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21:1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24《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诗人通过叙述自己投宿石壕村目睹官吏趁夜捉人的故事,刻画了命运悲苦的老妪形象及蛮横无理的官吏形象,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本单元围绕“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主题,选取经典的名家名篇,表现古人的哲思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演读诗歌,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矛盾的心理。
3、思辨战争,培养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思辨战争,培养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教学难点
演读诗歌,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矛盾的心理。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老师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唐朝秘闻:杜甫眼见官吏抓人却无动于衷》的帖子登上了热搜。
原贴内容:公元759年,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石壕村,投宿一老翁家,亲眼目睹了官吏捉人征兵的场面,可他却没有帮忙求情,更没有出面阻止。这还是被誉为“忧国忧民”的爱国大诗人吗?事后再发表《石壕吏》这首诗,这是否只是所谓的爱国诗人的惺惺作态呢?对此,同学们怎么看呢?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需要穿越到千年前找到杜甫,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如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引起注意,同时巧妙引入主题。
二、对话一:杜甫看见了什么?
1、现在请各位同学们化身为杜甫,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概述一下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概括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用杜甫的口吻概述故事:公元758年的某天傍晚,我.......
2、各位杜甫们,老师很想知道那天官吏和老妇之间究竟具体发生了什么?你们能否结合译文将当时的场景还原出来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以下课本剧补充完整,完成后小组成员分配角色进行演读,将当时的场景还原出来。
旁白:公元758年的某天傍晚,门外的狗忽然大声地吠起来,紧接着是一阵急促激烈的敲门声,伴随着差役凶狠的叫门声。准备睡觉的老翁从床上一跃而起,翻墙逃走,老妇颤颤巍巍地打开门......
官吏A(神态/动作: ):磨磨蹭蹭半天才开门!你家里男人呢?
老妇(神态/动作: ):我家里只有我了!我的命太苦了!
官吏B(神态/动作: ):别废话,这世道谁不苦!快把你儿子都叫出来!
老妇(神态/动作:):大人,你且听我说。 。
官吏C(神态/动作: ):你儿子的死活不关我的事。现在战士紧张,你家里除了你儿子没有其他人了吗?快点交出来,否则对你不客气!
老妇(神态/动作: ):大人,真的....真的没有其他人了!
旁白:这时屋内传来婴儿啼哭的声音。
官吏A(神态/动作: ):屋里明明有人,你竟然敢骗我,快点把人叫出来!
老妇(神态、动作________): 。
官吏B(神态/动作: ): 。
老妇(神态/动作: ):大人,要不你们把我带走吧。 。
官吏C(神态/动作: ):行吧,能有一个是一个。你快点跟我们走吧!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不仅是善于讲故事的高手,也是善于演故事的高手啊!你们生动的表演让老师仿佛身临其境,但是我有个疑问:这首诗的题目是《石壕吏》按说应该是以写石壕吏为主,但为什么诗中写老妇人的话很多,反而写石壕吏的却寥寥无几呢?并且虽然石壕吏说的话很少,但是同学们却能根据老妇人说的话将石壕吏说的话推测出来,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它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知识卡片】
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例如我们熟悉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种写法不仅能使诗歌简洁,同时也能让诗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3、各位杜甫们,通过刚才的演绎,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妇和一群怎样的官吏?
再次齐读诗歌,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概括,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
(1)妇人:苦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丧子之苦
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之苦
③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用心良苦
教师追问:老妇本来可以不去应征,为何要去?
预设:也许能见到唯一的儿子。为了掩护老翁。为了避免儿媳被抓,不让孙子刚丧父又无母。
齐读老妇的致词部分,总结老妇形象:丧子之苦、贫困之苦、应征之苦、用心良苦。
(2)官吏:怒
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凶狠、狡猾
改成: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人。
“夜”字写出时间反常,时间的晚。说明捉人之事经常发生。
“捉”字写出差役强迫百姓当兵,正常情况应该是男子服兵役,捉人不分男女老少。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暴戾、蛮横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突出了官吏的暴戾蛮横。
③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冷漠无情
“独”暗示老妇已被抓走,侧面写出了官吏的冷酷无情。
总结官吏形象:凶狠、蛮横、冷漠。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征兵制度下百姓苦难的命运,官吏征兵时的凶横、蛮横、冷漠。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试着读出百姓的苦和官吏的怒。(男生读官吏,女生读老妇)
三、对话二:杜甫做了些什么?
各位杜甫们,现在有人质疑你们作为一名官员,面对此情此景却没有替老妇求情,当老妇被带走时也未出面阻止,你们是否真的和那些捉人的官吏一样冷漠无情?
结合助读资料,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请试着为自己辩解。
助读材料一:公元758年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一万围攻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指挥不统一等,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在当时的背景下,民不聊生。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国难当头,唐朝统治者却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上部推向人民,要钱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的社会中尖锐地存在着。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保卫自己的故土家园。
助读材料二:公元758年6月,宰相房琯遭罢免,他为房琯说话,奉行他的本职工作,结果肃宗皇帝大怒,不仅贬了房琯,还将杜甫贬作“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官职助理华州州官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丧葬等事,他由中央官被贬作州官了。
助读材料三:杜甫晚期组诗代表作有《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尤其是“三吏”、“三别”集中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势的衰败和百姓的悲苦生活,诗歌中充斥着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
预设:观点一:有材料二可知,杜甫当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位卑权低,掌管不了征兵事宜,因此他即使想阻止也无能为力。
观点二:站在国家层面,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时代苦)
站在百姓层面,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官吏的蛮横胁迫,让他深感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百姓苦)
杜甫心中矛盾又无奈,只能隐藏在背后,冷静地叙述故事,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更能体现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作者苦)
过渡:各位杜甫们,听完你们情真意切地表述,我不仅对老妇人一家的苦深表同情,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百姓的苦深表同情,更为你们的用心良苦而同情。
其实,这些年,杜甫也的确做了很多事:
他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始终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这就是杜甫的伟大,这就是诗圣的情怀。
四、对话三:我们能够做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从千年前穿越回来,此刻的你们不再是杜甫,你们就是你们自己,试想: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还需要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请你结合实际生活和事例,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抗疫人员、边防战士、支教老师等人)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穿越到千年前,与杜甫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烽火连天的战争,看到了水生火热中的百姓,也看到了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学完这首诗后,也能像杜甫一样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融入滚烫的血液中,把爱国外化于日常行为之上,让爱国演化为自身潜在的素质,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做一名心怀祖国的好少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的亮点在于情境贯穿始终且思路特别清晰,课上围绕一个主问题和三个次问题展开,三个次问题设置的有梯度,能将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向深处。
2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品析人物形象,这个过程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3.通过演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感悟作者的复杂情感,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不足之处:
1我在不断进行问题引导时,对于问题设置的技巧把握不够,没能及时抓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的契机。
2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尤其是在演读诗歌的环节。
3.讲课时语言过于平缓。在今后教学中我应有意识地做到抑扬顿挫,突出重点。
4.课堂上诗歌朗读的环节有点少,并且形式过于单一,应该让学生在课上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