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08: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楼、台、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汉书·艺文志》
有关“登临”的诗句
下面有关“登临”的诗句,说说诗人登高望远时抒发了哪些情思。
诗句 情思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抒发豪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感怀身世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思乡怀人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怀古伤今
观察三幅图片,请判断:它们分别是哪一首登临诗的配图?
登幽州台歌
望 岳
登飞来峰
初读感悟
如果排除时代的阻隔,假设35岁的陈子昂、25岁的杜甫、31岁的王安石,他们登高赋诗后于途中相遇,你觉得这三位诗人会成为好友并结伴而行吗?
请结合你从诗中读出的诗人的心境与性情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初读诗歌,我们觉得杜甫和王安石可能会比较投缘,因为他们的诗作中都可以读出一种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陈子昂的诗作却是悲凉的,作者饱含着满腔愁绪,他可能会落寞地独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一)“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的重要方法。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尽量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知人
论世
“知人
论世”的基本原则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
联系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理解、分析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者的生平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深刻、透彻、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24 岁考取进士,是一个具有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进谏,对武则天时期朝廷中的不少弊政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反嫌他多事,罢了他的职。并曾一度因“逆党”而下狱。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担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他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我读诗人:了解陈子昂
拓展延伸:《蓟(jì)丘览古》陈子昂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郭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kuí)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黄金台: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千金市骨”,出自《战国策·燕策》。
研读诗歌,体悟题旨
思考:
1.古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陈子昂却在这首诗里毫不掩饰地流泪了——“独怆然而涕下”,他为什么流泪?
2.请同学们想一想“古人”“来者”指的是什么人呢?
3.你来找一找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译 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次停顿: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次停顿: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古体诗中表语气停顿的虚词
古体诗中,常用“之”“夫”“兮”“哉”等虚词,表示语气停顿,使句式便于诗人表达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上两句每句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语气停顿,充分表达诗人的悲伤之情。前后句式,长短参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资料助读
诵读指导
体裁上属于“歌行体”,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形式富于变化,这首诗就采用了长短句交错的楚词体句法。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之”更能体现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读的时候语音要拉长些,读出一咏三叹之感。
“而”更能体现诗人心情的沉重。
这四句诗不仅写出了个人的失意,还从个体扩展到全体,道出了一种人类所共有的孤独与不甘,虽然悲怆,却也刚健、强劲。
这是失意之人的悲壮之作,也是铿锵有力的大唐之音!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译 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宙】:时间 的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首诗如此打动人
【品词】古时圣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两个“不见”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面对茫茫天宇与原野,诗人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引人共鸣。
“独”字是诗眼,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
·
·
【宇】:空间 的广大无边
触景生情,
写心中孤寂
1.内心孤独。
第一句“前不见古人”,诗人在张望,既是“古人”,又如何能“见”?那他要见什么人呢?“后不见来者”第二句仍在寻找。为何在“前”“后”去“见”“古人”和“来者”,那么当下呢?看来当下无人可寻,当下没有知音!可见他的内心是何等孤独!
2.自我渺小。
前两句从时间角度落笔,第三句则从空间角度着墨。作者不再追寻,转而俯仰天地:“念天地之悠悠”,“悠悠”指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天地多么辽阔,而自己形单影只,如此渺小,只能“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是悲伤的样子,“涕”指眼泪。 这种渺小,是时空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渺小,近于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孤独,重重地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请结合你“知人论世”后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为这幅图配写“画外音”。
画外音:向前,望不见燕昭王一样的明主;生命是如此短暂,向后,也等不到贤君临世。茫茫宇宙,亘古悠远,在时间的绵长深邃与天地的空阔辽远中,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生命短暂而功业未就,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悲愤只能和泪而下。
《登幽州台歌》境界苍凉开阔。初读之时,可能会有“悲凉”之感,但诗人穿越千古,纵横天地,把一己之“悲”放在悠长的时间与广袤的空间之中,这不是凄凄惨惨的“悲凉”,而是一种“悲壮”!
让我们先设想两个问题:
第一,一个人登上高台以后,他会想到什么
第二,当他有了所思所想,会跟着出现怎样的反应
但最奇怪的是,这首诗那么孤独而苍凉,最后还带上了眼泪,却还是展现出磅礴大气而铿锵有力。这是为什么呢
这首诗我们会被他所鼓舞,是因为他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阔的宇宙。视野投射到宇宙,我们就不会只聚焦在个人的得失,个人的悲喜。
以至于陈子昂的“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在那么的孤独状况之下,一个人独自登上,登上了幽州台,他流下了英雄之泪,那个泪水不但不是李商隐式的那种内耗,那种哀转缠绵,他是像鲁迅的呐喊。
两个囚犯同时望向窗外
一个看到的是星辰
而一个看到的是泥泞
你的处境一样,但是你可以决定你要仰望永恒的星辰,还是呢,要颓丧的低头臣服,看到满地污秽的泥泞,这其实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中考)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考点
品析诗词炼字
[答题支架]
①释含义
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②明手法
修辞手法角度
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角度
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
词性角度
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
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
③析情感
分析字词表达的情感
拟声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等
[参考答案]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中考)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中考)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描绘诗歌画面
找形象
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析特点
结合所找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明情感
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绘画面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述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惆怅之情。
主旨归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
有一种悲哀叫做“怀才不遇”,有一种痛叫做“英雄落泪”。
如果让你用一个诗句来劝解一下陈子昂,你会用哪个诗句?
望 岳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作者生平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5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 甫
[诵读指导]朗读本诗时,语调激昂,语气豪迈,读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liǎo
cénɡ

诗词诵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 岳
杜 甫
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静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所见,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
·
·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课文精讲
“望”字贯穿全篇:前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两句把“望岳”转向“岳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所见,抓住两个景物细节,表现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眼前所见泰山之景(实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和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凌”字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
·
默写常考
化用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想象攀登泰山之景(虚写)
动景
·
·
观察配图并点评:画作与诗作内容是否匹配?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配图是静态的,诗作却展现了泰山“动态”的风貌。
1.诗作有空间的变化:全诗以“望”为诗眼,第一联写“远望”,第二联写“近望”,第三联写“细望”,第四联写“极望”。前三联是实写,尾联是虚写。
2.诗作有时间的变化:“决眦入归鸟”,“归鸟”,写倦鸟归林,是黄昏的场景。
诗人望岳,由远而近,自朝至暮,远看见势,近看生情,细看则摹景入神。
研读诗作:杜甫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高大:“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秀美:“造化钟神秀”“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哲理:只有不畏艰难、敢于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诗词名句
定角度
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
析效果
从炼字品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
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词)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
已给赏析角度
未给赏析角度
考点
赏析诗词名句
【示例一】主要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示例二】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是分割的意思,是说泰山将天色分割,使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描绘了泰山南面阳光灿烂,北面幽暗昏黑,山的两面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描绘诗歌画面
找形象
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析特点
结合所找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明情感
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绘画面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述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考点
分析诗人情感
分析诗人情感
梳理
借助关键点理解,如诗(词)的题目或体裁、诗(词)眼、意象、注、序、诗人生平等。
分析
概括
结合具体诗(词)句或意象分析情感,可重点关注尾句。
用简明话语阐述情感或主旨,如忧国忧民、孤寂、恬淡等。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25岁的时候。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落榜,随后诗人离开长安,开始了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他北游齐、赵之时,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思考:在这种境遇之下,杜甫写出了这首《望岳》,你读出了什么?你想对杜甫说什么?
老杜——我们体会到你初入仕途时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意气风发与准备开创一番事业的满腔豪情!
老杜——你年少便志向高远,誓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原本志向愈高,落榜的打击愈大,但你却如此奋发昂扬,更见你志向坚定,不坠青云!
落第的杜甫根本没有在意这种挫折,他后来在诗中写到这次漫游的情形:“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所以,这首《望岳》不仅是诗人对自然、对泰山的赞美,更是他远大志向的表达。
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主旨归纳
《望岳》和《春望》,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请简要说明在两首诗中诗人分别望见了怎样的景观,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当时诗人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
借指战事。
拓展延伸
沦陷后的国都长安的断壁残垣、荒芜破败
《望岳》
《春望》
古诗
所望景观
表达情感
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
伤时、忧国(或“念家、悲己”)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当时王安石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也还没有后来变法时艰险。
背景链接
作者简介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诵读指导]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昂扬的,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应读出喜悦感,后两句应读出“不畏浮云”的无畏精神和“身在最高层”的自豪感。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译 文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因为。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写景
首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极言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古代八尺为一寻,1尺约等于33厘米,八尺就是2米5左右,即1寻,一千寻大约是2500米。(无锡惠山的最高峰三茅峰海拔只有328米)
【赏句】正因塔高,故可听到鸡鸣就看见日升了。虚写联想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既渲染塔之高,又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课文精讲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此处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飘浮的云,也指保守势力。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议论
抒情
默写常考
··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请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改写为王安石的“内心独白”。
独白:我不惧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任凭旧党怎么反对,我始终会坚持贯彻新法,因为我坚信,新法可以富国强兵,可以助我大宋王朝摆脱国内危机和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我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读此诗,我们感受到了王安石坚决果断的意志和他孤高傲岸的形象。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这首诗可以说是他战斗的宣言,表现出他远大的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比较阅读:我们来重新审视上课之初的问题,三位诗人如果相遇,会结友而游吗?在他们三人的诗作中,你能找到一些共通之处吗?
1.三人的诗作都有着雄浑阔大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地大美与诗人辽阔的心胸。
2.三位诗人都面临着人生的困境或是抉择,但都选择了以一种阔大的心胸去化解或迎击人生的风浪。
“高”在这里已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更体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高度。
所以,这三位诗人应该是可以结友而游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结尾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参考答案]“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结尾两句诗蕴含着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考点
分析诗歌哲理
[答题支架]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
哲理解读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主旨归纳
登高的过程,就是_____________的过程。
登高的过程,就是亲近自然的过程;
登高的过程,就是重拾信心的过程。
登高的过程,就是生发豪情壮志的过程。
登高的过程,就是走向乐观旷达的过程。
登高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登高的过程,就是重塑自我的过程。
……
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知人论世”与“对话补白”的方式找寻到了与古人相通的精神密码:登高,就是精神的向上。
我们顺境时,需要登高;逆境时,更需要登高。
这样,我们生命中的大悲伤、大孤独就能在仰观苍穹、俯瞰四海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我们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乃至整个民族的苦痛,在高山大河面前便不再是苦痛,而是历练,是经验,是财富,是生命的大欢悦与大奔腾!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林中考)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畏浮云遮望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典型考题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中考改编)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常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C
奸邪小人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杜甫《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2)(恩施州中考)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有李白临川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有杜甫望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有郑燮
泼墨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自信。(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典型考题
2.(中考)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B
自远而近
山南山北
静景到动景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湘潭中考)屈原《远游》中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典型考题
2.(中考)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
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
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
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B
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比较
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相同点 不同点 所见 景物
所抒 情感
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在幽州台上望到了天地宇宙的开阔壮美。
杜甫望泰山,看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色。
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飞来峰高耸入云,领略到顶峰风景。
抒悲情(历史、天地、个人、怀才不遇)
抒壮志(政治、个人的抱负与决心)
抒豪情(自然、个人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