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位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 )
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
3.蜀地营盘山、波西等遗址发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与磨制石器并存的现象,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此种情形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得到反映。这说明了史前蜀地( )
A.与华夏族群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B.小农经济已经开始形成
C.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D.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4.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岙、玉璋、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罍、铜尊等青铜器,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十分接近。这说明( )
A.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 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古代蜀地文明特色鲜明 D.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5.通过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及烧石和烧骨等,可以推测出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 )
A.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北京人进入农耕时代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6.《史记·五帝本纪》载:由于共工、驩兜、三苗、鲸有罪,“于是舜归言于(黄)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哑鲸于羽山,以变东夷”。司马迁的这一记述( )
A.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说明中原地区文明逐渐向四周传播
C.佐证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明产生 D.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7.西周初年,担任宰辅的贵族并不只是以小宗身份服从国君,还负有监护君权以安社稷的重任。在君主行为失度或社稷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宰辅便俨然以国君的师保身份出现,行使驳议甚至摄政的权力。由此可知( )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原始民主制的约束力较强
C.谏议制度较完善 D.血缘关系与政治运作结合
8.有研究者对商代中心统治区内77座不同时期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进行总体考察比较,发现以觥和爵为核心的酒器组合方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商代。而且在殷墟各期墓葬中,虽然铜礼器种类逐渐增多,但觥、爵一直是组合的核心。这一研究成果可用于说明商代(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礼乐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C.酿酒技术日臻成熟 D.“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9.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10.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按性别、年龄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C.该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 D.小麦大豆的产量不高
11.“原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而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12.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这些信息反映了当时( )
A.女尊男卑观念开始形成 B.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C.华胥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
13.陶寺遗址考古工作从2023年10月初启动,共投入考古科研人员18人,当地民工60余人次。主要对陶寺遗址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目前,宫殿区考古工作有序进行,手工业作坊区陶窑遗址已经找到,正在加紧考古发掘中。据此可知( )
A.所处时代已迈人阶级社会门槛 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 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14.在认定文明形成的标准上,我国学界最初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认同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标准,但到20世纪80年代,更多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在以上学术观念转变的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的是( )
A.半坡文化 B.仰韶文化 C.殷墟遗址 D.陶寺遗址
15.据考古发掘,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一些富有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白陶,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以及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据此可推知,大汶口文化时期( )
A.氏族公共墓地出现 B.私有制已经产生 C.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D.向仰韶文化过渡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
(3)材料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列举出一个今天在经济上与宗法制联系的现象吗?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位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是良渚文化,D项正确;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位于黄河中下游,排除B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城市主干道路、宫殿遗址、各种礼器、作坊区、墓葬区等,严格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现出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大型夯土基址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中型墓葬为代表各级墓葬所显示的墓葬制度等,表明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礼乐制度已经形成,国家已经出现,可以表明相较之前,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崭新的鼎盛程度,C项正确;神权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都城遗址,严格的社会分层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可知,原始种植业的出现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而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表明新石器时代我国西南地区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南地区出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体现了西南地区可能与中原地区有一定联系,但“互动”看不出来,材料没有说明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互动,排除A项;小农经济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旨“早期农业起源与初步发展”,而“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十分接近”可知,三星堆所在的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体现了区域文明之间交流广泛,A项正确;玉琮和青铜器等都属于礼器,且多用于祭祀,但材料涉及遗址,如良渚遗址等多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国家尚未产生,不能得出“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B项;材料涉及多个地区的文明,如良渚遗址、石家河文化等,并未特意强调蜀地文明的特色,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不源于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和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考古发掘有利于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D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北京人使用火,不能得出内涵丰富,排除A项;“必须”说法绝对,有的历史记载不需要考古证实的,排除B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才进入原始农业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时期(中国)。据题干中舜对共工等的处置及相关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记述反映出在远古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人员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A 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有罪之人的处置及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是单纯说中原地区文明向四周传播,排除B 项;题干重点不在佐证边疆少数民族文明的产生,排除C 项;这种记述有利于从历史渊源上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排除D 项。故选 A 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中担任宰辅的贵族与国君的关系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宰辅既以小宗身份服从国君,又在特定情况下行使特殊权力,这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运作的紧密结合,D 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A 项;不能简单说这是原始民主制且约束力较强,排除B 项;材料重点在于体现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关联,而非强调谏议制度完善,排除C 项。故选 D 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商代贵族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中以酒器为核心,这从侧面反映出商代贵族的饮酒之风盛行,进而反映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多,使得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酿酒技术日臻成熟,C项正确;材料中以贵族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为研究对象,虽然能够表明贵族饮酒风气的盛行,但不能说明整个商代各阶层的奢靡享乐风气,排除A项;材料没有完整的礼乐制度的描述,仅仅从青铜器中酒器的比例无法展现出礼乐制度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突破了“工商食官”的局面,材料没有讲述商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伴随商周朝代更迭,青铜器纹和青铜器的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政权更迭影响了文化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青铜器的盛酒功能,没有对比,因此无法得出祭祀是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A项;“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及其与制度更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6000年前(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决定原始社会公有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具的落后,B项正确;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排除A项;根据相关信息无法断定黄河中游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当地的农作物产量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虽然曾按照禅让制把位置让给益,但益并未得到诸侯的认可,诸侯都去朝拜禹的儿子启,启便继承了其位,这体现了世袭制的特点,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开始推行的制度,它们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时期(中国)。据题干中华胥的传说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胥感应受孕生下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这体现了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在繁衍后代方面的重要地位,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B 项正确;仅从这一传说不能得出女尊男卑观念开始形成,排除A 项;说华胥开创中华文明史过于绝对,排除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而不是崇尚英雄传统,排除D 项。故选 B 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陶寺遗址考古工作从 2023 年 10 月初启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有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等,反映出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分工和组织,这表明所处时代已迈人阶级社会门槛,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遗址的发掘情况,不能直接得出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排除B项;仅从陶窑遗址不能充分说明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排除C项;仅从这些信息无法推断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可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划分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因此根据材料文明的认定条件,可以被认为是早期文明,D项正确;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尚不具备国家实质的形态,排除AB项;殷墟遗址是商朝遗址,此时已经明确认定是奴隶制国家了,不属于早期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汶口文化时期(中国)。材料“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一些富有大墓中…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白陶,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等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说明私有制已经产生,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而氏族公共墓地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阶级社会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根据材料“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处于同一时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制度:分封制。
受益人:周王室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2)制度:宗法制。
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制度: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可知,分封制。
受益人: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制度:根据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宗法制。
最大特点: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关系: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17.(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范围;传播了周文化。
(2)义务:朝觐述职。
(3)目的:防止贵族内部纷争(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例子:家族企业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以蕃屏周”可知,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第三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范围,传播了周文化。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可知,朝觐述职。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三“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知,防止贵族内部纷争(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第二小问举例,与宗法制有所联系的经济现象,如家族企业等。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