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08:3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 )
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
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 D.总结国家基层治理的经验
2.汉文帝继位时,“绛侯(周勃)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还与颍阴侯灌婴择取“长者士之有节行者”斥退文帝举荐的贾谊。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皇帝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汉文帝的这一做法( )
A.使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B.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
C.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推动世官制度走向消亡
3.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曲辕犁的推广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4.公元前81年,在汉昭帝下令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来自民间的贤良文学一派认为:“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主的一派则认为:“立法制辟,若临百仞之壑,握火蹈刃,则民畏忌,而无敢犯禁矣。”据此可知,两派论争的实质是( )
A.盐铁官营与私营之争 B.皇权与相权之争
C.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D.德治与法治之争
5.汉初,贾谊提出:“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因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贾谊的这一思想( )
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B.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学说
C.促使汉初延续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出了贡献
6.贾谊分析秦二世而亡时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汉初以此为鉴并获得成功的是( )
A.“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B.设刺史“以六条问事”
C.颁布“推恩令” D.“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7.以都护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在将僻远的西域地区纳入汉朝统治体系的同时,又保留了西域诸国的自治权。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适应了西域地区民族复杂的情况,可以使西域诸国均得到很好的治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汉朝民族政策具有包容性 ②西域都护府是军政合一的机构
③西域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④汉武帝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东汉永元四年,宦官郑众帮助和帝铲除窦氏权贵集团.因功受封,迁大长秋(官名),后又封侯,“于是中官(宦官)始盛焉”。这印证了( )
A.专制制度的特性 B.士族势力的强大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选官制度的弊端
9.“(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诸侯王国不复存在 B.政府插手商业贸易
C.地方监察日益完善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0.汉武帝时期,地方出现一批倚仗财力、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和游侠。汉武帝一方面将其强制迁徙出本土,另一方面又任用酷吏为地方官对其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在当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11.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这些措施保证了( )
A.少数民族地区秩序稳定 B.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C.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畅通 D.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西域
12.刘邦称帝后,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后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文帝遣使予以谴责;武帝时,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C.郡国并行维护国家统一 D.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升
13.《淮南子》记载,西汉时期“汾水濛浊而宜麻,沸水(济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经济呈现不平衡性 B.农业种植因地制宜
C.政府重视提升生产技术 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1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派遣史官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5.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 )
A.采用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
C.颁布“推恩令” D.地方监察制度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17.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总结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赋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中国汉代的著作,无法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汉初除了对功臣封侯外,丞相一直由列侯担任,汉文帝列侯封国化改革名义上提升了列侯身份地位,实质是借“诸侯治民”原则,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在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侯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取士标准多样化的相关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排除C项;“世官制度走向消亡”的说法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期间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期间也是轻徭薄赋,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所以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实行严刑峻法,排除A项;曲辕犁的推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B项;文景之治时期没有外戚和宦官专权,不存在严惩外戚宦官,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贤良文学一派主张推行教化来引导人民,德主而刑辅。桑弘羊一派则认为法律可以让百姓感到恐惧,防止出现奸邪行为。所以,材料体现的是治国理念之争,D项正确;两派的论争虽然发生在盐铁会议上,但题干未涉及盐铁官营、私营问题,排除A项;题干主旨“德治与法治之争”,而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争,排除B项;题干是关于治国思想的论争,不是权力分配之争,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礼义教化相当于君主手中的“芒刃”,而权势法制则相当于君主手中的“斤斧”,君主统治民众必须执此两柄,面对不同问题要善于选用不同的工具,软硬兼施,才能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据此可知,贾谊通过对礼法关系的论述,形成了以礼为本、礼法并用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为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出了积极贡献,D项正确;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排除A项;贾谊主张礼法并用,与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完全强调德治不同,排除B项;百家争鸣只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认为不能用打天下的方法来治天下,汉初吸取这一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获得成功,A项正确;分封同姓王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行推恩令,加强集权”,即颁行“推恩令”;“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即“尊崇儒术”,均不是汉初的政策,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得出结论:以都护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既纳入统治体系又保留自治权,体现了汉朝民族政策的包容性,同时也说明西域都护府具有军政合一的特点。据结论可知①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地区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③错误,汉宣帝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而不是汉武帝,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 A 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宦官因帮助皇帝夺权而获得受封,说明宦官权力的大小和来源均来自君主,君主决定着宦官权力的兴盛,体现的是专制制度下,官吏权力的变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族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指西汉的推恩令,“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说明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诸侯王国不复存在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政治方面内容,没有反映插手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地方出现的“一批倚仗财力、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和游侠”不利于国家对地方的管理,所以汉武帝“将其强制迁徙出本土”“任用酷吏为地方官对其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削弱了这些地方豪强和游侠的势力,同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中汉武帝针对的是“倚仗财力、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和游侠”,他们欺压平民,扰乱地方治安,汉武帝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宁,与庄园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的说法有些牵强附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监察制度,D项无中生有,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和所学可知,汉朝通过军事政府、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确;当时的少数民族秩序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保障西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西域是在东汉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材料描述了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并设立九郡,实行统一的制度法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的中央政府具有较强的治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边远地区,D项正确;“与民休息”政策是西汉初期为了恢复战乱后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主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而“相权对皇权的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郡国并行”是指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制同时存在的情况,这在汉武帝时期并不是主要特点,因为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削藩政策实际上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依据的是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体现了农业种植因地制宜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魏晋之后的史书修撰主要由朝廷主持,甚至皇帝都亲自参与,这必然导致史书的撰写受到皇帝和朝廷的影响,由此说明官修史书具有一定的政治性,C项正确;官修史书受到朝廷和皇帝的影响,因此可能存在虚假性,并不能体现记载的真实性,更不能体现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排除AB项;因为官修史书受到朝廷和皇帝的影响,所以在历史解释上可能存在不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题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B项正确;汉初采用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属于地方治理范畴,不属于中央官制的变化,排除C项;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差异:传记体例的安排;项羽的称谓;项羽的形象。(学生从具体角度作答亦可)
(2)因素: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史学观和文学观);项羽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差异:根据材料“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可得出传记体例的安排;根据材料“在《史记》中,司马迁……《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可得出项羽的称谓;根据材料“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可得出项羽的形象。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和司马迁与班固所处的时代可知影响因素主要有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史学观和文学观);项羽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17.(1)内涵:对内强调中央权威,对外反对少数民族入侵;主张民族统一;维护疆域统一;主张统一思想。
主要表现:北伐匈奴;经营西域,设置河西四郡;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辟丝绸之路。
(2)影响:基本奠定中华疆域,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财政上的负担;百姓生活负担重,社会矛盾激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国。
内涵: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对内强调中央权威,对外反对少数民族入侵;根据材料“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可分析出主张民族统一;结合攻打匈奴可分析出维护疆域统一;根据材料“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分析出主张统一思想。
主要表现:结合卫青、霍去病可分析出北伐匈奴,经营西域,设置河西四郡;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结合张骞通西域可分析出开辟丝绸之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国。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基本奠定中华疆域,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根据材料“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可分析出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财政上的负担;根据材料“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可分析出百姓生活负担重,社会矛盾激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