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九上数学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课件(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九上数学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课件(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31 07:29:26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0 1
1. 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 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相等 
2. 菱形的性质定理.
(1)菱形的四条边 ;
(2)菱形的对角线 ;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 ,并且每一条对角
线 一组对角;
(4)菱形是 ,它的 是它
的对称轴;菱形也是 ,对称中心是
.
注:菱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相等 
互相垂直 
垂直平分 
平分 
轴对称图形 
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中心对称图形 
对角线
的交点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典例讲练
0 2
(1)如图,在菱形 ABC D中,对角线 AC , B D相交于点O. 下列
说法:① A D∥ BC ;②O A =O C ;③ AC ⊥ B D;④ AC = B D.
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②③ 
【思路导航】利用菱形的性质依次判断即可.
【解析】∵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 AD ∥ BC , OA = OC , AC ⊥ BD .
∴①②③的说法正确,④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③.
【点拨】(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
形的一切特征.具体特征如下:①边:对边平行且四条边相等;
②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③对角线:互相垂直,互相平
分,每一条对角线都平分一组对角;④对称性:菱形既是中心
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它的对称轴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2)菱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4
倍.(3)如果菱形的一个内角为60°,那么这个菱形的两边与较
短的对角线可构成等边三角形.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 个全等的 三
角形.
【思路导航】设四边形 ABC D为菱形,由菱形的性质结合全等
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 A O B ≌△ C O B ≌△ C OD≌△ A OD,
即可得出结论.
四 
直角 
【解析】如图,设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AB = BC = CD = DA , OA = OC , OB = OD , AC ⊥ BD .
∴∠ AOB =∠ BOC =∠ COD =∠ DOA =90°.
在△ AOB 和△ COB 中,
∴△ AOB ≌△ COB (SSS).
同理,得△ COB ≌△ COD ,△ COD ≌△ AOD .
∴△ AOB ≌△ COB ≌△ COD ≌△ AOD .
故答案为四,直角.
【点拨】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特殊”主要体现在
它的“轴对称性”.
1. 下列性质中,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C )
A. 对边平行且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平分
C.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 对角互补
C
2. 如图,在菱形 ABC D中,已知∠D=130°,则∠1的度数
为 .
25°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 D是菱形,周长为20 cm ,点O是两条对
角线的交点, A O=3 cm ,求菱形两条对角线的长.
【思路导航】由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和勾股定理可以计算
出 B O的长,继而得到对角线 B D的长.
解:∵四边形 ABCD 是菱形,周长为20 cm , AO =3 cm ,
∴ AC ⊥ BD , AC =2 AO =6 cm , AB =5 cm .
∴∠ AOB =90°.
∴ BO = = =4( cm ).
∴ BD =2 BO =8 cm .
∴菱形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 cm 和8 cm .
【点拨】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
形,通常将菱形问题中求相关线段的长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中
相关线段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
如图,在菱形 ABC D中,已知点E是 AB 的中点,且DE⊥ AB 于点
E, AB =4 cm ,求对角线 AC 的长.
解:如答图,连接 BD ,与 AC 交于点 O .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AD = AB , BD ⊥ AC , AO = CO , DO = BO .
∵点 E 是 AB 的中点,
∴ AE = BE .
又∵ DE ⊥ AB ,
∴ AD = BD .
∴ AD = BD = AB =4 cm .
答图
∴ BO = DO = BD =2 cm .
在Rt△ AOB 中,由勾股定理,得
AO = = =2 ( cm ).
∴ AC =2 AO =4 cm .
答图
答图
如图,已知菱形 ABC D的边长为6,∠ B =60°,点E,F分别是
边 BC , C D上的动点(不与端点重合),且∠E A F=60°.
(1)求证:△ A EF是等边三角形.
(2)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四边形 A E C F的面积是否变
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四边形 A E C
F的面积.
【思路导航】(1)连接 AC ,证明△ BA E≌△ CA F( ASA ),
推出 A E= A F,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 BA E≌△ CA F,将
四边形 A E C F的面积转化为△ ABC 的面积,从而计算出面积为
定值.
(1)证明:如图,连接 AC .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D =∠ B =60°, AB = BC = CD = AD .
∴△ ABC ,△ ACD 都是等边三角形.
∴ AB = AC ,∠ B =∠ BAC =∠ ACD =∠ EAF =60°.
∴∠ BAE =∠ CAF .
∴△ BAE ≌△ CAF ( A S A ).
∴ AE = AF .
又∵∠ EAF =60°,
∴△ AEF 是等边三角形.
(2)解:四边形 AECF 的面积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由(1)
知,△ BAE ≌△ CAF ,
∴ = .
如图,过点 A 作 AH ⊥ BC 于点 H .
∵菱形 ABCD 的边长为6,∠ B =60°,
∴ BH =3.
∴ AH = =3 .
∴ S四边形 AECF = S△ ABC = BC · AH = ×6×3 =9 .∴四边形
AECF 的面积不发生变化,为9 .
【点拨】(1)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
形.当菱形中出现60°或120°的角时,常常需要连接较短的对角线
构造等边三角形,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
对于动态非特殊四边形 AECF 的面积,常常连接对角线,利用
等面积法转化为固定图形的面积求解.
已知四边形 ABC D是菱形, AB =4,∠ ABC =60°,∠ MAN 的两
边分别与射线 CB ,D C 相交于点E,F,且∠ MAN =60°.
(1)如图1,当点E是线段 CB 的中点时,则 A E与EF之间的数
量关系为 .
AE = EF  
(2)如图2,将图1中的∠ MAN 绕点 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
,(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说明理由.
(2)解: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1,连接 AC .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AB = BC = CD = AD ,∠ D =∠ ABC =60°.
∴△ ABC ,△ ACD 都是等边三角形.
∴∠ ACD =∠ ABC =∠ BAC =60°, AB = AC .
∵∠ MAN =60°,
∴∠ BAE =60°-∠ CAE ,∠ CAF =60°-∠ CAE .
∴∠ BAE =∠ CAF .
在△ ABE 和△ ACF 中,
图1
∴△ ABE ≌△ ACF .
∴ AE = AF .
又∵∠ MAN =60°,
∴△ AEF 是等边三角形.
∴ AE = EF .
图1
(3)如图3,将图2中的∠ MAN 绕点 A 继续顺时针旋转,当α=
45°时,求点F到 BC 的距离.
(3)解:如图2,过点 A 作 AG ⊥ BC 于点 G ,过点 F 作 FH ⊥ EC
于点 H ,连接 AC .
易知当α=45°时,∠ EAG =45°.
∴∠ AEB =45°.
在Rt△ AGB 中,
∵∠ ABC =60°, AB =4,
∴ BG =2, AG =2 .
在Rt△ AEG 中,∵∠ AEG =∠ EAG =45°,
∴ EG = AG =2 .
∴ BE = EG - BG =2 -2.
图2
由(2)可得 AB = AC ,∠ EAB =60°-∠ BAF =∠ FAC ,∠
ABE =180°-∠ ABC =120°=180°-∠ ACD =∠ ACF .
在△ AEB 和△ AFC 中,
∴△ AEB ≌△ AFC .
∴ CF = BE =2 -2.
∵∠ FCE =60°,∴∠ CFH =30°.
∴ CH = CF = -1.
∴ FH = =3- .
∴点 F 到 BC 的距离为3- .
图2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43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回顾与思考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要点回顾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要点回顾
1. 菱形的性质.
(1)边:菱形的四条边 .
(2)对角线:菱形的对角线互相 ,并且平分每一
组 .
(3)对称性:
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②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相等 
垂直 
对角 
2. 菱形的判定.
(1)定义法:有一组邻边 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对角线互相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 的四边形是菱形.
3. 矩形的性质.
(1)角:矩形的四个角都是 .
(2)对角线:矩形的对角线 ,且互相 .
(3)对称性: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②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相等 
垂直 
相等 
直角 
相等 
平分 
4. 矩形的判定.
(1)定义法:有一个角是 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都是 的四边形是矩形.
5. 正方形的性质.
(1)角: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
(2)边:正方形的四条边 .
(3)对角线:正方形的对角线 .
直角 
相等 
直角 
直角 
相等 
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4)对称性:
①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②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6. 正方形的判定.
(1)定义法: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
边形叫做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 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 的矩形是正方形.
(4)有一个角是 的菱形是正方形.
(5)对角线 的菱形是正方形.
矩形 
垂直 
直角 
相等 
7. 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S菱形= ah (其中 a 是边长, h 是高)= mn (其中 m , n 分别
是 );
S矩形= ab (其中 a , b 分别是矩形的 );
S正方形= a2(其中 a 是正方形的 )= m2(其中 m 是正
方形的 ).
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
两条对角线长 
长与宽 
边长 
对角线长 
一半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要点一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如图,在 ABCD 中, DB = DA ,点 F 是 AB 的中点,连接
DF 并延长,交 CB 的延长线于点 E ,连接 AE , CF .
(1)求证:四边形 AEBD 是菱形;
(2)若 DC = , DB =5,求 CF 的长.
【思路导航】(1)先证得△ AFD ≌△ BFE ,推出 AD = BE ,
得到四边形 AEBD 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 DB = DA 可得结论;
(2)先证得∠ EDC =90°,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DE 的长,进
而可求出 CF 的长.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D ∥ BC . ∴∠ ADE =∠ DEB .
∵点 F 是 AB 的中点,∴ AF = BF .
∴在△ AFD 与△ BFE 中,
∴△ AFD ≌△ BFE (AAS).∴ AD = BE .
又∵ AD ∥ BC ,
∴四边形 AEBD 是平行四边形.
又∵ DB = DA ,
∴ AEBD 是菱形.
(2)解:∵四边形 AEBD 是菱形,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DA = DB = BE = BC .
∴∠ ADE =∠ BDE ,∠ BDC =∠ BCD . ∵ AD ∥ BC ,
∴∠ ADE +∠ BDE +∠ BDC +∠ BCD =180°.
∴∠ BDE +∠ BDC =90°,
即∠ EDC =90°.
由题意知, CE =2 BC =2 DB =10,
DC = ,
在Rt△ CD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DE = = =3 ,
∴ DF = DE = .
∴ CF = = = .
【点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
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求线段长
度常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些都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是菱形,点 H 为对角线 AC 的中点,点
E 在 AB 的延长线上, CE ⊥ AB ,垂足为 E ,点 F 在 AD 的延长线
上, CF ⊥ AD ,垂足为 F .
(1)若∠ BAD =60°,求证:四边形 CEHF 是菱形;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BAD =60°,∴∠ BAC =30°.
∵ CE ⊥ AB ,∴ CE = AC .
又∵点 H 为 AC 的中点,∴ EH = AC .
同理可得, CF = FH = AC .
∴ EH = CE = CF = FH .
∴四边形 CEHF 是菱形.
(2)若 CE =4,△ ACE 的面积为16,求菱形 ABCD 的面积.
(2)解:∵ S△ ACE = AE · CE ,∴ AE ·4=16.
∴ AE =8.
在菱形 ABCD 中,设 AB = x ,
则 BE = AE - AB =8- x , BC = x .
在Rt△ BCE 中, CE2+ BE2= BC2,
即42+ = x2.解得 x =5,
∴菱形 ABCD 的面积= AB · CE =5×4=20.
要点二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D ∥ BC ,∠ ABC =∠
ADC ,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 O , OA = OB , DE 平分∠
ADC 交 BC 于点 E ,连接 OE .
(1)求证: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2)若 AB =1,求△ OEC 的面积.
【思路导航】(1)先证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得出
OA = OC = AC , OB = OD = BD ,再证出 AC = BD ,
即可得出结论;(2)作 OF ⊥ BC 于点 F ,求出 EC , OF 的
长即可解决问题.
(1)证明:∵ AD ∥ BC ,
∴∠ ABC +∠ BAD =180°.
∵∠ ABC =∠ ADC ,
∴∠ ADC +∠ BAD =180°.
∴ AB ∥ DC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OA = OC = AC , OB = OD = BD .
∵ OA = OB ,∴ AC = BD .
∴ ABCD 是矩形.
(2)解:作 OF ⊥ BC 于点 F ,如图所示.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CD = AB =1,∠ BCD =90°,
OA = CO , OB = DO , AC = BD .
∴ OA = OB = CO = DO .
∴ BF = FC .
∴ OF = CD = .
∵ DE 平分∠ ADC ,∠ ADC =90°,
∴∠ EDC =45°.
在Rt△ EDC 中, EC = CD =1,
∴△ OEC 的面积= EC · OF = ×1× = .
【点拨】本题考查矩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
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
定与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
属于常考题型.
1. 如图,将矩形 ABCD 沿 EF 折叠,使点 D 与点 B 重合,点 G 为
点 C 的对应点.
(1)若∠ AEB =40°,则∠ BFE 的度数为 ;
【解析】(1)∵∠ AEB =40°,∴∠ BED =
180°-∠ AEB =140°.∵将矩形 ABCD 沿 EF 折
叠,使点 D 与点 B 重合,∴∠ BEF =∠ DEF
= ∠ BED =70°.∵ AD ∥ BC ,∴∠ BFE =
∠ DEF =70°.故答案为70°.
(第1题图)
70° 
(2)若 AB =6, AD =18,则 CF 的长为 .
【解析】(2)设 BE = x ,则 DE = BE = x .
∴ AE = AD - DE =18- x .在Rt△ ABE 中,
AB2+ AE2= BE2,则62+(18- x )2= x2.解
得 x =10.∴ BE 的长为10.∵ AD ∥ BC ,
∴∠ DEF =∠ BFE . ∵∠ BEF =∠ DEF ,
∴∠ BEF =∠ BFE . ∴ BF = BE =10.
∴ CF = BC - BF =18-10=8.故答案为8.
(第1题图)
8 
2.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有以下结论:① AC = BD ;② AC ⊥
BD ;③△ AOB 是等腰三角形;④ = ;⑤∠ ABD
=45°;⑥ AB = AD 能使矩形 ABCD 变成正方形.其中结论正确
有 (填序号).
(第2题图)
①③④⑥ 
【解析】∵四边形 ABCD 为矩形,∴ AC = BD . ①正确. AC 不一
定与 BD 垂直.②不正确.∵ AC = BD , OA = OC , OB = OD ,
∴ OA = OB . ∴△ AOB 为等腰三角形.③正确.∵四边形 ABCD 为
矩形,∴ OB = OD . ∴ S△ ABO = S△ ADO . ④正确.∵四边形 ABCD
为矩形,∴ BD 不一定平分∠ ABC . ∴∠ ABD 不一定为45°.⑤不
正确.∵四边形 ABCD 为矩形,∴当 AB = AD 时,矩形 ABCD 为
正方形.⑥正确.故答案为①③④⑥.
要点三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如图,在Rt△ ABC 中,∠ ABC =90°,先把△ ABC 绕点 B 按
顺时针方向旋转90°至△ DBE 后,再把△ ABC 沿射线 BE 平移至
△ FEG , DE 与 FG 相交于点 H .
(1)试判断线段 DE 与 FG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连接 CG ,求证:四边形 CBEG 是正方形.
【思路导航】(1)由旋转及平移的性质可得到∠ DEB +∠
GFE =90°,进而得出结论;(2)由旋转和平移的性质可得 BE
= CB = CG = GE ,∠ CBE =90°,从而可证明四边形 CBEG 是
正方形.
(1)解: FG ⊥ DE . 理由如下:
∵△ ABC 绕点 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至△ DBE ,
∴∠ DEB =∠ ACB .
∵△ ABC 沿射线 BE 平移至△ FEG ,
∴∠ GFE =∠ A .
∵∠ ABC =90°,∴∠ A +∠ ACB =90°.
∴∠ DEB +∠ GFE =90°.
∴∠ FHE =90°.
∴ FG ⊥ DE .
(2)证明:根据旋转和平移,可得∠ GEF =90°,∠ CBE =
90°, CG = BE , CB = BE , CB = GE ,
∴ CG = BE = CB = GE .
∴四边形 CBEG 为菱形.
又∵∠ CBE =90°,
∴菱形 CBEG 是正方形.
【点拨】掌握旋转和平移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即旋转或平移
前后,对应角、对应边都相等.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BAD 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E ,
EF ⊥ AD 于点 F , DG ⊥ AE 于点 G , DG 与 EF 交于点 O .
(1)求证:四边形 ABEF 是正方形;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BAF
=∠ ABE =90°.
∵ EF ⊥ AD ,
∴∠ EFA =90°.
∴四边形 ABEF 是矩形.
∵ AE 平分∠ BAD ,
∴ EF = EB .
∴矩形 ABEF 是正方形.
(2)若 AD = AE ,求证: AB = AG ;
(2)证明:∵ AE 平分∠ BAD ,
∴∠ DAG =∠ BAE .
在△ AGD 和△ ABE 中,
∴△ AGD ≌△ ABE .
∴ AB = AG .
(3)在(2)的条件下,已知 AB =1,求 OF 的长.
(3)解:由(1)知,四边形 ABEF 是正方
形,∴ AB = AF = BE =1.
由(2)知,△ AGD ≌△ ABE ,
∴ DG = BE = AB = AF = AG =1.
∴ AD = AE = = .∴ DF = -1.
∵ EF ⊥ AD ,∠ DAG =∠ ADG =45°.
∴∠ FDO =∠ FOD =45°,
∴ OF = DF = -1.
要点四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DAB =∠ DCB =90°,点
E , F 分别是 BD , AC 的中点.若 AC =6, BD =10,则 EF 的长
为 .
4 
【思路导航】连接 AE , CE .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
于斜边的一半,可证明 AE = CE ,进而可证明△ AEC 是等腰三
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出 EF 的长.
【解析】如图,连接 AE , CE . ∵∠ DAB =
∠ DCB =90°,点 E 是 BD 的中点,∴ AE = BD ,
CE = BD . ∴ AE = CE . ∵点 F 是 AC 的中点,
∴ EF ⊥ AC . ∵ AC =6, BD =10,∴ AE =5,
AF =3,∴ EF = =4.故答案为4.
【点拨】当存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时,构造斜边上的中
线是第一思路.此题属于共斜边两直角三角形问题.
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菱形,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 O , DH
⊥ AB 于点 H ,连接 OH . 若 OH =2,菱形的面积为24,则 AO 的
长为 .
6 
【解析】∵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C ⊥ BD , AO = CO , DO
= OB . ∵ DH ⊥ AB ,∴ DB =2 OH =4.∵菱形的面积为24,
∴ =24.∴ AC =12.∴ AO =6.故答案为6.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6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0 1
1. 矩形的周长与面积.
若矩形相邻两边长分别为 a , b ,则矩形的周长=
,矩形的面积= .
2. 矩形中的综合问题.
(1)判定矩形的几种方法;
(2)由矩形的性质,得出边角关系,再计算.
注:矩形的定义既可作为矩形的判定方法,又可作为其性质.
2( a +
b ) 
ab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典例讲练
0 2
如图,在矩形 ABC D中, AB =3, BC =6,对角线 AC 的垂直平
分线分别交 A D, AC 于点 M , N ,连接 CM ,则 CM 的长
为 .
 
【思路导航】先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 AM = CM ,再在
Rt △D MC 中,由勾股定理,列方程后求出 CM 的长即可.
【解析】∵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D =∠ B =90°, AD =
BC =6, DC = AB =3.∵ MN 是 AC 的垂直平分线,∴ AM = CM .
∴ DM = AD - AM = AD - CM =6- CM . 在Rt△ DMC 中,由勾
股定理,得 DM2+ DC2= CM2,即(6- CM )2+32= CM2.解得
CM = .故答案为 .
【点拨】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关于 CM 的方
程是解此题的关键.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 =60°, B D⊥ AC ,垂足为D,
C E⊥ AB ,垂足为E,点O为 BC 的中点,连接OD,OE,则
∠DOE的度数为 .
60° 
如图,在 ABC D中,对角线 AC 与 B D交于点O, B D=2 AB ,
点 M , N 分别为O A ,O C 的中点,延长 BM 至点E,使E M =
BM ,连接DE.
(1)求证:四边形DE MN 是矩形;
(2)若 AB =5,D N =4,求四边形DE MN 的面积.
【思路导航】(1)先证明△O BM ≌OD N ,可得 BM =D N ,从
而得出四边形DE MN 为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其为矩形;(2)由
勾股定理可以求得 AM 的长,进而得到 MN 的长,由矩形面积公
式可以求出结果.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BD =2 BO . 又∵ BD =2 AB ,∴ BO = AB .
∴△ ABO 为等腰三角形.又∵点 M 为 AO 的中点,
∴ BM ⊥ AO . ∴∠ BMO =∠ EMO =90°.
同理可证△ DOC 也为等腰三角形.
又∵点 N 是 OC 的中点,∴ DN ⊥ CO .
∴∠ DNO =90°.
∵∠ EMO +∠ DNO =90°+90°=180°,
∴ EM ∥ DN .
在△ OBM 和△ ODN 中,
∴△ OMB ≌△ OND ( AA S).
∴ BM = DN .
又∵ EM = BM ,∴ EM = DN .
∴ DEMN 为平行四边形.
又∵∠ EMO =90°,
∴四边形 DEMN 为矩形.
(2)解:由(1)知 BM = DN =4.
在Rt△ ABM 中,由勾股定理,得
AM = = =3,
∴ CN = AM =3.
∴ MN = MO + ON = AM + CN =3+3=6,
∴ S矩形 DEMN = MN · EM = MN · BM =6×4=24.
【点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矩
形的面积公式等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2022·云南)如图,在 ABC D中,连接 B D,点E为线段 A D
的中点,延长 B E与 C D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 A F,∠ B DF=
90°.
(1)求证:四边形 AB DF是矩形;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B ∥ CD ,即 AB ∥ CF . ∴∠ BAE =∠ FDE .
∵点 E 为线段 AD 的中点,∴ AE = DE . 又∵∠ AEB =∠ DEF ,
∴△ ABE ≌△ DFE ( A S A ).∴ AB = DF .
又∵ AB ∥ DF ,
∴四边形 ABDF 是平行四边形.
又∵∠ BDF =90°,
∴ ABDF 是矩形.
(2)若 A D=5,DF=3,求四边形 ABC F的面积S.
(2)解:由(1)知,四边形 ABDF 是矩形,
∴ AB = DF =3,∠ AFD =90°.
在Rt△ ADF 中,
AF = = =4.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CD = AB =3.
∴ CF = CD + DF =3+3=6.
∴ S = · AF = × ×4=18.
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 ABC D( A D> AB )折叠一次,使点 A
与点 C 重合,再展开,折痕EF交 A D边于点E,交 BC 边于点F,
连接 A F, C E.
(1)求证: A O平分∠D A F;
(2)若 A E=8 cm ,△ AB F的面积为20 cm2,求△ AB F的周长.
【思路导航】(1)由折叠及 A D∥ BC 可得∠ A FE=∠ A EF,由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结论;(2)在 Rt △ AB F中,可得 AB2
+ B F2的值,又根据△ AB F的面积,可得 AB · B F的值,进而求
得 AB + B F的值,从而可得△ AB F的周长.
(1)证明:由折叠可知,∠ AFE =∠ CFE , AF = CF , EF ⊥
AC .
∵ AD ∥ BC ,∴∠ AEF =∠ CFE .
∴∠ AFE =∠ AEF .
∴ AE = AF .
∴△ AEF 为等腰三角形.
又∵ AO ⊥ EF ,
∴ AO 平分∠ DAF .
(2)解:由(1)可得, AF = AE ,
∴ AF = AE =8 cm .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B =90°.
在Rt△ 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 BF2= AF2,
∴ AB2+ BF2=82=64.
∴( AB + BF )2-2 AB · BF =64. ①
∵△ ABF 的面积为20 cm2,
∴ AB · BF =20.
∴ AB · BF =40. ②
把②代入①,得( AB + BF )2-2×40=64.
∴ AB + BF =12( cm )或 AB + BF =-12(舍去).
∴ AB + BF + AF =20( cm ).
∴△ ABF 的周长为20 cm .
【点拨】折叠前后两图形全等,即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
等,且对应点的连线被折痕垂直平分.矩形折叠产生菱形时,常
常会借助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如图,将矩形纸片 ABC D折叠,使点 C 与点 A 重合,折痕为EF.
若 AB =4, BC =8,求D'F的长.
解:∵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B =∠ D =90°, CD = AB =4, AD ∥ BC .
∴∠ AFE =∠ CEF .
由折叠的性质,得∠ AEF =
∠ CEF , AE = CE ,∠D'=∠ D =
90°, A D'= CD =4.
∴∠ AFE =∠ AEF .
∴ AF = AE = CE .
设 AF = AE = CE = x ,则 BE =8- x .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 BE2= AE2,
即42+(8- x )2= x2.解得 x =5.
∴ AF =5.
∴D'F= DF =8- AF =3.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5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0 1
矩形的判定定理.
(1)对角线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有 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相等 
三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典例讲练
0 2
如图,在 ABC D中,添加下列条件后,不能得出四边形 ABC D
是矩形的是( D )
D
A. ∠D AB +∠D CB =180°
B. AB2+ BC2= AC2
C. AC = B D
D. AC ⊥ B D
【思路导航】利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即可求解.
【解析】 A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DAB =∠
DCB . ∵∠ DAB +∠ DCB =180°,∴∠ DAB =90°.∴ ABCD 是
矩形.选项 A 正确. B . ∵ AB2+ BC2= AC2,∴∠ ABC =90°.∴
ABCD 是矩形.选项 B 正确. C . ∵ AC = BD ,∴ ABCD 是矩形.选
项 C 正确.D. ∵ AC ⊥ BD ,∴ ABCD 是菱形.选项D错误.故选D.
【点拨】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在:①四个角都为
直角;②对角线相等.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满足其中一条即
为矩形.
1.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D,E,F分别在 BC , AB , AC
上,且DE∥ AC ,DF∥ AB . 连接 A D.
(1)若∠ BAC =90°,则四边形 A EDF是 形;
矩 
(2)若 A D是△ ABC 的角平分线,则四边形 A EDF是 形.
(第1题图)
菱 
2. 如图,在矩形 ABC D中,点 M 为 A D边的中点,点 P 为 BC 上
一点, P E⊥ MC , P F⊥ MB . 当 AB , BC 满足条件 时,则四边形 P E M F为矩形.
(第2题图)
AB = BC
(2022·巴中)如图,在 ABC D中,点E为 BC 边的中点,连接
A E并延长交D C 的延长线于点F,延长E C 至点G,使 C G= C
E,连接DG,DE,FG.
(1)求证:△ AB E≌△F C E;
(2)若 A D=2 AB ,求证:四边形DEFG是矩形.
【思路导航】(1)推出 AB ∥ C D,从而得出∠E AB =∠EF
C ,利用“AAS”即可判定△ AB E≌△F C E;(2)先证明四边
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DF=EG即可得到结论.
证明:(1)∵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B ∥ CD .
∴∠ EAB =∠ EFC .
又∵点 E 为 BC 的中点,
∴ EC = EB .
在△ ABE 和△ FCE 中,
∴△ ABE ≌△ FCE ( AA S).
(2)∵△ ABE ≌△ FCE ,∴ AB = CF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B = DC . ∴ DC = CF .
又∵ CE = CG ,
∴四边形 DEFG 是平行四边形.
∵点 E 为 BC 的中点, CG = CE ,
∴ BC = EG .
又∵ AD = BC = EG =2 AB ,且 DF = CD + CF =2 CD =2 AB ,
∴ DF = EG . ∴ DEFG 是矩形.
【点拨】矩形判定的常见思路有两种:(1)利用角证明:平行
四边形+一个内角是直角(定义);三个角是直角;(2)利用
对角线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
(2022·十堰)如图,在 ABC D中, AC , B D相交于点O,点
E,F分别是O A ,O C 的中点.
(1)求证: B E=DF;
(1)证明:如答图,连接 DE , BF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OA = OC , OB = OD .
∵点 E , F 分别是 OA , OC 的中点,
∴ OE = OA = OC = OF .
∴四边形 DEBF 是平行四边形.∴ BE = DF .
答图
(2)设 = k ,当 k 为何值时,四边形DE B F是矩形?请说明
理由.
(2)解:当 k =2时,四边形 DEBF 是矩形.理
由如下:
由(1)已证四边形 DEBF 是平行四边形,
要使 DEBF 是矩形,则 BD = EF .
∵ OE = OA = OC = OF ,
∴ EF = OE + OF = OA + OC = OA = AC ,
即 AC =2 EF .
∴ k = = =2.
故当 k =2时,四边形 DEBF 是矩形.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O是 AC 边上一点,过点O作 BC 的平
行线,交∠ BCA 的平分线于点E,交外角∠ AC D的平分线于点F.
(1)求证:EO=FO;
(2)连接 A E, A F. 当点O沿 AC 移动时,四边形 A E C F是否能
成为一个矩形?若能,点O在什么位置?请说明理由.
【思路导航】(1)由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O
C E=∠OE C ,∠O C F=∠OF C ,从而得出EO= C O,FO= C
O,即可得出结论;(2)先证明四边形 A E C F是平行四边形,
再由对角线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1)证明:∵ EF ∥ BC ,
∴∠ OEC =∠ BCE ,∠ OFC =∠ DCF .
又∵ CE 平分∠ BCO , CF 平分∠ DCO ,
∴∠ OCE =∠ BCE ,∠ OCF =∠ DCF .
∴∠ OCE =∠ OEC ,∠ OCF =∠ OFC .
∴ EO = CO , FO = CO .
∴ EO = FO .
(2)解:当点 O 运动到 AC 的中点时,四边形 AECF 是矩形.理
由如下:
当点 O 运动到 AC 的中点时, AO = CO .
又∵ EO = FO ,
∴四边形 AECF 是平行四边形.
∵ FO = CO ,
∴ AO = CO = EO = FO .
∴ AO + CO = EO + FO ,即 AC = EF .
∴ AECF 是矩形.
【点拨】(2)小题也可根据互为邻补角的角平分线所成的角为
直角,结合角平分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等腰三角形,易得△
ECF 恒为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得到平行四边形特征即可.
如图,在 ABC D中,点E,F分别在边 A D和 BC 上,且 A E=F
C ,连接 A F, C E并延长,分别交D C , BA 的延长线于点H,G.
(1)求证:△ AB F≌△ C DE;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B = CD ,∠ B =∠ D , AD = BC .
∵ AE = FC ,∴ AD - AE = BC - CF ,
即 DE = BF . 在△ ABF 与△ CDE 中,
∴△ ABF ≌△ CDE (S A S).
(2)当△ AB F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 A H C G是矩形?请说
明理由.
(2)解:当△ ABF 满足∠ BAF =90°时,四
边形 AHCG 是矩形.理由如下: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D ∥ BC , AB ∥ CD . ∴∠ DEC =∠ ECB .
∵△ ABF ≌△ CDE ,∴∠ DEC =∠ BFA .
∴∠ BFA =∠ ECB . ∴ AH ∥ CG .
又∵ AB ∥ CD ,即 AG ∥ CH ,
∴四边形 AHCG 是平行四边形.∵∠ BAF =90°,∴∠ GAH =90°.∴ AHCG 是矩形.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6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0 1
1. 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 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 矩形的性质定理.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 ;
(2)矩形的对角线 .
注:①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
有性质;②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
直角 
直角 
相等 
一半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典例讲练
0 2
(1)如图,在矩形 ABC D中,已知 AC 交 B D于点O,∠ A O B =
120°, A D=3,则 B D的长为 .
【思路导航】根据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可得O A =
OD,再根据∠ A O B =120°,判断出△ A OD是等边三角形,根
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D,即可得出 B D的长.
6 
【解析】在矩形 ABCD 中, OA = OC = AC , OB = OD =
BD , AC = BD ,∴ OA = OD . ∵∠ AOB =120°,∴∠ AOD =
180°-120°=60°.∴△ AOD 是等边三角形.∴ OD = AD =3.∴ BD
=2 OD =6.故答案为6.
【点拨】矩形的性质如下:(1)各角相等,均为90°;(2)对
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3)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4)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分别是对边中点所在的直线).
(2)如图,在 Rt △ ABC 中,∠ ABC =90°,点D为 AC 的中点.
若∠ C =55°,则∠ AB D= .
【思路导航】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得到△ BC D为
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的互余即可求得答案.
35° 
【解析】在Rt△ ABC 中,∠ ABC =90°,点 D 为 AC 的中点,
∴ BD 是Rt△ ABC 斜边上的中线.∴ AD = BD = CD . ∴∠ DBC =
∠ C =55°.∴∠ ABD =90°-55°=35°.故答案为35°.
【点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将直角三角形分为两个等腰
三角形,可利用这一特征求边角关系.
1. 矩形的两邻边长度之比为3∶4,对角线的长为10 cm ,则周长
为 cm .
2. 如图,矩形 ABC D的对角线 AC 和 B D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
线EF分别交 A D和 BC 于点E,F. 若 AB =2, BC =4,则图中阴
影部分的面积为 .
28 
4 
如图,在矩形 ABC D中,点E,F分别是边 AB , C D上的点, A E
= C F,连接EF, B F,EF与对角线 AC 交于点O,且 B E= B F,
∠ B EF=2∠ BAC .
(1)求证:OE=OF;
(2)若 BC =2 ,求 AB 的长.
【思路导航】(1)可以证明△ A EO和△ C FO全等,从而得到
OE=OF;也可以证明四边形 A E C F是平行四边形来说明OE=
OF. (2)连接O B ,求出∠ BAC 的度数,结合勾股定理求出 AB
的长.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B ∥ CD .
∴∠ OAE =∠ OCF ,∠ OEA =∠ OFC .
在△ AEO 和△ CFO 中,
∴△ AEO ≌△ CFO ( A S A ).
∴ OE = OF .
(2)解:如图,连接 OB .
∵ OE = OF , BE = BF ,
∴ BO ⊥ EF .
∴∠ BOE =90°.
∴∠ OEB +∠ OBE =90°.
由(1),得 OA = OC .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BC =90,∴ OB = OA .
∴∠ OAB =∠ OBA .
∵∠ BEO =2∠ BAC ,∴∠ BEO =2∠ OBE .
∴2∠ OBE +∠ OBE =90°.
∴∠ OBE =30°.∴∠ BAC =30°.
∴ AC =2 BC =4 .
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 = =6.
【点拨】矩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对角线
相等,可以得到四个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
于斜边的一半是计算或证明题中较为常用的一个性质.
如图,已知矩形 ABC D的对角线 AC , B D相交于点O,∠ B O C
=120°, AB =2.
(1)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1)∵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C = BD , OA = OC = AC , OB = OD = BD .
∴ OA = OC = OB = OD . ∵∠ BOC =120°,∴∠ AOB =60°.
∴△ AOB 是等边三角形.∴ OB = AB =2.
∴ AC = BD =2 OB =4.
(2)过点O作OE⊥ A D于点E,连接 B E,求 B E的长.
解:(2)在矩形 ABCD 中,∠ BAD =90°,
∴ AD = = =2 .
由(1),得 OA = OD .
又∵ OE ⊥ AD ,
∴ AE = AD = .
在Rt△ AB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BE = = = .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 D是矩形,E为边 A D上一点,且∠ CB D
=∠E B D,点 P 为对角线 B D上一点, PN ⊥ B E于点 N , PM ⊥
A D于点 M .
(1)求证: B E=DE;
(2)试判断 AB 和 PM , P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思路导航】(1)由矩形的性质得出∠ A D B =∠ CB D,由已
知条件∠ CB D=∠E B D,证出∠ A D B =∠E B D,即可得出结
论;(2)延长 MP 交 BC 于点Q,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 P Q
= PN ,再由 AB = M Q即可得出结论.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D ∥ BC .
∴∠ ADB =∠ CBD .
∵∠ CBD =∠ EBD ,
∴∠ ADB =∠ EBD .
∴ BE = DE .
(2)解: PM + PN = AB . 理由如下:
延长 MP 交 BC 于点 Q ,如图所示.
∵ AD ∥ BC , PM ⊥ AD ,
∴ PQ ⊥ BC .
又∵∠ CBD =∠ EBD , PN ⊥ BE ,
∴ PQ = PN .
∴ AB = MQ = PM + PQ = PM + PN .
【点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
上的高,这一结论在选择填空题中可直接使用,在解答题中需
要用等面积法或截长补短法证明.
如图,在矩形 ABC D中,已知 AB =6, A D=8,点 P 是 A D上的
一个动点(不与点 A 和点D重合),过点 P 分别作 AC 和 B D的垂
线,垂足为E,F,求 P E+ P F的值.
解:如答图,连接 OP .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BAD =90°,
AC = BD . ∴ OA = OC = OD = OB .
∵ AB =6, AD =8,
∴ BD = = =10.
∴ OA = OD = ×10=5.∵ = + ,
∴ × ×6×8= ×5· PE + ×5· PF . ∴ PE + PF =4.8.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1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0 1
菱形的判定.
(1)定义法:有一组 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判定定理:①对角线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四条边 的四边形是菱形.
(3)其他: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邻边 
互相垂直 
相等 
互相垂直平分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典例讲练
0 2
已知四边形 ABC D为平行四边形,有下列条件:① AC ⊥ B D;
②∠ BA D=90°;③ AB = BC ;④ AC = B D. 其中能使 ABC D
为菱形的有 (填序号).
【思路导航】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对各个条件进行逐一判断
即可.
①③ 
【解析】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和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
四边形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知①
③符合,②④不符合.故答案为①③.
【点拨】菱形的判定方法有多种: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
形是菱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③四边相
等的四边形是菱形;④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判定四边形是菱形时,常在平行四
边形的基础上加上菱形独有的条件.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B. 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内角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C.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D.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B
2. 如图,在四边形 ABC D中,已知点E,F分别是线段 A D, BC
的中点,点G,H分别是线段 B D, AC 的中点.当四边形 ABC D的
边满足 时,则四边形EGFH是菱形.
AB = CD  
如图,在 ABC D中, BC =2 AB , AB ⊥ AC ,分别在边 BC , A
D上的点E与点F关于 AC 对称,连接EF, A E, C F,DE.
(1)试判断四边形 A E C 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证: A E⊥DE.
【思路导航】(1)由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可得到四边形 A E C F
的形状;(2)先求得∠ A E C 的度数,进而可求得∠ C ED的度
数,即可得到∠ A ED的度数.
(1)解:四边形 AECF 为菱形.理由如下: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D ∥ BC ,
∴∠ CAF =∠ ACE .
如图,设 AC 与 EF 相交于点 O .
∵点 E 与点 F 关于 AC 对称,
∴ OE = OF 且 EF ⊥ AC .
在△ AOF 和△ COE 中,
∴△ AOF ≌△ COE ( AA S).
∴ OA = OC .
又∵ OE = OF , EF ⊥ AC ,
∴四边形 AECF 为菱形.
(2)证明:∵ BC =2 AB , AB ⊥ AC ,
∴∠ ACB =30°.
∴∠ B =60°.
∵四边形 AECF 为菱形,
∴ AE = CE .
∴∠ EAC =∠ ACB =30°.
∴∠ BAE =60°=∠ B .
∴ AE = BE = AB ,∠ AEB =60°.
∴∠ AEC =120°.
∵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 AB ∥ CD , AB = CD .
∴∠ DCE =180°-∠ B =120°.
又∵ CE = AE ,
∴ CE = BE = BC = AB = CD .
∴∠ CED =∠ CDE =30°.
∴∠ AED =120°-30°=90°.
∴ AE ⊥ DE .
【点拨】菱形的判定方法可以从边和对角线两个方面去探寻,
若已知对角线互相垂直,则可以考虑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
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熟悉菱形的各种判定方法.
1.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CB =90°,∠ A =30°, BC =
6,点D为斜边 AB 上一点,以 C D, CB 为边作 C DE B . 当 A D
= 时,则 C DE B 为菱形.
6 
2. (2023·张家界)如图,已知点 A ,D, C , B 在同一条直线
上,且 A D= BC , A E= B F, C E=DF.
(1)求证: A E∥ B F;
证明:(1)∵ AD = BC ,
∴ AD + DC = BC + DC ,即 AC = BD .
在△ AEC 和△ BFD 中,
∴△ AEC ≌△ BFD . ∴∠ A =∠ B . ∴ AE ∥ BF .
(2)若DF=F C ,求证:四边形DE C F是菱形.
证明:(2)由(1)知,△ AEC ≌△
BFD ,
∴∠ ECA =∠ FDB .
∴ CE ∥ DF .
又∵ CE = DF ,
∴四边形 DECF 是平行四边形.
又∵ DF = FC ,
∴ DECF 是菱形.
已知△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是射线 BC 上的一个动点(点D
不与点 B , C 重合),△ A DE是以 A D为边的等边三角形,过点
E作 BC 的平行线,分别交射线 AB , AC 于点F,G,连接 B E.
(1)如图1,当点D在线段 BC 上时,求证:△ A E B ≌△ A D C .
图1
(2)如图2,当点D在 BC 的延长线上时,探究四边形 BC GE是
怎样特殊的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图2
(3)在(2)的情况下,当点D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 BC
GE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思路导航】(1)根据△ ABC ,△ A DE都为等边三角形寻找
等量关系,利用“SAS”证明全等即可;(2)利用(1)中的
方法得到△ A E B ≌△ A D C ,再判断出∠DEG=∠ B DE,进而
求出∠ B EG的度数,即可得出结论;(3)由菱形的性质得出 B
E= BC ,进而得出 BC = C D,即可得出结论.
(1)证明:∵△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B = AC ,∠ BAC =60°.
∵△ ADE 是等边三角形,
∴ AE = AD ,∠ DAE =60°.
∴∠ BAC =∠ DAE .
∴∠ BAC -∠ BAD =∠ DAE -∠ BAD ,
即∠ DAC =∠ EAB .
∴△ AEB ≌△ ADC (S A S).
图1
(2)解:四边形 BCGE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CB =60°.
∴∠ BCG =180°-∠ ACB =120°.
∵△ ADE 是等边三角形,
∴∠ AED =∠ ADE =60°.
∵ FG ∥ BC ,
∴∠ EGC =∠ ACB =60°,∠ DEG =∠ BDE .
同(1)的方法,得△ AEB ≌△ ADC (S A S),
图2
∴∠ AEB =∠ ADC .
∴∠ AEB +∠ DEG =∠ ADC +∠ BDE =∠ ADE =60°.
∴∠ BEG =∠ AEB +∠ DEG +∠ AED =60°+60°=120°.
∴∠ BEG +∠ EGC =180°.
∴ BE ∥ CG .
又∵ FG ∥ BC ,
∴四边形 BCGE 是平行四边形.
图2
(3)解:当 CD = BC 时,四边形 BCGE 是菱形.理由如下:
由(2)知,四边形 BCGE 是平行四边形,
△ AEB ≌△ ADC (S A S),
∴ BE = CD .
又∵ CD = BC ,
∴ BE = BC .
∴ BCGE 是菱形.
【点拨】动态过程的探究问题,只需抓住变化过程中的不变
量,如图形的形状、点的运动轨迹等.在本题中只需抓住共顶点
的三角形旋转前后全等,即变化中永远相等的量.
图2
如图,在 Rt △ ABC 中,∠ C =90°, AC =20,∠ A =60°.点 P 从
点 B 出发沿 BA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A 匀速运动,
同时点Q从点 A 出发沿 AC 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C
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
动.设点 P ,Q运动的时间是t s .过点 P 作 PM ⊥ BC 于点 M ,连接
P Q,Q M .
(1)请用含有t的式子填空: A Q= , AP = ,
PM = ;
t  
40-2 t  
t  
(1)【解析】∵点 Q 从点 A 出发沿 AC 方向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C 匀速运动,
∴ AQ = t .
∵∠ C =90°, AC =20,∠ A =60°,
∴∠ B =30°.∴ AB =2 AC =40.
∴ AP = AB - BP =40-2 t .
∵ PM ⊥ BC ,∴∠ PMB =90°.
∴ PM = PB = t .
故答案为 t ,40-2 t , t .
(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四边形 A Q MP 为菱形?如果存在,
求出相应的t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解:存在.理由如下:
由(1)知, AQ = PM .
∵ AC ⊥ BC , PM ⊥ BC ,∴ AQ ∥ PM .
∴四边形 AQMP 是平行四边形.
当 AP = AQ 时, AQMP 是菱形,即40-2 t = t .
解得 t = .则存在 t = ,使得四边形 AQMP 为菱形.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7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判定正方形的基本思路.
已知 先证明 再证明 最后证明
四边形 平行 四边形 邻边相等 一个直角
矩形 一组邻边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
菱形 一个直角
对角线相等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C 与 BD 相交于点 O ,那么下列条件
中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是( C )
A. AC = BD , AB ∥ CD , AB = CD
B. AD ∥ BC ,∠ A =∠ C
C. AO = BO = CO = DO , AC ⊥ BD
D. AO = CO , BO = DO , AB = BC
【思路导航】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定理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
C
【解析】A. 不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只能判定这个四边
形是矩形;B. 不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只能判定这个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 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D. 不能判
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只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菱形.故选C.
【点拨】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途径有三种:①先说明它
是平行四边形,再说明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②先说明它是矩形,再说明有一组邻边相等,或说明对角线互
相垂直;③先说明它是菱形,再说明它有一个角是直角,或说
明对角线相等.
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 O ,添加下
列条件中的一个,则能使菱形 ABCD 成为正方形的是( A )
A
A. ∠ ABC =90°
B. AC = AD
C. BD = AB
D. OD = AC
如图,在△ ABC 中,∠ ACB =90°,点 D 在 AB 边上且 AD =
BD ,连接 CD ,点 E 是 CD 的中点,过点 C 作 CF ∥ AB ,交 AE
的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BF .
(1)求证: AE = EF ;
(2)判断四边形 BDC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当∠ ABC =45°时,直接判断四边形 BDCF 的形状.
【思路导航】(1)由 CF ∥ AB ,得∠ DAE =∠ CFE ,证明△
ADE ≌△ FCE ,从而得到结论成立;(2)先证明四边形 BDCF
是平行四边形,再由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性质证明四边
形 BDCF 是菱形;(3)通过证得∠ BDC =90°得到问题的答案.
(1)证明:∵ CF ∥ AB ,∴∠ DAE =∠ CFE .
∵点 E 是 CD 的中点,∴ DE = CE .
在△ ADE 和△ FCE 中,
∴△ ADE ≌△ FCE .
∴ AE = EF .
(2)解:四边形 BDCF 是菱形.理由如下:
由(1)知,△ ADE ≌△ FCE ,
∴ AD = FC .
∵ AD = BD ,∴ FC = BD .
∵ CF ∥ BD ,
∴四边形 BDCF 是平行四边形,
∵∠ ACB =90°, AD = BD ,
∴ CD = BD .
∴ BDCF 是菱形.
(3)解:四边形 BDCF 是正方形.
由(2)知, CD = BD ,且∠ ABC =45°,
∴∠ DCB =∠ DBC =45°.
∴∠ BDC =90°.
又∵四边形 BDCF 是菱形,
∴菱形 BDCF 是正方形.
【点拨】正方形的判定思路通常有三个途径:(1)从定义去判
定,先证明平行四边形,再证明一组邻边相等和一个角是直
角;(2)先证明矩形,再证明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
直;(3)先证明菱形,再证明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另
外还要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B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过点 D 作
DE ∥ BC 交 AB 于点 E , DF ∥ AB 交 BC 于点 F .
(1)求证:四边形 BEDF 是菱形;
(1)证明:∵ DE ∥ BC , DF ∥ AB ,
∴四边形 BEDF 是平行四边形,∠ EDB =∠ DBF .
∵ BD 平分∠ ABC ,∴∠ EBD =∠ DBF .
∴∠ EBD =∠ EDB . ∴ EB = ED .
∴ BEDF 是菱形.
(2)若 AB = BC 且 AC =2 BD ,试判断四边形 BEDF 的形状并
说明理由.
(2)解:四边形 BEDF 是正方形.理由如下:
由(1)知,四边形 BEDF 是菱形.
∵ AB = BC , BD 平分∠ ABC ,
∴ BD 是△ ABC 的中线.
∴ AD = CD = AC .
又∵ AC =2 BD ,∴ AD = CD = BD .
∴∠ BAC =∠ ABD ,∠ BCA =∠ CBD .
∵∠ BAC +∠ ABD +∠ BCA +∠ CBD =180°,
即2∠ ABD +2∠ CBD =180°.
∴∠ ABD +∠ CBD =90°,
即∠ ABC =90°.
∴菱形 BEDF 是正方形.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B = BC ,∠ ABC =90°,点 D 为边
BC 的中点,在 AC 上取一点 E ,使得∠ EDC =∠ ADB ,连接 BE
交 AD 于点 O . 求证: BE ⊥ AD .
【思路导航】根据点 D 为边 BC 的中点及∠ EDC =∠ ADB 可作
FC ⊥ BC ,构建△ ABD ≌△ FCD ,从而得到四边形 ABCF 为正
方形.再根据△ ABD ≌△ FCD 得到∠ CBE +∠ ADB =90°,从而
证得结论.
证明:如图,过点 C 作 BC 的垂线交 DE 的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AF .
∵点 D 为边 BC 的中点,
∴ BD = CD .
又∵∠ EDC =∠ ADB ,∠ ABD =∠ FCD =90°,
∴△ ABD ≌△ FCD (ASA).
∴ AB = FC .
∵∠ ABD =∠ FCD =90°,
∴∠ ABC +∠ FCD =180°.
∴ AB ∥ CF .
∴四边形 ABCF 是平行四边形.
又∵∠ FCB =90°,
∴ ABCF 是矩形.
又∵ AB = BC ,
∴矩形 ABCF 是正方形.
∴ BC = CF ,∠ ACB =∠ ACF =45°.
又∵ EC = EC ,
∴△ BCE ≌△ FCE (SAS).
∴∠ CFE =∠ CBE .
又∵△ ABD ≌△ FCD ,
∴∠ BAD =∠ CFD . ∴∠ BAD =∠ CBE .
∵∠ BAD +∠ ADB =90°,
∴∠ CBE +∠ ADB =90°.
∴∠ BOD =90°.
∴ BE ⊥ AD .
【点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构建正方形 ABCF .
如图,在Rt△ ABC 中,∠ BAC =90°,点 D 是 BC 的中点,点 E
是 AD 的中点.过点 A 作 AF ∥ BC 交 BE 的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CF .
(1)求证:△ AEF ≌△ DEB ;
(1)证明:∵ AF ∥ BC ,∴∠ AFE =∠ DBE .
∵点 E 是 AD 的中点,∴ AE = DE .
在△ AEF 和△ DEB 中,
∴△ AEF ≌△ DEB (AAS).
(2)当△ 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 ADCF 是正方形?请说
明理由.
(2)解:当 AB = AC 时,四边形 ADCF 是
正方形.理由如下:
由(1)知,△ AEF ≌△ DEB ,
∴ AF = DB .
∵点 D 是 BC 的中点,
∴ DB = DC . ∴ AF = DC .
又∵ AF ∥ BC ,
∴四边形 ADCF 是平行四边形.
∵∠ BAC =90°, D 是 BC 的中点,
∴ AD = DC = BC .
∴ ADCF 是菱形.
∵ AB = AC ,点 D 是 BC 的中点,
∴ AD ⊥ BC .
∴菱形 ADCF 是正方形.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8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课前预习
1. 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 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 的平行四边形
叫做正方形.
2. 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四条边 ;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 且互相 .
注:正方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邻边 
直角 
直角 
相等 
相等 
垂直平分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下列关于正方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它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相等;②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
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
称图形;④它的对称轴有4条.
【思路导航】根据正方形具有菱形和矩形的所有性质,以及正
方形的特有性质判断即可.
①②④ 
【解析】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故①正确;
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可得出两条对角线
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故②正确;正方形
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故③错误;正方形有4条
对称轴,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
【点拨】(1)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所有性
质.(2)正方形的每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
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3)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
的交点;又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分别是对角线所
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1. 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B. 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C. 菱形、矩形的对角线都相等
D. 正方形、矩形、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C
2.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连接 BD ,点 O 是 BD 的中点.点
M , N 是边 AD 上的两点,连接 MO , NO ,并分别延长交边 BC
于点 M ', N ',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 C )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C
(2022·恩施)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点 G 为线段
AD 上任意一点, CE ⊥ BG 于点 E , DF ⊥ CE 于点 F . 求证: DF
= BE + EF .
【思路导航】先证出△ BCE ≌△ CDF ,即可求得 BE = CF ,
CE = DF ,最后根据线段的和差、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证明:∵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BC = CD ,∠ BCD =90°.
∴∠ BCE +∠ DCF =90°.
∵ CE ⊥ BG , DF ⊥ CE ,
∴∠ BEC =∠ CFD =90°.
∴∠ BCE +∠ CBE =90°.
∴∠ CBE =∠ DCF .
在△ BCE 和△ CDF 中,
∴△ BCE ≌△ CDF (AAS).
∴ BE = CF , CE = DF .
∴ CE = CF + EF = BE + EF .
∴ DF = BE + EF .
【点拨】利用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
点,正确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已知 AB =1,点 E , F 分
别是正方形的边 BC , DC 上的一点,且∠ EAF =45°.
(1)求证: EF = BE + DF ;
(1)证明:如答图,将△ ADF 绕点 A 按顺时针方
向旋转90°,得到△ ABF ',
则∠1=∠2,∠ ABF '=∠ D ,
AF '= AF , BF '= DF .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答图
∴∠ D =∠ ABC =90°.∴∠ ABF '=90°.∴∠ F ' BC =180°.
∴点 F ', B , E 在同一直线上.
∵ AF = AF ',∠ F ' AE =∠1+∠3=∠2+∠3=90°-∠ EAF =
90°-45°=45°=∠ EAF , AE = AE ,
∴△ AF ' E ≌△ AFE .
∴ EF '= EF .
∵ EF '= BE + BF ',
∴ EF = BE + DF .
答图
(2)求△ CEF 的周长.
(2)解:由(1)可知, EF = BE + DF .
∵ C△ CEF = EC + FC + EF ,
∴ C△ CEF = EC + FC + BE + DF = BC + CD .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 CD = BC = AB =1.
∴ C△ CEF =1+1=2.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点 F 是线段 AD 上的一个动
点,连接 CF ,以 CF 为对角线作正方形 CGFE (点 C , G , F ,
E 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 BE , DG . 求证:
(1) BE = DG ;
(2) CD - FD = BE .
【思路导航】(1)判定△ BCE 和△ DCG 全等,从而根据三角
形全等的性质推断出 BE = DG ;(2)在线段 CD 上截取 CH =
FD ,连接 HG ,判定△ FDG 和△ CHG 全等,从而得到∠ DGH
=90°,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 DH = DG = BE ,从而可以
证明结论成立.
证明:(1)∵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CGFE 都是正方形,
∴∠ BCD =∠ ECG =90°, CB = CD , CE = CG .
∴∠ BCD -∠ ECD =∠ ECG -∠ ECD ,
即∠ BCE =∠ DCG .
在△ BCE 和△ DCG 中,
∴△ BCE △ DCG .
∴ BE = DG .
(2)如图,在线段 CD 上截取 CH = FD ,连接 HG ,设 FG 与
CD 相交于点 M .
∵四边形 ABCD 和四边形 CGFE 都是正方形,
∴∠ ADC =∠ CGF =90°, GC = GF .
∴∠ MFD +∠ FMD =90°,
∠ MCG +∠ CMG =90°.
∵∠ FMD =∠ CMG ,
∴∠ MFD =∠ MCG .
在△ FDG 和△ CHG 中,

∴△ FDG ≌△ CHG .
∴ DG = HG ,∠ DGF =∠ HGC .
∴∠ DGF +∠ FGH =∠ HGC +∠ FGH =90°,
即∠ DGH =90°.
在Rt△ DGH 中,∵ DH2= DG2+ HG2=2 DG2,
∴ DH = DG = BE .
∵ CD - FD = CD - HC = DH ,
∴ CD - FD = BE .
【点拨】解与正方形有关的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正方形的四边
相等、四个角为直角和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性质,再
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进行综合运用.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 AB =2,点 E 是 BC 边上一动点(不
与点 B , C 重合),连接 AE ,以 AE 为边,在 AE 右侧作正方形
AEFG ,连接 CF . 当点 E 运动时,∠ ECF 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
化?如果会变化,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会变化,请求出∠ ECF
的度数.
解:∠ ECF 的大小不会变化.理由如下:
如答图,过点 F 作 FH ⊥ BC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H .
∵四边形 ABCD 和四边形 AEFG 都是正方形,
∴∠ H =∠ ABC =∠ AEF =90°, AE = EF .
∴∠ EAB +∠ AEB =90°=∠ AEB +∠ FEH .
∴∠ EAB =∠ FEH .
在△ ABE 和△ EHF 中,
答图
∴△ ABE ≌△ EHF (AAS).
∴ AB = EH , BE = HF .
∴ EH = BC .
∴ BE = CH .
∴ CH = FH .
∴∠ FCH =∠ CFH =45°.
∴∠ ECF =135°.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6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课前预习
0 1
菱形的两个面积公式.
(1)S= ;
(2)S= .
注: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中,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
有公共底边的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高的和恰好是四边
形的另一条对角线的长.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对角线互相
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底×高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典例讲练
0 2
如图,两张宽度都为1的平直纸条,交叉叠放在一起,两纸条边
缘的夹角α=30°,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为 .
2 
【思路导航】过点 A 作 A E⊥ BC 于点E, A F⊥ C D于点F,则可
得到 A E, A F的长,再证 ABC D是菱形,得到 A D= C D,利
用30°角求得 C D的长,最后由菱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如图,过点 A 作 AE ⊥ BC 于点 E , AF ⊥ CD 于点 F ,则
AE = AF =1.∵ AD ∥ BC , AB ∥ CD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
边形.∴ ABCD 的面积= BC · AE = CD · AF . ∴ BC = CD . ∴
ABCD 是菱形.∴ AD = CD . ∵∠ ADC =α=
30°,∠ AFD =90°,∴ CD = AD =2 AF =2.
∴菱形 ABCD 的面积= CD · AF =2×1=2.
故答案为2.
【点拨】熟练掌握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
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证明四边形 ABCD 为
菱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如图,已知菱形 ABC D的周长为20, AC ∶ B D=1∶2,则菱形
ABC D的面积是 .
20 
如图,在四边形 ABC D中,已知 A D∥ BC ,点E为 BC 的中点,
BC =2 A D,E A =ED=2, AC 与ED相交于点F.
(1)当 AB 与 AC 具有什么位置关系时,四边形 A E C D是菱形?
(2)在(1)的条件下求出此时菱形 A E C D的面积.
【思路导航】(1)先得到 AB ∥DE,当四边形 A E C D为菱形
时,对角线 AC ⊥DE,因此只要 AB ⊥ AC ,就可以得到菱形 A E
C D;(2)利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解:(1)当 AB ⊥ AC 时,四边形 AECD 是菱形.理由如下:
∵点 E 为 BC 的中点, BC =2 AD ,
∴ BE = EC = AD .
又∵ AD ∥ BC ,
∴四边形 ABED 和四边形 AECD 均为平行四边形.
∴ AB ∥ ED .
∵ AB ⊥ AC ,∴ DE ⊥ AC .
∴四边形 AECD 是菱形.
(2)如图,过点 A 作 AG ⊥ BE 于点 G .
由(1)知 EA = AD = EC = BE , AB = ED .
∵ EA = ED =2,
∴ AE = BE = AB = EC =2.
∴△ ABE 是等边三角形.
∴∠ AEB =60°.
∴ AG = .
∴ = EC · AG =2× =2 .
【点拨】掌握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
键,在求菱形的面积时,若没有告诉对角线的长度,作底边上
的高是关键,用底乘高得到菱形的面积.
如图,在 ABC D中, A E⊥ BC , A F⊥ C D,垂足分别为E,
F,且 B E=DF.
(1)求证: ABC D是菱形;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B =∠ D . ∵ AE ⊥ BC , AF ⊥ CD ,
∴∠ AEB =∠ AFD =90°.在△ AEB 和△ AFD 中,
∴△ AEB ≌△ AFD ( A S A ).
∴ AB = AD . ∴ ABCD 是菱形.
(2)若 AB =5, AC =6,求四边形 ABC D的面积.
(2)解:如图,连接 BD 交 AC 于点 O .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C =6,
∴ AC ⊥ BD , AO = CO = AC = ×6=3.
∵ AB =5, AO =3,
∴ BO = = =4.
∴ BD =2 BO =8.
∴ S菱形 ABCD = AC · BD = ×6×8=24.
如图,在四边形 ABC D中, AC ⊥ B D于点O, A O= C O=4, B
O=DO=3,点 P 为线段 A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 P 分别作 PM ⊥ A
D于点 M ,作 PN ⊥D C 于点 N ,连接 PB . 在点 P 运动的过程中,
求 PM + PN + PB 的最小值.
【思路导航】先判断出四边形 ABC D的形状,从而得到 C D, A
D的长度,连接 P D,由三角形面积关系求出 PM + PN 的值,则
当 PB 最短时, PM + PN + PB 有最小值,则当 PB ⊥ AC 时, PB
最短.
解:∵ AO = CO =4, BO = DO =3,
∴ AC =8,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C ⊥ BD 于点 O ,
∴ ABCD 是菱形,
AD = = =5.
∴ CD = AD =5.
如图,连接 PD .
∵ + = ,
∴ AD · PM + DC · PN = AC · DO ,
即 ×5· PM + ×5· PN = ×8×3.
∴5×( PM + PN )=8×3.
∴ PM + PN =4.8.
∴当 PB 最短时, PM + PN + PB 有最小值.
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 PB ⊥ AC 时, PB 最短.
∴当点 P 与点 O 重合时, PM + PN + PB 有最小值,最小值=4.8
+3=7.8.
【点拨】根据菱形的性质,知 PM + PN 在点 P 的整个运动过程
中是定值,最终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运用垂线段最短
来解决.
已知菱形O BC D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顶点
B (2,0),∠DO B =60°,点 P 是对角线O C 上一个动点,
E(0,- ).当E P + BP 最小时,求E P + BP 的值和点 P
的坐标.
解:连接 ED ,如答图所示.
∵点 B 关于 OC 的对称点是点 D ,
∴ DP = BP .
当点 D , P , E 共线时, EP + BP 最小,
ED 的长即为 EP + BP 的最小值.
∵四边形 OBCD 是菱形,顶点 B (2,0),∠ DOB =60°,
∴点 D 的坐标为(1, ),点 C 的坐标为(3, ).
∵点 E 的坐标为 ,∴由勾股定理,
答图
得 ED = = .
∴当 EP + BP 最小时, EP + BP 的值为 .
∵点 C 的坐标为(3, ),
∴直线 OC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
∵点 E 的坐标为 ,点 D 的坐标为(1, ),
答图
∴直线 DE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 .
联立解得
∴点 P 的坐标为 .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