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复习课件 2024年历史中考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复习课件 2024年历史中考二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06: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2024年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线索梳理
1
拓展设问
2
目录
习题提升训练
3
线索梳理
1
朝代 概况 汉朝 西汉 (1)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线索1
朝代 概况 唐朝 与日本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化改新);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新罗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续表
朝代 概况 唐朝 与印度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
总体 唐朝有开放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
宋元时期 (1)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商船的踪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马可·波罗来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依据其口述而形成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续表
朝代 概况
明朝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西方传教士来华: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
清朝 (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续表
朝代 概况
清朝 (2)雅克萨之战: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体特征 (1)以和平交往方式为主,明清时期出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新状况
(2)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认识 (1)开放则兴,闭关则衰;(2)要坚持对外开放
续表
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线索2
时期 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 清政府先后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等条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时期 概况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提出了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特点 被迫开放,屈辱外交
认识 (1)弱国无外交
(2)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续表
中国现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线索3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 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领导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独特的外交艺术;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基本特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表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 (1)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4年4—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续表
表现 20世纪 70年代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 90年代 (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3)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续表
表现 21世纪初 (1)2001年,在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010年,成功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
(4)2014年,成功举办亚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5)2017年,举行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6)2019年,主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续表
影响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改善和发展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和友好往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认识 (1)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2)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外交活动
续表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
线索4
时期 史实 概况
古代 丝绸之路开辟 汉武帝时期开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亚历山大东征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时期 史实 概况
古代 罗马帝国的 征服与扩张 使罗马文化渗入其统治的广大地区,促进了欧、亚、非文明的交流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代 新航路的开辟 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欧洲殖民扩张 和“三角贸易” 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促进了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续表
时期 史实 概况
现代 经济全球化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国提出“一 带一路”倡议 大大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续表
拓展设问
2
数据追踪 拓展设问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用创新引领发展。
(2)我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致力于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3)我国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4)坚持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
综合提升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2
1
(1)材料一中,哪些国家与唐朝的交流比较频繁?列举一例该国家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3分)
国家:古印度(天竺)、日本、新罗。
2
1
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材料二 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摘编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
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技术因素是什么。(2分)
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2
1
材料三 下面是中外航行家远洋航行的概况。
2
1
郑和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 1433年 1487— 1500年 1492— 1504年 1497— 1524年 1519—
1522年
航海 次数 7次 2次 4次 3次 1次
航海的 船只 41—310 艘 2—4 艘 3—17 艘 4—14 艘 5艘
每次航 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未知 90— 1500人 未知 270人
(3)根据材料三,与西方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其重要意义是什么?(4分)
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
2
1
重要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
1
材料四 读下面的漫画。
(4)根据材料四中的两幅漫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2分)
闭关锁国政策。
(5)从繁荣的唐朝到衰落的清朝,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请就这些变化撰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2分)
从繁荣的唐朝到衰落的清朝,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事实证明,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往,要加强同外界的对话和沟通;要更加开放包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能闭关自守。
2
1
2.外交舞台是展现外交家魅力、体现国家智慧的平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摘编自赵佳楹《中国现代外交史》
2
1
材料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其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2
1
2
1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了国际合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2分)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
1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4分)
历史背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2
1
标志性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有何重大历史意义?(5分)
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2
1
重大历史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综上所述,说说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认识。(2分)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