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专题7 相似三角形中常作的辅助线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在几何图形的研究中,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来帮助解决问
题.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问题中,常用的辅助线有:(1)过一
点作平行线来构造“A”型或“X”型;(2)过一点作垂线来
构造“垂直”型.在作辅助线时,要考虑所添加的辅助线是否能
够构造出一组或多组相似三角形或得到成比例的线段或等角、
等线段,从而为证明三角形相似或进行相关的计算与证明创造
条件.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作平行线构造“A”型或“X”型
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三角形的重心.
如图,点 G 是△ ABC 的重心,求证: AD =3 GD .
【思路导航】过点 D 作 DH ∥ AB ,交 CE 于点 H ,即可证明△
AEG ∽△ DHG ,进而求得 AG =2 GD ,即可得出结论.
证明:如图,过点 D 作 DH ∥ AB ,交 CE 于点 H .
∵ AD 是△ ABC 的中线,
∴点 D 是 BC 的中点.
∴ DH 是△ BCE 的中位线.
∴ BE =2 DH .
∵ CE 是△ ABC 的中线,
∴ AE = BE . ∴ AE =2 DH .
∵ DH ∥ AB ,∴△ AEG ∽△ DHG .
∴ = =2.
∴ AG =2 GD .
∴ AD =3 GD .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一般
是过已知比例线段(或求证比例线段)的端点或分点构造
“A”型或“X”型相似.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D 为线段 AC 上一点,点 E 为 CB 延
长线上一点,且 BE = AD , ED 和 AB 相交于点 F . 求证: =
.
证明:如答图,过点 D 作 DG ∥ BC ,交 AB 于点 G ,
则△ ADG ∽△ ACB ,△ EBF ∽△ DGF .
∴ = , = .
∴ = .
∵ BE = AD ,
∴ = .
∴ = .
答图
类型二 作垂线构造“垂直”型
如图,从 ABCD 的顶点 C 分别向 AB 和 AD 的延长线引垂线
CE 和 CF ,垂足分别为 E , F . 求证: AB · AE + AD · AF = AC2.
【思路导航】过点 B 作 BM ⊥ AC 于点 M ,过点 D 作 DN ⊥ AC 于
点 N ,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其性质,即可证明.
证明:如图,过点 B 作 BM ⊥ AC 于点 M ,
过点 D 作 DN ⊥ AC 于点 N .
∵∠ BAM =∠ CAE ,∠ AMB =∠ AEC =90°,
∴△ ABM ∽△ ACE .
∴ = .
∴ AB · AE = AC · AM . ①
同理可得,△ ADN ∽△ ACF .∴ = .
∴ AD · AF = AC · AN . ②
由①+②,
得 AB · AE + AD · AF = AC · AM + AC · AN =
AC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D = BC , AD ∥ BC .
∴∠ DAN =∠ BCM .
在△ ADN 和△ CBM 中,
∴△ ADN ≌△ CBM (AAS).
∴ AN = CM .
∴ AB · AE + AD · AF = AC = AC2.
【点拨】熟练掌握辅助线的作法并能根据题意构造出相似三角
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线段的转化是解此题的关键.题
中若有直角,则可考虑作垂线.
如图,已知 BD 为△ ABC 的高,点 E 在边 AB 上,∠ BEC =60°,
BE =2 CD , CE 与 BD 相交于点 F ,求 的值.
解:如答图,过点 B 作 BH ⊥ CE 于点 H .
∵∠ BEC =60°,∴∠ EBH =30°.
∴ BE =2 EH , BH = EH .
∵ BE =2 CD ,∴ EH = CD .
∵∠ BHF =∠ BDC =90°,∠ BFH =∠ CFD ,
∴△ BHF ∽△ CDF .
∴ = = = .
答图
类型三 作延长线构造相似三角形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已知 AD ∥ BC ,∠ BCD 的平分线
CH ⊥ AB 于点 H , BH =3 AH ,且四边形 AHCD 的面积为21,求
△ HBC 的面积.
【思路导航】因为问题涉及四边形 AHCD ,所以可延长 BA ,
CD 相交于点 P ,构造相似三角形(△PA D ∽△ PBC ),把问题
转化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进行解决.
解:如图,延长 BA , CD 交于点 P .
∵ CH ⊥ AB , CH 平分∠ BCD ,
∴ CB = CP ,且 BH = PH .
∵ BH =3 AH ,
∴PA∶ AB =1∶2.
∴PA∶ PB =1∶3.
∵ AD ∥ BC ,∴△PA D ∽△ PBC .
∴ S△PA D ∶ S△ PBC =1∶9.
∵ S△ PCH = S△ PBC ,
∴ S△PA D ∶ S△ PCH =2∶9.
∴ S△PA D ∶ S四边形 AHCD =2∶7.
∵ S四边形 AHCD =21,
∴ S△PA D =6.
∴ S△ PBC =54.
∴ S△ HBC = S△ PBC =27.
【点拨】对于一些梯形问题,若题目中的条件难以统一起来使
用,可考虑延长对边,构造三角形,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
解决.
如图,在Rt△ ABC 中,已知 CD 为斜边 AB 上的高,点 E 为 CD 的
中点, AE 的延长线交 BC 于点 F , FG ⊥ AB 于点 G . 求证: FG2
= CF · BF .
证明:如答图,延长 GF ,与 AC 的延长线交于点 H .
∵ CD ⊥ AB , FG ⊥ AB ,∴ CD ∥ FG .
∴△ ACE ∽△ AHF ,△ ADE ∽△ AGF .
∴ = = .
又∵点 E 为 CD 的中点,∴ ED = EC .
∴ FG = FH .
由题意知,∠ FCH =∠ FGB =90°,∠ CFH =∠ GFB ,
∴△ CFH ∽△ GFB . ∴ = .
答图
∴ FG · FH = CF · BF .
∵ FG = FH ,
∴ FG2= CF · BF .
答图
答图
类型四 坐标系中构造平行线(或垂线)化斜为直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l 上有 A , B
两点,点 C 是 y 轴上的一个定点,点 D 是线段
AB 上一点,连接 CA , CB , CD . 若 S△ CAD ∶ S△ CBD =2∶3,则
点 D 的坐标为 .
【思路导航】由 S△ CAD ∶ S△ CBD =2∶3可得 AD ∶ BD =2∶3,再
分别过点 A , D 作 y 轴的平行线,将线段关系转化为坐标关系,
问题可解.
【解析】如图,分别过点 A , D 作 y 轴的平行线,过点 B 作这两
条平行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E , F .
∵ S△ CAD ∶ S△ CBD =2∶3,
∴ AD ∶ BD =2∶3.
∴ BD ∶ AB =3∶5.
∵ AE ∥ DF ,∴△ DFB ∽△ AEB .
∴ = = = .
又∵ A , B ,
∴ BE =8-2=6, AE =4-1=3.
∴ DF = AE = , BF = BE = .
∴点 D 的横坐标为8- = ,
点 D 的纵坐标为1+ = .
∴ D .
故答案为 .
【点拨】在解决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的问题(或函数问题)
中,常常将面积关系或其他已知关系转化为线段关系,然后将
线段关系转化为坐标关系,达到化斜为直的目的.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l1上有 A , B
两点,连接 OA , OB ,过原点的直线 l2与线段 AB 交于点
P . 点 Q 为 l2上一点,且点 P , Q 关于原点对称,连接 QA , QB .
若 S△ AOQ ∶ S△ BOQ =5∶4,则点 Q 的坐标为 .
【解析】如答图,分别过点 A , P 作 y 轴的平行线,过点 B 作这
两条平行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E , F .
∵点 P , Q 关于原点对称,
∴ O 为 PQ 的中点.
∴ S△ AOQ = S△ AOP , S△ BOQ = S△ BOP .
∵ S△ AOQ ∶ S△ BOQ =5∶4,
∴ S△ AOP ∶ S△ BOP =5∶4.
∴ AP ∶ BP =5∶4.
∴ BP ∶ AB =4∶9.
答图
∵ AE ∥ PF ,
∴△ PFB ∽△ AEB .
∴ = = = .
∵点 A (1,4), B (4,1),
∴ BE =4-1=3, AE =4-1=3.
∴ BF = BE = , PF = AE = .
∴点 P 的横坐标为4- = ,点 P 的纵坐标为1+ = .
答图
∴ P .
∴ Q .
故答案为 .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9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专题6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中的重要内容,常常与其他知识点
结合,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其变化较多,是中考的常考内容.
在学习中要注重解题方法和基本解题模型,以便使相似三角形
的问题迎刃而解.相似三角形的常见基本模型有平行线型、斜交
型、垂直型、旋转型等.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平行线型
基本图形:如图, DE ∥ BC . 主要结论:
(1)△ ADE ∽△ ABC ;
(2) = = ;
(3) = .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E , F 分别在 AB , AC 上,且
= .
(1)求证:△ AEF ∽△ ABC ;
(2)若点 D 在 BC 上, AD 与 EF 交于点 G ,求证: = .
【思路导航】(1)直接利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相似”即可证得结论;(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
线的判定方法可得 EF ∥ BC ,于是可得△ AEG ∽△ ABD ,△
AGF ∽△ ADC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推出结论.
证明:(1)∵ = ,
∴ = .
在△ AEF 和△ ABC 中,
∵∠ EAF =∠ BAC , = ,
∴△ AEF ∽△ ABC .
(2)∵△ AEF ∽△ ABC ,
∴∠ AEF =∠ ABC .
∴ EF ∥ BC .
∴△ AEG ∽△ ABD ,△ AGF ∽△ ADC .
∴ = , = .
∴ = .
【点拨】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关键.熟悉
“A”型和“X”型模型,能快速找到解题突破口.
如图,在 ABCD 中,连接对角线 AC ,延长 AB 至点 E ,使 BE
= AB ,连接 DE ,分别交 BC , AC 于点 F , G .
(1)求证: BF = CF ;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B = CD , AB ∥ CD . ∴∠ E =∠ EDC .
∵ BE = AB ,∴ BE = CD . 在△ EBF 和△ DCF 中,
∴△ EBF ≌△ DCF (AAS).∴ BF = CF .
(2)若 BC =6, DG =4,求 FG 的长.
(2)解:∵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
形,
∴ AD ∥ BC . ∴△ CFG ∽△ ADG .
∴ CF ∶ AD = FG ∶ DG .
∵ BF = CF = BC = AD , DG =4,
∴ = .解得 FG =2.
类型二 斜交型
基本图形如下:
如图,点 D , E 分别在△ ABC 的边 AB , AC 上,且 AB =
9, AC =6, AD =3.要使△ ADE 与△ ABC 相似,则 AE 的长
为 .
2或
【思路导航】要使△ ADE 与△ ABC 相似,应分△ ADE ∽△ ABC
和△ AED ∽△ ABC 讨论.
【解析】①当∠ ADE =∠ B 时, = ,即 = .解得
AE =2;
②当∠ AED =∠ B 时, = ,即 = .解得 AE = .
故答案为2或 .
【点拨】对于两个三角形相似,若无明确给出相似符号
(∽),则一般有三种情形.而此题中,由于有公共角,故只
有两种情形.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分类,并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
1. 如图,点 D 为△ ABC 的边 AC 上一点,连接 BD ,且△ ABC
∽△ ADB . 若 AB =2 AD =2,则 CD 的长为 .
(第1题图)
3
2. 如图,在△ ABC 中, D , E 分别是 AB , AC 上的点, AF 平分
∠ BAC ,交 DE 于点 G ,交 BC 于点 F . 若∠ AED =∠ B ,且
AG ∶ GF =2∶1,则 DE ∶ BC = .
(第2题图)
2∶3
【解析】∵ AF 平分∠ BAC ,
∴∠ CAF =∠ BAF .
又∵∠ AED =∠ B ,
∴△ AGE ∽△ AFB .
∴ = .
∵∠ AED =∠ B ,∠ DAE =∠ CAB ,
∴△ ADE ∽△ ACB .
∴ = .
∴ = .
∵ AG ∶ GF =2∶1,
∴ = = .
故答案为2∶3.
类型三 垂直型
基本图如下:
如图,折叠矩形 ABCD ,使点 D 落在 BC 边上的点 F 处,折
痕为 AE .
(1)求证:△ ABF ∽△ FCE ;
(2)若 CF =4, EC =3,求矩形 ABCD 的面积.
【思路导航】(1)已知∠ B =∠ C =90°,要证明△ ABF ∽△
FCE ,只需再找一组对应角相等即可;(2)根据△ ABF ∽△
FCE ,得出 = ,进而可以解决问题.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B =∠ C =∠ D =90°.
∴∠ BAF +∠ AFB =90°.
由折叠可知,∠ AFE =∠ D =90°.
∴∠ AFB +∠ CFE =90°.
∴∠ BAF =∠ CFE .
∴△ ABF ∽△ FCE .
(2)解:∵ CF =4, EC =3,∠ C =90°,
∴ EF =5,∴ DE = FE =5.
∴ AB = CD =3+5=8.∵△ ABF ∽△ FCE ,
∴ = .∴ = .
解得 BF =6.
∴ BC = BF + FC =6+4=10.
∴矩形 ABCD 的面积= AB · BC =8×10=80.
【点拨】(1)翻折前后图形对应全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
等.(2)本题中,∠ B =∠ AFE =∠ C =90°,称△ ABF ∽△
FCE 这样的相似为“一线三垂直相似”(或“K”型相似),
注意“横纵对应”,即 AB 与 FC 是对应边, BF 与 CE 是对应边.
如图,在△ ABC 中,∠ ABC =90°, BD ⊥ AC ,点 E 为 BD 的中
点,连接 AE 并延长交 BC 于点 F ,且 AF = CF ,过点 F 作 FH ⊥
AC 于点 H . 求证:
(1)△ ADE ∽△ CDB ;
证明:(1)∵ BD ⊥ AC , FH ⊥ AC ,
∴∠ ADE =∠ CDB =90°, BD ∥ FH .
又∵ AF = CF ,∴∠ DAE =∠ DCB .
∴△ ADE ∽△ CDB .
(2) AE =2 EF .
证明:(2)∵点 E 为 BD 的中点,
∴ DE = BE = BD .
由(1)知,△ ADE ∽△ CDB ,
∴ = = .
设 AD = a ( a >0),则 CD =2 a , AC = AD +
CD =3 a .
∵ FH ⊥ AC , AF = CF ,
∴ AH = CH = AC = a .
∴ DH = AH - AD = a .
又∵ BD ∥ FH ,
∴ = = =2.
∴ AE =2 EF .
类型四 旋转型
基本图形如下:
如图,在△ ABC 与△ ADE 中,∠ ACB =∠ AED =90°,
∠ ABC =∠ ADE ,连接 BD , CE . 若 AC ∶ BC =3∶4, CE =6,
求 BD 的长.
【思路导航】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得出△ ABC 与△ ADE 相
似,得出∠ BAC =∠ DAE ,进而证明△ ACE 与△ ABD 相似,利
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解:∵∠ ACB =∠ AED =90°,∠ ABC =∠ ADE ,
∴△ ABC ∽△ ADE .
∴∠ BAC =∠ DAE , = .
∴∠ BAC +∠ BAE =∠ DAE +∠ BAE , = ,
即∠ CAE =∠ BAD , = .
∴△ ACE ∽△ ABD .
∴ = .
∵ AC ∶ BC =3∶4,∠ ACB =90°,
∴ AC ∶ BC ∶ AB =3∶4∶5.
∴ CE ∶ BD =3∶5.
∵ CE =6,
∴ BD =10.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得出△ ABC
与△ ADE 相似.此类题中,容易被复杂的边角关系扰乱思路,从
而出错,故转化过程中应仔细,并检查.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已知点 F 是 BC 边上一点,连接 AF ,
以 AF 为对角线作正方形 AEFG ,边 FG 与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相交于点 H ,连接 DG .
(1)证明:△ AFC ∽△ AGD ;
(1)证明:∵四边形 ABCD ,
AEFG 都是正方形,∴ = , = ,
∴ = .
∵∠ CAF +∠ GAC =∠ DAG +∠ GAC =45°,
∴∠ CAF =∠ DAG .
∴△ AFC ∽△ AGD .
(2)若 = ,求 的值.
(2)解:∵ = ,
∴可设 BF = k ,则 CF =2 k , AB = BC =3 k .
∴ AF = = = k ,
AC = AB =3 k .
∵四边形 ABCD , AEFG 都是正方形,
∴∠ AFH =∠ ACF .
又∵∠ FAH =∠ CAF ,
∴△ AFH ∽△ ACF .
∴ = .
∴ = = =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46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专题1 矩形、正方形中的四个常考模型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几何变换主要是平移、翻折、旋转三大变换,它们最大的
特征都是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四边
形作为初中阶段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逐渐被用来作为呈现知识
和能力的载体.
常见模型如下:
1. 折叠中的“十字架”模型.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 EG ⊥ FH ,则有 EG = FH .
2. 旋转中的“手拉手”模型.
如图,将△ BP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90°,可得到△ BP ' A ,则△
BP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3. 旋转中的“K”模型.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点 O 为对角线的交点,直角 EOF 绕
点 O 旋转.若 OE , OF 分别与射线 DA , AB 交于点 G , H ,则△
AGO ≌△ BHO ,△ OG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 正方形中的半角模型.
从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线所夹的角等于正方形内角的
一半,并且与正方形的边(或其延长线)相交.
(1)如图1,在正方形 ABCD 中,若∠ EAF =45°,则:
① EF = BE + DF ;
②△ CEF 的周长为正方形 ABCD 边长的2倍;
③ FA 平分∠ DFE , EA 平分∠ BEF ;
④ MN2= BM2+ DN2.
图1
(2)如图2,在正方形 ABCD 中,若∠ EAF =45°, FA 平分∠
DFE ,则 EF = DF - BE .
图2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折叠中的“十字架”模型
如图, ABCD 是一张矩形纸片, AB =3, BC =9.在边 AD 上
取一点 E ,在 BC 上取一点 F ,将纸片沿 EF 折叠,点 C 恰好落在
点 A 处,点 D 落在点 D '处,则线段 EF 的长度为 .
【思路导航】连接 AC ,交 EF 于点 O . 首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
AF , AC 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 OF 的长,即可解决问题.
【解析】如图,连接 AC 交 EF 于点 O . 由题意,得 AO = CO ,
EF ⊥ AC . 令 AF = CF = x ,则 BF =9- x .∵四边形 ABCD 是矩
形,∴∠ B =90°.在Rt△ 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 x2=32+(9
- x )2.解得 x =5.∴ AF =5.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
=32+92=90.∴ AC =3 .∵矩形 ABCD 是中心对称图形,
∴ AE = CF , AO = = .又∵ AF =
CF ,∴ AE = AF . ∵ AO ⊥ EF ,∴ OE = OF .
在Rt△ AOF 中,由勾股定理,得 OF2= AF2- AO2=25-
= .∴ OF = .∴ EF = .故答案为 .
【点拨】矩形的翻折变换其本质就是“十字架”模型,关键是
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找出图形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灵活运用勾
股定理来解决线段长度问题.
如图,在矩形 OABC 中, OA =4, AB =3,点 D 在边 BC 上,且
CD =3 DB ,点 E 是边 OA 上一点,连接 DE ,将四边形 ABDE 沿
DE 折叠.若点 A 的对应点 A '恰好落在边 OC 上,点 B 为点 B '的对
应点,则 OE 的长为 .
【解析】如图,连接 A ' D , AD .
∵四边形 OABC 是矩形,∴ BC = OA =4, OC = AB =3,∠ C
=∠ B =∠ O =90°.∵ CD =3 DB ,∴ CD =3, BD =1.∴ CD =
AB . ∵将四边形 ABDE 沿 DE 折叠,点 A 的对应点 A '恰好落在边
OC 上,∴ A ' D = AD , A ' E = AE . 在Rt△ A ' CD 和Rt△ DBA 中,
∴Rt△ A ' CD ≌Rt△ DBA (HL).
∴ A ' C = DB =1.∴ A ' O =2.在Rt△ A ' OE 中,
∵ A ' O2+ OE2= A ' E2,∴22+ OE2=(4- OE )2,
解得 OE = .故答案为 .
类型二 旋转中的“手拉手”模型
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点 P 是
正方形 ABCD 内一点,PA=1, PB =2, PC =3.你能求出∠ APB
的度数吗?
图1
小明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形成了如下思路:
思路一:将△ BPC 绕点 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 BP '
A ,连接 PP ',求出∠ APB 的度数;
思路二:将△ APB 绕点 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 CP '
B ,连接 PP ',求出∠ APB 的度数.
(1)请参考小明的思路,任选一种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2)类比探究:如图2,若点 P 是正方形 ABCD 外一点,PA=
3, PB =1, PC = ,求∠ APB 的度数.
图2
【思路导航】(1)利用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
的判定,即可解决问题;(2)先利用旋转求出∠ PBP ', P ' B ,
P ' A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PP ',进而判断出△ APP '是直角三角
形,得出∠ APP '=90°,即可得出结果.
解:(1)思路一:如图1,将△ BPC 绕点 B 按逆时方向针旋转
90°,得到△ BP ' A ,连接 PP ',则△ ABP '≌△ CBP ,
∠ PBP '=90°, P ' B = PB =2, P ' A = PC =3.
在Rt△ PBP '中, PB = P ' B =2,∴∠ BPP '=45°.
图1
根据勾股定理,得 PP '= PB =2 .
∵PA=1,
∴PA2+ PP '2=1+8=9.
又∵ P ' A2=32=9,
∴PA2+ PP '2= P ' A2.
∴△ APP '是直角三角形,且∠ APP '=90°.
∴∠ APB =∠ APP '+∠ BPP '=90°+45°=135°.
(两个思路任选其一进行证明,合理即可)
图1
(2)如图2,将△ BPC 绕点 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
BP ' A ,连接 PP ',则△ ABP '≌△ CBP ,∠ PBP '=90°, P ' B =
PB =1, P ' A = PC = .
在Rt△ PBP '中, PB = P ' B =1,∴∠ BPP '=45°.
根据勾股定理,得 PP '= PB = .
∵PA=3,∴PA2+ PP '2=9+2=11.
又∵ P ' A2=( )2=11,
∴PA2+ PP '2= P ' A2.
图2
∴△ APP '是直角三角形,且∠ APP '=90°.
∴∠ APB =∠ APP '-∠ BPP '=90°-45°=45°.
图2
【点拨】正方形两邻边相等且垂直,联想到构造“手拉手”全
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图2
如图,点 G 是正方形 ABCD 对角线 DB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以
线段 BG 为边作一个正方形 BEFG ,线段 CE 和 AG 相交于点 H .
(1)求证: CE = AG , CE ⊥ AG ;
(1)证明:∵四边形 ABCD 和四边形 BEFG
都是正方形,
∴∠ ABC =∠ EBG =90°,
AB = BC , BE = BG .
∴∠ ABC +∠ ABE =∠ EBG +∠ ABE ,
即∠ CBE =∠ ABG .
在△ ABG 和△ CBE 中,
∴△ ABG ≌△ CBE .
∴ AG = CE ,∠ BAG =∠ BCE .
如图,设 AB 与 CE 交于点 O .
∵∠ COB =∠ AOH ,∴∠ AHO =∠ CBO =90°.
∴ CE ⊥ AG .
(2)若 AB =2, BG =1,求 CE 的长.
(2)解:如图,连接 AC ,与 BD 交于点 M .
∵ AB = BC =2,
∴在Rt△ ABC 中, AC =
= =2 .
∴ AM = BM = AC = .
∴ MG = BG + BM =1+ .
∴ CE = AG = =
= .
类型三 旋转中的“K”模型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和 BD 相交于点 O , O 又
是正方形 A1 B1 C1 O 的一个顶点, OA1交 AB 于点 E , OC1交 BC 于
点 F .
(1)求证:△ AOE ≌△ BOF .
(2)若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为 a ,则正方形 A1 B1 C1 O 绕点 O 转
动时,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
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面积.
【思路导航】(1)根据正方形中的特殊性,找相等的边与角,
可由“ASA”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运用割补法,把求四
边形 OEBF 的面积,转化成求△ AOB 的面积.
(1)证明:在正方形 ABCD 中, AO = BO ,∠ AOB =90°,
∠ OAB =∠ OBC =45°.∵∠ AOE +∠ EOB =90°,
∠ BOF +∠ EOB =90°,∴∠ AOE =∠ BOF .
在△ AOE 和△ BOF 中,
∴△ AOE ≌△ BOF (ASA).
(2)解:不变,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a2.理由如
下:
∵△ AOE ≌△ BOF ,
∴ S四边形 OEBF = + =
+ =
= S正方形 ABCD = a2.
【点拨】计算正方形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利用割补法,
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
如图,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点 E 是直线 AD 上的一点,连接
CE ,以 CE 为一边作正方形 CEFG (点 C , E , F , G 按逆时针
方向排列),直线 BE 与直线 GD 交于点 H . 若 AE =2, AB =4,
则点 F 到 GH 的距离为 .
【解析】∵四边形 ABCD 和四边形 CEFG 均为正方形,
∴ CD = CB , CG = CE = FG ,∠ GCE =∠ DCB =90°.
∴∠ GCD =∠ ECB . ∴△ GCD ≌△ ECB (SAS).如答图,
过点 F 作 FN ⊥ GH 于点 N ,过点 C 作 CM ⊥ GH 于点 M .
∵ AE =2, AB =4,∴ AD = CD = AB =4, DE = AD - AE =2.
∴ BE = =2 ,
CE = =2 .
∴ CG = CE =2 .∵△ GCD
≌△ ECB ,∴ DG = BE =2 .
∵∠ FGC =90°,∴∠ FGD +∠ DGC =90°.
答图
∵∠ FGD +∠ GFD =90°,∴∠ GFN =∠ DGC .
在△ FGN 和△ GCM 中,∴△ FGN ≌△ GCM
(AAS).∴ FN = GM . ∵ CM2= CG2- GM2,
CM2= CD2- MD2,
∴20- GM2=16- ,
解得 GM = .
∴ FN = GM = .
∴点 F 到 GH 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 .
答图
类型四 正方形中的半角模型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点 E 是 AB 上一点,点 F 是 AD 延
长线上一点,且 DF = BE .
(1)求证: CE = CF .
(2)若点 G 在线段 AD 上,且∠ GCE =45°,则 GE = BE + GD
成立吗?为什么?
【思路导航】(1)证明△ CBE ≌△ CDF (SAS),即可求解;
(2)证明△ ECG ≌△ FCG (SAS),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即可求解.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CB = CD ,∠ B =∠ CDF =90°.
在△ CBE 和△ CDF 中,
∴△ CBE ≌△ CDF (SAS).
∴ CE = CF .
(2)解: GE = BE + GD 成立.理由如下:
由(1)知,△ CBE ≌△ CDF ,∴∠ BCE =∠ DCF .
∴∠ BCE +∠ ECD =∠ DCF +∠ ECD ,
即∠ BCD =∠ ECF =90°.又∵∠ GCE =45°,
∴∠ GCF =∠ GCE =45°.在△ ECG 和△ FCG 中,
∴△ ECG ≌△ FCG (SAS).
∴ GE = GF .
∴ GE = DF + GD = BE + GD .
【点拨】解决半角模型问题的方法有两种.方法一:把半角一侧
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变换或轴对称变换构造新的全等三角形,利
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来转化边和角,进而
可以探究新的边边关系或角角关系;方法二:截长补短.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已知点 E , F 分别为 BC , CD 上一
点,点 M 为 EF 上一点,点 D , M 关于直线 AF 对称.
(1)求证:点 B , M 关于直线 AE 对称;
证明:(1)如图,连接 DM , BM .
∵点 D , M 关于直线 AF 对称,
∴ AF 垂直平分 DM .
∴ AD = AM , FD = FM .
又∵ AF = AF ,
答图
∴△ DAF ≌△ MAF (SSS).
∴∠ AMF =∠ ADF =90°.
∴∠ AME =90°.
又∵ AE = AE , AB = AM ,
∴Rt△ BAE ≌Rt△ MAE (HL).
∴ EB = EM .
∴ AE 垂直平分 BM .
∴点 B , M 关于直线 AE 对称.
答图
证明:(2)由(1)知,△ DAF ≌△ MAF ,
△ BAE ≌△ MAE ,
∴ AF 平分∠ DAM , AE 平分∠ BAM .
∴∠ EAF = ∠ BAD =45°.
易得 AF 平分∠ DFE .
又∵ FG 平分∠ EFC ,
∴∠ AFG =90°.
∴△ AF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AG = AF .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4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专题2 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最值问题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四边形中的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试题层出
不穷,形式多样,往往综合了几何变换,有一定难度,具有很
强的探索性.通过研究发现这类问题,常常利用“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垂线段最短”“斜边大于直角边”“三角形三边关系
定理”等来解决.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将军饮马”模型
如图,已知菱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12,面积为24,△
ABE 是等边三角形.若点 P 在对角线 AC 上移动,求 PD + PE 的最
小值.
【思路导航】连接 BD . 连接 PB . 推出 PD = PB ,从而推出 PE +
PD = PE + PB ,由 PE + PB ≥ BE ,推出当 E , P , B 三点共线
时, PE + PD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 BE 的长,求出 BE 即可解决
问题.
解:如图,连接 BD 交 AC 于点 O ,连接 PB .
∵ = AC · BD ,
∴24= ×12· BD .
∴ BD =4.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OA = AC =6, OB = BD =2, AC ⊥ BD .
∴ AB = =2 .
∵ AC 与 BD 互相垂直平分,
∴ PD = PB . ∴ PE + PD = PE + PB .
∵ PE + PB ≥ BE ,
∴当 E , P , B 三点共线时, PE + PD 的
值最小,最小值为 BE 的长.
∵△ ABE 是等边三角形,
∴ BE = AB =2 .
∴ PD + PE 的最小值为2 .
【点拨】两定一动,动点在直线上的最值问题就是“将军饮
马”最值问题,常常利用轴对称来解决问题.
1.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2,点 E 是 BC 的中点,点 P 是
A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BP , EP ,则 BP + EP 的最小值
为 .
【解析】如图,连接 BD . ∵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无论点 P 在什么位置,都有 PD = PB . ∴ BP + EP = PD + PE .
连接 DE , DE 与 AC 的交点即为 PE + PD 取最小值时动点 P 的位
置(如图所示).此时 PE + PD = DE .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2,∴ DC = BC =2.∵点 E 是 BC 的中点,
∴ EC =1.在Rt△ DEC 中,
DE = = = .
故答案为 .
2.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 AB =4, BC =8, E 为 CD 边的中
点,点 P , Q 为 BC 边上两个动点,且 PQ =2,当四边形 APQE
的周长最小时,则 BP 的长为 .
4
【解析】由题知 PQ , AE 的长均为定值,∴当四边形 APQE 的
周长最小时, AP + QE 最小.如图,在 AD 上截取线段 AF = PQ
=2,作点 F 关于 BC 的对称点 G ,连接 EG 与 BC 交于一点即为
点 Q ,过点 A 作 FQ 的平行线交 BC 于一点,即为点 P ,此时 AP
+ QE 最小.过点 G 作 BC 的平行线交 DC 的延
长线于点 H . 则四边形 FGHD 为矩形.
∴ CH = AB =4.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D = BC =8,∠ D =90°,
∠ QCE =90°.∵ PQ =2,∴ DF = AD - AF =6.∴ GH =6.
∵点 E 是 CD 的中点,∴ CE =2.∴ EH =2+4=6.∴ EH = GH . ∴∠ GEH =45°.设 BP = x ,则 CQ = BC - BP - PQ =8- x -2
=6- x ,在△ CQE 中,∵∠ QCE =90°,
∠ CEQ =45°,∴ CQ = CE . ∴6- x =2,
解得 x =4.∴ BP 的长为4.故答案为4.
类型二 垂线段最短
如图,在Rt△ ABC 中,已知 AC =2, BC =4,点 P 为斜边
AB 上一动点, PE ⊥ BC , PF ⊥ CA ,求线段 EF 长的最小值.
【思路导航】连接 CP ,判定四边形 ECFP 是矩形,再根据当 CP
最小时, EF 也最小,同时根据垂线段最短即可求解.
解:如图,连接 CP .
∵ PE ⊥ BC , PF ⊥ CA ,
∴∠ PEC =∠ PFC =∠ ACB =90°.
∴四边形 ECFP 是矩形.
∴ EF = PC .
∴当 CP 最小时, EF 也最小.
∵垂线段最短,
∴当 CP ⊥ AB 时, CP 最小.
在Rt△ ABC 中, AB = = =2 .
当 CP ⊥ AB 时, AC · BC = AB · CP .
∴此时 CP = = = .
∴线段 EF 长的最小值为 .
【点拨】“两动点之间距离”最小值问题,可转化为“一定一
动”最值问题.本题中运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将 EF 长的最值转
化为 CP 长的最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如图,过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中心点 O 引两条相互垂直的射
线,分别与正方形的边交于点 A , B ,则线段 AB 长的最小值
是 .
【解析】如图,设点 A , B 分别是正方形 MNPQ 的边 MN 和 NP
上的点.∵点 O 是正方形 MNPQ 的中心,∴ OM = ON ,∠ OMN
=∠ ONP =45°,∠ MON =90°.∴∠ AOM +∠ AON =90°.∵ OA
⊥ OB ,∴∠ AOB =90°.∴∠ BON +∠ AON =90°.∴∠ AOM =
∠ BON . 在△ AOM 和△ BON 中,
∴△ AOM ≌△ BON (ASA).
∴ OA = OB . ∴△ AO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AB = OA . ∵正方形 MNPQ 的边长是1,
∴点 O 到 MN 的距离等于 (点 O 到 MN 的垂线段的长度).
∴ OA 长的最小值为 .
∴ AB 长的最小值是 .故答案为 .
2. 如图,菱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 O ,点 P 为 AB
边上一动点(不与点 A , B 重合), PE ⊥ OA 于点 E , PF ⊥ OB
于点 F . 若 AC =20, BD =10,求 EF 的最小值.
解:如答图,连接 OP .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C =20, BD =10,
∴ AC ⊥ BD , AO = AC =10, BO = BD =5.
∴∠ AOB =90°.
在Rt△ ABO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 = = =5 .
∵ PE ⊥ OA 于点 E , PF ⊥ OB 于点 F ,
∴∠ OEP =∠ OFP =90°.
答图
∴四边形 OEPF 是矩形.
∴ EF = OP . 则当 OP 取最小值时, EF 的值最小.
∴当 OP ⊥ AB 时, OP 最小,此时, S△ ABO = AO · BO =
AB · OP ,
∴ OP = = =2 .
∴ EF 的最小值为2 .
答图
类型三 利用三点共线取最值
如图,点 M , N 是正方形 ABCD 的边 CD 上的两个动点,满
足 AM = BN ,连接 AC ,交 BN 于点 E ,连接 DE ,交 AM 于点
F ,连接 CF .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6,求线段 CF 长度的最小值.
【思路导航】先判断出Rt△ ADM ≌Rt△ BCN (HL),得出∠
DAM =∠ CBN ;判断出△ DCE ≌△ BCE (SAS),得出∠
CDE =∠ CBE ,即可判断出∠ AFD =90°;根据直角三角形斜
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点 F 到 AD 的中点 O 的距离不
变;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 OC 的长,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可知当 O , F , C 三点共线时, CF 的长度最小.
解:在正方形 ABCD 中, AD = BC = CD ,∠ ADC =∠ BCD ,
∠ DCE =∠ BCE . 在Rt△ ADM 和Rt△ BCN 中,
∴Rt△ ADM ≌Rt△ BCN (HL).
∴∠ DAM =∠ CBN .
在△ DCE 和△ BCE 中,
∴△ DCE ≌△ BCE (SAS).
∴∠ CDE =∠ CBE .
∴∠ DAM =∠ CDE .
∵∠ ADF +∠ CDE =∠ ADC =90°,
∴∠ DAM +∠ ADF =90°.
∴∠ AFD =180°-90°=90°.
如图,取 AD 的中点 O ,连接 OF , OC ,
则 OF = DO = AD =3.
在Rt△ ODC 中,
OC = =3 .
∵ OF + CF ≥ OC ,
∴当 O , F , C 三点共线时, CF 的长度最小,最小值= OC -
OF =3 -3.
【点拨】“一定一动”最值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动点的轨迹,或
者找动态过程中的不变量,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本题中利
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到“动中有静”,直角三角形斜
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
出 CF 最小时点 F 的位置是解题关键.
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 ABCD 中,点 E , F 分别为 AD , CD
边上的动点(不与端点重合),连接 BE , BF ,点 E , F 在运动
过程中,始终保持∠ EBF =45°,连接 EF . 过点 B 作 BH ⊥ EF ,
垂足为 H ,连接 DH ,则 DH 的最小值为 .
4 -4
【解析】如答图,延长 DC 至点 G ,使 CG = AE ,连接 BG ,
BD .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AB = CB ,∠ A =∠ BCD =∠ BCG =90°.
∴△ ABE ≌△ CBG .
∴ BE = BG ,∠ ABE =∠ CBG .
∴∠ EBG =∠ EBC +∠ CBG =∠ EBC +
∠ ABE =90°.
∵∠ EBF =45°,
∴∠ GBF =∠ EBF =45°.
答图
易证得△ EBF ≌△ GBF .
∵ BH ⊥ EF , BC ⊥ CD ,
∴ BH = BC =4.
则当 B , H , D 三点共线时, DH 有最小值,
最小值为 BD - BH =4 -4.
故答案为4 -4.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1张PPT)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专题8 反比例函数y=kx(k≠0)中k的几何意义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反比例函数中 k 的几何意义是反比例函数的核心知识,是对
数与形理解的升华. 对反比例函数中 k 的几何意义的运用与考
查,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
学核心素养,是历年中考数学的热点命题方向.
◎要点归纳
1. 常见图形一: S阴影=| k |.
2. 常见图形二: S阴影= .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利用几何意义求 k 的值
(2022·日照)如图,矩形 OABC 与反比例函数 y1= ( k1
是非零常数, x >0)的图象交于点 M , N ,与反比例函数 y2=
( k2是非零常数, x >0)的图象交于点 B ,连接 OM , ON .
若四边形 OMBN 的面积为3,则 k1- k2=( B )
B
A. 3
B. -3
C.
D. -
【思路导航】根据矩形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系数中 k 的几何意
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析】∵点 M , N 在反比例函数 y1= ( k1是非零常数, x >
0)的图象上,∴ S△ OAM = S△ OCN = k1.∵矩形 OABC 的顶点 B 在
反比例函数 y2= ( k2是非零常数, x >0)的图象上,∴ S矩形
OABC = k2.∴ S四边形 OMBN = S矩形 OABC - S△ OAM - S△ OCN =3,∴ k2-
k1=3.∴ k1- k2=-3.故选B.
【点拨】反比例函数系数中 k 的几何意义:在反比例函数 y =
图象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向 x 轴和 y 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
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 k |.
(2022·荆门)如图,点 A , C 是函数 y = ( k ≠0, x <0)图
象上的两点,过点 A , C 分别作 AB ⊥ x 轴, CD ⊥ x 轴,垂足分
别为 B , D ,连接 OA , AC , OC ,线段 OC 交 AB 于点 E ,且点
E 恰好为 OC 的中点.当△ AEC 的面积为 时, k 的值为 .
-2
类型二 利用设坐标法求 k 的值
如图,在△ ABO 中,点 C 是 AB 的中点,反比例函数 y =
( k >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 A , C 两点.若△ ABO 的面积为
6,则 k 的值为( B )
B
A. 3
B. 4
C. 5
D. 6
【思路导航】过点 A 作 AE ⊥ x 轴于点 E ,设 A , B
( n ,0),由中点坐标公式可表示出点 C 的坐标,再由点 A ,
C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建立方程,求出 n 与 m 的关系,进而求出
S△ AOE 与 S△ AOB 的数量关系,从而求得 k 的值.
【解析】如图,过点 A 作 AE ⊥ x 轴于点 E . 设 A ( m , ), B
( n ,0).∵点 C 为线段 AB 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 C
. ∵点 C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 =
k ,∴ n =3 m .∴ OE = OB .
∴ S△ AOE = = S△ AOB = ×6=2.
∴ k =4.故选B.
【点拨】两点在同一双曲线上,则其横、纵坐标之积相等,这
是求反比例函数 k 值的常用方法,平时学习时要多加应用.
1. 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经过Rt△ OAB 的
斜边 OA 的中点 D ,且与直角边 AB 相交于点 C . 若△ AOC 的面积
为12,则 k 的值为 .
-8
(第1题图)
【解析】设 D .∵点 D 为 OA 的中点,∴ A .
∵ AB ⊥ x 轴,∴点 C 的横坐标为2 t .∴ C .
∴ S△ OAC = ·(-2 t )=12.∴ k =-8.故答案为-8.
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PB 的顶点 A , B 分别在
y 轴、 x 轴上,顶点 P 在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点
Q 是矩形 OAPB 内的一点,连接 QO , QA , QP , QB . 若△
QOA ,△ QPB 的面积之和是5,则 k = .
10
(第2题图)
【解析】设 Q ( m , n ), m <0, n <0.∴ S△ QOA = OA ·(-
m ), S△ QPB = OA ·( OB + m ).∵△ QOA ,△ QPB 的面积之
和是5,∴ OA ·(- m )+ OA ·( OB + m )= OA · OB =5.
∴ OA · OB =10.∵ k >0,∴ k =10.故答案为10.
类型三 利用 k 值求图形的面积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C = BC =5, AB =8, AB ⊥ x
轴,垂足为 A ,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经过点 C ,交
AB 于点 D .
(1)若 OA = AB ,求 k 的值;
(2)若 BC = BD ,连接 OC ,求△ OAC 的面积.
【思路导航】(1)过点 C 作 CE ⊥ AB 于点 E , CF ⊥ OA 于点
F ,则 CF = AE ,进而求得点 C 的坐标,即可求出 k 的值;
(2)设点 A 的坐标为( m ,0),由点 C , D 是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的点,可求得 m 的值,即可求出点 A , C 的
坐标,进而求得△ OAC 的面积.
∴ BE = AE = CF =4.
∵ AC = BC =5,
∴ CE =3.
∵ OA = AB =8,∴ OF =5.
∴点 C (5,4).
∵点 C 在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
∴ k =5×4=20.
解:(1)如图,过点 C 作 CE ⊥ AB 于点 E , CF ⊥ OA 于点 F ,
则 CF = AE .
∵ AB =8, AC = BC , CE ⊥ AB ,
(2)∵ BC = BD =5, AB =8,∴ AD =3.
设点 A 的坐标为( m ,0),
则 C , D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m -3,4),( m ,3).
∵点 C , D 在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
∴4( m -3)=3 m .
∴ m =12.
∴ A (12,0), C (9,4).
∴ S△ OAC = ×12×4=24.
【点拨】在反比例函数中,求系数 k ,一般有两种方法:(1)
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2)根据系数 k 的几何意义,由对应面
积求得.在平时的练习中,需要熟练运用 k 的几何意义,并多尝
试作辅助线.
1. (2023·绍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函数 y =
( k 为大于0的常数, x >0)图象上的两点 A , B
满足 x2=2 x1.△ ABC 的边 AC ∥ x 轴,边 BC ∥ y 轴.若△ OAB
的面积为6,则△ ABC 的面积为 .
2
【解析】如答图,过点 A , B 作 AF ⊥ y 轴于点 F ,
AD ⊥ x 轴于点 D , BE ⊥ x 轴于点 E .
∵ S五边形 AFOEB = S△ AFO + S△ ABO + S△ BOE = k +6,
S五边形 AFOEB = S矩形 AFOD + S梯形 ADEB = k + S梯形 ADEB ,
∴ S梯形 ADEB =6.∴ =6.
∵ x2=2 x1,∴ y2= y1.
答图
∴ = = x1 y1=6.
∴ x1 y1=8.
∴ S△ ABC = AC · BC = ( x2- x1)·( y1- y2)= x1· y1= x1 y1
= ×8=2.故答案为2.
答图
答图
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O 为原点,矩形 OABC 的边
OA , OC 分别在 x 轴和 y 轴上,且 OA =6, OC =3.已知反比例
函数 y = ( x >0)的图象经过 BC 边的中点 D ,交 AB 于点 E .
(1) k 的值为 ;
9
(1)【解析】∵ OA =6, OC =3,
点 D 为 BC 的中点,∴ D (3,3).
∵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经过点D ,
∴ k =3×3=9.
故答案为9.
(2)猜想△ OCD 的面积与△ OBE 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说明
理由.
(2)解: = .理由如下:
∵点 D , E 在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
∴ = = .∵点 D 为 BC 的中点,
∴ = . ∴ =3×6-3× = .
∴ =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44张PPT)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专题9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阶段
◎问题综述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是初中函数知识中最基
础、最核心的内容,是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重要知识点.这两类函数的综合运用呈现形式丰富,求解方
式灵活,能很好地锻炼和考查思维能力,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
点.常见的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图象的共
存问题,图象交点坐标问题,图象交点个数问题,不等式解集
问题,基础面积问题及综合应用问题.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图象共存问题
一次函数 y = ax + a ( a 为常数, a ≠0)与反比例函数 y =
( a 为常数, a ≠0)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为
( C )
A
B
C
C
D
【思路导航】先由反比例函数图象所在象限确定 a 的取值范
围,再确定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及与 y 轴交点位置是否正确.
【解析】在A,B选项中,由反比例函数图象可知, a <0,则一
次函数 y = ax + a 的图象应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故 A , B 选
项均错误;在C,D选项中,由反比例函数图象可知, a >0,则
一次函数 y = ax + a 应经过第一、二、三象限,故C选项正确,
D选项错误.故选C.
【点拨】解答双函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象限性问题,
宜采用相对判断法.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 y = kx - k 与 y = ( k
≠0)的大致图象是( B )
①
②
B
③
④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类型二 图象交点坐标问题
已知点 A ( a , b )是一次函数 y =- x +4和反比例函数 y
= 图象的一个交点,则代数式 a2+ b2的值为 .
【思路导航】根据点 A ( a , b )是一次函数 y =- x +4和反比
例函数 y = 图象的一个交点,求出 a , b 的值,从而求得代数
式 a2+ b2的值.
14
【解析】联立解得或
∵点 A ( a , b )是一次函数 y =- x +4和反比例函数 y = 图象
的一个交点,∴ A (2+ ,2- )或 A (2- ,2+
).当 A (2+ ,2- )时, a =2+ , b =2- ,则
a2+ b2=(2+ )2+(2- )2=14;当 A (2- ,2+
)时, a =2- , b =2+ ,则 a2+ b2=(2- )2+
(2+ )2=14.综上所述,代数式 a2+ b2的值为14.故答案为
14.
【点拨】求两函数的交点坐标,把两个函数看成两个方程,则
交点的横、纵坐标就是这个方程组的公共解,所以只需要联立
方程组求解即可.
1.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 y =2 x +1的图象的
一个交点是(1, k ),则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
y =
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AB 的边 OA 在 x 轴正半轴
上,其中∠ OAB =90°, AO = AB ,点 C 为斜边 OB 的中点,反
比例函数 y = ( k >0, x >0)的图象过点 C 且交线段 AB 于点
D ,连接 CD , OD . 若 S△ OCD = ,则 k 的值为 .
2
【解析】设 B ( m , m ),则 A ( m ,0).∵点 C 为斜边 OB 的
中点,∴ C . ∵反比例函数 y = ( k >0, x >0)的图
象过点 C ,∴ k = × = .∵∠ OAB =90°,∴点 D 的横坐标
为 m .∵反比例函数 y = ( k >0, x >0)的图
象过点 D ,∴点 D 的纵坐标为 .如答图,
作 CE ⊥ x 轴于点 E .
答图
∵ S△ COD = S△ COE + S梯形 ADCE - S△ AOD = S梯形 ADCE , S△ OCD = ,
∴ ( AD + CE )· AE = ,即 · = .∴
=1.∴ k = =2.故答案为2.
答图
答图
类型三 不等式解集问题
如图,一次函数 y1=- x +4与反比例函数 y2= 的图象交于
A , B 两点.若 y1< y2,则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
0< x <1或 x >
3
【思路导航】先求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坐标,再根据图
象,找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下方的 x 的取值范
围即可.
【解析】联立方程组解得或
∴ A (1,3), B (3,1).根据图象可知,
当0< x <1或 x >3时,一次函数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下
方,此时 y1< y2.故答案为0< x <1或 x >3.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联立两个函数构建方程组,求出交
点的坐标,然后利用数形结合法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 已知一次函数 y1= kx + b ( k <0)与反比例函数 y2= ( m
≠0)的图象相交于 A , B 两点,其横坐标分别是-1和3.当 y1>
y2时,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A )
A. x <-1或0< x <3
B. -1< x <0或0< x <3
C. -1< x <0或 x >3
D. 0< x <3
A
2. 如图,一次函数 y = kx + b 与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
象交于 A ( m ,6), B (3, n )两点.根据图象可知,当 kx + b
- <0时,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
0< x <1或 x >3
类型四 基础面积问题
如图,已知一次函数 y = ax + b ( a ≠0)的图象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点 A (-1,0), B ,且 OB =2 OA . 直线 AB 与反
比例函数 y = ( k ≠0, x <0)的图象交于点 C (-3, n ).
(1)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在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存在点 D ,且点 D 到 x 轴的距离为
2,连接 AD ,直线 CD 交 x 轴于点 E ,求△ ACD 的面积.
【思路导航】(1)先求得点 B 的坐标,然后求得直线 AB 的函
数表达式,进而求得点 C 的坐标,代入 y = 中,即可求得反比
例函数的表达式;(2)求得点 D 的坐标,从而求得直线 CD 的
表达式,进一步求得点 E 的坐标,然后根据 = S△ ACE -
S△ ADE 求解.
解:(1)∵ A (-1,0),∴ OA =1.又∵ OB =2 OA =2,
∴ B (0,-2).将点 A (-1,0),
B (0,-2)分别代入 y = ax + b 中,得
解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2 x -2.
将 C (-3, n )代入 y =-2 x -2中,
得 n =-2×(-3)-2=4.∴ C (-3,4).
将 C (-3,4)代入 y = 中,得4= .
∴ k =-12.∴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
(2)∵点 D 到 x 轴的距离为2,∴ yD =2.
∵点 D 在函数 y =- 的图象上,∴ xD =- =-6.
∴ D (-6,2).可得直线 CD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6.
∵直线 CD 交 x 轴于点 E ,∴ E (-9,0).
∴ AE =8. ∴ S△ ACD = S△ ACE - S△ ADE =
AE · yC - AE · yD = ×8×4- ×8×2=8.
【点拨】本题是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在求解三
角形面积时,利用割补思想将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差是
解题的关键.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O 为坐标原点,Rt△ OAB 的直
角边 OB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点 A 的坐标为(6,4),斜边 OA 的
中点 D 在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 AB 交该图象于
点 C ,连接 OC .
(1)求 k 的值;
解:(1)∵点 A 的坐标为(6,4),点 D 为
OA 的中点,
∴点 D 的坐标为(3,2).
∵点 D 在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上,
∴ k =3×2=6.
(2)求△ OAC 的面积.
解:(2)由题意,得点 C 的横坐标为6,
∴点 C 的纵坐标为 =1.
∴ AC =4-1=3.
∴△ OAC 的面积= ×3×6=9.
类型五 综合应用问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M 为 x 轴正半轴上一
点,过点 M 的直线 l ∥ y 轴,且直线 l 分别与反比例函数 y = ( x
>0)和 y = ( x >0)的图象交于 P , Q 两点, S△ POQ =14.
(1)求 k 的值;
(2)当∠ QOM =45°时,求直线 OQ 的函数表
达式;
(3)在(2)的条件下,若 x 轴上有一点 N ,使
得△ NOQ 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
条件的点 N 的坐标.
【思路导航】(1)由 S△ POQ = S△ POM + S△ MOQ ,结合反比例函
数中 k 的几何意义列式即可求得 k 的值;(2)由题意可得 MO =
MQ ,设点 Q ( a ,- a ),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答;(3)
先求出点 Q 的坐标和 OQ 的长,然后分三种情况:① OQ =
ON ,② QO = QN ,③ NO = NQ 进行解答.
解:(1)∵ S△ POQ = S△ POM + S△ QOM =14, S△ POM = ×8=4,
S△ QOM = | k |,
∴4+ | k |=14.
解得| k |=20.
又∵ k <0,∴ k =-20.
(2)∵∠ QOM =45°, l ∥ y 轴,
∴∠ QOM =∠ OQM =45°.∴ MO = MQ .
设点 Q ( a ,- a ),直线 OQ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mx .
把点 Q 的坐标代入,得- a = ma .
解得 m =-1.
∴直线 OQ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
(3)∵点 Q ( a ,- a )在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上,
∴- a2=-20.解得 a =2 (负值舍去).
∴点 Q 的坐标为(2 ,-2 ),
则 OQ = =2 .
若△ NOQ 为等腰三角形,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若 OQ = ON =2 ,则点 N 的坐标为(2 ,0)或(-2 ,0);②若 QO = QN ,则点 N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
且 NO =2 OM =4 ,∴点 N 的坐标为(4 ,0);
③若 NO = NQ ,此时点 N 与点 M 重合.
∴点 N 的坐标为(2 ,0).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 N 的坐标为
(2 ,0)或(2 ,0)或(-2 ,0)
或(4 ,0).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中系数 k 的几何意义、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
综合性,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6.若 OA , OB 的长是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7 x +12=0的
两个根,且 OA > OB .
(1)求 OA , OB 的长.
解:(1)解方程 x2-7 x +12
=0,得 x1=3, x2=4.
∵ OA , OB 的长是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7 x +12=0的两个根,且 OA > OB ,
∴ OA =4, OB =3.
(2)若点 E 为 x 轴正半轴上的点,且 S△ AOE = ,求经过 D , E
两点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及经过点 D 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并判断△ AOD 与△ AOE 是否相似.
解:(2)如图1,设 E ( x >0),
则 S△ AOE = OA · x = ×4 x = ,解得 x = .
∴ E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6, OA =4,∴点 D 的坐标是 .
设经过 D ,
E 两点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kx + b .
把点 E , D 的坐标代入,得解得
图1
∴经过 D , E 两点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 .
设经过点 D 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
把点 D 代入,得 m =24.
∴经过点 D 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
在△ DAO 与△ AOE 中, = = , = = ,
∴ = .又∵∠ OAD =∠ AOE =90°,
∴△ DAO ∽△ AOE .
图1
(3)若点 M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则在直线 AB 上是否存在点
F ,使得以 A , C , F , M 为顶点且 AC , AF 为邻边的四边形为
菱形?若存在,写出点 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3)存在.如图2,连接 AC ,易知 OB =
OC =3.
∵ OA =4,∴ AC =5.
∵ AO ⊥ BC ,
易知 AO 平分∠ BAC .
分两种情况考虑:
① AC , AF 是邻边,点 F 在射线 AB 上时, AF
= AC =5,∴点 F 与点 B 重合,此时点 F 的坐
标为 ;
图2
② AC , AF 是邻边,点 F 在射线 BA 上时,
AF = AC =5,点 M 应在直线 AD 上,
且 FC 垂直平分 AM . 又∵ A ,
D , C ,∴ FC =8,
xF = xC =3.∴此时点 F 的坐标为 .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 F 存在,
点 F 的坐标为(-3,0)或 .
图2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8张PPT)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一元二次方程常与几何图形及实际应用问题等结合考查,
在考试中出现得比较频繁,所以如何在考试中提高解题效率就
非常重要.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关键在于灵活选择解法,以提
高计算能力.有时可能需要将几种解法综合起来使用,而选择最
合适解法的依据是善于观察方程的具体结构特征.
◎要点归纳
一元二次方程各种解法的关键.
(1)直接开平方法:将方程化为( mx + n )2= a ( a ≥0)的
形式;
(2)配方法: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把方程的两边都加上
一次项系数 的平方;
(3)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 ,正确写出
a , b , c 的值;
(4)因式分解法:使方程的右边为 ;
一半
一般形式
0
(5)换元法:把某一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新的未知
数代替.
其中配方法与公式法是通法.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① x2+2 x -143=0; ②3 x2+3 x -1=0.
【思路导航】①先移项,再在两边都加上1,即可配方;②先移
项,然后把两边都除以3,再在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
方即可配方.
解:①移项,得 x2+2 x =143.
配方,得 x2+2 x +1=143+1,即( x +1)2=144.
开方,得 x +1=±12.
解得 x1=11, x2=-13.
②整理,得 x2+ x = .
配方,得 x2+ x + = + ,
即 = .
开方,得 x + =± .
解得 x1= , x2= .
【点拨】配方法的一般步骤:①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
式;②二次项系数化为1;③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④等号两边
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并配方;⑤开方,求解.配方法
的关键在于第②④两步,这两步一定不能漏掉. 配方法一般在直
接解方程中很少用到,但在求最大值或最小值、比较代数式的
大小、解特殊方程中常用到.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①2 x2-3 x -4=0;
②2 x2+5 x =6 x2+5;
③( x -1)(3 x +2)=4 x +6.
【思路导航】①先判断判别式Δ的值,再用公式法求解;②先整
理成一般形式,再用判别式的值判断是否能用公式法求解;③
先化简,并整理成一般形式,再用判别式的值判断是否能用公
式法求解.
解:①这里 a =2, b =-3, c =-4.
∵ b2-4 ac =(-3)2-4×2×(-4)=41>0,
∴ x = = ,
即 x1= , x2= .
②整理,得4 x2-5 x +5=0.
这里 a =4, b =-5, c =5.
∵ b2-4 ac =(-5)2-4×4×5=-55<0,
∴原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③整理,得3 x2-5 x -8=0.
这里 a =3, b =-5, c =-8.
∵ b2-4 ac =(-5)2-4×3×(-8)=121>0,
∴ x = = ,
即 x1=-1, x2= .
【点拨】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化简,并
整理成 ax2+ bx + c =0( a ≠0)的形式;②计算判别式Δ的值,
判断方程是否有解;③若Δ≥0,则可用公式法求解.需要注意的
是,若Δ>0,则原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若Δ=0,则原方
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若Δ<0,则原方程无实数根.此题中,
第③问还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1.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x2-6 x -3=0;
解: x1=3+2 , x2=3-2 .
(2) x2+3 x =2.
解: x1= , x2= .
2.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4 x2-8 x +3=0;
解: x1= , x2= .
(2)(2 x +1)( x -2)=6;
解: x1= , x2= .
(3)7 x2+9=6 x2-26 x -160.
解: x1= x2=-13.
类型二 用因式分解法、换元法解方程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①(4 x +1)2- x2=0;
②( x -4)2-2 x +8=0.
【思路导航】①先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再解方程;②
先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再解方程.
解:①原方程可变形为(4 x +1+ x )(4 x +1- x )=0.
∴(5 x +1)(3 x +1)=0.
∴5 x +1=0,或3 x +1=0.
∴ x1=- , x2=- .
②原方程可变形为( x -4)2-2( x -4)=0.
∴( x -4)( x -4-2)=0.
∴( x -4)( x -6)=0.
∴ x -4=0,或 x -6=0.
∴ x1=4, x2=6.
【点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化简;
②因式分解;③得出方程的解.因式分解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
首选方法,特点是计算量小.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提取公因式
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分
组分解法等.
(2)用换元法解下列方程:
① x4- x2-6=0;
②( x2- x )2-5( x2- x )+6=0.
【思路导航】①设 x2= t ,代入原方程,先解出 t 的值,再求 x 的
值;②设 t = x2- x ,代入原方程,先解出 t 的值,再求 x 的值.
解:①设 t = x2,则 t2- t -6=0.
整理,得( t +2)( t -3)=0.
解得 t1=-2, t2=3.
∵ x2≥0,∴ t =3,即 x2=3.
解得 x1= , x2=- .
②设 t = x2- x ,则 t2-5 t +6=0.
整理,得( t -2)( t -3)=0.
解得 t1=2, t2=3.∴ x2- x =2,或 x2- x =3.
解得 x1=2, x2=-1, x3= , x4= .
【点拨】用换元法把复杂的方程转化为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换
元法求解的一般步骤:①确定需要替换的部分;②代入新的未
知数;③解出新的未知数;④根据第①步中的关系式,得出原
方程的解.
1.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4 x2-4 x -15=0;
解: x1=- , x2= .
(2)3( x +5)2= x2-25.
解: x1=-5, x2=-10.
2. 用换元法解下列方程:
(1) x2-| x |-6=0;
解: x1=3, x2=-3.
(2) + -4=0.
解: x1= , x2= .
类型三 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 x2-2 x -3=0;
(2)(2 x -1)2= x (3 x +2)-7;
(3)(2 x +1)2- x2=0.
【思路导航】(1)含根号,用公式法比较合适;(2)化简后
发现,能用因式分解法解答;(3)用平方差公式化简,用因式
分解法解答.
解:(1)这里 a =1, b =-2 , c =-3.
∵ b2-4 ac =(-2 )2-4×1×(-3)=20>0,
∴ x = = ± .
∴ x1= + , x2= - .
(2)方程可变形为 x2-6 x +8=0.
因式分解,得( x -2)( x -4)=0.
解得 x1=2, x2=4.
(3)因式分解,得(2 x +1+ x )(2 x +1- x )=0,
即(3 x +1)( x +1)=0.
∴3 x +1=0,或 x +1=0.
∴ x1=- , x2=-1.
【点拨】解一元二次方程或特殊方程,主要用配方法、公式
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等.一般优先选用因式分解法;若无法
因式分解,才考虑公式法;若原方程是特殊的方程(如 x2-|
x |-6=0等),可考虑换元法.
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6 x2- x -2=0;
解: x1=- , x2= .
(2) x2+5 x -2=0;
解: x1= , x2= .
(3) - =1.
解: x1=- , x2=1.
类型四 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综合问题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mx2-( m +2) x +2=0.
(1)证明:当 m ≠0时,该方程总有实数根;
(2)当 m 为何整数时,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整数根.
【思路导航】(1)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Δ≥0;(2)需要
依次考虑几点:① m 为整数, m ≠0;②Δ>0;③ x1, x2都是正
整数.
(1)证明:当 m ≠0时,
∵Δ=[-( m +2)]2-4· m ·2= m2-4 m +4= ≥0,
∴当 m ≠0时,该方程总有实数根.
解得 x1= , x2=1.
∵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整数根,
∴ 是正整数.∴ m =1或 m =2.
又∵ ≠1,即 m ≠2,∴ m =1.
(2)解:∵该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m ≠0.
因式分解,得( mx -2)( x -1)=0.
【点拨】(1)对于含参的一元二次方程,由因式分解法求出两
根是常用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直接用公式法得到方程的根.
(2)需掌握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3)针对综合性问
题,要把握条件,分别去分析,做到不遗漏.如本题中第(2)
问,可得到几个条件:① m 为整数, m ≠0;②Δ>0;③ x1, x2
都是正整数.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 mx -3 m2+8 m -4=0.
(1)当 m >2时,试判断该方程根的情况;
解:(1)Δ=(-2 m )2-4(-3 m2+8 m -4)=16 m2-32 m
+16=16( m -1)2.
∵ m >2,
∴16( m -1)2>0,即Δ>0.
∴该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一个大于5,另一个小于2,求 m 的
取值范围.
解:(2)-3 m2+8 m -4=-(3 m -2)( m -2).
原方程因式分解,得[ x -(3 m -2)][ x +( m -2)]=0.
∴ x1=3 m -2, x2=2- m .
由题意,得或
解得 m > 或 m <-3.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34张PPT)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4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综合应用问题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一元二次方
程中的两种重要工具,前者用来判断根的存在情况,属于定性
判断;后者用来研究根之间的关系,属于定量计算.两者一般结
合使用,先判断根的情况,再计算.由于没有直接求出方程的两
根,因此大大减少了计算量,熟练运用这两种工具可以有效提
高解题效率.
◎要点归纳
1. 我们把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 c =0( 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 ”表示.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0( a ≠0)的根的情况可由Δ= b2-4 ac 来判断.
(1)若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若 ,则方程没有实数根.
b2-4 ac
Δ
Δ>0
Δ=0
Δ<0
2. 如果方程 ax2+ bx + c =0( a ≠0)的两个根是 x1, x2,那么 x1
+ x2= - , x1· x2= .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中常见的变形公式:
(1) + =( x1+ x2)2-2 x1 x2;
(2) + = ;
(3) + = ;
-
(4) + = ;
(5)( x1+ m )( x2+ m )= x1 x2+ m ( x1+ x2)+ m2.
注意: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要检查两个隐含条
件:(1)确定方程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2)确定方程有实
数根.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不解方程,判断根的情况
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k -3) x +1- k =0的根的情
况是 .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思路导航】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与判别式Δ存在一个
等价关系,所以只需要判断判别式与0的大小关系即可.
【解析】Δ=( k -3)2-4(1- k )
= k2-6 k +9-4+4 k
= k2-2 k +5
=( k -1)2+4.
∵( k -1)2+4>0,∴Δ>0.
∴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故答案为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点拨】判断含参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
种情况:
①Δ>0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②Δ=0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③Δ<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所以,关键是确定判别式与0的大小关系.
1. (2023·河南)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mx -8=0的根的情
况是( A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只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
A
2. 直线 y = x + a 不经过第二象限,则关于 x 的方程 ax2+2 x +1
=0实数解的个数是( D )
A. 0 B. 1 C. 2 D. 1或2
D
类型二 根据方程根的情况,求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若关于 x 的方程( k -1)2 x2+(2 k +1) x +1=0有实数
根,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D )
A. k > 且 k ≠1 B. k ≥ 且 k ≠1
C. k > D. k ≥
【思路导航】先分两类讨论:①二次项系数为0;②二次项系数
不为0.再根据根的情况,由判别式列不等式求解.
D
【解析】①当( k -1)2=0时, k =1,原方程变为3 x +1=0.解
得 x =- ,符合题意.②当( k -1)2≠0时, k ≠1,原方程为
一元二次方程.∵原方程有实数根,∴Δ≥0,即(2 k +1)2-4
( k -1)2×1≥0,即12 k -3≥0.解得 k ≥ .则 k ≥ 且 k ≠1.综
上所述, k ≥ .故选D.
【点拨】此题中容易将方程默认为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得出“ k
≠1”的错误结论.在含参方程问题中,根据根的情况求待定系
数的取值范围,一般解题步骤:(1)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
①若二次项系数等于0,则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可能是一元一次
方程;②若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则是一元二次方程.(2)根据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判断判别式的正负性,并列不等式.
(3)求解不等式.(4)对于前述的分类讨论,需要写出总结
语,如“综上所述,……”.
1. (2023·聊城)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mx2+2 x +1=0有实
数解,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D )
A. m ≥-1
B. m ≤1
C. m ≥-1且 m ≠0
D. m ≤1且 m ≠0
D
2.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3 x + k =0有实数根.
(1)求 k 的取值范围;
解:(1)根据题意,得Δ=(-3)2-4 k ≥0.
解得 k ≤ .
(2)如果 k 是符合条件的最大整数,且一元二次方程( m -1)
x2+ x + m -3=0与方程 x2-3 x + k =0有一个相同的根,求此时
m 的值.
解:(2) k 的最大整数值为2,方程 x2-3 x + k =0变形为 x2-3
x +2=0.解得 x1=1, x2=2.
∵一元二次方程( m -1) x2+ x + m -3=0与方程 x2-3 x + k
=0有一个相同的根,
∴当 x =1时, m -1+1+ m -3=0,解得 m = ;
当 x =2时,4( m -1)+2+ m -3=0,解得 m =1.
而 m -1≠0,即 m ≠1.故舍去.
综上所述, m 的值为 .
类型三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的值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 x2+2 x -8=0的两个根为 x1, x2,则
+ +2 x1 x2= .
【思路导航】先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 x1, x2的和与积;再将
代数式变形,用 x1+ x2及 x1 x2表示;最后代入求值.也可以先求
出两根,再代入求值.
-18.5
【解析】∵Δ=36>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 x2=-2,
x1 x2=-8.∴原式= +2 x1 x2= +2 x1 x2=
+2 x1 x2= +2×(-8)=-
18.5.故答案为-18.5.
【点拨】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求含根的代数式的值的解题步
骤:(1)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两根之和、两根之积;
(2)将所求代数式变形为用 x1+ x2及 x1 x2表示的代数式;(3)
代入求值.需要注意的是,根与系数关系运用的前提是Δ≥0.同
时,对于常见的关于两根的关系式,需要熟记它们的变形 .
1. 若 x1, x2是方程 x2-4 x -2 020=0的两个实数根,则代数式
-2 x1+2 x2的值等于 .
2.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 x - k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
2 028
(1)求 k 的取值范围;
解:(1)∵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Δ=4+4 k >0.
解得 k >-1.
∴ k 的取值范围为 k >-1.
(2)若方程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是 a , b ,求 - 的值.
解:(2)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a + b =-2,
ab =- k .
∴ - = = =1.
类型四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参数的值
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4 x + m =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
为 x1, x2,且 x1+3 x2=5,则 m 的值为( A )
A. B. C. D. 0
【思路导航】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 x1+ x2的值;再结合 x1
+3 x2=5求出 x2;然后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 m 的值;最后
把 m 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Δ≥0是否成立.
A
【解析】∵ x1+ x2=4,
∴ x1+3 x2= x1+ x2+2 x2=4+2 x2=5.
∴ x2= .
将 x2= 代入 x2-4 x + m =0,得
-4× + m =0.
解得 m = .经检验,当 m = 时,Δ=9>0,符合题意.
故选A.
【点拨】对于根与系数的关系,需要熟练并灵活运用.处理“利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参数的值”问题,核心是列出方程
(组),然后再解方程(组).需要注意的是,求出参数后,需
要检验:把参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求出判别式,检查Δ≥0是否
成立;检查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
1. 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x2+2( m -1) x + m2- m =0有两个实数
根α,β,且α2+β2=12,则 m 的值为( A )
A. -1 B. -4
C. -4或1 D. -1或4
A
2. (2023·黄冈)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3 x + k =0的两
个实数根为 x1, x2.若 x1 x2+2 x1+2 x2=1,则实数 k = .
3.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6 x + m +4=0有两个实数根
x1, x2.
-5
(1)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1)∵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6 x + m +4=0有两个实
数根 x1, x2,
∴Δ=(-6)2-4( m +4)=20-4 m ≥0,
解得 m ≤5.
∴ m 的取值范围为 m ≤5.
(2)若 x1, x2满足3 x1=| x2|+2,求 m 的值.
解:(2)∵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6 x + m +4=0有两个实
数根 x1, x2,
∴ x1+ x2=6,① x1 x2= m +4.②
∵3 x1=| x2|+2,
∴有以下两种情形:
当 x2≥0时,有3 x1= x2+2.③
联立①③,解得 x1=2, x2=4.
∴由②,得8= m +4.
∴ m =4.
当 x2<0时,有3 x1=- x2+2.④
联立①④,解得 x1=-2, x2=8(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 m 的值为4.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45张PPT)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专题5 概率的综合问题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专题解读
典例讲练
目录
CONTENTS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1
专题解读
◎问题综述
概率问题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出现,常结合统计、代数、
几何等相关知识综合考查.概率问题一般不困难,但部分较烦
琐,在做此类题目时,关键在于理解题意,能清晰地写出解答
过程.
◎要点归纳
1. 把刻画随机事件 A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 A
发生的 ,其计算由理论计算和试验估值两种方式.
2. 根据获得概率的方式,我们遇到的概率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概率
(1)第一类问题,它没有理论概率,只能通过多次试验,用频
率估计概率;
(2)第二类问题,它有理论概率,但理论概率计算很困难,这
时也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
(3)第三类问题,它是简单的古典概型,有理论概率,且理论
概率的计算较为简单,我们就通过公式 P ( A )=
来计算得到概率.
3. 常用的计算概率的基本方法.
(1)利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计算涉及一步试验的古典
概型及可化为古典概型的几何概型的概率;
(2)计算涉及两步试验的等可能事件概率的两种方法——画树
状图和列表.
注:当涉及两步试验时,用列表法较为简便,也可用画树状图
法;当涉及三步及三步以上试验时,应选用画树状图法.
数学 九年级上册 BS版
0 2
典例讲练
类型一 概率与频率的综合问题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小球,分别标有数字2,3,
4, x ,这些球除数字外都相同. 甲、乙两人每次同时从袋中各随
机摸出1个小球,并计算摸出的这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之和. 记录
后都将小球放回袋中搅匀,进行重复试验,试验数据如下表:
摸球总次数 “和为7”出现的频数 “和为7”出现的频率
10 1 0.10
20 9 0.45
30 14 0.47
60 24 0.40
90 26 0.29
摸球总次数 “和为7”出现的频数 “和为7”出现的频率
120 37 0.31
180 58 0.32
240 79 0.33
330 109 0.33
根据表中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若试验继续进行下去,出现“和为7”的频率将稳定在它
的概率附近,试估计出现“和为7”的概率为
;
(2)根据(1),若 x 是不等于2,3,4的自然数,试求 x 的值.
【思路导航】(1)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利用概率与频率之间的
关系,即可得出结论;(2)利用(1)得到事件“和为7”的概
率,即可列表、列式求解 x 的值.
0.33(答案不唯
一)
(1)【解析】出现“和为7”的概率为0.33(或0.31,0.32,
0.34均正确).故答案为0.33(答案不唯一).
(2)解:列表如下:
乙 甲 2 3 4 x
2 5 6 2+ x
3 5 7 3+ x
4 6 7 4+ x
x 2+ x 3+ x 4+ x
由表可知,一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又由(1)知,出现
“和为7”的概率约为0.33,∴“和为7”出现的次数约为
0.33×12=3.96≈4(用另外三个概率估计值说明亦可).
若2+ x =7,则 x =5. 此时 P (和为7)= = ≈0.33,符
合题意;
若3+ x =7,则 x =4,不符合题意;
若4+ x =7,则 x =3,不符合题意.
∴ x =5.(说理方法不唯一,合理即可)
【点拨】本例属于利用概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来解决的综合问
题.要注意如下问题:(1)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 A 发生
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 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 P 就是事件 A 发生
的概率.主要用于:①不是理论概率的问题,只能通过多次试
验,用频率来估计概率;②虽然是理论概率的问题,但理论概
率的计算很困难,这时也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用频率来估计概
率.(2)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时,不能以某一次或次数较少的试
验结果作为估计的概率,试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的概率也
就越准确,即用足够多次试验后的频率稳定值估计其概率.
某水果公司以2元/ kg 的成本购进10 000 kg 柑橘,销售人员在销
售过程中随机抽取柑橘进行“损坏率”统计,并绘制成如图所
示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柑橘损坏的概率估计值为 ,柑橘完好的概率估计
值为 ;
(1)【解析】根据所给的统计图可知,柑橘损坏的概率估计值
为0.1,则柑橘完好的概率估计值为1-0.1=0.9.故答案为0.1,
0.9.
(2)估计这批柑橘完好的质量为 kg ;
(2)【解析】根据(1)知,估计这批柑橘完好的质量为10
000×0.9=9 000( kg ).故答案为9 000.
0.1
0.9
9 000
(3)若公司希望销售这些柑橘能获得25 000元的利润,则在出
售(已去掉损坏的柑橘)时,每千克柑橘大约定价为多少元比
较合适(精确到0.01)?
(3)解:设每千克柑橘大约定价为 x 元比较合适.根据题意,得
( x -2)×9 000=25 000,解得 x ≈4.78.
故每千克柑橘大约定价为4.78元比较合适.
类型二 概率与统计的综合问题
张老师为了了解本班学生完成数学课前预习的具体情况,
对本班部分学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调查.他将调查结果分
为四类: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并将调查结果绘
制成以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
(1)请计算出A类男生、C类女生和D类男生的人数,并将条形
统计图补充完整;
(2)为了共同进步,张老师想从被调查的A类和D类学生中各
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一帮一”互助学习,请用画树状图或
列表的方法求出所选两位同学恰好是一男一女的概率.
【思路导航】(1)由B类人数及其所占百分比求得总人数,再
用总人数分别乘A,C类对应的百分比求得其人数,据此结合条
形统计图进一步得到答案,并补全条形统计图即可;(2)画树
状图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从中找到所选两位同学恰好是一男
一女同学的结果,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
解:(1)∵ 被调查的总人数为(7+5)÷60%=20,
∴A类人数为20×15%=3,
C类人数为20×(1-15%-60%-10%)=3.
则A类男生人数为3-1=2,
C类女生人数为3-1=2.
D类男生人数为20×10%-1=1.
补全条形统计图如下:
(2)画树状图(略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共有6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所选两位同学恰好
是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的结果有3种,
∴ P (恰好是一男一女)= = .
【点拨】本例属于概率与统计相结合的综合问题,正确读图和
识图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条形统计图显示各选项的
具体数量,而扇形统计图显示各选项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扇
形统计图中所有扇形表示的百分比之和为1.某选项的具体数量
除以其所占的百分比可得总体的数量,从而可得到各选项的具
体数量.在从统计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和必要的数据后,再利用
树状图求得所求的概率.
胜利中学为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举行校园电视台主持人选
拔赛.现将3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单位:分)统计并绘制成频数
分布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部分信息如下:
请根据统计图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并求扇形统计图中 D 所在扇形的圆
心角度数;
解:(1)∵80~90分的频数为36×50%=18,∴80~85分的频
数为18-11=7,95~100分的频数为
36-(4+18+9)=5.∴扇形统计图
中 D 所在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360°×
=50°.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2)若成绩在 D 组的选手,男生比女生多一人,从中随机抽取
两人临时担任该校艺术节的主持人,求恰好选中一名男生和一
名女生的概率.
解:(2)结合(1)可知, D 组中男生有3人,女生有2人.
根据题意,画树状图(略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共有20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抽取的学生恰好
是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的结果有12种,
故所求的概率为 = .
类型三 概率与代数的综合问题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4个分别标有数字1,2,3,4的
小球,它们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小红先从口袋里随机摸出一
个小球,记下数字 x ,小颖在剩下的3个球中随机摸出一个小
球,记下数字 y ,这样确定了点 P 的坐标为( x , y ).
(1)小红摸出标有数字3的小球的概率是 ;
(1)【解析】小红摸出标有数字3的小球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
(3)求点 P ( x , y )在函数 y =- x +5图象上的概率.
【思路导航】(1)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2)利用画树状
图法或列表法求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3)将函数转化为 x +
y =5,找出符合题意的结果,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解即可.
(2)请你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表示由 x , y 确定的点 P ( x ,
y )所有可能的结果;
(2)解:画树状图(略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点 P 的坐标可能是(1,2),(1,3),(1,
4),(2,1),(2,3),(2,4),(3,1),(3,2),
(3,4),(4,1),(4,2),(4,3),共12种等可能的
结果.
(3)解:由(2)可知,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在函数 y
=- x +5的图象上的结果有4种,即(1,4),(2,3),
(3,2),(4,1),所以点 P ( x , y )在函数 y =- x +5的
图象上的概率为 = .
【点拨】本例属于概率与代数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概率常常
与代数中的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的有关知识综合考查.在求解
这类综合题时,关键是弄清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给出的条件,
以此列举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和其中符合条件的结果,再利用
概率公式求解即可.
现有A,B两个不透明的布袋,A布袋中有四个除标号外完全相
同的小球,小球上分别标有数字0,1,2,3;B布袋中有三个除
标号外完全相同的小球,小球上分别标有数字0,1,2.小明先
从A布袋中随机取出一个小球,用m表示取出的小球上标有的数
字,再从B布袋中随机取出一个小球,用 n 表示取出的小球上标
有的数字.若用( m , n )表示小明取球时 m 与 n 的对应值,求关
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mx + n =0有实数根的概率.
解:画树状图(略图)如下:
∴( m , n )的所有取值是(0,0),(0,1),(0,2),
(1,0),(1,1),(1,2),(2,0),(2,1),(2,
2),(3,0),(3,1),(3,2),共12种等可能的结果.
由原方程 x2- mx + n =0,得Δ= m2-2 n .
当 m , n 的对应值为(0,0),(1,0),(2,0),(2,
1),(2,2),(3,0),(3,1),(3,2)这8种情况
时,Δ≥0,原方程有实数根.
∴ P (原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 .
类型四 概率与几何的综合问题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小球,上面分别标有数-2,
-1,0,1,它们除数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小聪先从袋子中
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的数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 M 的横
坐标,然后放回搅匀;接着小明再从袋子中随机摸出一个小
球,记下的数作为点 M 的纵坐标.如图,已知
四边形 ABCD 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
(-2,0), B (0,-2), C (1,0),
D (0,1),求点 M 落在四边形 ABCD 内
(含边界)的概率.
【思路导航】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
果,并从中找到符合条件的结果,再用概率公式计算即可.
解:依题意,列表如下:
y x -2 -1 0 1
-
2 (-2,-2) (-2,-1) (-2,0) (-2,1)
-
1 (-1,-2) (-1,-1) (-1,0) (-1,1)
0 (0,-2) (0,-1) (0,0) (0,1)
1 (1,-2) (1,-1) (1,0) (1,1)
由表可知,共有16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点 M 落在四边形
ABCD 内(含边界)的坐标有(-2,0),(-1,-1),
(-1,0),(0,-2),(0,-1),(0,0),(0,
1),(1,0)这8种情况,∴点 M 落在四边形 ABCD 内(含边
界)的概率为 = .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概率与几何,弄清题意后,用列表法或
画树状图法表示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再根据题意,用所求结
果数与总结果数之比求解.解题时要注意是放回试验还是不放回
试验.
在3×3的方格纸中,点 A , B , C , D , E , F 分别位于如图所
示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从 A , D , E , F 四点中任意取一点,以所取的这一点及
点 B , C 为顶点画三角形,则所画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
是 ;
(2)从 A , D , E , F 四点中先后任意取两个不同的点,以所
取的这两点及点 B , C 为顶点画四边形,则所画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的概率是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