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卷03(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卷03(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09:04:33

文档简介

2024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卷03(北京专用)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 在横线上填写原句。(6分)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2)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答案】 ①浴乎沂 ②风乎舞雩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渚清沙白鸟飞回 ⑤人生如梦 ⑥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沂”“ 雩”“酹 ”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作品,为孔子所作。
B.《鸿门宴》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作品《史记》。这部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血”“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它们涉及的人物分别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汉朝的东汉孝妇。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为孔子所作”错误,《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编年体”错误,《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故选C。
3.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总结上片内容”错误,“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故选C。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赤壁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泣孤舟之嫠妇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6. 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A. 何况你我和渔人樵夫同处江边,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B. 何况你我和渔人樵夫同处江边,就像那鱼虾相伴,麋鹿共友。
C.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就像那鱼虾相伴,麋鹿共友。
D.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7. 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4分)
在作者看来,自然界中的“水与月”,以至“天与地”、“物与我”都包含着变与不变的关系。文中表现“水与月”时刻在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现“水与月”其实终究没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4. A 5. B 6. D
7. ①. 逝者如斯 ②. 盈虚者如彼 ③. 而未尝往也 ④. 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B.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动者,可译为“被”。
C.然: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
D.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吗”;介词,相当于“于”,在。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泣:使动用法,使……哭泣。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子中:“渔樵”,作动词,捕鱼砍柴;“侣”、“友”,名词移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句子可以翻译为: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第一、二空抓住“表现‘水与月’时刻在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这一关键信息,很容易找出课文原句“逝
者如斯,盈虚者如彼”。
第三、四空抓住关键信息“表现‘水与月’其实终究没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这一关键信息,很容易找出课文原句“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作答时要注意“逝”“斯”“盈虚”“卒”等字词的书写。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坦荡:宽广而平坦
B.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专心致志:用心专一,聚精会神
C.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熨帖:体贴
D. 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9. 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中划线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地坛以主动性,仿佛这一切动作都是地坛有意为之。
B. 第④段中划线的“耗”字,表明作者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没有方向,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C. 第⑤段中划线部分文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及苦于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D. 第⑥段中划线部分文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地写地坛中那些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的姿态,任谁也不能改变它。
10.请结合选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答出作者笔下地坛景物的主要特点。(2分)
11.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请综观选文,在思考地坛与作者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系中从四个角度答出地坛之于作者是一处怎样的地方。(6分)
【答案】8. C 9. C
10.残破荒芜,有生机和生命活力。
11.①地坛是一处与作者有着缘分,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等待他的地方。②地坛之于作者是一个宁静的去处,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③地坛是作者安置自己残废的躯体和一度几近崩溃的心绪的地方。④地坛是启示作者思考如何面对死生以及如何活的问题的地方。⑤地坛是作者整理自己思绪、窥看自己心魂的地方(是作者的精神家园)。⑥地坛是作者感觉可以与之相融、与之共生的地方。⑦地坛是作者濒于绝望时启示他勇敢地、有意义地活下去的地方(是作者的再生地)。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一句中“熨帖”修饰“味道”,不能解释为“体贴”,应是“舒服,舒适”,指园中散发的味道让人闻着舒适。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
C.“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想……的愿望……遗憾之情”错误,第⑤段中划线部分文字只是客观地道出作者自己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并不包含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也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其作用是为突出下文的“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故选C。
【10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可知,残破荒芜。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等可知,有生机和生命活力。
(2)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中“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知,地坛是一处与作者有着缘分,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等待他的地方。
根据“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可知,地坛之于作者是一个宁静的去处,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根据“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可知,地坛是作者安置自己残废的躯体和一度几近崩溃的心绪的地方。
根据“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地坛是作者整理自己思绪、窥看自己心魂的地方。
根据“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可知,地坛是启示作者思考如何面对死生以及如何活的问题的地方。
作者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中感悟到自己应该坚强地活下去,可见,地坛是作者濒于绝望时启示他勇敢地、有意义地活下去的地方。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接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掉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
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
B. “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 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 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的影响。
13.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4分)
A. 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 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
C. “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
指标之一。
D. 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4.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一项是( )(4分)
A. “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 “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
C. “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D. “囧”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答案】12. D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错误。结合“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可知,选项“主要”之说于文无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扩大范围。结合“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可知是“部分农耕词汇”,“不同领域”说法也不准确。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
ABD三项都属于语言发展推动力的第三方面,既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C.“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符合材料二第二段观点。
故选C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选文有删改)
15.选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教化权力(教化性的权力)”的概念,请答出教化权力存在于怎样的社会中,其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4分)
【答案】教化权力存在于文化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强制发挥着作用的社会中。教化权力的扩大和缩小与文化传统是否稳定有关: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当文化不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缩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第一段中“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抓住关键词“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可概括为:教化权力存在于文化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强制发挥着作用的社会中。
第二问:
第一小问,根据“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可知教化权力的扩大和缩小与文化传统是否稳定有关。
第二小问,根据“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教化
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可知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当文化不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缩小。
16. 完成作文。(40分)
(1)《乡土中国》中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其实,经验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验有时是助力,有时也可能是限制……你对“经验”有怎样的看法?
请以“说‘经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开篇引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两句话,引出写作话题“经验”,表达对“经验”的否定;后文“其实,经验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验有时是助力,有时也可能是限制……”则是对“经验”具体内涵的解读,这种解读带有辩证的意味,谈及“经验”的两方面:经验存储在脑子里,虽然对于类似的事情有借鉴作用,但倘若要创造新东西,仅仅依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的思维和创造力会被经验局限。
此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要辩证地看待“经验”对人的影响,所谓的“经验”应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在前进的道路上,若要获得有创造力的东西,经验固然很重要,但并非永远可靠、可行,在使用过去的经验之前一定要考虑与使用的环境是否匹配。
题目“说经验”也是暗示“经验”的两面性,考生可说经验可以帮你解决部分问题,如某些异常、意外事件的处理,但解决问题不能主要依靠经验,而更应该依靠科学的方法、工具。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帮你提高解决问题或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但有时则会让你裹足不前。
立意:
1.做事不可独崇“经验论”。
2.正确看待“经验”的作用。
3.摒弃“唯经验论”,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2)经验的获得通常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历练、艰辛、波折、磨难……你有着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或了解到过他人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
请以“这真是让人长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的体验或感悟。
【答案】例文:
这真是让人长经验
在十月含着丝丝桂香的风里,几个红色的身影在广场上晃动,向人们发放《预防儿童走失、被拐骗宣传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这一天,妈妈带着我到玉海广场参加“守护天使关爱宝贝”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宣传预防
儿童走失、被拐骗知识,分发宣传册。初次接触志愿事业的我很是兴奋,迫不及待地套上红色志愿者马甲,毫不犹豫接过一大摞宣传册,蹦跳着穿梭在人群中,找寻着目标。
我径直向一位坐在长椅上的阿姨走去,“阿姨,现……”我的话还未说完,便被阿姨打断:“我不需要!”她生硬地说着,冷漠而又厌恶地看了我一眼,起身便欲离开。我急忙跟上去,“阿姨,您可能误会了,我……我只是在发……“我知道你要发什么,广告纸、宣传单?我再重申一次,我,不需要!”她像机关枪一样语速极快,说完,她挣开我的手,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我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那位阿姨远去的背影,觉得周围的人似乎都在嘲笑我。许久,我垂下手,脸涨得通红,失落沮丧如潮水般涌来,吞没了我。我怎样也想不到满腔的欢喜快乐竟在霎那间化为乌有。我狠狠攥紧拳头,却又无力松开,只觉鼻子一阵酸痛,泪水不由自主地滚落。瘫坐在石椅上,望着来往人群,我只想放弃。
妈妈走了过来,将右手搭在我的肩上,“哲,妈妈相信你可以!刚才那位阿姨可能有事情,你可以尝试向孩子发放。加油!”
我抹去了眼泪,静静望头顶的那片蓝天,任秋风吹拂脸庞,使滚烫的脸恢复如初。是啊,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怎能被这小小挫折打倒?再说,做任何事都需要动脑筋,我发的是《预防儿童走失、被拐骗宣传册》,确实应该像妈妈说的那样,找带小孩的家长。
长出一口气,握了一下拳头给自己鼓劲,我重新拿起宣传册,站起身。平复一下心情,我鼓起勇气,走向一位叔叔,他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我在小女孩面前蹲下,问:“小朋友,如果有陌生人让你和他走,你答应吗?”说罢小心翼翼地抬头,生怕又被误解。没想到叔叔微笑着看着我,使我长出了一口气。“当然不会,老师跟我们说过,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小女孩掰着指头认真地说。我把宣传册递去,“你真棒!这本宣传册送给你,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学习如何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哦!”小女孩接过去,“谢谢!”她脆生生地说。
我转身轻快地离开,如释重负,一鼓作气,继续分发。即使再次被拒绝,也不再悲伤,只是笑笑,心情如一阵被桂子沁染的风,甚好。不一会儿,原本沉甸甸的一大摞宣传册便只剩了一本。我觉定把它留给自己。因为这件事,让我真的长了经验。
是的,只要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跌跌撞撞,也满存希望。即便跌倒,也不再恐惧。这,就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得到的经验。回程车的玻璃窗上,映出了我自豪的笑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这真是让人长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材料提示我们,经验的获得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可能有艰辛、波折、磨难等等,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因此在写作时就要把这个曲折的过程写下来。可以先写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才发现不容易,要写出失败的过程及当时的感受;还要有一个“契机”来“转败为胜”,可以是自己的顿悟,可以是受某个人的启发等;然后再写艰难的过程,最后才是来之不易的成功。总之,要把过程写得曲折一些,最后的“经验”
才会让人倍加珍惜。
题目“这真是让人长经验”,“这”应当针对的是一件具体的事;“真是”是由衷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认可;“长经验”说明通过这件事让人增长了经验,这个“经验”可以是做好某件事的技巧,可以是获得了新的知识,可以是某个特别的经历,甚至可以是某种教训等等。
“你有着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或了解到过他人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表明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经历相对容易写,因为可以直接写自己的心理感受,把过程中自己所承受的心理折磨写详细就能体现经验获得的不易;如写别人,则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写这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展现经验获得的不易。最后注意要有“经验”的升华,即通过这件事感悟到生活的哲理,这样的文章才深刻。
立意:
1.当志愿者真让人长经验。
2.摸索出解题技巧真让人长经验。
3.观看太空实验真让人长经验。
4.应对突发状况真让人长经验2024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卷03(北京专用)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 在横线上填写原句。(6分)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2)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作品,为孔子所作。
B.《鸿门宴》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作品《史记》。这部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血”“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它们涉及的人物分别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汉朝的东汉孝妇。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
3.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赤壁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泣孤舟之嫠妇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6. 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A. 何况你我和渔人樵夫同处江边,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B. 何况你我和渔人樵夫同处江边,就像那鱼虾相伴,麋鹿共友。
C.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就像那鱼虾相伴,麋鹿共友。
D.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7. 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4分)
在作者看来,自然界中的“水与月”,以至“天与地”、“物与我”都包含着变与不变的关系。文中表现“水与月”时刻在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现“水与月”其实终究没变这一层面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
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
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坦荡:宽广而平坦
B.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专心致志:用心专一,聚精会神
C.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熨帖:体贴
D. 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9. 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中划线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地坛以主动性,仿佛这一切动作都是地坛有意为之。
B. 第④段中划线的“耗”字,表明作者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没有方向,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C. 第⑤段中划线部分文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及苦于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D. 第⑥段中划线部分文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地写地坛中那些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的姿态,任谁也不能改变它。
10.请结合选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答出作者笔下地坛景物的主要特点。(2分)
11.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请综观选文,在思考地坛与作者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系中从四个角度答出地坛之于作者是一处怎样的地方。(6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接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掉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
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
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
B. “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 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 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的影响。
13.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4分)
A. 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 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
C. “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D. 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4.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一项是( )(4分)
A. “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 “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
C. “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D. “囧”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选文有删改)
15.选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教化权力(教化性的权力)”的概念,请答出教化权力存在于怎样的社会中,其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4分)
16. 完成作文。(40分)
(1)《乡土中国》中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其实,经验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验有时是助力,有时也可能是限制……你对“经验”有怎样的看法?
请以“说‘经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2)经验的获得通常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历练、艰辛、波折、磨难……你有着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或了解到过他人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
请以“这真是让人长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的体验或感悟。
7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