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市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五市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20:4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联测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老舍的小说化(体)戏剧创作经历了“不会写戏,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强
化戏剧技巧,排斥和否定小说”——“吸收小说的优长,完成自己的独特创造”这样三个不同的
阶段,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艰难过程。到底老舍在建构自己“小说化戏剧”历程中有无“排斥和
否定小说”的做法,确有商榷的必要。但是老舍在探索、追寻“小说化戏剧”成型的历程中经历
了较长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甚至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数量较多的失败之作)却是事实,难
以否认。并且我们很难否认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等话剧代表作最能体现老舍
“小说化戏剧”的主要特征。当然,抗战时期的某些话剧可能整体艺术效果较差,但是不排除在
“小说化戏剧”发展过程中也能够体现出某些亮点,例如老舍的处女话剧作品《残雾》,老舍不
也总结出两点优长之处吗?所以,笔者认为在总结老舍“小说化戏剧”艺术特征时,以老舍《茶
馆》《龙须沟》等代表作为例理所当然,但不应漠视、排斥其他话剧在推进老舍“小说化戏剧”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中外传统的戏剧一般以情节为中心,而且讲究情节的生动性和传奇性。中外传统的戏剧一般
是“因事设人”,事实操纵着人物,明末清初的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就视“结构为第一”。他认
为戏剧结构“如造物之赋形”,必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就已考虑。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也主张“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剧中的行动或事件安排)第一,性格第二”。
他在《诗学》中明确提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
是行动的模仿,主要是为了模仿行动,才去模仿在行动的人。”可以见出,中外传统戏剧理论家
非常重视戏剧结构安排,人物只是在戏剧结构中自然带出。
老舍的戏剧则“因人设事”,让人物领导着事实。《张自忠》《方珍珠》《西望长安》等剧
目是典型的因人设事,先由某个人物激起创作欲望,然后围绕中心人物组织其他人物与事件以及
戏剧情节与冲突,《龙须沟》《茶馆》虽然先事后人,但最终仍然是因人写事,以人物为主。老
舍在创作《龙须沟》的时候,并不把修沟的过程作为表现的重点和目标,而是全神贯注地写出了
在龙须沟边生活的普通群众。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由于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规定的场所进行演出,所以选取细
小的题材、追求戏剧结构的严谨对一般剧作家来说,是惯常做法。老舍在他的戏剧中却比较青睐
小说式的开放结构,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为主线的传统戏剧结构方法,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小
说家兼戏剧家的老舍能够冲破模式化、概念化的桎梏,将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性格对比直
接引入戏剧领域,打破那种“冲突”戏一统天下的局面,他在总结《张自忠》写作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
老舍所指的“打架”即指“冲突”。然而,一般戏剧家对这样的戏剧大冲突是十分重视的。
(摘编自王俊虎《诗化戏剧与小说化戏剧》)
材料二:
小说和戏剧是有着天然联系的姐妹艺术,在审美形态上,它们都以情节、人物和对话为审美
高二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要素。因此,小说是不可能抛弃“戏剧化”的。对古今中外的一些小说做深入的考察后,我们可
以发现,越是艺术上比较成熟的小说,其艺术精神也就越向戏剧化逼近,越富有戏剧性。但这种
戏剧性,是一种深层次的戏剧性,是戏剧性的一种高级形态。
随着小说艺术的发展,小说中表现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已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
突,而是进一步向人与人之间的内心冲突和个人思想深处的灵魂搏斗演进。如《红楼梦》第二十
九回对这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心灵冲突做了清晰的展示。清虚观打醮以后,黛玉中暑,宝玉前
往探视。黛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宝玉怀揣金麒麟等事,对宝玉心怀不满,形诸言色。而宝玉也
因提亲之事心中不快,遭黛玉抢白后,烦恼倍增,“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因为爱之过深,
反生猜疑,“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只用假意”,结果欲近反疏,“弄成两个心”。小说将内心独
白这一原本属于戏剧的表达形式加以对话式的处理,让宝黛二人各自袒露心扉、倾诉心灵、相互
争辩,从而成功地表现了他们在越解释误会越深的情况下急欲表白而又难以表白的特殊心境。
从晚明开始,人们对传奇性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到传奇性绝不等于荒诞怪异、凭空捏造,而
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所写的事件、细节应具有可信性,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的本质真实,做到
以“真”见“奇”,既“真”又“奇”。一些作家和理论家特别强调传奇性就存在于平凡琐碎的
日常生活之中,小说应该写“耳目之内”的“日用起居”,写“人情物理”和“不奇之奇”。
晚明出现的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和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不再像
以往的小说那样主要写王朝盛衰的历史、金戈铁马的厮杀、神魔斗法的怪谈,而是直接取材于社
会现实,以普通的市井人物为主人公,细腻地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也在这鲜
活而又逼真的生活画面中自然而然地展开,情节带有一种轻戏剧化的色彩。如《金瓶梅》第五十
六回中的帮闲人物常时节由于家中穷困,无钱缴纳房租,被房主人催逼搬家,因此经常遭到妻子
的责备和辱骂。后来他得到了西门庆接济的十几两银子,顿时变得神气十足。他回家后先不开口,
待妻子骂完后,便将银子摆在桌上。妻子来抢不给,妻子问话不回答,妻子赔笑脸也不理睬,还
提出明日“自去别处过活”,弄得妻子因惭愧而掉泪。常时节先卑后傲,而他的妻子则前倨后恭,
产生这一戏剧性变化的原因,是常时节有了钱。小说通过对常见的夫妻纠纷的细致描摹,写出了
金钱对人性的毒害和扭曲。
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通过一连串的由背景、人物动作和对话组成的“场
景”,把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及其发展过程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小说创作中的“场景法”,就
是按照戏剧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来构筑故事。这一手法对第三人称叙述做了严格的限
制,叙述主体失去了全知全能的特权。他只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叙述者,以不带任何个人感彩
的纯客观的态度进行叙事,仅仅叙述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人物活动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对话和动作,
他所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还要少。这种叙述者小于人物的叙述视角,人们称之为戏剧化视角。
像戏剧中的导演从不登台出场一样,这个客观化的叙述者有意识地隐退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
背后,一切都让出场人物以直观而又蕴含个性的言行向读者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波澜以
及作品的精神意蕴,都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叙述者不妄加评议。场景化手法能增加小说的
直观性和生动性,赋予故事以即时性的戏剧效果。
(摘编自皋于厚《小说戏剧化的两种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在戏剧创作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并且出现了较多数量的失败之作,这都为他“排斥和否
定小说”的说法提供了依据。
B.老舍在抗战时期的某些话剧虽然艺术效果较差,但仍存在亮点,对老舍“小说化戏剧”发展
起到推动作用。
高二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C.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情节和人物性格会对戏剧产生重要作用,他对戏剧的认识与我国古代戏剧
理论家李渔不谋而合。
D.戏剧文本中的叙述者可以像导演一样隐居幕后,而人物性格仍可以客观显示出来,这样的客
观显示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与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艺术规律,但又在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着。
B.越是艺术上比较成熟的小说,越具有一种深层次的戏剧性,这样的观点在《红楼梦》中得到
很好的体现。
C.晚明出现了世情代表小说《金瓶梅》,因此人们对传奇性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到文学创作要
既“真”又“奇”。
D.钱使常时节和他的妻子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仅真实自然,还表现出了金钱对
人性的腐蚀。
3.下列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观点的是(3分)
A.悲剧具有普适性,极易让人感同身受,从而引发人们的怜悯与恐惧。
B.理想的悲剧是通过“突转”和“发现”而达到结局的行动。
C.悲剧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D.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老舍小说化戏剧特点的相关内容,完成表格。(4分)
论证方法 内容 特点
① 中外传统戏剧“因事设人”。 突出老舍小说化戏剧的特点。
列举老舍《张自忠》、《方珍珠》、
举例论证 ②
《西望长安》、《龙须沟》等剧目。
论证了老舍的戏剧淡化冲突,打破“冲
③ ④
突”戏一统天下的局面。
5.小说戏剧化转变为高级形态时,小说的戏剧性也大致发生了一些变化,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此变化。(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
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噬
——噬——”地叫。①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
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
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
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我们东奔西跑地吆喝着,骂着。破老汉
高二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骂牛就像骂人,爹、娘、八辈祖宗,骂得那么亲热。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
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它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
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眼睛却溜着我。我看着它的时候,田苗离它再近
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我刚一回头,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
破了它的诡计,它再接近田苗时,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我才大吼一
声。②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
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哧呼哧”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
我真害怕它们趴架。③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
公平。我几次想给它们买些盐,但自己嘴又馋,家里寄来的钱都买鸡蛋吃了。
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
不能太多。留小儿跟在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两块红薯或一把玉米粒。破老汉
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干的“噼噼啪啪”响,湿的“噬磁”冒烟。火光照亮了饲养场,
照着吃草的牛,四周的山显得更高,黑魃魃的。留小儿把红薯或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如果是
玉米,就得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④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不是窑,是电影院。”“前
回你说是窑里。”“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
又问起别的。“啥时想吃肉,就吃?”“嗯。”“玄谎!”“真的。”“成天价想吃呢?”“那
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
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儿,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
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①,”破老汉说。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
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
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城里人解开个狗吗?”
留小儿问,“咯咯”地笑。她指的是我们刚到清平湾的时候,被狗追得满村跑。“学生价连犍牛
和生牛也解不开。”留小儿说着去摸摸正在吃草的牛,一边数叨:“红犍牛、猴②犍牛、花生牛……
爷!老黑牛怕是难活③下了,不肯吃!”“它老了,熬④了。”老汉说。山里的夜晚静极了,只听
得见牛吃草的“沙沙”声,蛐蛐叫,有时远处还传来狼嗥。破老汉有把破胡琴,“吱吱嘎嘎”地
拉起来,唱:“一九头上才立冬,阎王领兵下河东,幽州困住杨文广,年太平,金花小姐领大兵……”
把历史唱了个颠三倒四。
留小儿最常问的还是天安门。“你常去天安门?”“常去。”“常能照着⑤毛主席?”“哪的
来,我从来没见过。”“咦?!他就盛⑥在天安门上,你去了会照不着?”她大概以为毛主席总站
在天安门上,像画上画的那样。有一回她扒在我耳边说:“你冬里回北京把我引上行不?”我说:
“就怕你爷爷不让。”“你跟他说说嘛,他可相信你说的了。盘缠我有。”“你哪儿来的钱?”
“卖鸡蛋的钱,我爷爷不要,都给了我,让我买褂褂儿的。”“多少?”“五块!”“不够。”
“嘻——我哄你,看,八块半!”她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有两张一块的,其余全是一毛、两毛
的。那些钱大半是我买了鸡蛋给破老汉的。平时实在是饿得够呛想解解馋,也就是买几个鸡蛋。
我怎么跟留小儿说呢?我真想冬天回家时把她带上。可就在那年冬天,我病厉害了。
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⑦,就是熬
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
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破老汉
在我耳边叨唠:黑市的粮价又涨了,合作社来了花条绒、留小儿的袄烂得露了花……我“哼哼哈
高二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哈”地应着,刚梦见全聚德的烤鸭,又忽然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打了个冷颤醒了,破老汉还
没唠叨完。“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
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
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
乡。
(有删改)
【注】①解不开:不理解。下文的“解开”是“理解”的意思。②猴:小。③难活:病。④熬:累。⑤
照着:望见。⑥盛:住。⑦苦不重:活儿不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将对清平湾的感情蕴伏在描写对象本身,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去
品味,去联想。
B.文章在讲述“我”在清平湾生活的同时,插入了其在北京的生活,通过对比,表现了“我”
对当时生活的厌弃。
C.通过对“我”喂牛、放牛、管牛和爱牛等的描写,可以体察到“我”当时在当牛倌时感觉到
的自我价值。
D.文章运用了很多具有方言色彩的词语,形象生动,有利于展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明
显的地域特色。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虽然是写山,但实际上是写“我”晌午放牛时寂寞无聊而疲惫的状
态。
B.句子②写老黑牛偷吃庄稼后被“我”发现的惊慌愧悔,表现了“我”观察的细致和对牛的同
情。
C.句子③由牛争抢着舔地上渗出的盐碱而感悟到造物主太不公平,感悟颇有深度,富有哲理意
味。
D.句子④“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折射了当时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生活物资的匮乏。
8.文章中的破老汉和留小儿代表着哪两类农民? 请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者认为这篇文章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属于散文化小说。对此,读书小组把这两篇
小说和传统小说进行了比较探究,作为读书小组的一员,你会得出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请结
合这两篇小说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
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
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
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
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高二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
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
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
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
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
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
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
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
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言已放 A 逐离别 B 中 C 心 D 愁思 E 犹依道径 F 以风 G 谏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意思是完全,与《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同。
B.治国,指安定太平的国家,与现在所说的“治国”词义不同。
C.为,表示被动,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既自以心为形役”中的“为”用法相同。
D.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
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彩较弱,寄寓
着作者对屈原仰慕、赞颂、惋惜、哀叹的复杂情感。
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
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
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4分)
(2)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4分)
14.材料一中,太史公曰:“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屈原为什么
会“自令若是”?请根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3分)
高二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过五丈原
唐 温庭筠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柳营: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后用“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
营。②象床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③谯周:蜀汉时出仕散官,后被魏封为阳城亭
侯,入晋又拜骑都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的铁骑高举着绘有“云雕”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
威震中原。
B.首联写春季,颔联跳写秋季。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诗行之间跌宕起伏,摇曳
多姿。
C.“老臣”出自杜甫“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曾任蜀汉散官
谯周的赞誉。
D.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却以风骨遒劲见长。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
切而中肯。
16.温庭筠《过五丈原》与杜甫《蜀相》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写世人和天地神明皆知李密辛酸悲苦命运的句子是“ ,
”。
(2)《望海潮》和《扬州慢》都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 ”写杭州
之柔美清丽,后者“ ”写扬州之衰败荒凉。
(3)“兰”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用“兰”来传情
达意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拜访陈子展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像瞻望一棵树。老先生从楼上走下来,稳稳地;坐在
那里,腰板挺得笔直;眉毛重,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听我们说清来意,呵呵笑起来:“你
们这个刊物,在三十年代,最适合中青年了,可以训练很多年轻人。廖沫沙、徐懋庸,都是这样
的刊物培养出来的。李健吾,也是那时出来的,署名刘西渭,写得真好。三十年代出了一大批人。
现在关乎中青年的刊物,政治的有,文艺的没有,你们正好补这个空子。你们这个(刊物)是有
用的,积极的,培养人的写作能力,做学问的能力,使其(能力)成.熟.了。”
在我们外出组稿的同时,家里也在 ① 地筹备刊物的封面设计、广告文宣、邮局征订。
二十年代初,茅盾曾在上海主编《小说月报》,如今借用这个题目出选刊,自然请茅公题写刊名
高二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最当。轮到《散文》,请谁题这两个字最合适,意见就不一致了,还是美术组拿出个主意:谁也
不找。干脆到碑帖里选古人的墨宝。美编陶家元原本就是书法家,比对诸家法帖,千挑万选,辑
出了王羲之两个行书字,单看倒也没什么特别,拼在一起,却是工稳又不失随意,古雅中带出灵
气,就像右军先生专为我们《散文》创刊题写的,大家齐声叫好。有了这样两个字,美编朱欣根
又邀请画家孙其峰以淡墨画出梅、兰、竹、菊,逐期铺做底纹,古字名画, ② 。封面站住
了,发刊词都不必再写,物拿在手里,宗旨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成熟”和文中加点的“成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定要挑选硬实但已成熟的水果。
B.这款产品的销售市场已经成熟。
C.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幼稚得很,一点都不成熟。
D.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老先生稳稳地从楼上走下来,腰板笔直地坐在那里,眉毛重且
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植物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了防止食草族的侵袭,它们有的浑身布刺,有的身披铠甲,而另一
些则怀揣毒药,倘若有不知好歹的胆敢冒犯,定叫它吃不了兜着走。
除了防御, ① 。当山艾树受到天蛾幼虫啃食时,它们会分泌一种物质。摄入这种物质
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出现了,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更让人称奇的是,有些植物在受到毛虫袭击时,会静悄悄地向周围的食虫族群发化学求救信
号。比方野烟草是烟草天蛾幼虫的最爱。当烟草天蛾幼虫在野烟草叶子上大快朵颐的时候,野烟
草受损的叶片会分泌一类叫绿叶挥发物的化学物质,这些绿叶挥发物发散到空气中, ② 。
酷爱烟草天蛾卵子的大眼长椿则会闻讯赶来,搜捕幼虫附近尚未孵化的卵子,专门吸食里面的营
养,从而解除了野烟草的后顾之忧。
③ ,植物们还能搜索到同类的求救信号或抗击动态,得到“危险就在身边”的情报,
这样它们才能及时巩固自己的防御系统,以避免危险来临时措手不及。例如上面提到的山艾树积
极反击天蛾幼虫的例子,在这场反击战进行得十分激烈之时,山艾树周围的同类甚至异类们(例如
野烟草)也嗅到了硝烟的味道,从而得以早早备好胰蛋白酶抑制剂,以随时应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要求修改为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对此,有人提倡“与自己
和解”,追求“满意的自己”;也有人主张突破、改造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也有人兼而
采之。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BQqAggiAQIBAAAgCAwGACgAQkBGACQgGhAAEoAIBg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