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苏洵《嘉祐集》中记载:“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官僚政治体系完备 B.冗兵弊病日益凸显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持续强化
2.观察下面《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该为( )
A.郡 B.州 C.路 D.省
3.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
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 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
4.宋代科举制度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恩荫”制度也一直存在。在封建制度下,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称之为“推恩荫补”,是世袭制的一种变相。宋代的“恩荫”( )
A.加剧了冗官现象 B.体现了社会公平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完善了科举制度
5.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分封制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
6.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与此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地方割据卷土重来
C.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D.瓦剌势力南下扩张
7.宋代实行“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人分往(管理)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救不治本司事”。这一做法(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导致了武将势力膨胀
C.防止了权力过于集中 D.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
8.下表为不同时期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评价内容 史料来源
变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 司马光《传家集》(北宋)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罗大经《鹤林玉露》(南宋)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王安石传》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由表格内容可知( )
A.历史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B.只有一种观点符合历史事实
C.当代学者研究结论更为全面 D.宋代史料记载更加真实可信
9.两宋路级四监司职权分工表,据下表可知,四监司的设置( )
四监司 安抚使 转运使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职权分工 掌兵民之政 经度财赋,掌“婚田税赋” 掌“狱讼经总” 视丰歉而为之敛散,掌“常平茶盐”
——据高进等《监察之监察:宋代的监司互察》整理
A.确保了吏治清正廉洁 B.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C.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 )
A.推动社会转型 B.加强中央集权 C.整顿官僚机构 D.实现富国强兵
11.熙宁八年(1076),诏:“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告获一人,赏钱千缗;即居停知情人能告首,原罪外亦与酬赏。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据此可知当时政府意在( )
A.注重维护地方稳定 B.预防国家机密外泄
C.保障经济正常发展 D.加强监察提高效率
12.宋代引入大量文人参与国家军事管理,军队内升迁“必出人主亲擢”,宋孝宗甚至对于“三衙”以下诸军统制官的选拔都“锱铢必较”。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B.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C.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3.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为此,宋代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
A.文武并重 B.分割相权 C.强干弱枝 D.组编禁军
14.宋太宗时,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三年一替”。这反映北宋( )
A.政治制度愈加僵化 B.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C.官员职能较为混乱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5.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
C.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 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神宗实录》修撰官范冲 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
进士罗大经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学者陈亮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辄兴狱,而上大夫缄口畏事矣;……而卒为夷狄侵侮之资
朱熹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均为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张义德《南宋学者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等
(1)指出上述材料中南宋学者言论的史学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南宋学者忽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法令,包括低息借贷法、贸迁物货法、赊贷法。低息借贷法是指在市易法运行过程中,政府通过借贷的方式为商人提供各项贷款并收取利息,从而保证商人有充裕的资金;同时,政府也可从商人缴纳给政府的贷款利息中获取收益。贸迁物货法要求政府直接参与商品买卖的调控,当某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由政府买入部分滞销商品;同样地,当某商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时,由政府卖出相关库存商品。赊贷法,分为结保赊请法与抵贷赊请法。前者适用于没有抵当财产的赊贷者。“市易旧法,听人赊钱,以田宅或金银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罚钱百分之二”。若是皇亲国戚,则不需抵当,只要“三人以上同保”,经大宗正司出具身份证明,就可获得贷款。结保只能得到小额赊贷,宗室赊贷额为“并息不得过两月料钱之数”,普通民户的赊贷额更低。后者则是针对有抵当财产的商户。
——摘编自郑晗等《从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探究平抑物价的对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市易法”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市易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可知宋代通过政治、军事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体现官僚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冗兵弊病凸显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不是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在地方实行路府州县制度,因此空缺处应该填写“路”,C项正确;宋朝府州以上的是路,不是郡,排除A项;州在宋朝是在路下的机构,排除B项;行省始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管理,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B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由当地部落首领自主管理本族群内部事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材料中举措难以稳定宋代政权环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对已有统治区域的管理,未涉及疆域拓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的“恩荫”“恩荫”制度也一直存在且数量庞大,这些凭借父祖恩荫补官的纨绔子弟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甚至文不能识字,武不能射箭,其素质低下显而易见,这也加剧了宋朝因加强君主专制带来的冗官问题,A项正确;宋代的“恩荫”并不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恩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恩荫”制度的存在实际上对科举制度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希望扩大地方权力,而并非主张恢复分封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北宋中后期,随着政府财政危机的加剧,以及改革的次生问题,民间社会矛盾激化,民变频发,地方社会秩序逐渐动荡,因此中央政府不断扩大转运使的汇报范围,试图通过制度调整来重建地方秩序,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卷土重来没有依据,排除B项;瓦剌是明朝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安排,即官员没有固定职位,也没有专门负责的事务,而是轮流出任不同的职务去管理各种事务。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C项正确;“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并不准确,因为这种制度的目的是分散权力,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实力遭到压制,没有膨胀,排除B项;宋代积贫积弱主要是由其过度集权的专制体制造成的,不是材料提及的政治安排,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之后到现代(中国)。据题干中展示的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四则评价,可以看出,由于时代背景、个人立场、价值观等差异,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存在巨大分歧,这直接体现了历史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A项正确;只有一种观点符合历史事实,忽略了历史解释多元性的特点,排除B项;认为当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更为全面,并不能从表格信息中直接得出,且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角都有其独特价值,排除C项;宋代史料记载更加真实可信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依据,且真实性并不能单纯依据时间早晚来判断,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宋(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在地方路级设置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四监司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不能得出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四监司是对地方州的监控,不是扩大地方州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69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问题,王安石变法通过多种措施想要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D项正确; 北宋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王安石变法是为实现富国强兵而非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中诸多领域的改革是为了富国强兵,对地方收了财权、兵权、行政权才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 整顿官制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可知,北宋王朝采取了奖励举报外国间谍的措施,说明其意在通过防范间谍的方式预防国家机密外泄,B项正确;材料信息“外国刺事人、北人泛使将至”与维护地方稳定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障经济正常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王朝的监察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防止武将掌握过多的权力而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安全,宋朝政府就通过引入文人参与军事管理,并在军队内升迁时强调必须经过皇帝的亲自选拔和任命。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军队中有一定数量的文官监督,又能通过皇帝的直接控制来限制武将的权力,C项正确;宋孝宗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军队,不是针对政府,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机构权力进一步集中,不是分散,排除B项;材料主旨“宋朝的重文轻武”,而“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意可知,宋太宗认为外部的威胁是可以抵御的,但内部的忧患才是最可惧的,因此他通过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防范内部忧患,C项正确;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排除A项;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组编禁军是强干弱枝的具体措施,并不是治国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三年一替”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发展,不能得知愈加僵化,排除A项;宋朝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宋代实行职官分离的制度,官员职能并不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可知,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并没有体现加强国家商业管控,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没有体现稳定首都物价水平,排除C项;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没有体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否定,因此对于了解南宋时期学者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和认识具有较大的价值。
(2)原因:统治者的支持力度不足。理由: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封建官僚和旧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他们对宋神宗施加压力,使宋神宗发生了动摇。统治者支持力度的减弱也成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根据“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王安石之罪也”、“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至于崇宁、宣和(均为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等信息可知,这些学者对于王安石都进行批判和否定,所以这些学者的言论的史料价值在于对了解南宋时期学者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和认识具有较大的价值。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宋学者忽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包括统治者支持力度的不足。因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封建官僚和旧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他们对宋神宗施加压力,使宋神宗发生了动摇。统治者支持力度的减弱也成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选择其他的原因进行说明,言之有理亦可。
17.(1)原因:宋代时国内外商业贸易繁盛;政府的抑商政策较为松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调节社会供求、平抑物价的需要。
(2)影响: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和增强国家对商业的管控;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用人不当,政府强制借贷激化了社会矛盾;贸迁物货法使政府与民争利,不利于商业的健康发展;赊贷法对借贷人的限制条件较低,容易导致本金难收。(其中积极方面答出2点,局限性方面任意答出2点)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低息借贷法是指在市易法运行过程中,政府通过借贷的方式为商人提供各项贷款并收取利息,从而保证商人有充裕的资金”可知,宋代时国内外商业贸易繁盛;根据材料“‘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法令,包括低息借贷法、贸迁物货法、赊贷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抑商政策较为松弛;根据材料“同时,政府也可从商人缴纳给政府的贷款利息中获取收益。”可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根据材料“贸迁物货法要求政府直接参与商品买卖的调控,当某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由政府买入部分滞销商品”可知,调节社会供求、平抑物价的需要。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影响需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性分析。根据材料“保证商人有充裕的资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和增强国家对商业的管控;根据材料“政府也可从商人缴纳给政府的贷款利息中获取收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贸迁物货法要求政府直接参与商品买卖的调控”可知,贸迁物货法使政府与民争利,不利于商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材料“前者适用于没有抵当财产的赊贷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赊贷法对借贷人的限制条件较低,容易导致本金难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用人不当,政府强制借贷激化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