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20张ppt)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20张ppt)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8:5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美洲:古巴
二战后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苏联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冷战对峙。
1、苏联的发展
⑴成就:
⑵问题: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③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②个人崇拜
改革势在必行!
苏联方案
东欧国家方案
中国方案
【探究思考】结合教材,梳理二战后苏联发展成就、存在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a、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
b、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
c、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②思想:1956年苏共二十大,作了《关于个人迷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搞乱了
2、苏联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农业领域)
①政治
③经济
a、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d、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④评价
a、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但缺少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c、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搞乱了
2、苏联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农业领域)
①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③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重新斯大林化→
搞僵了
勃列日涅夫
1982年逝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苏联改革
(2)勃列日涅夫1964-1982(工业领域)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老人政治,改革步履维艰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老年团
成效甚微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造成思想混乱
从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2、苏联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戈尔巴乔夫1985-1991(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①经济:
②政治:
民族分离主义兴起,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③思想:
⑴过程:
⑵实质:
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②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3、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1991年8月19日-21日):由于戈尔巴乔夫一系列政治上的举措引起了苏共强硬派的不满,副总统亚纳耶夫等软禁戈尔巴乔夫并发动政变,但在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其他领导人的号召下,戈尔巴乔夫恢复苏联总统权力,政变仅持续三天便宣告失败。粉碎了戈尔巴乔夫想要使苏联至少在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③八一九事变: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④解体: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26日苏联解体。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国家分裂)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⑶原因:
⑷启示:
①外部:
②内部:
③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弊端。
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必须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断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西方的“和平演变”;
苏联的解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苏联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
谁就没有良心;
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谁就没有头脑。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
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⑴建立:
⑵成就:
⑶问题: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国民经济恢复,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希望摆脱苏联控制,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①南斯拉夫自治改革
a、措施:
b、评价: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
(1)原因:
(2)表现:
2、东欧改革
a、波兰: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b、匈牙利: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均显著提高。
c、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d、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布拉格之春”,失败。
②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方式 国家 结局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1)原因:
根本:
内部:
外部:
思想:
3、东欧剧变1989--1992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变化
(2)含义: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
苏联鼓励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改革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政变
冲突
统一
分裂
解体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变—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剧—时间短,范围广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3)表现
①相对平稳:
②流血冲突:
③统一:
④分裂:
波兰、 匈牙利、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
东欧方案失败!
柏林墙倒塌
两德统一
前南斯拉夫现状示意图
捷捷克斯洛伐克
1989年罗马尼亚街头血战
3、东欧剧变1989--1992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
一群西柏林的示威者拆倒了柏林墙的一段1989.11.9
1、奠基:(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装载着核弹的导弹成功发射
1970年东方红——
1号卫星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政治基础:
(2)经济基础:
(3)科技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十年建设时期成就等
⑴背景:
⑵内容:
⑶成就:
⑷发展:
⑸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①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2、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今)
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7中共十九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今朝,
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一往无前。
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