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联测
高二历史试题(选修)
(考试时间 75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 145 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 28
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 6 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A.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2.有人认为周朝“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
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
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作者旨在强调“周人统治的机制”()
A.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
对此,公元前 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
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A.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B.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法律落实
4.公元前 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
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 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
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A.“推恩令”的颁布 B.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C.“丝绸之路”开通 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
5.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对于地方官,朝廷只问其能否上交一定数量的租调而不管他们对地方的搜刮。
太和八年(485年)朝廷“始班俸禄”,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百匹者死”。实行均田制之后,官员可以得
到一定职分田上的收入,但“卖(职分田)者坐如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俸禄制的实行杜绝了官员贪赃枉法 ②改革措施有利于整治吏治
③纸币成为官府的主要支付手段 ④官员们可以取得一定职分田上的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历史(选修) 第1页,共6页
{#{QQABBQoEgggAQIAAAQhCAwWACAAQkBEACQgGQBAMoAIBwAFABAA=}#}
6.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
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
式()
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
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 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7.下表反映了 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但丁额不废;
(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人丁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
(4)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解决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 D.进一步扩大了征税面
8.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
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
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有利于日本社会的进步 B.造就了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 D.推动日本由原始社会转入奴隶社会
9.宋太宗曾下令两浙、岭南、福建各州官员鼓励百姓种植粟、麦、豆、黍等杂粮,江北诸州鼓励农民广种粳
稻,种子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供应。这一举措得以实施是基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分裂局面的结束
C.劳作方式的改进 D.民族交融的加强
10.《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
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整顿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专权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
1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
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有利于()
①国家政令的传递 ②民族之间的交融 ③元朝的有效统治 ④经济重心的南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高二历史(选修) 第2页,共6页
{#{QQABBQoEgggAQIAAAQhCAwWACAAQkBEACQgGQBAMoAIBwAFABAA=}#}
12.元朝根据统治需要,在吐蕃诸部归附后,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
行政教合一制度。灭大理后设云南行省,并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
统地位且任命其兼任政府官吏。据此可知,元朝()
A.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 B.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C.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积极推动各民族汉化
13.茶马古道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
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元朝建立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古道大大延伸。明朝
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清朝时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据此
可知()
A.茶马古道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与治理 B.政府推行重商主义,保护商人利益
C.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D.政府保护互市,推动了跨区域贸易
14.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
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 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15.如下图是明代数学家程汝思在其著作《算法统宗》中出的一道算术题。这说明当时()
今有元、亨、利、贞四人合本经营。
元出本银二十两,亨出本银三十两,
利出本银四十两,贞出本银五十两,
共一百四十两
至年终共得利银七十两。
问:各该利若干?
答:元该利一十两,亨该利一十五两,
利该利二十两,贞该利二十五两。
A.商业资本发展 B.抑商政策弱化 C.拜金风气渐盛 D.科技应用广泛
高二历史(选修) 第3页,共6页
{#{QQABBQoEgggAQIAAAQhCAwWACAAQkBEACQgGQBAMoAIBwAFABAA=}#}
16.“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
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人以上。这表明()
A.皇帝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 B.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共 52 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
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
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
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
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
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
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识宝传说是中国口述传统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民间传说之一,这类传说内容的核心在于有人能从凡常之
物中鉴识出罕见的奇珍异宝。
材料一 识宝传说在唐代非常繁荣。这类传说中,故事经常发生在长安、广州、扬州等地,宝物的持
有者多为官僚、富豪,至少是书生之类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识宝者”往往是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
等,他们慧眼如炬,识出了“传国宝珠”“破山剑”等价值连城的珠玉珍玩,还不惜重金买宝。
——摘编自程蔷《中国识宝传说研究》
材料二 明代以来,北方流行大量的“南方人”盗宝、“江西人”憋宝、“徽州商人”夺宝的故事——
故事中的识宝人凭着自己的机灵甚至欺诈手段聚敛财富。讲述这些故事的北方人背后,无疑是异乡与本
地、中心与边缘、对“本业”与“末业”认知差异的折射。这些故事中的宝物,大都是北方农村中本就存
高二历史(选修) 第4页,共6页
{#{QQABBQoEgggAQIAAAQhCAwWACAAQkBEACQgGQBAMoAIBwAFABAA=}#}
在但并不显眼的用物,如山西某地“水脉”幻化的顽石、庇佑河北抚宁风调雨顺的“金马驹”等。
——摘编自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识宝传说的繁荣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识宝传说中识宝人和持宝人的人物身份有了什么变化?
并结合明朝时代背景分别进行分析。(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较早使用“担当”一词的文献,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如“大抵上意不欲
抑介甫(注:王安石,字介甫),要得人担当了";“和叔(注:吕大钧,字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朱
熹使用“担当”一词最为频繁,粗略统计有 30多次,《朱子语类》《晦庵集》中都多次出现。需要指出的
是,“担当”一词在南宋时期得到普遍使用,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而且士人、大臣也经常援引。
如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实学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强调知行合一,从而使儒家“担
当”思想进一步勃兴。如果说原始儒家强调“内圣外王”并重,孔子之后子思、孟子直至唐宋儒家更多强
调“内圣”倾向;那么,明清之际的儒家则更多地强调“外王”倾向,注重担当实践。顾炎武以“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 ”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士人、大臣“担当”的主要内涵及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清初的实学家们对“担当”的发展。(6 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
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
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
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 概况
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
古代末期到中世 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
纪初期 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
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高二历史(选修) 第5页,共6页
{#{QQABBQoEgggAQIAAAQhCAwWACAAQkBEACQgGQBAMoAIBwAFABAA=}#}
新航路开辟到 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
20世纪前期 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
第二次世界大战
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
以后
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二历史(选修) 第6页,共6页
{#{QQABBQoEgggAQIAAAQhCAwWACAAQkBEACQgGQBAMoAIBw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