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8 12:2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走近苏轼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
《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一读课文,知内容:听读一读课文,知内容:学生齐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谈所得: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要门高兴的样子思考、想到于是,就一起一读课文,知内容: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叙事简洁,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却不再添枝加叶。小结:精品?!二读课文,析妙句:
读课文,要求节奏分明地读:找出描写夜游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二读课文,析妙句: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二读课文,析妙句: 谈所得:你觉得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①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
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③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小结:精品?!“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 三读课文,品感情:齐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谈所得: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罢了三读课文,品感情: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寥寥数语,意味隽(jùn)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小结:精品?!罹(lí)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本是抑郁,但是作者在抑郁之中却能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一起有赏月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一向旷达的胸襟。末尾处两个反问,一句含蓄的议论却是意味深长。四读课文,知作者:齐读课文,身临其境地读。拓展延伸: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阅读以下诗句,让我们更加理解苏轼吧!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黄州: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豪放乐观!评价: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作业: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