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百花园 编花篮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百花园 编花篮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5-30 19:4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模板
课题 《编花篮》 课型 歌唱课 课时 1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具有一定的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和戏曲的听觉经验,能模唱短小的民歌或戏曲片段,初步了解部分戏曲的行当和表现 形式,知道相关常识,了解其他基本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
课标分解 学生学什么 1.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 2.掌握甩腔、前倚音、下滑音等民歌特点; 3.了解合唱《编花篮小景》; 4.了解河南地方戏豫剧。
学生怎么学 沉浸体验 借助老师的范唱教学和多媒体资源,沉浸式学唱歌曲; 自主探究 找到歌曲中的民歌元素。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体验、欣赏并能演唱河南民歌《编花篮》; 感受和理解我国民歌文化和深厚的戏曲文化;
教学内容 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感受民歌韵味 体验合唱《编花篮小景》,体验和声魅力 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探究戏曲文化
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6课“百花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借物抒情,表达粗犷的气质和醇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在1、2、3、5、6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上了7,构成了六声调式。“7 1”的多次出现,使歌曲更加具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特色。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多种节奏型,与欢畅地旋律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快乐、舒畅、充满喜悦。结尾“那哈咿呀嗨”衬词的运用,和戏曲中“甩腔”的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仅能渲染歌曲的气氛,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能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与探索的能力逐渐增强。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储备,理解能力随之提高,能根据老师的引导,调整歌唱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声音。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听方言、学方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并结合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发现方言对民歌旋律上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再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出来。接着逐层深入,讲解知识点,为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做铺垫。最后带着学生一起读歌词,学歌曲,唱歌曲,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教学重点 能用轻巧、有弹性的的声音演唱《编花篮》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地方民歌、传统戏曲的喜爱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演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展示安徽方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法: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主探究,逐步找到歌曲中的民歌元素,更好的掌握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编花篮》,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体验、模仿民歌《编花篮》,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3.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地方民歌的节奏型、旋律特点,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民歌初探,课前导入 师生问好! 师:欢迎五3班的同学和胡老师一起走进美好的音乐乐园。那么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同学们唱一首歌。那我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你觉得这首歌是哪一种风格的歌曲?或者说,这首歌你曾经听过吗?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演唱安徽凤阳民歌“凤阳花鼓”) 师:听过这首歌吗? 生:没有... 师:好的,还不太熟悉。那在老师演唱的过程中,你们能猜出这是哪里的歌曲吗?听到里面有地名吗? 生:民间的、乡下的 师:好的,也算是听到了一些。有没有听到老师唱到一句“单会唱个凤阳歌”,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那么这首歌曲它叫做“凤阳花鼓”,是我们安徽的一首民歌,是安徽六安地区的一位小学校长写的。今天老师就想带同学们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民歌。 师:(出示PPT,民歌简介)谁来帮老师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师:嗯,很好!这么大一段话,谁能够在这段话当中找到几个关键词?想一想。好,你来说。 生1:民族民间歌曲 生2: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生3: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曲 生4: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 师:嗯,是大众化的。还有一个 生5:是大众口头创作的 师: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 生5: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师:那么在这段话当中,我们是不是对民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它是一个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那么今天呢,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民歌的世界,但是今天,我们要接触的民歌呀,它不是我们安徽的,它是我们的邻居河南的一首民歌,现在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在听这首歌的时候,老师也同样有问题要给大家,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可以叫它什么名字?第二,这首歌曲在速度上有什么特点?第三,这首歌在情绪上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三个问题,同学们好好想一想。 二、初听歌曲,感受音乐 师:我们可以跟着节奏打着小板。 音乐播放完毕 师:好,咱们依次进行。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歌曲名字应该叫“编花篮”。 师:对,非常正确。这是我们河南的一首民歌,叫“编花篮”。那老师的第二第三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我觉得它的速度较快,有欢快的心情。 师: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来表述它的速度?我们在音乐当中会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现它的速度,速度比较快,我们可以用两个字 三个字 或者四个字来准确的表述...... 生:四二拍 师:四二拍是什么?是拍号!速度用什么表示?我们通常用快、慢、中速,那么这首歌曲,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形容? 生:稍快。 师:老师刚才说的快、慢、中速,你觉得介于哪一个范畴之间? 生2:快 师:老师认为它介于快和中速之间,它是一首中速稍快的歌曲。没关系,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感受来形容它。刚才这位同学在回答速度的时候,同时,它也回答了她的心情感觉很欢快,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比较活泼的心情。 师:嗯,比较活泼,还有吗? 生:很兴奋 师:很兴奋,嗯,因为我去干嘛啦? 生:编花篮 师:对,去摘花编花篮!还有吗? 生:很激动、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三、学唱歌曲,深入感受 师:大家刚才描述的这些词,都表示我的心情非常的好,是一首让人觉得快乐的歌,想笑的歌,对不对?那老师怎么看到大家的表情都这么严肃呢?来,跟老师笑一个,开心一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首先请同学们用“la”这个母音跟着老师的琴来模唱这首歌的旋律。老师先示范一下,你们先听一下。 1.模唱旋律 师:听明白没有?那我们一起来唱一下。大家有些拘谨,我们放轻松一点。预备齐。 学生模唱 师:胆子太小了,声音也太小了。来我们放松一下,甩甩手,声音放开。 学生2次模唱 师:嗯,这一遍还是不错的,说明同学们还是能唱好的。那么接下来呢,老师想把这首歌曲唱给同学们听一下,我们大家来听听看,这首歌曲的歌词表述了怎么样的内容,想一想看歌曲当中的主人公她是谁?她在做什么事情?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老师范唱 师:好,老师唱完了,同学们的思考结束了吗?这首歌曲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一个小姑娘在编花篮 师:嗯,可以是一群小姑娘在编花篮。编完花篮她们又干什么了 生:摘牡丹 师:去哪儿摘牡丹了? 生:上南山摘牡丹了 师:嗯,上南山摘牡丹,这时候她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姑娘见了好喜欢”,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把好喜欢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开心起来。 2.诵读歌词 师:那么刚才老师唱了一遍这首歌曲,接下来要请同学们来唱了,同学们在演唱歌曲之前呢,先来把这首歌词简单的读一下。请这一大组的同学读第一段歌词,这边大组的同学来读第二段歌词。 学生诵读歌词 师:同学们,这个附点的位置没有注意到,那我们第二组的同学再来,我们再来读读第二段歌词。 学生诵读歌词 师:同学们刚才是在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来读这首歌的歌词,那这个河南和我们安徽合肥一样,也有自己的方言。河南的方言说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像“编花篮”里的第一句歌词,用河南话师这样说的,编 编 编花篮,编完花篮 我上南山(河南方言)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读起来的时候很像我们音调当中的上声,向上绕了一下。 3.填词演唱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歌填词演唱一遍。 学生演唱“编花篮” 师:有没有唱出河南方言的感觉? 生:没找到感觉 师:没关系,老师带你们找。这个倚音我们以前学过对吗?先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一个小音符叫单倚音,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 师:对,那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小节就是有两个前倚音,我们把它唱出来是这样的(钢琴辅助,把倚音唱出来),编、编、编花篮;那如果不加倚音是什么感觉,你们听一听。(钢琴辅助,不加倚音的演唱)同学们,你们对比感受一下,加上倚音以后,有没有一点河南方言的味道? 生:有了 师:对了,我们要从小地方小细节去发现。这个地方就是为了凸显河南方言的一个特点,所以加上了前倚音。那么这首歌还有一个位置,特别有河南音乐的风格,就是歌曲的最后两个小结。“那哈依呀咳”,这是河南民歌当中的一个甩腔,大家齐读一下 生:甩腔 师:大家在演唱甩腔的时候,要稍微显得有力度一点,粗犷一点,像是一个魁梧的汉子,不能太小家碧玉。我们来试一下。 生:“那哈依呀咳” 师:男同学来一遍 男生:“那哈依呀咳” 师:很好,力量不错,女同学来一次 女生: “那哈依呀咳” 师:嗯,有力量,女生演唱有力量也同样能唱出甩腔的感觉,非常的好。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两个位置都有我们河南民歌的特点,那我们再来把这首歌演唱一遍。完整的演唱第一段和第二段,注意前倚音和甩腔,我们都要唱好。 学生演唱歌曲 师:最后的结束句,有一个 稍慢,我们要稍慢下来。这一遍唱的很不错,那么我们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地方,我们加点什么处理,让它变得更有味道一点?你们看,老师在“开”字上面加了一个箭头,这是下滑音,演唱的时候,要把音往下滑一下。(范唱这一句)这样处理之后,民歌味儿是不是又更重一点了?还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有一个属于民歌里的甩腔,哪个字呢?诶,就是这个“咳”。唱这个“咳”字的时候也一样,要有力量!来,我们来唱一遍。 学生练唱 师:再来一遍,还不够兴奋,兴奋一点。 学生练唱 师:很好,这个“咳”出来了。加上这个有力量的“咳”之后,是不是又更有味道一点了?现在我们跟着这个音乐一起唱一遍,速度稍微有一点快,同学们要跟上。 播放音乐,学生跟唱 师:拍手,打上小板。速度有点快,我们要跟上。 四、二声部探究 师:刚才同学和胡老师一起完成了编花篮这首歌曲,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特别丰富,或者说不光是中国的音乐文化,世界上的音乐文化他都非常的丰富。很多的作曲家在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歌曲,改进我们的音乐。那么这首编花篮也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张以达先生改编成一首童声合唱曲,我们学校的小百灵合唱团也曾在2016年的首场音乐会上演唱过这首作品,叫做《编花篮小景》,老师把他们在音乐会上的一个片段带到了我们课堂上,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播放合唱视频 师:好,一个小片段,有什么样的感受?合唱版因为经过改编后,写成了变奏,把原来的十六分音符改编成了四分音符甚至是二分音符,把节奏拉宽了,而且这是三个声部的,听起来音乐更加的丰满,更丰富。 今天呢,老师也想请同学们简单的来感受一下“编花篮小景”,这边的同学不变,还是演唱原来的旋律;重点是另一边的同学,老师给你们几个音,(A调的)“552来编咯”、“221来编咯”、“25哪嗨”这个哪嗨是长的,有三拍半。两个“哪嗨”是25,下面是“57哪莹” 师:好,下面我们来配合一下。 两声部配合练习 师:非常好,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我们用很短的时间也把和声的感觉唱出来了。是不是觉得比我们唱单声部更好玩一点?音乐有时候就是一个玩的过程。在合唱版本的编花篮接触过之后呢,老师还想给同学们了解一个小小的知识。 五、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现在正在弄戏曲进校园,中国有五大戏曲,有京剧、我们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上海的越剧、河北的评剧。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听一听河南的豫剧,他也是河南的民歌河南的方言转变过来的,本来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段表演艺术家的演唱视频,但是老师想自己演唱,你们听一听。我今天演唱的是《花木兰》中的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开始了,给我点鼓励。 老师范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刚才老师唱的就是豫剧的选段,同学们能听出它和河南民歌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吗? 生:听到了甩腔、还有河南的方言 六、课后小结 师: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反映了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今天这堂课我们信息量很大,我们学习了一首河南民歌,对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又了解到我们的歌曲可以通过改编变成合唱的演唱形式,还了解到河南地方剧豫剧,这一切一切的说明了我们能接触到的音乐文化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能在一节课里全部都接受它,我们可以在课后多多收集,学习这些音乐文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都是发光体。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前倚音 甩腔
教学反思 《编花篮》是一首有名的河南民歌,具有典型的豫剧风格。戏曲对于学生们来说总显得较为陌生,它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较远。这样一首带有豫剧风格的歌曲 ,学生能唱好吗?带着这样的思考,《编花篮》开始了。  上课导入环节,先从民歌方面的常识向同学稍稍做了铺垫,从民歌的特征、起源、唱腔等特点展开,没想到学生听了出乎意料地感兴趣,有些学生对地域民歌还挺了解的。这么一来,我心里就有底了,孩子们对于民歌并不排斥,相反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来,我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歌曲 《编花篮》。 初听歌曲时,孩子们就被其欢快地旋律吸引住了,很多孩子在听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轻声哼唱。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首作品背景并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豫剧的风格以及唱腔特点。 学唱环节,学生们还是感觉有一定难度,毕竟带有戏曲元素,更何况这首民歌的旋律起伏较大,不是十分容易上口。见此状况,我首先把歌曲中出现的所有装饰音一律去除以降低难度。在唱会以后再逐句加入,戏曲元素的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装饰音的把握。在教唱过程中,我始终注意示范,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不断改正。渐渐地,孩子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演唱。 课堂延伸环节,我又让学生欣赏了合唱版本表的《编花篮小景》,让孩子们体验二声部演唱,感受和声的魅力。 小小的一首《编花篮》 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由衷地希望他们能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