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九上数学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课件 (1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九上数学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课件 (1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31 07:28:4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四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一般地,点 C 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 AC 和 BC (如图),如
果 ,那么称线段 AB 被点 C 黄金分割,点 C 叫做线
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 AC 与 AB 的比叫做黄金比,这个比值
为 ,约为0.618.
注意:一条线段有两个黄金分割点.
=  
 
2. 黄金分割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长2=短×全(或 = ).
(2)比值法: = = .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1)已知点 P 是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且 AP > PB ,则有
( B )
A. AB2= AP · PB B. AP2= AB · PB
C. PB2= AP · AB D. AB =( +1) AP
B
【思路导航】根据黄金分割和黄金比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
【解析】依据黄金分割和黄金比的定义可知,
= ,∴ AP2= AB · PB .
∵ = ,∴ AB = AP .
故选B.
【点拨】在黄金分割线段中,较长线段的平方等于较短线段与
原线段的乘积,一定要分清长线段和短线段.
(2)如图,已知 C , D 是线段 AB 的两个黄金分割点,且 AD =
-1,则线段 CD 的长为  2 -4 .
【思路导航】由黄金分割的定义及黄金比求出 AB ,再由 CD =
AD + BC - AB 进行计算即可.
2 -4 
【解析】∵点 C , D 是线段 AB 的两个黄金分割点,且 AD =
-1,
∴ = , BC = AD = -1.
∴ AB =2.
∴ CD = AD + BC - AB = -1+ -1-2=2 -4.
故答案为2 -4.
【点拨】把一条线段黄金分割后,原线段、较长线段、较短线
段中只要知道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就可以求出另外两条线段的
长,其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运用黄金比.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每条线段有且仅有一个黄金分割点
B. 黄金分割点分一条线段为两条线段,其中较长的线段约是这
条线段的0.618
C. 若点 C 把线段 AB 黄金分割,则 AC2= AB · BC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B
2. 已知点 C 是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若 AC > BC , BC =2,则
AC = .
+1 
宽与长的比是 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现将折叠黄金矩形的方
法归纳如下(如图所示).
第一步:作一个正方形 ABCD ;
第二步:分别取 AD , BC 的中点 M , N ,连接 MN ;
第三步:以点 N 为圆心, ND 长为半径画弧,交 BC 的延长线于
点 E ;
第四步:过点 E 作 EF ⊥ AD ,交 AD 的延长线于点 F .
请你根据以上作法,证明矩形 DCEF 为黄金矩形.
【思路导航】把正方形的边长设为2 a ,然后利用作图和勾股
定理可以把 CE 的长计算出来,最后判断其比值是否为黄金
比即可.
证明:在正方形 ABCD 中,设 BC = CD =2 a .
∵点 N 为 BC 的中点,
∴ NC = BC = a .
在Rt△ DNC 中,
ND = = = a .
由作图可知, NE = ND = a ,
∴ CE = NE - NC =( -1) a .
∴ = = . ∴矩形 DCEF 为黄金矩形.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黄金比的定义.
求线段比例问题中,常先设出基本线段的长(如设 BC = CD =2
a ),再用其表示其他线段.
如图1,已知线段 AB =2,点 C 在线段 AB 上,且满足 = .如
图2,以图1中的 AC , BC 长为边构建矩形 AFBC ,以 CB 长为边
构建正方形 DBCE ,则矩形 AFDE 的面积为 .
图1
图2
10 -22 
【解析】如图1,∵ = , AB =2,
∴ AC = AB = ×2= -1.
∴ BC = AB - AC =2-( -1)=3- .
如图2,∵四边形 DBCE 为正方形,∴ EC = BC .
∴ AE = AC - CE = AC - BC =
( -1)-(3- )=2 -4.
图1
图2
∴矩形 AFDE 的面积= AF · AE = BC · AE =(3- )×(2
-4)=10 -22.
故答案为10 -22.
图1
图2
如图,以定线段 AB 为边作正方形 ABCD ,取 AB 的中点 P ,连接
PD ,在 BA 的延长线上取点 F ,使 PF = PD ,以 AF 为边作正方
形 AMEF ,点 M 在线段 AD 上( AM > MD ).
(1)求证:点 M 是线段 AD 的黄金分割点.
(2)作 PN ⊥ PD 交 BC 于点 N ,连接 ND .
△ PDN 与△ BPN 是否相似?若相似,证明
你的结论;若不相似,请说明理由.
【思路导航】(1)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2 a ,求出 AM 的长
(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证明 = ,即可得到点 M 是线
段 AD 的黄金分割点;(2)易得∠ DPN =∠ PBN =90°,要证
△ PDN ∽△ BPN ,只需证 = 即可.
(1)证明: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2 a ,则有 AD =2 a , AP
= a , PD = = a .
∴ PF = PD = a .
∴ AM = AF = PF - AP =( -1) a .
∴ = = .
∴点 M 是线段 AD 的黄金分割点.
(2)解:△ PDN ∽△ BPN . 证明如下: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DAP =∠ PBN =90°.
∴∠ ADP +∠ APD =90°.
∵ PN ⊥ PD ,
∴∠ DPN =90°.
∴∠ APD +∠ BPN =90°.
∴∠ ADP =∠ BPN .
∴△ DAP ∽△ PBN .
∴ = .
∵点 P 是 AB 的中点,
∴ AP = PB .
∴ = ,
即 = .
又∵∠ DPN =∠ PBN =90°,
∴△ PDN ∽△ BPN .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黄金分割点、相似三角
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把证明 = 转化为证明 = ,进
而转化为证明△ DAP ∽△ PBN 是解决第(2)小题的关键.
如图,用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对折正方形
ABDE 得折痕 MN ,连接 EN ,把边 AE 折到线段 EN 上,即使点 A
的对应点 H 落在 EN 上,得折痕 EC ,请证明:点 C 是线段 AB 的
黄金分割点.
证明:如答图,设 EC 与 MN 交于点 P .
由题可知, MN ∥ AB ,且点 M 为 EA 中点,
∴ = = .
过点 P 作 PQ ⊥ EN 于点 Q .
易知 EC 平分∠ AEN ,∴ PM = PQ .
设 PM = PQ = AC = x ,
则 PN = MN - PM = a - x .
在Rt△ ND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答图
EN = = = a .
易知△ PQN ∽△ EMN ,
∴ = ,
即 = .
∴ = .
答图
解得 x = a .
∴ AC =2 x = a .
∴ = = .
∴点 C 是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2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3 相似多边形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相似多边形的相关定义.
(1)各角分别 、各边 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
似多边形.用符号“ ”表示,该符号读作“ ”.
注意:在记两个多边形相似时,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
对应的位置上.
(2)相似多边形 叫做相似比.
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多边形对应角 ,对应边 ,对应边的比
都等于 .
相等 
成比例 
∽ 
相似于 
对应边的比 
相等 
成比例 
相似比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B )
A. 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B.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C. 所有的菱形都相似
D. 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B
【思路导航】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从角和边分别进行判定.
【解析】A.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与顶角均不能确定,边长也不确
定,所以A选项错误;B. 由于所有的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是
60°,三边相等,所以任意两个等边三角形三边的比都相等,选
项B正确;C. 由于菱形的角不能确定,所以所有的菱形不一定
相似,选项C错误;D. 由于矩形的四条边不能确定,所以所有
的矩形不一定相似,选项D错误.故选B.
【点拨】(1)两个多边形相似,必须同时满足:①各角分别相
等;②各边成比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常见的相似多边形
有: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多边形等.
(2)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EFGH ,求∠α,∠β 的
大小和 EH 的长度.
【思路导航】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分别计算角和边.
解:∵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EFGH ,
∴∠α=∠ C =83°,∠ A =∠ E =118°.
在四边形 ABCD 中,∠β=360°-83°-78°-118°=81°.
∵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EFGH ,
∴ AD ∶ EH = AB ∶ EF ,
即21∶ x =18∶24.
解得 x =28.
∴ EH =28 cm.
【点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任意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B. 任意两个梯形相似
C. 任意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相似
D. 任意两个平行四边形相似
C
2. 已知两个相似多边形的最长边分别为10 cm和20 cm ,其中一
个多边形的最短边为5 cm,则另一个多边形的最短边为
.
2.5 cm
或10 cm 
如图,已知矩形 ABCD 的长 AB =30,宽 BC =20.
(1)如图1,若沿矩形 ABCD 四周有宽为1的环形区域,图中所
形成的矩形 ABCD 与矩形 A ' B ' C ' D '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图1
(2)如图2,当 x 为多少时,图中的矩形 ABCD 与矩形 A ' B ' C ' D
'相似?
图2
【思路导航】(1)两个矩形的角都相等(均为90°),只需要
判断它们的边是否成比例即可;(2)要使这两个矩形相似,它
们的边就要成比例,这两个矩形相似有两种情况,分别列比例
解答即可.
解:(1)不相似,理由如下:
∵ AB =30, BC =20,
∴ A ' B '=28, B ' C '=18.
又∵ ≠ ,
∴矩形 ABCD 与矩形 A ' B ' C ' D '不相似.
图1
(2)若矩形 ABCD 与矩形 A ' B ' C ' D '相似,
则有 = 或 = ,
即 = 或 = .
解得 x =1.5或 x =9.
∴当 x =1.5或 x =9时,矩形 ABCD 与矩形 A ' B ' C ' D '相似.
图2
【点拨】要使多边形相似,既要看角,又要看边.一般地,根据
对应边成比例,我们可以列比例解答.同时需要注意,若题干中
未明确给出矩形 ABCD ∽矩形 A ' B ' C ' D ',则存在两种情况:矩
形 ABCD ∽矩形 A ' B ' C ' D '或矩形 ABCD ∽矩形 B ' C ' D ' A ',它们
的对应边不同.
1. 如图,已知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 ABCD ,请在右边的
格点图中画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四边形 A ' B ' C ' D '.
解: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
2. 如图,已知点 G 是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上一点,作 GE
⊥ AD , GF ⊥ AB ,垂足分别为 E , F . 求证:四边形 AFGE 与四
边形 ABCD 相似.
证明:∵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AB = BC = CD = DA ,∠ DAC =∠ BAC =45°.
∵ GE ⊥ AD , GF ⊥ AB ,
∴ EG = FG ,且 AE = EG , AF = FG .
∴ AE = EG = FG = AF .
∴四边形 AFGE 为正方形.
∴ = = = ,且∠ EAF =∠ DAB ,∠ AFG =∠ ABC ,
∠ FGE =∠ BCD ,∠ AEG =∠ ADC .
∴四边形 AFGE 与四边形 ABCD 相似.
如图1,已知矩形 ODEF 的一边落在矩形 ABCO 的一边上,并且
矩形 ODEF ∽矩形 ABCO ,其相似比为1∶4,矩形 ABCO 的边
AB =4, BC =4 .
图1
(1)求矩形 ODEF 的面积;
(2)如图2,将图1中的矩形 ODEF 绕点 O 逆时针旋转一周,连
接 EC , EA , AC ,求旋转过程中△ ACE 面积的最小值.
图2
【思路导航】(1)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求出 OD 和 DE 的
长,即可得到小矩形的面积;(2) AC 长是一个定值,求出点
E 到 AC 的距离的最小值即可求出△ ACE 的面积的最小值.
解:(1)∵矩形 ODEF ∽矩形 ABCO ,其相似比为1∶4,
∴ = = .
∵ AB =4, BC =4 ,
∴ OD =1, DE = .
∴ =1× = .
图1
(2)连接 OE ,根据勾股定理,得 OE = =
=2.
设点 O 到 AC 的距离为 H ,当点 E 在点 O 到 AC 的垂线段上时,
△ ACE 的面积取最小值.
∵ AC = = =8,
∴ ·8 H = ×4×4 .
图2
解得 H =2 .
∴当点 E 到 AC 的距离为2 -2时,△ ACE 的面积最小,为
×8× =8 -8.
图2
【点拨】本题考查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
理,理解点 E 在点 O 到 AC 的垂线段上时 AC 边上的高取最小值
是解本题的关键.
如图,已知点 E 是菱形 ABCD 对角线 CA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
以线段 AE 为边作一个菱形 AEFG ,且菱形 AEFG ∽菱形
ABCD ,相似比为 ∶2,连接 EB , GD .
(1)求证: EB = GD ;
(1)证明:∵菱形 AEFG ∽菱形 ABCD ,
∴∠ EAG =∠ BAD .
∴∠ EAG +∠ GAB =∠ BAD +∠ GAB .
∴∠ EAB =∠ GAD .
又∵四边形 ABCD 和四边形 AEFG 都是菱形,
∴ AE = AG , AB = AD .
∴△ AEB ≌△ AGD (SAS).
∴ EB = GD .
(2)若∠ DAB =60°, AB =2,求 GD 的长.
(2)解:如图,连接 BD ,交 AC 于点
P ,则 BP ⊥ AC .
∵∠ DAB =60°,
∴∠PA B =30°.
∴ BP = AB =1.
∴ AP = = .
∵菱形 AEFG ∽菱形 ABCD ,相似比为 ∶2, AB =2,
∴ AE = .
∴ EP =2 .
∴ EB = = = .
∴ GD =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3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1)定理一: ;
(2)定理二: ;
(3)定理三: .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 ABC 中,点 D , E , F 分别是三边上的
点,且 AE = BF = CD ,那么△ ABC 与△ DEF 相似吗?请说明
理由.
【思路导航】证明△ DEF 是等边三角形,可得∠ EDF =∠ A =
∠ B =∠ DEF =60°,这样就可以证明△ ABC ∽△ DEF .
解:△ ABC ∽△ DEF . 理由如下: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 = BC = AC ,
∠ A =∠ B =∠ C =60°.∵ AE = BF = CD ,∴ EB = FC = DA .
在△ AED 和△ BFE 中,
∴△ AED ≌△ BFE (SAS).
同理可得,△ AED ≌△ CDF .
∴△ AED ≌△ BFE ≌△ CDF .
∴ ED = EF = DF . ∴△ EDF 是等边三角形.
∴∠ EDF =∠ A =∠ B =∠ DEF =60°.
∴△ ABC ∽△ DEF .
【点拨】在等边三角形三边上取三点,截取三条相等线段,无
论三截点怎么变化,截出的含顶角的三个小三角形都全等,中
间小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特别地,若截点是各边中点,则
四个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如图,在Rt△ ABC 中,已知∠ ACB =90°, CD ⊥ AB 于点 D ,分
别以 AC , BC 为边向三角形外部作等边三角形 ACE 和等边三角
形 BCF ,连接 DE , DF . 证明:△ ADE ∽△ CDF .
证明:∵∠ ACB =90°, CD ⊥ AB ,
∴∠ CAD +∠ ACD =90°,∠ ACD +∠ BCD =90°.
又∵∠ ADC =∠ CDB =90°,∴∠ CAD =∠ BCD .
∴△ ACD ∽△ CBD .
∴ = .
∵△ ACE 和△ BCF 都是等边三角形,
∴ AE = AC , CF = CB ,∠ EAC =60°,
∠ FCB =60°.
∴ = .
∵∠ EAD =∠ EAC +∠ CAD =60°+∠ CAD ,
∠ FCD =∠ BCF +∠ BCD =60°+∠ BCD ,
∴∠ EAD =∠ FCD .
∴△ ADE ∽△ CDF .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已知点 E , F 分别在边 AD , AB 上,
且 AE = AF ,连接 BE ,过点 A 作 AG ⊥ BE 于点 G ,连接 CG ,
FG . 求证: = .
【思路导航】先证明△ AGE ∽△ BGA ,则可得 = ,再利
用 AE = AF , AB = BC 进行等线段替换,从而可以证明 = .
证明:∵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AB = BC ,∠ DAB =90°.
∴∠ GBA +∠ AEG =90°.
∵ AG ⊥ BE ,∴∠ EGA =∠ AGB =90°.
∴∠ EAG +∠ AEG =90°.
∴∠ EAG =∠ GBA . ∴△ AGE ∽△ BGA .
∴ = ,即 = .
又∵ AE = AF , AB = BC ,∴ = .
【点拨】当无法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线段所在的两个
三角形相似时,可以考虑“等线段替换”或者“等比替换”,
将问题进行转化.
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已知∠ ABC =60°,点 E 是射线 CB 上
一点,点 F 是线段 CD 上一点,且∠ EAF =120°,求证: AE · CF
= AF · BC .
证明:如答图,连接 AC .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AB = BC , AD ∥ BC .
∵∠ ABC =60°,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CB =∠ BAC =60°, AC = BC .
∵ AD ∥ BC ,∠ ABC =60°,
∴∠ BAD =120°,∠ CAD =∠ ACB =∠ ACF =60°.
又∵∠ EAF =120°,
答图
∴∠ EAB =∠ FAD .
设∠ EAB =∠ FAD =α,则∠ E =∠ ABC -α=60°-α.
∵∠ CAF =∠ CAD -∠ FAD =60°-α,
∴∠ E =∠ CAF .
又∵∠ ACF =∠ ACB =60°,
∴△ ACF ∽△ ECA .
∴ = .
∵ AC = BC ,
答图
∴ = .
∴ AE · CF = AF · BC .
答图
已知点 E 是矩形 ABCD 的边 BC 上一点,连接 AE ,过点 E 作 EF
⊥ AE 于点 E ,分别交 AC , CD 于点 M , F . 过点 B 作 BG ⊥ AC
于点 G ,交 AE 于点 H .
(1)如图1,求证:△ ABE ∽△ ECF ;
图1
(2)如图1,找出与△ ABH 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
图1
(3)如图2,若点 E 是 BC 的中点, BC =2 AB , AB =2,求 EM
的长.
图2
【思路导航】(1)易知∠ ABE =∠ ECF =90°,要证明△ ABE
∽△ ECF ,只需要再找一组对应角相等即可;(2)找出图中与
∠ ABH ,∠ BAH 相等的角,进而可找出与△ ABH 相似的三角
形;(3)首先作 MR ⊥ BC ,垂足为 R ,由相似三角形,可求得
MR , ER 的长,再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 EM 的长.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BE =∠ ECF =90°.
∵ EF ⊥ AE ,
∴∠ AEB +∠ FEC =90°.
又∵∠ AEB +∠ BAE =90°,
∴∠ BAE =∠ CEF .
∴△ ABE ∽△ ECF .
图1
(2)解:△ ECM ∽△ ABH . 证明如下:
∵ BG ⊥ AC ,
∴∠ ABG +∠ BAG =90°.
∵∠ ACB +∠ BAC =90°,
∴∠ ECM =∠ ABH .
由(1)知,∠ CEM =∠ BAH ,
∴△ ECM ∽△ ABH .
图1
(3)解:如图,作 MR ⊥ BC ,垂足为 R .
∵ BC =2 AB ,点 E 是 BC 的中点,
∴ BE = EC = AB =2.
∴∠ AEB =45°.
∴∠ MER =45°.
∴ MR = ER .
易知△ MRC ∽△ ABC ,
∴ = .
图2
∴ MR ∶ RC = AB ∶ BC = .
∴ CR =2 MR .
∴ MR = ER = EC = ×2= .
在Rt△ EMR 中,由勾股定理,得
EM = = = .
【点拨】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以及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 , C 分别在 x 轴和 y 轴
上,四边形 AOCB 为矩形, AB =16, BC =12,点 D 与点 A 关于
y 轴对称.点 E , F 分别是线段 AD , AC 上的动点(点 E 不与点
A , D 重合),且∠ CEF =∠ ACB .
(1)求 AC 的长与点 D 的坐标;
解:(1)在Rt△ ABC 中,∵ BC =12,
AB =16,
∴ AC = =20.
∵点 D 与点 A 关于 y 轴对称,
四边形 ABCO 为矩形,
∴ OD = OA = BC =12.∴ D (12,0).
(2)说明△ AEF 与△ DCE 相似;
解:(2)∵点 D 与点 A 关于 y 轴对称,
∴∠ CDE =∠ CAO .
∵∠ CEF =∠ ACB ,∠ ACB =∠ CAO ,
∴∠ CDE =∠ CEF .
又∵∠ AEC =∠ AEF +∠ CEF =∠ CDE +∠ DCE ,
∴∠ AEF =∠ DCE .
∵∠ EAF =∠ CDE ,∠ AEF =∠ DCE ,
∴△ AEF ∽△ DCE .
(3)若△ EFC 为等腰三角形,且 EF = FC ,求点 E 的坐标.
解:(3)如图,过点 F 作 FM ⊥ CE 于点 M ,
则点 M 为 CE 的中点.
∴ CE =2 ME .
∵∠ EMF =∠ CBA =90°,
∠ CEF =∠ ACB ,
∴△ EMF ∽△ CBA .
∴ = ,
即 = .∴ ME = EF . ∴ CE = EF .
∵点 D 与点 A 关于 y 轴对称,
∴ CD = AC =20.
∵△ AEF ∽△ DCE ,∴ = .
∴ AE = .
∴ OE = AE - OA = .
∴点 E 的坐标为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4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8 图形的位似(第一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一般地,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任意一组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
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 ,这个
点叫做 ,每对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
2.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
.
位似图形 
位似中心 

似比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已知 BC ∥ ED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D
A. 两个三角形是位似图形
B. 点 A 是两个三角形的位似中心
C. 点 B 与点 D 、点 C 与点 E 是对应位似点
D. AC ∶ AB 是相似比
【思路导航】根据位似图形的定义、位似中心的定义判断即可.
【解析】A. ∵ BC ∥ DE ,∴△ ADE ∽△ ABC . 又∵两个三角形
对应点连线相交于一点,∴两个三角形是位似图形,本选项说
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 点 A 是两个三角形的位似中心,本选项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 点 B 与点 D 、点 C 与点 E 是对应位似
点,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 AD ∶ AB 是相似比,故本
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点拨】掌握位似的两个图形必须是相似图形、对应点的连线
都经过同一点、对应边平行或共线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将△ DEF 缩小为原来的一半.操作方法如下:任意取一点
P ,连接 DP ,取 DP 的中点 A ,再连接 EP , FP ,取它们的中点
B , C ,得到△ ABC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D
A. △ ABC 与△ DEF 是位似图形
B. △ ABC 与△ DEF 是相似图形
C. △ ABC 与△ DEF 的周长比是1∶2
D. △ ABC 与△ DEF 的面积比是1∶2
如图,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多边形,且
它们的相似比为2∶1.
【思路导航】先任意确定一点作为位似中心,再确定关键点,
然后根据“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
离比等于相似比”确定新图形的关键点,最后再顺次连接关键
点即可.
解:作法一:
①如图1,在原图上取关键点 A , B , C , D ,在图外取一点
P ,作射线 AP , BP , CP , DP ;
图1
图1
②在所作射线上依次取点 A ', B ', C ', D ',
使得PA'=2PA, PB '=2 PB , PC '=2 PC ,
PD '=2 PD ;
③顺次连接点 A ', B ', C ', D ',
则四边形 A ' B ' C ' D '即为所求作的新图形.
作法二:
①如图2,在原图上取关键点 A , B , C , D ,在图形外取一点
P ,作出射线PA, PB , PC , PD ;
图2
②在这些射线上依次取点 A ', B ', C ', D ',使PA'=2PA, PB '=2 PB , PC '=2 PC , PD '=2 PD ;
③顺次连接点 A ', B ', C ', D ',则四边形 A ' B ' C ' D '即为所求作的新图形.
作法三:
①如图3,在原图上取关键点 A , B , C , D ,在图内取一点
P ,作射线PA, PB , PC , PD ;
②在这些射线上依次取点 A ', B ', C ', D ',使 AA '=PA, BB '= PB , CC '= PC , DD '= PD ;
③顺次连接点 A ', B ', C ', D ',则四边形 A ' B ' C ' D '即为所求作的新图形.
图3
【点拨】位似多边形的画法:①确定位似中心;②确定原图形
的关键点,通常是多边形的顶点;③分别连接原图形中的关键
点和位似中心,并延长(或截取);④根据已知的相似比,确
定所画位似图形中关键点的位置;⑤顺次连接画出的各关键
点,即可得到所求作的图形.本题符合要求的图形不唯一,因为
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当位似中心在图形
外部时,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同
时,位似中心还能在原图形边上或内部.
如图,在△ ABC 中,点 D 为 AB 边上的中点,在 AC 边上求作点
E ,使△ ADE 与△ ABC 位似.(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
留作图痕迹)
解:如答图,过点 D 作 DE ∥ BC 交 AC 于点 E ,点 E 即为所求.
答图
答图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 A1 B1 C1 A2与正方形 A2 B2 C2
A3是以点 O 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且位似比为 ,点 A1, A2,
A3在 x 轴上,延长 A3 C2交射线 OB1于点 B3,以 A3 B3为边作正方
形 A3 B3 C3 A4;延长 A4 C3,交射线 OB1于点 B4,
以 A4 B4为边作正方形 A4 B4 C4 A5……按照这样
的规律继续作下去.若 OA1=1,则正方形
A2 024 B2 024 C2 024 A2 025的面积为 .
24 046 
【思路导航】先证明△ OA1 B1∽△ OA2 B2,求出正方形 A1 B1 C1
A2和正方形 A2 B2 C2 A3的边长;同理可证明△ OA2 B2∽△ OA3
B3,求出正方形 A3 B3 C3 A4的边长……由此可归纳出正方形
AnBnCn An+1的边长.即可求解.
【解析】∵正方形 A1 B1 C1 A2与正方形 A2 B2 C2 A3是以点 O 为位似
中心的位似图形,且位似比为 ,∴ = .
∵ A1 B1⊥ x 轴, A2 B2⊥ x 轴,
∴ A1 B1∥ A2 B2.
∴△ OA1 B1∽△ OA2 B2.
∴ = = .
∴ A2 B2=2 A1 B1.
∵ OA1=1,∴ OA2=2.
∴ A1 A2= OA2- OA1=1.
∴正方形 A1 B1 C1 A2的边长为1= 20.
∴ A1 B1=1.∴ A2 B2=2.
∴正方形 A2 B2 C2 A3的边长为2=21.
同理可证△ OA2 B2∽△ OA3 B3,
∴ = .
∵四边形 A2 B2 C2 A3是正方形,∴ A2 A3= A2 B2=2.
∴ OA3= OA2+ A2 A3=4.
∴ = = .∴ = .∴ A3 B3=4.
∴正方形 A3 B3 C3 A4的边长为4=22.
综上,可归纳出正方形 AnBnCnAn+1的边长为2 n-1.
∴正方形 A2 024 B2 024 C2 024 A2 025的边长为22 023,
∴正方形 A2 024 B2 024 C2 024 A2 025的面积为 =24 046.
故答案为24 046.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位似变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
质、正方形的性质和面积以及图形类找规律,正确找出规律是
解题的关键.
如图,在菱形 OABC 中,∠ AOC =60°, OA =2 ,以点 O 为
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将菱形 OABC 缩小,得到菱形 OA1 B1
C1;再以点 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将菱形 OA1 B1 C1缩小,
得到菱形 OA2 B2 C2……以此类推,则菱形 OA2 023 B2 023 C2 023的面
积为 .
×  
【解析】由题意可知,菱形 OABC 中 OC 边上的高为 ,
∴菱形 OABC 的面积为2 × =4 .
∵菱形 OA1 B1 C1与菱形 OABC 相似,相似比为 ,
∴菱形 OA1 B1 C1的面积为4 × .
同理,菱形 OA2 B2 C2的面积为4 × ……以此类推,
则菱形 OA2 023 B2 023 C2 023的面积为4 × = × .
故答案为 ×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2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 .
2.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
成比例.
成比例 
对应线
段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已知直线 a ∥ b ∥ c ,且直线 m , n 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
交于点 A , B , C 和点 D , E , F ,且 AB ∶ BC =5∶7, DF =9.
(1) =    , =    ;
【解析】(1)∵ a ∥ b ∥ c ,
∴ = = , = = .
故答案为 , .
 
 
(2) EF 的长为 .
【思路导航】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得出 = ,
= ,进而可求出 EF 的长.
 
【解析】(2)当 DF =9时, = .
解得 EF = .
故答案为 .
【点拨】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解决问题时,注意分得的线段的对应关系,如 = , = ,其基本图形大致有以下三种,分别是“A”型、“X”型、“日”型.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DE ∥ BC , AD =9, DB =3, CE =
2,则 AC 的长为 .
8 
如图,在△ ABC 中, BE 平分∠ ABC , DE ∥ BC . 若 DE =2
AD , AE =2,求 EC 的长.
【思路导航】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得出∠ ABE
=∠ DEB ,进而推出 BD 与 AD 的数量关系,再利用平行线分线
段成比例的推论求出 EC 的长.
解:∵ DE ∥ BC ,∴∠ DEB =∠ CBE .
∵ BE 平分∠ ABC ,∴∠ ABE =∠ CBE .
∴∠ ABE =∠ DEB . ∴ BD = DE .
∵ DE =2 AD ,
∴ BD =2 AD .
∵ DE ∥ BC ,
∴ AE ∶ EC = AD ∶ DB =1∶2.
∴ EC =2 AE =2×2=4.
【点拨】①角平分线+平行→等腰三角形;②见比例,用平行
线分线段成比例.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D , E , F 分别是 AB , AC , BC 上
的点,且 DE ∥ BC , EF ∥ AB , AE ∶ EC =3∶4, BC =21.
(1)求 BF 的长;
(1)解:∵ EF ∥ AB ,
∴ = = .
又∵ BC =21,
∴ BF = BC =9.
(2)求证: = .
(2)证明:∵ DE ∥ BC ,
∴ = .∴ = .∴ = .
∵ DE ∥ BC , EF ∥ AB ,
∴四边形 BDEF 是平行四边形.
∴ BD = EF .
∴ = .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M 为边 AC 的中点,点 E 为 AB 上一
点,且 AB =4 AE ,连接 EM 并延长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D . 求
证: BC =2 CD .
【思路导航】根据点 M 为边 AC 的中点,可作辅助线 CF ∥ DE ,
交 AB 于点 F ,再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及 AB =4 AE
证明结论.
证明:如图,作 CF ∥ DE ,交 AB 于点 F .
∵ ME ∥ CF ,
∴ = .
∵点 M 为 AC 边的中点,
∴ AM = MC .
∴ AE = EF .
∵ AB =4 AE ,
∴ BF =2 EF .
∵ CF ∥ DE ,
∴ = =2.
∴ BC =2 C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解题的关键是熟
练运用基本知识,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线,即“见比例,构
平行”.
在△ ABC 中,点 M , N 分别是 BC , AC 边上一点,连接 AM ,
BN 交于点 P . 若 BM ∶ BC =1∶2, AN ∶ CN =1∶4,则 AP ∶
MP = .
1∶2 
【解析】如答图,过点 M 作 MQ ∥ BN ,交 AC 于点 Q . ∵ MQ ∥
BN ,
∴ = .
∵ BM ∶ BC =1∶2,
∴ BM ∶CM=1∶1.
∴ = =1.
设 NQ = CQ = k ,则 CN =2 k .
答图
∵ AN ∶ CN =1∶4,
∴ = .
∴ AN = .
∵ MQ ∥ PN ,
∴ = = = .
即 AP ∶ MP =1∶2.
故答案为1∶2.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7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二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
两边 且夹角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注意:运用该定理证明相似时,一定要区分边与角的关系,角
一定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边一定是对应角的两组边,类似于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 SAS ”方法.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特殊
相似三角形.
成比例 
相等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M 在边 BC 上,点 N 在 AM 上, CM
= CN ,且 =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B
A. △ ABM ∽△ ACB
B. △ ANC ∽△ AMB
C. △ ANC ∽△ ACM
D. △ CMN ∽△ BCA
【思路导航】先确定对应边与相等的角,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
判定定理进行判断即可.
【解析】∵ CM = CN ,∴∠ CNM =∠ CMN . ∵∠ CNA =180°-
∠ CNM ,∠ AMB =180°-∠ CMN ,∴∠ CNA =∠ AMB .
又∵ AM ∶ AN = BM ∶ CN ,∴△ ANC ∽△ AMB . 故选B.
【点拨】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证明两个三角形
相似,关键在于找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再去找这对等角的
两组对应边.此题有一个技巧,根据题干的比例式,可知对应角
的顶点为点 M , N .
1. 在△ ABC 中,点 D , E 分别在边 AB , AC 上.若 AD =1, BD
=3,则由下列条件能够判断 DE ∥ BC 的是( D )
A. = B. =
C. = D. =
D
2. 如图,在△ ABC 中,点 D , E 分别在边 AB , AC 上,且 =
= .若 DE =6,则 BC = .
10.5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已知 AB = AC ,点 D 为 CB 延长线
上一点,点 E 为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满足 AB2= DB · CE .
(1)求证:△ ADB ∽△ EAC ;
(2)若∠ BAC =40°,求∠ DAE 的度数.
【思路导航】(1)先寻找相等的夹角,再把 AB2= DB · CE 转化
成用△ ADB 和△ EAC 的边表示的比例即可证明;(2)先根据
相似三角形得到相等的角,再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求出底角,
最后由等量代换求出∠ DAE .
(1)证明:∵ AB = AC ,∴∠ ABC =∠ ACB .
∴∠ ABD =∠ ACE .
∵ AB2= DB · CE ,∴ = .
∵ AB = AC ,∴ = .
∴△ ADB ∽△ EAC .
(2)解:∵△ ADB ∽△ EAC ,
∴∠ BAD =∠ E ,∠ D =∠ CAE .
∵∠ DAE =∠ BAD +∠ BAC +∠ CAE ,
∴∠ DAE =∠ D +∠ BAD +∠ BAC .
∵∠ BAC =40°, AB = AC ,∴∠ ABC =70°.
∴∠ D +∠ BAD =70°.
∴∠ DAE =∠ D +∠ BAD +∠ BAC =70°+40°=110°.
【点拨】找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般先观察是否可以得到一组
角相等,再寻求另一组角相等或等角的两边成比例.利用两边成
比例且夹角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要找准相等的角一定
是成比例两边的“夹角”,否则结论不成立.为了方便,常在图
中用相同记号或字母表示相等的边或角.
1.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 ABC 中,已知点 D , E 分别在 AC , AB
上,且 = , AE = EB . 求证:△ AED ∽△ CBD .
证明:∵△ ABC 为等边三角形,∴∠ A =∠ C =60°, BC = AB .
∵ AE = BE ,
∴ CB =2 AE .
∵ = ,
∴ CD =2 AD . ∴ = = .
又∵∠ A =∠ C ,∴△ AED ∽△ CBD .
2. 如图,在4×4的正方形方格中,已知△ ABC 和△ DEF 的顶点
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填空:∠ ABC = , BC = ;
(1)【解析】∠ ABC =90°+45°=135°, BC =
= =2 .故答案为135°,2 .
135° 
2  
(2)判断△ ABC 与△ DEF 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
(2)解:△ ABC ∽△ DEF . 证明如下:
∵在4×4的正方形方格中,∠ ABC =135°,
∠ DEF =90°+45°=135°,
∴∠ ABC =∠ DEF .
∵ AB =2, BC =2 , EF =2, DE = ,
∴ = = , = = .
∴ = .∴△ ABC ∽△ DEF .
如图,在△ ABC 中, AB =8 cm, BC =16 cm,动点 P 从点 A 开
始沿 AB 边运动,速度为2 cm/ S ;动点 Q 从点 B 开始沿 BC 边运
动,速度为4 cm/ S . 若 P , Q 两动点同时运动,当△ QBP 与△
ABC 相似时,则运动的时间为 s.
2或0.8 
【思路导航】设出时间,表示出 BP 和 BQ 的长,利用两组对
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行分类讨论即
可求解.
【解析】设经过 t s时,△ QBP 与△ ABC 相似,则 AP =2 t cm,
BP =(8-2 t ) cm, BQ =4 t cm.∵∠ PBQ =∠ ABC ,∴①当
= 时,△ BPQ ∽△ BAC ,此时 = ,解得 t =2;②
当 = 时,△ BPQ ∽△ BCA ,此时 = ,解得 t =0.8.
综上所述,经过2 s或0.8 s时,△ QBP 与△ ABC 相似.故答案为2
或0.8.
【点拨】“相似于(∽)”与“谁和谁相似”的区别:前者的
对应关系固定,后者的对应关系不固定.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相
似,当边的对应关系不明确时,从对应关系入手,相等的角或
公共角为对应角,则对应角的两边成比例,再根据对应关系分
情况讨论.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AD ∥ BC ,∠ ABC =90°, AB =8,
AD =3, BC =4,点 P 为 AB 边上一动点,当△PA D 与△ PBC 是
相似三角形时,求出此时 AP 的长.
解:易得∠PA D =∠ PBC =90°.
设 AP 的长为 x ,则 BP 的长为8- x .
△PA D 与△ PBC 相似,则分两种情况:
①若△ APD ∽△ BPC ,
则 AP ∶ BP = AD ∶ BC ,
即 x ∶(8- x )=3∶4,解得 x = ;
②若△ APD ∽△ BCP ,
则 AP ∶ BC = AD ∶ BP ,
即 x ∶4=3∶(8- x ),
解得 x =2或 x =6.
综上所述, AP 的长为 ,2或6.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3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三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
三边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 利用三边成比例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步骤.
(1)排序:将三角形的三边按长短顺序排列.
(2)计算:分别计算长、中、短三组边的比值.
(3)判定:若三个比值相等,则相似;否则,不相似.
成比例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已知△ 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8cm,10cm,12cm,△ DEF 的一边
长为4cm.若△ DEF 与△ ABC 相似,则△ DEF 的另外两边长可能
为( C )
A. 2cm,3cm B. 4cm,5cm
C. 5cm,6cm D. 6cm,7cm
【思路导航】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都知道,就可以直接
使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进行判断求解.
C
【解析】A. ∵ ≠ ≠ ,∴A不符合题意;B. ∵ ≠ ≠
,∴B不符合题意;C. ∵ = = ,∴C符合题意;D. ∵
≠ ≠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拨】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长都按大小排列,大比大、小比
小、中比中,看三个比值是否相等,若都相等,则两个三角形
相似;否则,不相似.
如图,已知 = ,则添加一个条件:
后,可以判定△ ABC
∽△ ADE .
∠ BAC =∠ DAE
(或∠1=∠2或 = 或 = )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C , BD 相交于点 F ,点 E 在线
段 BD 上,且 = = .
(1)∠ BAE 与∠ CAD 相等吗?为什么?
(2)若∠ BAE =25°,求∠ DBC 的度数;
(3)试判断△ ABE 与△ ACD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思路导航】(1)证明△ ABC ∽△ AED 即可得出结论;(2)
根据△ ABC ∽△ AED 和等量代换即可求出∠ DBC ;(3)利用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即可证明.
解:(1)∠ BAE =∠ CAD . 理由如下:
∵ = = ,
∴△ ABC ∽△ AED .
∴∠ BAC =∠ EAD .
∴∠ BAC -∠ EAC =∠ EAD -∠ EAC ,
即∠ BAE =∠ CAD .
(2)∵△ ABC ∽△ AED ,
∴∠ ABC =∠ AED .
又∵∠ ABC =∠ ABD +∠ DBC ,
∠ AED =∠ ABD +∠ BAE ,
∴∠ DBC =∠ BAE =25°.
(3)△ ABE ∽△ ACD . 理由如下:
∵ = ,
∴ = .
又∵∠ BAE =∠ CAD ,
∴△ ABE ∽△ ACD .
【点拨】当已知条件中(或经过探索后得到)两个三角形的某
两条边或三条边成比例时,可以考虑“三边成比例”或“两边
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B =25, BC =40, AC =20.在△
ADE 中, AE =12, AD =15, DE =24.求证:△ ADB ∽△ AEC .
证明:在△ ABC 和△ ADE 中,
= = , = = , = = ,
∴ = = .
∴△ ABC ∽△ ADE .
∴∠ BAC =∠ DAE .
∴∠ DAB =∠ EAC .
又∵ = = ,
∴△ ADB ∽△ AEC .
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 ABC 和△ DEF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点 P1, P2, P3, P4, P5是△ DEF 边上的5
个格点,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试证明△ ABC 为直角三角形;
(2)判断△ DEF 和△ AB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3)直接写出一个与△ ABC 相似的三角形,使它的三个顶点为
点 P1, P2, P3, P4, P5中的三个格点.
【思路导航】(1)先求出△ ABC 各边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
的逆定理判断即可;(2)先求出△ ABC 与△ DEF 各边的长
度,再根据“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得出结论;
(3)先求出各个边的长度,利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
似”找到与△ ABC 相似的三角形.
(1)证明:由勾股定理,得
AB2=22+42=20,
AC2=22+12=5,
BC2=32+42=25,
∴ AB2+ AC2= BC2.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2)解:△ DEF ∽△ ABC . 理由如下:
由勾股定理,得 DF = =2 , DE = =4
, EF = =2 .
由(1)知, AB =2 , AC = , BC =5,
∴ = = = .
∴△ DEF ∽△ ABC .
(3)解:与△ ABC 相似的三角形是△ P2 P4 P5.
【点拨】判断格点中的三角形是否相似,关键是看两个格点三
角形的三条对应边是否成比例.注意“对应关系”:大对大,中
对中,小对小.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GH , BCFG , CDEF 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
形,连接 BH , CH , DH ,求证:∠ ABH +∠ ACH +∠ ADH =
90°.
证明:∵四边形 ABGH , BCFG ,
CDEF 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在△ HBC 中, BC =1,
BH = = , HC = = ;在△ DBH 中, BH = , BD =2, HD = = .
∴ = = = .∴△ HBC ∽△ DBH .
∴∠ ACH =∠ DHB .
∴∠ ACH +∠ ADH =∠ DHB +∠ ADH =∠ ABH .
又∵∠ ABH =45°,∴∠ ABH +∠ ACH +∠ ADH =90°.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0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一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分别相等、 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
角形.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 ,对应边 .
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
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角 
三边 
相等 
成比例 
两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1)如图,在△ ABC 中, CE ⊥ AB ,垂足为 E , BD ⊥ AC ,垂
足为 D , CE 与 BD 交于点 F ,则图中与△ ABD 相似的三角形
有 .
△ FBE ,△ ACE ,△ FCD  
【思路导航】根据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在图中先
找相等的角,再找与△ ABD 相似的三角形.
【解析】∵ BD ⊥ AC , CE ⊥ AB ,
∴∠ AEC =∠ ADB =90°,∠ BEF =∠ CDF =90°.
∵∠ ABD =∠ FBE ,∠ ADB =∠ FEB ,
∴△ ABD ∽△ FBE .
∵∠ A =∠ A ,∠ ADB =∠ AEC ,
∴△ ABD ∽△ ACE .
∵∠ ACE =∠ FCD ,∠ AEC =∠ FDC ,
∴△ ACE ∽△ FCD .
∴△ ABD ∽△ FBE ∽△ ACE ∽△ FCD .
故答案为△ FBE ,△ ACE , △ FCD .
【点拨】利用两角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关键是在图中找相
等的角.同时,需要注意公共角这一隐含的条件,如此题中∠
ABD =∠ FBE . 常见的隐含条件还有直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2)如图,已知∠1=∠2,添加一个条件:
(填一个即可),使△ ABC ∽△ ADE 成立.
∠ B =∠ D (或
∠ C =∠ AED ) 
【思路导航】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添加一对角相等,
利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
形相似.
【解析】∵∠1=∠2,
∴∠1+∠ BAE =∠2+∠ BAE ,
即∠ BAC =∠ DAE .
由∠ B =∠ D ,∠ BAC =∠ DAE 可得,
△ ABC ∽△ ADE .
同理,由∠ C =∠ AED ,∠ BAC =∠ DAE ,
可得△ ABC ∽△ ADE .
故答案为∠ B =∠ D (或∠ C =∠ AED ).
【点拨】对于此类开放性问题,先看结论,再找条件,关键是
根据结论去找两对等角.找相等角的技巧是“对应顶点的对应角
相等”,如:根据△ ABC ∽△ ADE ,“A”与“A”对应,那
么一定有∠ BAC =∠ DAE .
1. 如图,点 E 是 ABCD 的边 BC 的延长线上一点,连接 AE 交
CD 于点 F ,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B )
A. 4对 B. 3对 C. 2对 D. 1对
(第1题图)
B
2.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D 在 AC 上(点 D 不与 A , C 两点
重合).再添加一个条件:
(填一个即可),就可证出△ ABD ∽△ ACB .
(第2题图)
∠ ABD =∠ C (或∠ ADB =
∠ ABC )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已知点 M 为 BC 上一点,点 F 是 AM
的中点, EF ⊥ AM ,垂足为 F ,交 AD 的延长线于点 E ,交 DC
于点 N .
(1)求证:△ ABM ∽△ EFA ;
(2)若 AB =12, BM =5,求 DE 的长.
【思路导航】(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得到两组相等
的角,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结论成立;(2)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 AE 的长,再求得 DE 的长.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B =90°, AD ∥ BC .
∴∠ AMB =∠ EAF .
∵ EF ⊥ AM ,
∴∠ AFE =90°.
∴∠ B =∠ AFE =90°.
∴△ ABM ∽△ EFA .
(2)解:∵∠ B =90°, AB =12, BM =5,
∴ AM =13, AD =12.
∵点 F 是 AM 的中点,
∴ AF = AM =6.5.
∵△ ABM ∽△ EFA ,
∴ = ,
即 = .
解得 AE =16.9.∴ DE = AE - AD =4.9.
【点拨】在两个三角形中找两组相等的角,是证明两个三角形
相似的基本方法.
(1)∠ EAF =∠ B ;
如图,已知 AB ∥ CD , AD , BC 相交于点 E ,点 F 为 EC 上一
点,且∠ EAF =∠ C . 求证:
证明:(1)∵ AB ∥ CD ,
∴∠ B =∠ C .
又∵∠ EAF =∠ C ,
∴∠ EAF =∠ B .
(2) AF2= EF · FB .
(2)∵∠ EFA =∠ AFB ,∠ EAF =∠ B ,
∴△ EFA ∽△ AFB .
∴ = .
∴ AF2= EF · FB .
如图, 在Rt△ ABC 中,已知∠ BAC =90°, AD ⊥ BC 于点 D .
(1)求证: AD2= BD · CD ;
(2)若 BD =30, CD =20,求 AB 与 AC 的长.
【思路导航】(1)先证明△ ABD 与△ CAD 相似,再利用相似
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证明;(2)分别证明△ ABD ∽△
CBA ,△ CAD ∽△ CBA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列
式即可求出 AB 和 AC 的长.
(1)证明:∵∠ BAC =90°, AD ⊥ BC 于点 D ,
∴∠ B +∠ BAD =90°,∠ BAD +∠ DAC =90°.
∴∠ B =∠ DAC .
又∵∠ BDA =∠ ADC =90°,
∴△ ABD ∽△ CAD . ∴ = .
∴ AD2= BD · CD .
(2)解:∵∠ B =∠ B ,∠ ADB =∠ CAB =90°,
∴△ ABD ∽△ CBA . ∴ = .
∴ AB2= BD · BC = BD ·( BD + CD ).
又∵ BD =30, CD =20,∴ AB2=1 500.
∴ AB =10 .∵∠ C =∠ C ,
∠ ADC =∠ BAC =90°,∴△ CAD ∽△ CBA . ∴ = .
∴ AC2= CD · BC =20×50=1 000.
∴ AC =10 .
【点拨】(1)“三点定形法”找相似三角形:①先将等积式转
化为比例式,如 AD2= BD · CD 转化为 = ;②横看:分子
AD , CD 来源于△ ACD ,分母 BD , AD 来源于△ ABD ,因此考
虑证明△ ACD 与△ ABD 相似(或竖看:定位△ ABD 与△
ACD ).
(2)由本题的图形结构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等积式(俗称射影定
理):① AD2= BD · CD ;② AB2= BD · BC ;③ AC2= CD · BC .
在该图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就可以求出其他
线段的长度.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B = AC ,点 P , D 分别是 BC , AC
边上的点,且∠ APD =∠ B .
(1)求证: AC · CD = CP · BP ;
(1)证明:∵ AB = AC ,∴∠ B =∠ C .
∵∠ APD =∠ B ,∴∠ APD =∠ B =∠ C .
∵∠ APC =∠ BAP +∠ B ,
∠ APC =∠ APD +∠ DPC ,∴∠ BAP =∠ DPC .
∴△ ABP ∽△ PCD .
∴ = .
∴ AB · CD = CP · BP .
又∵ AB = AC ,
∴ AC · CD = CP · BP .
(2)若 AB =10, BC =12,当 PD ∥ AB 时,求 BP 的长.
(2)解:∵ PD ∥ AB ,∴∠ APD =∠ BAP .
∵∠ APD =∠ C ,∴∠ BAP =∠ C .
又∵∠ B =∠ B ,
∴△ BAP ∽△ BCA .
∴ = .
∵ AB =10, BC =12,
∴ = .∴ BP =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1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1 成比例线段(第二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比例的等比性质.
如果 = =…= (   ),那么
=    .
注:如果 = ,那么 = .(合比性质)
b + d +…+ n ≠0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1)已知 = ,则 的值是    .
【思路导航】利用比例的合比性质直接进行计算即可.
 
【解析】∵ = ,
∴ = = .
故答案为 .
【点拨】此题还可以根据 x , y 的关系,用设参法进行求解.设 x
=3 k , y =2 k ,则 = = .
(2)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则△ ABC 与△ EDC
的周长之比为 .
【思路导航】分别求出各边的比,再利用等比性质进行计算
即可.
2∶1 
【解析】 由图可知, = = =2,
∴ = =2.
故答案为2∶1.
【点拨】根据等比性质,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对应成比例,
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对应边长之比.
1. 已知 = = ( b + d +5≠0),则 的值为    .
2. 已知 = ,则 的值是    .
 
 
在△ ABC 和△ DEF 中,已知 = = = ,且△ DEF 和△
ABC 的周长之差为15 cm,求△ ABC 和△ DEF 的周长.
【思路导航】设△ ABC 和△ DEF 的周长分别是 x cm和 y cm,构
建方程组即可解决问题.
解:设△ ABC 和△ DEF 的周长分别是 x cm和 y cm.
∵ = = = ,
∴ = = ,
即 x = y .①
由题意,得 y - x =15.②
将①代入②,得 y - y =15.
解得 y =45.
将 y =45代入①,得 x =30.
故△ ABC 和△ DEF 的周长分别是30 cm和45 cm.
【点拨】利用等比性质将原三角形边长间的关系转化为周长间
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已知 a , b , c 是△ ABC 的三边长,且 = = ,试判断
△ 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 ABC 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 a , b , c 是△ ABC 的三边长,∴ a + b + c ≠0.
∵ = = ,
∴ = = = =0.
∴ a - b =0, b - c =0, c - a =0.∴ a = b = c .
∴△ ABC 为等边三角形.
已知 a , b , c 满足 = = = k ,从点 ,
(2,1), ,(1,-1)中任意取一点恰好在正比例函
数 y = kx 的图象上的概率是多少?
【思路导航】根据条件先求出 k 的值,进而求得正比例函数的表
达式,再根据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依次判断四个
点,进而利用概率公式求解.
解:由题可知, = = = k .
①当 a + b + c =0,即 a + c =- b 时,则 k =-1.
此时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x .
将四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仅点(1,-1)在正比例函
数 y =- x 的图象上,
∴ P (所取的点在 y = kx 的图象上)= .
②当 a + b + c ≠0时,
则 k = = = .
∴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x .
将四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点 和点(2,1)在正
比例函数 y = x 的图象上,
∴ P (所取的点在 y = kx 的图象上)= .
综上所述,任意取一点恰好在正比例函数 y = kx 的图象上的概
率是 或 .
【点拨】本题涉及等比性质、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
征、概率求解公式等内容,能分类求解 k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注
意:运用等比性质前要讨论分母是否为0.
若 = = = k 成立,则一次函数 y = kx - k
的图象一定经过哪些象限?
解:①当 a + b + c ≠0时,
∵ = = = k ,
∴ = =1.∴ k =1.
∴一次函数 y = kx - k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②当 a + b + c =0时,则 a + b =- c .
∵ = = = k ,
∴ k =-2.
∴一次函数 y = kx - k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综上所述,一次函数 y = kx - k 的图象一定经过的象限是第一、
四象限.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61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要点回顾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要点回顾
1. 成比例线段的相关定义.
(1)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 a , b , c , d 中,如果 a 与 b 的
比 c 与 d 的比,即 = ,那么这四条线段 a , b , c ,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2)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如果 = ,那么 .如果 ( a , b , c ,
d 都不等于0),那么 = .
等于 
ad = bc  
ad = bc  
②合比性质:如果 = ,那么 = , = ( a ± b
≠0, c ± d ≠0).
③等比性质:如果 = =…= ( b + d +…+ n ≠0),那么
= .
注意:在使用等比性质时,一定注意分为 b + d +…+ n ≠0和 b
+ d +…+ n =0两种情况.
(3)黄金分割:如果点 C 是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 AC >
BC ),那么 AC ∶ AB = ∶ = ≈0.618.
BC  
AC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1)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
成比例.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
对应线段成比例.
(3)基本图形:
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①定理一:两角分别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最常用的判
定).
②定理二:两边成比例且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③定理三:三边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等 
夹角 
成比例 
(2)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每个角对应相等、每条边对应成比例
的多边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
①定理一:相似三角形 的比、 的
比和 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②定理二: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 ,
面积比等于 .
对应高 
对应角平分线 
对应中线 
相似比 
相似比的平方 
4. 图形的位似.
(1)一般地,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任意一组对应顶点 P , P '所
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O ,且有 OP '= k · OP ( k ≠0),那么这
样的两个多边形叫做 ,这个点 O 叫做
, k 就是这两个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每组位似对应点与位
似中心共线.
(2)位似多边形除具有相似多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具有下列
性质:①对应顶点的连线经过位似中心;②对应边平行或在同
一条直线上; ③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
位似多边形 
位似中
心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要点一 成比例线段与黄金分割
(1)下面四组线段中,成比例的是( B )
A. a =2, b =3, c =4, d =5
B. a =1, b =2, c =2, d =4
C. a =4, b =6, c =5, d =10
D. a = , b = , c =3, d =
B
【思路导航】若其中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乘
积,则四条线段成比例线段.对选项进行一一分析,排除错误
答案.
【解析】A. 2×5=10,3×4=12,则这四条线段不成比例线
段;B. 1×4=4,2×2=4,则这四条线段成比例线段;C.
4×10=40,5×6=30,则这四条线段不成比例线段;D. ×3
=3 , × = ,则这四条线段不成比例线段.故选B.
【点拨】根据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注意在相乘的时候,最长的
和最短的相乘,另外两个相乘,看它们的积是否相等.若线段带
单位,注意单位要统一.
(2)已知点 P 是线段 MN 的黄金分割点,当 MN =1时, PM 的
长是 .
【思路导航】分 PM > PN 和 PM < PN 两种情况,根据黄金
比计算.
或  
【解析】当 PM > PN 时,
PM = MN = ;
当 PM < PN 时,
PM = MN - MN = .
故答案为 或 .
【点拨】掌握“黄金比为 ”是解题的关键.若题目中没有给
出分割后线段的长短,则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1. 已知线段 a , b , c , d 是成比例线段,其中 b =3 cm, d =4
cm, c =6 cm,则线段 a 的长度可能为( B )
A. 5 cm B. 2 cm C. 4 cm D. 1 cm
2. 若乐器上一根弦 AB =80 cm,两端点 A , B 固定在乐器板面
上,期间支撑点 C 是 AB 的黄金分割点( AC > BC ),则 BC 的
长是( C )
A. (40 -40)cm B. (40 -80)cm
C. (120-40 )cm D. (120+40 )cm
B
C
要点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如图,已知直线 l1∥ l2∥ l3, AC 分别交 l1, l2, l3于点 A ,
B , C ; DF 分别交 l1, l2, l3于点 D , E , F , AC 与 DF 交于点
O ,且 DE =3, EF =6, AB =4.
(1)求 AC 的长;
(2)若 BE ∶ CF =1∶3,求 的值.
【思路导航】(1)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列出比例式
解答;(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解答.
解:(1)∵ l1∥ l2∥ l3,
∴ = ,即 = .解得 AC =12.
(2)∵ l2∥ l3,
∴△ BOE ∽△ COF .
∴ = = .
∵ AB =4, AC =12,
∴ BC =8.∴ OB =2.
∴ = = .
【点拨】此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与相似三角形的性
质,这两者有所区别.其中,第(2)问涉及 BE , CF ,但 BE ,
CF 并不是被平行线截得的线段,考虑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
行解答.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DE ∥ BC , EF ∥ AB ,且 AD ∶ DB =
3∶2, BC =25,求 FC 的长.
解:∵ DE ∥ BC ,
∴ EC ∶ AE = BD ∶ AD .
∵ EF ∥ AB ,∴ EC ∶ AE = FC ∶ BF .
∴ FC ∶ BF = BD ∶ AD .
∵ AD ∶ DB =3∶2,
∴ BD ∶ AD =2∶3.
∴ FC ∶ BF =2∶3.
∴ FC ∶ BC =2∶5,即 FC ∶25=2∶5.
∴ FC =10.
要点三 相似多边形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A1 B1 C1 D1,∠ A =80°,
∠ B =75°,∠ C =125°,求∠ D1的度数以及 x 的值.
    
【思路导航】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求出∠ D 的度数,
再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可得∠ D1=∠ D ;根据相似多
边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即可求得 x 的值.
解:∵∠ A =80°,∠ B =75°,∠ C =125°,
∴∠ D =360°-80°-75°-125°=80°.
∵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A1 B1 C1 D1,
∴∠ D1=∠ D =80°, = .
∴ x =10.
【点拨】本题考查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相似多边
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A ' B ' C ' D ',求 x , y 的值以及
∠ C '的度数.
解:∵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A ' B ' C ' D ',
∴ = = ,∠ C =∠ C ',∠ D =∠ D '=140°.
∴ x =12, y = ,∠ C '=∠ C =360°-∠ A -∠ B -∠ D =
360°-62°-75°-140°=83°.
要点四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如图,点 P 是正方形 ABCD 的边 AB 上一点(不与点
A , B 重合),连接 PD 并将线段 PD 绕点 P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得到线段 PE , PE 交边 BC 于点 F ,连接 BE , DF .
①若∠ ADP =32°,求∠ FPB 的度数;
②若△ PFD ∽△ BFP ,求 的值.
【思路导航】①根据∠ ADP 与∠ EPB 都是∠ APD 的余角,即可
求出∠ FPB 的度数;②由△ PFD ∽△ BFP 可得 = ,再判
定△ APD ∽△ BFP ,进而可得到 AP = BP ,即可求得 的值.
解:①∵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A =∠ PBC =90°, AB = AD .
∴∠ ADP +∠ APD =90°.
由题意可知,∠ DPE =90°,
∴∠ APD +∠ FPB =90°.
∴∠ FPB =∠ ADP =32°.
②∵△ PFD ∽△ BFP ,∴ = .
∵∠ A =∠ PBC ,∠ ADP =∠ FPB ,
∴△ APD ∽△ BFP .
∴ = ,即 = .
∴ = .∴ AP = BP . ∴ = .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相似的判
定与性质,正确应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在Rt△ ABC 中,∠ C =90°, AC =10 cm, BC =8
cm.点 P 从点 C 出发,以2 cm/s的速度沿 CA 向点 A 匀速运动,同
时点 Q 从点 B 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 BC 向点 C 匀速运动,当
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经过几秒,△ PCQ 与△
ABC 相似?
【思路导航】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分两种情况讨论,再求出
时间即可.
解:设经过 t s,△ PCQ 与△ ABC 相似.
∵∠ C =∠ C ,
∴分为两种情况:
① = ,即 = ,解得 t = ;
② = ,即 = ,解得 t = .
故经过 s或 s时,△ PCQ 与△ ABC 相似.
【点拨】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三角形相似时的对应边,若对应边不确定时,要注
意进行分类讨论.
1.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点 M 是 BC 边上的任意一点,连接
AM 并将线段 AM 绕点 M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 NM ,与
CD 交于点 Q . 在 CD 边上取点 P 使 CP = BM ,连接 NP , BP ,
AQ .
(1)求证: BP = MN ;
证明:(1)在正方形 ABCD 中,
AB = BC ,∠ ABC =∠ C .
在△ ABM 和△ BCP 中,,
∴△ ABM ≌△ BCP (SAS).∴ AM = BP .
∵将线段 AM 绕点 M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得到线段 NM ,
∴ MN = AM . ∴ BP = MN .
(2)若△ MCQ ∽△ AMQ ,求证: BM = MC .
证明:(2)∵∠ BAM +∠ AMB =90°,
∠ AMB +∠ CMQ =90°,
∴∠ BAM =∠ CMQ .
又∵∠ ABM =∠ C =90°,
∴△ ABM ∽△ MCQ . ∴ = .
∵△ MCQ ∽△ AMQ ,∴△ ABM ∽△ AMQ .
∴ = ,即 = .∴ = .∴ BM = MC .
2.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 AB = AC =10 cm, BC =16
cm.点 D 从点 A 出发沿 AB 方向向点 B 匀速运动,同时点 E 从点 B
出发沿 BC 方向向点 C 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1 cm/s,连接
DE . 设运动时间为 t (s)(0< t <10).解答下列问题:
(1)当 t 为何值时,△ BDE 的面积为7.5 cm2?
解:(1)如图,分别过点 D ,
A 作 DF ⊥ BC , AG ⊥ BC ,垂足分别为 F , G .
∴ DF ∥ AG . ∴ = .
∵ AB = AC =10 cm, BC =16 cm,
∴ BG =8 cm.∴ AG =6 cm.
∵ AD = BE = t cm,∴ BD =(10- t )cm.
∴ = .∴ DF = (10- t )cm.
∵ = BE ·
DF =7.5,
∴ t · (10- t )=15.化简,
得 t2-10 t +25=0,解得 t1= t2=5.
即当 t =5时,△ BDE 的面积为7.5 cm2.
(2)在点 D , E 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 t ,使得△ BDE
与△ ABC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对应的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解:(2)存在.理由如下:
①当 BE = DE 时,△ BDE ∽△ BCA ,
∴ = ,即 = ,解得 t = ;
②当 BD = DE 时,△ BDE ∽△ BAC ,∴ = ,
即 = ,解得 t = .综上所述, t = 或 时,
△ BDE 与△ ABC 相似.
要点五 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和同学们想利用
“标杆”测量大楼的高度.如图1,小明站立在地面点 F 处,他的
同学在点 B 处竖立“标杆” AB ,使小明的头顶点 E 、杆顶点
A 、楼顶点 C 在一条直线上(点 F , B , D 也在一条直线上).已
知小明的身高 EF =1.5 m,“标杆” AB =2.5 m, BD =23 m,
FB =2 m.
图1
(1)求大楼 CD 的高度( CD 垂直于地面 BD );
图1
(2)如图2,小明站在原来的位置,同学们通过移动标杆,可
以用同样的方法测得楼 CD 上点 G 的高度 GD =11.5 m,则相对
于第一次测量,标杆 AB 应该向大楼方向移动多少米?
图2
【思路导航】(1)过点 E 作 EH ⊥ CD 于点 H ,交 AB 于点 J ,则
四边形 EFBJ 和四边形 EFDH 都是矩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求出 CH ,即可得出结论;(2)过点 E 作 ET ⊥ CD 于点 T ,交
移动后的标杆于点 R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解:(1)如图1,过点 E 作 EH ⊥ CD 于点 H ,交 AB 于点 J ,则
四边形 EFBJ 和四边形 EFDH 都是矩形.
∴ BJ = DH = EF =1.5 m, EJ = FB =2 m, JH = BD =23 m.
∵ AB =2.5 m,
图1
∴ AJ = AB - BJ =2.5-1.5=1(m).
∵ AJ ∥ CH ,
∴△ EAJ ∽△ ECH .
∴ = .∴ = .
∴ CH =12.5 m.
∴ CD = CH + DH =12.5+1.5=14(m).
故大楼 CD 的高度为14 m.
(2)设标杆 AB 移动至 A1 B1处.如图2,过点 E 作 ET ⊥ CD 于点
T ,交 A1 B1于点 R . 设 B1 F = x m.
∵ A1 R ∥ GT ,∴△ EA1 R ∽△ EGT .
∴ = .
∴ = .
∴ x =2.5.
∴标杆 AB 应该向大楼方向移动2.5-2=0.5(m).
图2
图2
【点拨】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
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如图,小丁家窗外有一堵围墙 AB ,由于围墙的遮挡,清晨太阳
光恰好从窗户的最高点 C 射进房间地面的 D 处,中午太阳光恰
好能从窗户的最低点 E 射进房间地面的 F 处, AB ⊥ BD 于点 B ,
CE ⊥ BD 于点 O ,小丁测得 OE =1 m, CE =1.5 m, OF =1.2
m, OD =12 m,求围墙 AB 的高度.
解:∵ EO ⊥ BF ,∴∠ FOE =90°.
∵ AB ⊥ BF , CO ⊥ BF ,
∴ AB ∥ CO .
∴△ ABD ∽△ COD ,△ ABF ∽△ EOF .
∴ = , = .
∵ OE =1 m, CE =1.5 m, OF =1.2 m, OD =12 m,
∴ = , = . ∴ AB =3 m.
即围墙 AB 的高度是3 m.
要点六 图形的位似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
分别为 A (2,1), B (1,4), C (3,2).请解答下列问
题:
(1)画出△ ABC 关于 y 轴对称的△ A1 B1 C1,并直接写出点 C1的
坐标;
(2)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2,在 y 轴的右侧,画
出△ ABC 放大后的△ A2 B2 C2,并直接写出点 C2的坐标;
(3)若点 D ( a , b )在线段 BC 上,请直接写出经过(2)的
变化后点 D 的对应点 D2的坐标.
【思路导航】(1)依据轴对称的性质,即可得到△ ABC 关于 y
轴对称的△ A1 B1 C1,进而得出点 C1的坐标;(2)依据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2,即可得出△ ABC 放大后的△ A2 B2
C2,进而得到点 C2的坐标;(3)依据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相
似比为1∶2,即可得出点 D 的对应点 D2的坐标.
解:(1)如图,△ A1 B1 C1即为所求作图形, C1(-3,2).
(2)如图,△ A2 B2 C2即为所求作图形, C2(6,4).
(3)∵原点 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2, D ( a , b ),
∴点 D 的对应点 D2的坐标为(2 a ,2 b ).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位似变换进行作图,正确利用位
似的性质得出对应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已知△ 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 A , B , C
的坐标分别为(1,0),(4,-1),(3,2).△ A1 B1 C1与△
ABC 是以点 P 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
(1)请在图中画出点 P 的位置,并写出点 P 的坐标;
解:(1)如图,点 P 即为所求作的
点,点 P 的坐标为(0,-2).
(2)以点 O 为位似中心,在 y 轴左侧画出△ ABC 的位似图形△
A2 B2 C2,使相似比为1∶1.若点 M ( a , b )为△ ABC 内一点,
请直接写出点 M 在△ A2 B2 C2内的对应点 M2的坐标.
解:(2)如图,△ A2 B2 C2即为所求作
图形,点 M 的对应点 M2的坐标为(-
a ,- b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8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 .
2.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 .
相似比 
相似比的平方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在 ABCD 中,已知点 E 是边 AD 的中点,连接 BE 并延
长,交 CD 的延长线于点 F ,则△ EDF 与△ BCF 的周长之比
是 .
1∶2 
【思路导航】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 AD = BC , AD ∥
BC ,从而得出△ EDF ∽△ BCF ,再得出△ EDF 与△ BCF 的周
长之比为 .
【解析】∵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D = BC , AD ∥ BC . ∴△ EDF ∽△ BCF .
∴△ EDF 与△ BCF 的周长之比为 .
∵点 E 是边 AD 的中点,∴ AD =2 ED .
∵ AD = BC ,∴ BC =2 ED .
∴△ EDF 与△ BCF 的周长之比是1∶2.
故答案为1∶2.
【点拨】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相似三角
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已知△ ABC ∽△ A ' B ' C ',且相似比为3∶2,且它们的周长之差
为40 cm,则△ A ' B ' C '的周长为 cm.
80 
如图,在△ ABC 中,点 D , F 在边 AB 上,点 E , G 在边 AC 上,
且 DE ∥ FG ∥ BC . 若 AD ∶ DF ∶ FB =1∶2∶3,则 ∶
∶ = .
1∶8∶27 
【思路导航】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得出
∶ ∶ ,再减掉公共部分即可求出结果.
【解析】∵ DE ∥ FG ∥ BC ,∴△ ADE ∽△ AFG ∽△ ABC .
∵ AD ∶ DF ∶ FB =1∶2∶3,∴ AD ∶ AF ∶ AB =1∶3∶6.
∴ S△ ADE ∶ S△ AFG ∶ S△ ABC =1∶9∶36.
设△ ADE 的面积为 a ,
则△ AFG 和△ ABC 的面积分别为9 a ,36 a .
∴ 和 分别是8 a ,27 a .
∴ S△ ADE ∶ S四边形 DFGE ∶ S四边形 FBCG =1∶8∶27.
故答案为1∶8∶27.
【点拨】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牢记相似三角
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关键.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D , F 在边 AB 上,点 E , G 在边 AC
上, DE ∥ FG ∥ BC ,且 S△ ADE = S四边形 DFGE = S四边形 FBCG .
(1)求 DE ∶ FG ∶ BC ;
解:(1)∵ DE ∥ FG ∥ BC ,
∴△ ADE ∽△ AFG ∽△ ABC .
∵ S△ ADE = S四边形 DFGE = S四边形 FBCG ,
∴ = , = .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长的平方比,
∴ DE ∶ FG ∶ BC =1∶ ∶ .
(2)若 AB =10, AC =15, BC =12,求四边形 DFGE 的周长.
解:(2)∵ = , BC =12,
∴ FG = =4 .
∵ = ,∴ DE = =4 .
又∵ DE ∶ FG ∶ BC =1∶ ∶ ,
∴ AD ∶ AF ∶ AB =1∶ ∶ .
又∵ AB =10,
∴ AD = , AF = .
∴ DF = AF - AD = .
同理,可得 GE =5 -5 .
∴四边形 DFGE 的周长为 DF + FG + GE + DE = +4
+5 -5 +4 = .
某高中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的学生板凳的正面视图如图所示,
其中 BA = CD , BC =20 cm, BC , EF 平行于地面 AD 且到地面
AD 的距离分别为40 cm,8 cm.为使板凳两腿底端 A , D 之间的
距离为50 cm,则横梁 EF 的长为多少?(材质及其厚度等忽略
不计)
【思路导航】过点 B 作 BH ⊥ AD 于点 H ,交 EF 于点 M ,过点 C
作 CG ⊥ AD 于点 G ,交 EF 于点 N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先求
出 AH , GD 的长度,再由△ BEM ∽△ BAH ,可得出 EM 的长
度,进而得出 EF 的长.
解:如图,过点 B 作 BH ⊥ AD 于点 H ,交 EF 于点 M ,过点 C 作
CG ⊥ AD 于点 G ,交 EF 于点 N .
由题意可得, MH =8 cm, BH =40 cm,则 BM =32 cm.
∵ BA = CD , BC ∥ AD ,
∴四边形 BADC 是等腰梯形.
∴ AH = DG .
∵ BC ∥ AD , EF ∥ AD ,
∴ BC ∥ EF .
∴四边形 BEFC 是等腰梯形.
∴ EM = NF .
∵ AD =50 cm, BC =20 cm,
∴ AH = ( AD - BC )=15 cm.
∵ EF ∥ AD ,
∴△ BEM ∽△ BAH .
∴ = ,即 = .
∴ EM =12 cm.
故 EF = EM + MN + NF = EM + BC + NF =2 EM + BC =44 cm.
故横梁 EF 的长44 cm.
【点拨】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及等腰梯形的性质,在
求得 EM 的长后,切忌忽略横梁 EF 的长为 EM , NF 与 MN 的长
度之和.
一个小风筝与一个大风筝形状完全相同,它们的形状如图所
示,其中对角线 AC ⊥ BD . 已知它们的对应边之比为1∶3,小风
筝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12 cm和14 cm.
(1)小风筝的面积是多少?
解:(1)∵ AC ⊥ BD ,
∴小风筝的面积为 AC · BD = ×12×14=84(cm2).
解:(2)∵小风筝与大风筝形状完全相同,
∴可假设大风筝的四个顶点为 A ', B ', C ', D ',
则有△ ABC ∽△ A ' B ' C '.
∵它们的对应边之比为1∶3,
∴ A ' C '=3 AC =42 cm.
同理,得 B ' D '=3 BD =36 cm.
∴至少需用42+36=78(cm)长的材料.
(2)如果在大风筝内装设一个连接对角顶点的十字交叉形的支
撑架,那么至少需用多长的材料?(不记损耗)
(3)大风筝要用彩色纸覆盖,而彩色纸是从一张刚好覆盖整个
风筝的矩形彩色纸(如图中虚线所示)上裁剪下来的,那么从
四个角裁剪下来废弃不用的彩色纸的面积是多少?
解:(3)从四个角裁剪下来废弃不用的彩色纸的
面积=矩形的面积-大风筝的面积=42×36-
9×84=756(cm2).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0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1 成比例线段(第一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两条线段的比.
如果选用 量得两条线段 AB , CD 的长度分
别是 m , n ,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 ,即
AB ∶ CD = m ∶ n ,或写成 = .其中,线段 AB , CD 分别叫
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
注:在地图或工程图纸上,图上距离与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
比通常称为比例尺.比例尺是特殊的两条线段的比.
同一个长度单位 
它们长度的比 
2. 成比例线段.
四条线段 a , b , c , d 中,如果 a 与 b 的比等于 c 与 d 的比,
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 a , b , c , d 叫做成比例线段,
简称比例线段.
注:若 a ∶ b = b ∶ c ,则 b 叫做 a 和 c 的比例中项.
3. 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 ,那么 ;如果 ad = bc ( a , b , c , d 都
不等于0),那么 .
=  
ad = bc  
=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下列各组线段中,不能成比例的是( C )
A. a =4, b =8, c =5, d =10
B. a =2, b =2 , c = , d =5
C. a =1, b =2, c =3, d =4
D. a =1, b =2, c =2, d =4
【思路导航】根据比例线段的定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计算最
长和最短的两条线段之积与另外两条线段之积,看它们是否相
等即可得出答案.
C
【解析】A. 4×10=8×5;B. 2×5=2 × ;C.
1×4≠2×3;D. 1×4=2×2.于是可以判定C选项中的四条线段
不能成比例.故选C.
【点拨】判定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基本步骤:(1)化:将四条线
段长度的单位统一;(2)排:将四条线段的长度按从小到大
(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3)算:计算最长和最短的两条
线段之积与另外两条线段之积;(4)判:若乘积相等,则四条
线段成比例.
1. 已知线段 a =2, b =4,线段 a , c , c , b 是成比例线段,则
线段 c 的长为( C )
A. 3 B. ±2
C. 2 D.
C
2. 已知 P 是线段 AB 上的一点,且 AP ∶ PB =2∶3,则 BP ∶ AB
= .
3∶5 
如图,有一块矩形绸布 ABCD ,按照图中所示的方式将长边三
等分,裁剪成相同的三面矩形彩旗,且使裁出的每面矩形彩旗
的短边与长边的比等于原绸布的短边与长边的比.请问:原矩形
绸布的长边与短边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思路导航】根据大、小两个矩形的短边与长边的比相等列出
比例,再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解.
解:由题意,得 AE = AB , = .
∴ = ,
即3 AD2= AB2.
∴ AB = AD .
∴原矩形绸布的长边是短边的 倍.
【点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
意正确列出比例等式,将“比例式”( = )转化为“等积
式”( ad = bc ).
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沿它的长边对折( EF 为折痕),得到两
个全等的小矩形.如果小矩形长边与短边的比等于原来矩形长边
与短边的比,那么原来矩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得 AE = AB , = .
∴ AD2= AE · AB = AB2.
∴ =2.
∴ = (负值舍去).
∴原来矩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是 ∶1.
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 ,3,请你再添加一条线段,
使它们能构成成比例线段.
【思路导航】按添加线段的长度分类讨论.根据成比例线段的定
义列出比例,即可求出添加的线段的长度.
解:(方法一)设所添加的线段的长度为 x .
①若 = ,则 x =3 ;
②若 = ,则 x = ;
③若 = ,则 x = ;
④若 = ,则 x = .故添加的线段的长度为3 或 或 .
(方法二)设所添加的线段的长度为 x .
①若1· x = ×3,则 x =3 ;
②若 · x =1×3,则 x = ;
③若3· x =1× ,则 x = .故添加的线段的长度为3 ,
或 .
【点拨】已知成比例线段的四条中的三条,即可求得第四条,
但成比例线段有顺序之分,因此要分情况讨论第四条线段的长
度,如方法二中,①中 x 最长,②中 x 长度中等,③中 x 最短.
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3,4,6,试求另一条线段的长度,
使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
解:设另一条线段的长度为 x .
根据题意,得 = 或 = 或 = 或 = .
解得 x =8或 x = 或 x =2.
故另一条线段的长度为8或 或2.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4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测量原理.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2. 测量旗杆(或者路灯杆)高度的三种方法.
(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
长成比例,即 = );
(2)利用标杆(利用“A”型图);
(3)利用镜子反射(利用“X”型图).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 AB 表示一个窗户的高, AE 和 BD 表示射入室内的光线,
窗户的下端到地面的距离 BC =1.2 m.已知某一时刻 BC 在地面上
的影长 CD =1.8 m, AC 在地面上的影长 CE =4.8 m,求窗户的
高度(即 AB 的长).
【思路导航】阳光可认为是一束平行光,则 BD 与 AE 平行,由
此可得出一对相似三角形,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 AC 的
长,从而求出 AB 的长,即窗户的高度.
解:∵ BD ∥ AE ,∴△ CBD ∽△ CAE .
∴ = ,即 = .
∴ AC =3.2 m.
∴ AB = AC - BC =2 m.
∴窗户的高度是2 m.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相似三角形,然后根据对应边
成比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1. 如图,小明在测量楼高时,先测出楼房落在地面上的影长 BA
为15 m,然后在点 A 处竖立一根高2 m的标杆,测得标杆的影长
AC 为3 m,则楼高为( A )
A. 10 m B. 12 m
C. 15 m D. 22.5 m
(第1题图)
A
2. 如图,利用标杆 BE 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标杆 BE 高1.5m,测
得 AB =2m, BC =14m,则楼高 CD 为 m.
(第2题图)
12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小芳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她的测
量方法是:拿一根高3.5 m的竹竿直立在离旗杆27 m的点 C 处
(如图),然后沿 BC 方向走到点 D 处,这时目测旗杆顶部 A 与
竹竿顶部 E 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 C , D 两点的距离为3 m,小芳的目高为1.5 m,利用她所测数据,求旗杆的高.
【思路导航】过点 F 作 FG ⊥ AB 于点 G ,交 CE 于点 H ,利用相
似三角形的判定得出△ AGF ∽△ EHF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
质即可求出旗杆的高.
解:设旗杆高 AB = x m.如图,过点 F 作 FG ⊥ AB 于点 G ,交 CE
于点 H .
由题意可知, CE ∥ AB ,
∴△ AGF ∽△ EHF .
由题意可知, FD =1.5 m, HF = CD =3 m,
∴ GF =27+3=30(m), EH =3.5-1.5=2(m), AG =( x
-1.5)m.
由△ AGF ∽△ EHF ,得 = ,
∴ = .解得 x =21.5.
故旗杆的高为21.5 m.
【点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建立数
学模型,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解决问题.
如图,某同学想测量旗杆的高度,他在某一时刻测得1 m长的竹
竿竖直放置时影长为1.5 m,在同一时刻测量旗杆的影长时,因
旗杆靠近一楼房,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墙上,
他测得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1 m,留在墙上的影高为2 m,求旗
杆的高度.
解:如答图,过点 C 作 CE ⊥ AB 于点 E ,连接 AC .
∵ CD ⊥ BD , AB ⊥ BD ,
∴∠ EBD =∠ CDB =∠ CEB =90°.
∴四边形 BDCE 为矩形.
∴ CE = BD =21 m, BE = CD =2 m.
设 AE = x m.
则1∶1.5= x ∶21,解得 x =14.
∴ AB = AE + BE =14+2=16(m).
故旗杆的高度为16 m.
答图
如图,为测量学校围墙外直立电线杆 AB 的高度,小亮在操场上
点 C 处直立高3m的竹竿 CD ,然后退到点 E 处,此时恰好看到竹
竿顶端 D 与电线杆顶端 B 重合;小亮又在点 C1处直立高3m的竹
竿 C1 D1,然后退到点 E1处,此时恰好看到竹竿顶端 D1与电线杆
顶端 B 重合.小亮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 EF =1.5m,量得 CE =
2m, EC1=6m, C1 E1=3m.
(1)△ FDM ∽ ,
△ F1 D1 N ∽ ;
(2)求电线杆 AB 的高度.
△ FBG  
△ F1 BG  
【思路导航】(1)根据平行线可找相似三角形;(2)利用相
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得相关的两个比例式,求得 BG 的
长,即可求得 AB 的长.
(1)【解析】∵ DC ⊥ AE1, D1 C1⊥ AE1, BA ⊥ AE1,∴ DC ∥
D1 C1∥ BA . ∴△ FDM ∽△ FBG ,△ F1 D1 N ∽△ F1 BG . 故答案
为△ FBG ,△ F1 BG .
(2)解:由(1)知,△ F1 D1 N ∽△ F1 BG ,
△ FDM ∽△ FBG ,∴ = , = .
又∵ D1 N = DM ,∴ = ,
即 = .∴ GM =16m.
∵ = ,∴ = .
∴ BG =13.5m.∴ AB = BG + GA =15m.
故电线杆 AB 的高度为15m.
【点拨】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本题
只要把实际问题抽象到相似三角形中,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列出
方程即可求解.
如图,强强同学为了测量学校一棵笔直的大树 OE 的高度,先在
操场上点 A 处放一面平面镜,从点 A 处后退1 m到点 B 处,恰好
在平面镜中看到树的顶部 E 的像;再将平面镜向后移动4 m,放
在点 C 处(即 AC =4 m),从点 C 处向后退1.5 m到点 D 处,恰
好再次在平面镜中看到大树的顶部 E 的像,测得强强的眼睛距
地面的高度 FB , GD 为1.5 m.已知点 O , A , B , C , D 在同一
水平线上,且 GD ⊥ OD , FB ⊥ OD , EO ⊥ OD . 求大树 OE 的
高度.(平面镜的厚度忽略不计)
解:由题意可知, AB =1 m,
CD =1.5 m, AC =4 m, FB = GD =1.5 m,
∠ AOE =∠ ABF =∠ CDG =90°,∠ BAF =∠ OAE ,
∠ DCG =∠ OCE . ∵∠ BAF =∠ OAE ,
∠ ABF =∠ AOE ,∴△ BAF ∽△ OAE .
∴ = ,即 = .∴ EO =1.5 AO .
∵∠ DCG =∠ OCE ,∠ CDG =∠ COE ,
∴△ GDC ∽△ EOC .
∴ = ,即 = .
∴ EO = AO +4.
∴1.5 AO = AO +4.
∴ AO =8 m, EO =12 m.
即大树 OE 的高度为12 m.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5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一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要点归纳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
的比都等于 .
相似比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已知△ ABC ∽△ A ' B ' C ',且△ ABC 与△ A ' B ' C '的相似
比为 k .点 D , E 在边 BC 上,点 D ', E '在边 B ' C '上.
     
(1)若∠ BAD = ∠ BAC ,∠ B ' A ' D '= ∠ B ' A ' C ',求
的值;
(2)若 BE = BC , B ' E '= B ' C ',求 的值.
【思路导航】要求两条线段的比值,关键在于找到两条线段所
在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得到对应边之比等于相似比.
解:(1)∵△ ABC ∽△ A ' B ' C ',∴∠ BAC =∠ B ' A ' C ',
∠ B =∠ B '.∵∠ BAD = ∠ BAC ,∠ B ' A ' D '= ∠ B ' A ' C ',
∴∠ BAD =∠ B ' A ' D '.又∵∠ B =∠ B ',∴△ BAD ∽△ B ' A ' D '.
∴ = = k .
(2)∵△ ABC ∽△ A ' B ' C ',∴∠ B =∠ B ', = .
∵ BE = BC , B ' E '= B ' C ',∴ = .又∵∠ B =∠ B ',∴△ BAE ∽△ B ' A ' E '.∴ = = k .
【点拨】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原来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
到新的三角形相似.
已知△ ABC ∽ △ A ' B ' C ',求证: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
似比.
证明:设 △ ABC 中∠ BAC 的平分线交 BC 边于点 D ,△ A ' B ' C '
中∠ B ' A ' C '的平分线交 B ' C '边于点 D '.∵△ ABC ∽△ A ' B ' C ',
∴∠ B =∠ B ',∠ BAC =∠ B ' A ' C '.∴∠ BAD =∠ B ' A ' D '.∴△
ABD ∽ △ A ' B ' D '.∴ AD ∶ A ' D '= AB ∶ A ' B ',即对应角平分线
之比等于相似比.
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硬纸片如图所示, AD 是边 BC 上的高,
BC =40 cm, AD =30 cm,从这张硬纸片上剪下一个长 HG
是宽 HE 的2倍的矩形 EFGH ,使它的一边 EF 在 BC 上,顶点
G , H 分别在边 AC , AB 上, AD 与 HG 的交点为点 M . 求矩
形 EFGH 的周长.
【思路导航】根据四边形 EFGH 为矩形,得 EF ∥ GH ,即可得
△ AHG ∽△ ABC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 HE , HG
的长,进而求出矩形 EFGH 的周长.
解:∵四边形 EFGH 为矩形,∴ EF ∥ GH . ∴∠ AHG =∠ B ,
∠ AGH =∠ C . ∴△ AHG ∽△ ABC . ∵ AD 是边 BC 上的高,
即 AD ⊥ BC ,∴ = .设 HE = x cm,则 HG =2 x cm,
AM = AD - DM = AD - HE =(30- x )cm.∴ = .
解得 x =12.则2 x =24.
∴矩形 EFGH 的周长为2×(12+24)=72(cm).
【点拨】三角形中截取矩形或正方形问题是相似图形知识应用
的热点问题,解决它的方法一般是抽象为相似的数学模型,利
用相似三角形中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来解答.
如图,矩形 EFGH 内接于△ ABC (矩形各顶点在三角形的边
上),点 E , F 在 BC 上,点 H , G 分别在 AB , AC 上,且 AD ⊥
BC 于点 D ,交 HG 于点 N . 若 AD =3, BC =9,设 EH = x ,矩
形 EFGH 的面积为 y ,求出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
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解:∵四边形 EFGH 是矩形,∴ HG ∥ BC . ∴△ AHG ∽△ ABC .
∵四边形 EFGH 是矩形,∴∠ HED =∠ EHN =90°.
又∵ AD ⊥ BC ,∴∠ END =90°.四边形 HEDN 是矩形.
∴ ND = EH = x .∵ AD =3,∴ AN =3- x .∵△ AHG ∽△ ABC ,
∴ = .∴ = .∴ HG =9-3 x .
∴ y = x (9-3 x )=-3 x2+9 x
.
已知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的直角边 AB 的长为1.5 m,面积为
1.5 m2.工人师傅要用它截取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桌面,请甲、乙两位同学进行设计加工方案,甲同学设计方案如图1,乙同学
设计方案如图2.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中的正方形面积大?
试说明理由.
图1
图2
【思路导航】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分别计算出甲、乙两同
学设计的方案中的正方形边长及面积,再比较.
解:甲同学设计的方案中的正方形面积大.理由如下:
∵ AB =1.5 m,△ ABC 的面积为1.5 m2,∴ BC =2 m.
①在图1中,设正方形 BDEF 的边长为 x m.∵ DE ∥ AB ,
∴△ CDE ∽△ CBA . ∴ = ,即 = .解得 x = .
图1
图2
②在图2中,过点 B 作 BH ⊥ AC 于点 H ,交 DE 于点 P ,如图所
示.设正方形 DGFE 的边长为 y m.由勾股定理,得 AC =2.5 m.由
等面积法,得 AC · BH = AB · BC . ∴ BH = =1.2(m).
∵ DE ∥ AC ,∴△ BDE ∽△ BAC . ∴ = ,即 = .解
得 y = .∵ > ,∴甲同学设计的方案
中的正方形面积较大.
【点拨】解本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用等面积法求出斜边上
的高;二是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进行计算.
如图,有一块锐角三角形卡纸余料 ABC ,它的边 BC =120 cm,
高 AD =80 cm,为使卡纸余料得到充分利用,现把它裁剪成一
个邻边之比为2∶5的矩形纸片 EFGH 和正方形纸片 PMNQ ,裁
剪时,矩形纸片的较长边在 BC 上,正方形纸片的一边在矩形纸
片的较长边 EH 上,其余顶点均分别在 AB , AC 上, AD 分别交
PQ , EH 于点 K , R .
(1)求矩形纸片的较长边 EH 的长;
解:(1)设 EF =2 x cm,则 EH =5 x cm.
∵四边形 EFGH 是矩形,∴ EH ∥ BC .
∴△ AEH ∽△ ABC .
∴ = ,即 = .
解得 x =15.
∴ EH =5 x =15×5=75(cm).
故矩形纸片的较长边 EH 的长为75 cm.
(2)裁剪正方形纸片时,小聪同学是按以下方法进行裁剪的:
先沿着剩余料△ AEH 中与边 EH 平行的中位线剪一刀,再沿过
该中位线两端点向边 EH 所作的垂线剪两刀,请你通过计算,判
断小聪的剪法是否正确.
解:(2)小聪的剪法不正确.理由如下: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a cm.
∵ AR = AD - RD =80-2×15=50(cm),
∴ AK =(50- a ) cm.
由题意知,△ APQ ∽△ AEH ,
∴ = ,即 = ,解得 a =30.
又∵与边 EH 平行的中位线为 ×75=37.5(cm),且37.5≠30,∴小聪的剪法不正确.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5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8 图形的位似(第二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个多边形每个顶点的横、纵坐标都
乘同一个数 k ( k ≠0),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 ,位
似中心是 ,它们的相似比为 .
(1)当 k >0时,位似图形在原点同侧;当 k <0时,位似图形
在原点两侧;
(2)当| k |>1时,原图形被放大;当0<| k |<1时,原图
形被缩小.
位似 
坐标原点 
| k |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把△ AOB
缩小到原来的 ,得到△ A ' OB '.若点 B 的对应点 B '的坐标是(-
2,1),则点 B 的坐标是 .
(4,-2) 
【思路导航】根据位似变换的性质计算即可.
【解析】∵以点 O 为位似中心,把△ AOB 缩小到原来的 ,得
到△ A ' OB ',点 B 的对应点 B '的坐标是(-2,1),∴点 B 的横
坐标为(-2)×(-2)=4,纵坐标为1×(-2)=-2,即
点 B (4,-2).故答案为(4,-2).
【点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原图形中某点的坐标为( x ,
y ),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k 进行位似变换,则在位似
图形中对应点的坐标为( kx , ky )或(- kx ,- ky ).
1. 如图,△ OAB 与△ OCD 是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
相似比为1∶2,∠ OCD =90°, CO = CD . 若 B (1,0),则点
C 的坐标为 .
(第1题图)
(1,1) 
2. (2023·鄂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 与△ A1 B1
C1位似,原点 O 是位似中心,且 =3.若 A ,则点 A1的
坐标是 .
(第2题图)
(3,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 A , B 两点的坐标分别
为(3,1),(2,-1).
(1)在 y 轴的左侧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作△ OAB 的位似图形△
OCD ,使新图形与原图形的相似比为2∶1;
(2)分别写出点 A , B 的对应点 C , D 的坐标;
(3)求△ OCD 的面积.
【思路导航】(1)延长 AO 到点 C ,使得 OC =2 OA ,延长 BO
到点 D ,使得 OD =2 OB ,连接 CD ,△ OCD 即为所求;(2)
根据 C , D 两点的位置直接写出坐标;(3)利用割补法即可求
出△ OCD 的面积.
解:(1)如图,△ OCD 即为所求.
(2)由图可知,点 C 的坐标为(-6,-2),点 D 的坐标为
(-4,2).
(3)由图可知, S△ OCD =6×4- ×4×2- ×6×2- ×2×4
=10.
【点拨】本题考查位似变换的作图,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位
似的相关知识,属于常考题型.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
为 A (0,4), B (2,2), C (4,6).(正方形网格中,每
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1)画出△ ABC 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
的△ A1 B1 C1,并写出点 B1的坐标;
解:(1)如答图,△ A1 B1 C1即为所求,点
B1的坐标为(2,-3).
答图
(2)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在第三象限中画出△ A2 B2 C2,使△
A2 B2 C2与△ ABC 位似,且相似比为1∶2,直接写出点 C2的坐标
和△ A2 B2 C2的面积.
解:(2)如答图,△ A2 B2 C2即为所求,
点 C2的坐标为(-2,-3).
△ A2 B2 C2的面积为2×2- ×1×1-
×1×2- ×1×2=1.5.
答图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 , B , E , D , F 的坐标
分别是 A (4,3), B (4,0), E (5,0), D (11,
4.5), F (11,0),且△ DEF 是由△ AOB 经过位似变换得到
的,求位似中心的坐标.
【思路导航】连接 DA 并延长,其延长线与 x 轴的交点即为位似
中心,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各线段的长度,即可得
位似中心的坐标.
解:如图,连接 DA 并延长,交 x 轴于点 P ,则点 P 为位似中心.
根据题意,得△ AOB 与△ DEF 的相似比为 = = .
∴ = ,即 = .
解得 PO =10.
故位似中心 P 的坐标为(-10,0).
【点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位似中心的坐标一般有两
种方法:①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关键线段的长度(如
PO ),再求位似中心的坐标;②根据位似中心在对应点的连线
上(如 DA , FE 上),先求得两条直线(如 DA , FB )的函数
表达式,再联立方程组,解得位似中心的坐标.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BC 与△ DOE 是位似图
形, A (0,3), B (-2,0), C (1,0), E (6,0),△
ABC 与△ DOE 的位似中心是点 M .
(1)在图中画出点 M ;
解:(1)如图,连接 DA ,并延长交 x
轴于点 M ,则点 M 即为△ ABC 与
△ DOE 的位似中心.
(2)求出点 M 的坐标.
解:(2)如图,过点 D 作 DH ⊥ OE 于点 H .
由题意,得 BC =3, OE =6,△ ABC ∽△ DOE ,
∴△ ABC 与△ DOE 的相似比为3∶6=1∶2.
易得 OH =2 OB =4, DH = 2 OA =6.
由 MO ∶ MH =1∶2, MH = MO +4,得
MO ∶( MO +4)=1∶2,解得 MO =4.
∴点 M 的坐标为(-4,0).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