详解】试题分析:AB只是从经济方面分析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后果,C只是从政治方面分析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显然都没有全面、深刻反映最严重后果,排除ABC;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对程朱理学大肆推崇,竭力宣扬理学中的“忠”、“孝”思想,匆忙开科取士,严格限制八股文的内容、形式,一切均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其根本目的在于缓和抗拒心理以巩固统治,A项正确;巩固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清朝推崇理学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为政府选拔更多政治人才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清朝推崇理学的做法会钳制人们的思想,不会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府志记载先后有平定台湾的有功将领,然后记载平定之初的制度建设,最后记载二十年来的建设成就,即“置郡县、定营制、启文明,士读农耕、商怀工集”,强调了台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台湾在中央政府统治下的建设和发展,这表明篑修府志的目的之一是申明台湾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A项正确;“凡所建置,皆因人情而宜土俗”,说明台湾地区的建制原则和内地并不统一,排除B项;C项错在“系统”,排除C项;了台湾社会制度是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故选C;AB不是最主要作用,排除;D不是清朝制定该制度的主要作用,排除。
7.C
【详解】行中书省是地方机构,朱元璋裁撤行中书省,将其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明朝地方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并且通过地方权力的分散体现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地方权力的扩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官员能力是否专业化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乾后期(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实行的“一口通商”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限制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贸易,使中国逐渐与世界隔绝,导致中国错过了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A项正确;闭关锁国不是因为政府重视开拓国内市场,选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一做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排除C项;后世吸取了闭关锁国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借鉴其做法,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维护西北疆域的安定,D项正确;福建在东南沿海,不属于西北疆域;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最早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不属于西北疆域;西藏不属于西北地区。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并结合所学可知,诗中描述的是康熙帝时清军收复台湾。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渡海远征,郑成功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政府将台湾纳入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C项正确;自1673-1681年,康熙帝历时8年平定了三藩之乱,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696年昭莫多战役,清军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战败自杀,清军平定了噶尔丹叛乱,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对俄国的自卫反击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有利于中国疆域版图的奠定,B项正确;《尼布楚条约》主要与东北地区有关,与西藏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疆域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清朝时期的统治危机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试题解析:
“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在满汉矛盾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康熙以“重农抑商”论说清朝统治的历史正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满汉文化的对立,故B项错误;康熙认为江南文人和富商大贾不应该放弃本业农业,但不是此言要旨,故C项错误;“徒事纷奢”,反对江南奢靡的生活习俗,但不是此言要旨,故D项错误。
13.A
【详解】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康熙后期到嘉庆、道光年间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沿海贸易迅速发展,故A选项正确;表格数据无法说明财政税收以海关税为主,故B选项错误;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故C选项错误;仅凭材料数据也不能说明外国资本冲击中国经济,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4.B
【详解】根据“用兵西北而设立”、“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简、速、密”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军机处,军机处于清朝雍正年间设立,B项正确,排除A项;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没有削弱皇帝的军权,排除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出现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显然是强化君主专制,D正确;此举措与内阁大臣没有关系,A错误;B中成熟不符合题意;C中必然产物说法错误。
16.(1)秦代: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
(2)矛盾:皇权同相权的斗争;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直至达到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
【详解】(1)结合所学,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三公,故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由“中央废丞相”“内阁”,可知是明朝的内阁制;由材料“中央”“军机处”,可知是清朝的军机处。
(2)四幅图片均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相权演进的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君权不断增强,直至达到顶峰。
17.(1)特点:兵屯与民屯相结合;军事色彩浓厚;民屯以移民为主;中央与地方管理相结合;规模大。
(2)变化:撤销兵屯,把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原因:兵屯弊端显现(或士兵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边疆出现危机,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需要;保障粮食供给的需要。
(3)意义:节省了政府开支;缓解了驻军粮饷危机;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减轻了内地的人口压力;充实了兵员,提高了战斗力;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详解】(1)依据材料“为配合大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在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筹办屯田”得出兵屯与民屯相结合;依据材料“兵丁亦由陕甘派往,都属陕甘总督节制管辖”得出军事色彩浓厚;依据材料“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得出民屯以移民为主;依据材料“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同知、通判等文员以管理地方粮饷”得出中央与地方管理相结合;依据材料“派往乌鲁木齐等处屯田兵丁达一万多人”得出规模大。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撤销兵屯,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得出撤销兵屯,把土地交给民户耕种;依据材料“兴修水利工程,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余万人”得出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兵屯的消极影响得出兵屯弊端显现(或士兵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依据材料“针对新疆边防形势”、“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得出边疆出现危机,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需要;依据材料“缓解了驻新疆清军的粮饷危机”得出保障粮食供给的需要。
(3)依据材料“剩余折银抵充经费。缓解了驻断疆清军的粮饷危机”得出节省了政府开支;缓解了驻军粮饷危机;依据材料“内地农民大批到新疆安家落户”得出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减轻了内地的人口压力;依据材料“派往乌鲁木齐等处屯田兵丁达一万多人”得出充实了兵员,提高了战斗力;结合所学古代民族的发展得出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点睛】
18.(1)措施:频繁更换丞相;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实行中外朝制度。
(2)史实: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 体现: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共同目的:加强专制皇权(或者是:控制中枢权力机构)
【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架空宰相权力。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对相权的割裂分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实现了对相权的分割。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共同目的:根据材料“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机构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