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两税法规定:根据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来制定税赋的轻重,然后再根据所辖各个州县的人口多少,田亩面积大小以及贫富的差异,合理地分配各自所应征纳的税额。上述规定体现了( )
A.税收确定原则 B.多劳多得原则
C.量出制入原则 D.效率优先原则
2.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这一变化( )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北方 3736652 866887
南方 3117624 1506548
总计 6854276 2373435
A.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推动了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直接导致唐朝统治走向灭亡 D.推动了国家赋税制度改革
3.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开创于( )
A.西汉 B.曹魏 C.北朝 D.隋朝
4.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 “觅举”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
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 D.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
5.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一度影响到人们的仕途和婚姻。郑樵在《通志》中记载:“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当时谱牒备受重视的制度因素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6.“此种制度,亦有相当麻烦处。如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遇门下省反对即子涂归封还,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救’亦等于无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朝( )
A.扩大任用宰相范围 B.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
C.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D.强化尚书省的行政权
7.唐贞观末年规定:“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曹以主众务焉”。唐肃宗改令“宰相分直(值)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到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又分每日一人执笔”。唐朝的这些措施( )
A.体现出中枢机构制衡机制的调整 B.提高了中央决策与行政效能
C.折射出决策与执行脱节现象严重 D.旨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8.武则天统治时期,通过给低品级官员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他们得以与宰相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加强皇帝对中枢权力的掌控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权力
9.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敕令传发出现两种途径,实际上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反映出,唐代( )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 B.文官的地位日益提高
C.恢复发展了中外朝制度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0.下列对如图反映的赋税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按财产多寡征税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以均田制为基础 D.减轻了人身控制
11.吕思勉评价科举制:“凡有举子皆可应,不复责之于人。往者以族姓相号召,今则五服之外,族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作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是维护士族特权的政治工具 B.打破了士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C.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D.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12.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两税法的推行( )
A.扩大了税收条目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强化了人身控制
13.唐诗《重赋》有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据此可知,两税法( )
A.彻底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 B.意图减轻百姓的赋税压力
C.杜绝了政府官吏贪污腐败 D.加强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14.唐文宗对宰相说:“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种情况说明当时( )
A.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门阀政治经久不衰 D.民间婚姻崇尚奢侈
15.在唐朝,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 )
A.体现了国家意志 B.体现了学在官府的特点
C.凸显了公平原则 D.滋生了结党营私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①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续汉书·百官志注》
②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编自《晋书·段灼传》
③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具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 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抵言》
材料二:唐朝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人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阶段①②③对应的选官制度及选拔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材料二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根据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来制定税赋的轻重”等内容可判定赋税征收量的确定考虑支出量,即量出制入原则,C项正确;税收确定原则是确定税收总收入量再进行收税,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多劳多得原则是分配原则,不是税收原则,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税收数额和劳动及效率关联,无法得出“效率优先原则”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表格反映唐朝后期北方人口下降远远高于南方,由此可以看出南方相对安定的环境,推动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南方人口总量大于北方,A项正确;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减少幅度小于北方,是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带来的现象,排除B项;表格的数据变化并未直接带来唐朝灭亡,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赋税制度变化,且推动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是均田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正确;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开创于曹魏时期,而不是北朝,排除C项;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本质。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觅举”是指在科举考试之前,应试的举人寻找王公贵族或者其他名人,向他们展现自己的作品和能力,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说明在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中,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中的选官特点,并没有体现选官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唐朝时期科举制是实行,士族已经不再把持选官权力,排除B项;士人是向官员自荐,希望得到官员的推荐,而不是在求仕,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及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B项正确;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其依据是孝廉,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开创的选官制度,其选官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我国先秦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是爵位和官职的世袭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与门下省意见不一时命令无法执行,因此需要加强各省间沟通,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省间缺乏沟通,扩大宰相任用范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才选拔机制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与门下省缺乏沟通,仅仅靠强化尚书省的职权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列五房于其后……分曹以主众务焉”“宰相分直(值)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 又分每日一人执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末年从二品的仆射参加政事堂会议,要同中书、门下两省的三品官中书令、侍中一样,不可以从二品的身份凌驾于他们之上,这就可以使三省长官在议政时能处于平等的地位。唐玄宗时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加强,侵夺了尚书省的部分行政权。唐肃宗到唐德宗时期,通过采取“轮流执笔”的措施来防止专政现象的发生。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相权过大会威胁皇权,D项正确;材料主要侧重于防止宰相专权,而不是中枢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排除A项;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有利于提高三省的行政效率,但是轮换制度使政事的交接过于频繁,势必影响办事效率,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决策与执行”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的数量大增,而且宰相还更替频繁,这样一方面分散宰相权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宰相的权威,从而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强化皇帝对中枢权力的控制,C项正确;武则天是增加宰相数量和频繁更替宰相,并不是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排除A项;武则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枢权力的控制,而不是为了给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和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权力,排除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开元初,翰林学士院也成为起草诏令的机构,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是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而不是文官地位的提高和恢复发展中外朝制度,排除BC项;材料内容是说明出现了新的决策机构,并不能体现三省一体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政府将掌握的无主荒地授田给农民,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农民要承担相应的赋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均田制下的租庸调制,C项正确;租庸调制征税的标准主要是人丁,排除A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D不符合租庸调制,排除B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减少选官过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也即材料所述“族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到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A项;科举制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应试者的才学,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是科举制减少选官过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更加公正公开。“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说法宽泛,与材料内容结合不紧,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0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样扩大了税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收入,C项正确;两税法主要是改变了征税标准,并非主要是扩大税收条目,排除A项;两税法并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实际上是减轻了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可知,两税法的实行本意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与设置意图不符的情况,官员腐败,农民负担变重,B项正确;“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且两税法未杜绝政府官吏贪污腐败,排除C项;两税法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在唐朝的婚姻仍受门第观念影响,说明门第观念仍然流行,A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唐朝的婚姻观念,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B项;门阀政治在唐朝时就走向衰落,排除C项;材料主旨“门第观念仍然流行”,而“民间婚姻崇尚奢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考试主要受各级政府官员的控制,而政府官员与国家意志密切相关,A项正确;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公平是科举制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结党营私的现象,无法得出“滋生了结党营私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制度:察举制,标准:品德、才能(孝廉)。
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
制度:科举制,标准:考试成绩。
(2)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形成稳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束缚思想,遏制创造力。(任答4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①对应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能(孝廉)。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②对应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选拔标准是家世(门第)。根据材料“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具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 恨”可知③对应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唐朝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 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人敞开”可得出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材料“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可得出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形成稳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得出束缚思想,遏制创造力。
17.(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创新中枢机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对后朝影响深远。(答出四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有利因素: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分析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结合国家统一可分析出这时期国家的统一,为隋唐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经济发展可分析出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政治制度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开明文化政策可分析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有利于隋唐时期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结合统治者个人努力可分析出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作用:根据材料“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可分析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根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可分析出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根据材料“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可分析出创新中枢机构决策机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根据材料“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可分析出对后朝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