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着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此最全面的解读是( )
A.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B.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
C.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D.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2.如图所示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
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
A.要充分利用土地 B.要重视选育良种
C.要顺应天时地利 D.要改进生产技术
4.如图所示是东晋南朝时期佛寺数量的变化情况(单位:所)。由此可推知,东晋南朝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基本丧失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日益融入中国社会 D.佛教从南方不断外传
5.唐代对老子的祭祀被列入国家正式祀典,道教经籍成为科举考试的法定经典,道举是当时科举的组成部分,士人通过道经考试可以成为国家官吏。该现象缘于( )
A.三教合一促成百家争鸣复苏 B.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政策
C.科举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道教文化契合中国社会土壤
6.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为基础,认为老子乃陇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国各地大修老子庙并亲自主持拜祭老子的典礼。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诏书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 )
A.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 B.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C.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 D.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
7.唐代承南北朝之后,以中国文化为主流,并收纳了北方胡人及外面输入的文化因素。外来人才亦颇有发挥余地,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这表明唐代( )
A.社会开明开放 B.科技领先世界 C.产生华夏认同 D.经济交流频繁
8.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以精炼明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地理面貌和风俗人情,是后人研究印度阿育王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以下科技文化成就与《佛国记》的写成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
A.《禹贡地域图》 B.《肘后备急方》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9.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据此可知,唐朝( )
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
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 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
10.中国古代绘画功能论在汉末魏晋时期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由春秋两汉时偏重绘画对客观对象的把握、探讨绘画与外在理性世界的联系、宣扬绘画的“教化”功能,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绘画对作者心灵的主观抒写与对主体情感的认知,宣扬绘画的“畅神”功能。这一转变( )
A.强化了绘画的社会实用功能 B.受到政治文化与哲学思潮影响
C.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兴起
11.“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的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12.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程“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作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选官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学术发展受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13.魏晋时期,游艺活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与喜爱,文学作品与游艺活动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碰撞在一起,推动了魏晋文学游艺书写进入了兴盛时期。这可以用来佐证魏晋时期( )
A.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文学的内容受制于大众活动 D.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
14.唐义净翻译尊者胜友集的《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八)中,提到有五种“盐药”,第五种为“三没达攞(luó)”,并解释说它是“煮海为之”。义净翻译的经文中还涉及制造沙糖团的技术。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佛教( )
A.助推了科技的传播 B.重在研究营养膳食
C.对信众的影响广泛 D.教理逐渐走向实用
15.《历代帝王图卷》是唐初宫廷画师阎立本的作品。作者抓住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位先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帝王赋予了或沉稳从容、气宇轩昂,或面色虚浮、色厉内荏等不同的形象。该作品( )
A.融合了多种传统绘画风格 B.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C.具有以古鉴今的教化功能 D.意在强调唐朝的正统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毕生精力倾注在诗文方面。胡适说:“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陈寅恪说:“唐诗有很多材料,可补充唐史料的缺乏。唐诗有种特性: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元(稹)白(居易)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
——据钱穆《中国文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胡适与陈寅恪研究唐诗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末迄魏晋,经学衰微,“章句渐疏”,士人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益衰”。魏晋之世,玄学流行。玄学把儒家传统的性命原则、理想人格等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终于使儒学与它的“王道”理想相背离,使儒学成为“外王”之道而非“内圣”之学,儒学陷入困境。东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倡兴势头猛起并足以与儒学相抗衡,进而形成儒释道并存纷争的社会思想格局。在三教纷争中,儒学虽然努力保持自己的传统品格和人文精神,但思想发展的规律仍使儒释道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融合起来,儒学从此开始了在纷争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种情况从东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到唐中后期,韩愈、李翱等人虽公开打出排佛扬儒的旗帜,但对佛、道的吸收溶化,依然清晰可见。不过,韩、李的努力,毕竟是在儒学低落数百年后的一次真正意义的儒学传统精神的复兴。总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儒学,由于经过了如此曲折发展的过程,因而成为上承两汉儒学、下启宋明新儒学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正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特殊条件下的曲折发展,儒学才能以新的姿态再度振兴于宋元明历朝。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三教合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受唐文化浸染,朝鲜和越南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文化不仅对日本的政治变革产生了推动作用,还在诸多方面如文化习俗等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国家影响巨大,C 项正确;“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仅提及了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没有全面覆盖题目中关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 “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虽然表述正确,但未涉及对朝鲜和越南的影响,不够全面,排除B项;“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侧重于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而题目要求的是对整体文化交流现象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 C 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再龙门石窟中雕刻的佛像却带有明显的汉族特征,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D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向,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原生活习俗,排除A项;“遍布大江南北”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唯一题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题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C 项正确;题干更多强调的是耕作时机与自然环境的配合,而非利用土地,排除A项;选育良种和改进生产技术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B、D 项。故选 C 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图文信息可知,在东晋至梁的近两百年间,佛寺的数量由1768所增长到3846所,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影响力增强,逐渐融入中国社会,C项正确;从图表信息可知,佛寺数量显著增长,反映佛教影响力的扩大,而非儒学地位丧失,排除A项;题干及图表主要讨论佛寺数量变化,未涉及文化重心转移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所学历史知识显示,此时期佛教发展主要体现在国内融合,图表未提及佛教外传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唐代对老子的祭祀被列入国家正式祀典,道教经籍成为科举考试的法定经典,道举是当时科举的组成部分,士人通过道经考试可以成为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缘于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政策,因为唐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将道教作为国教,并将其经典纳入科举考试,以此选拔官员,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排除A项;科举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是科举制度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道教文化契合中国社会土壤是道教能够传播的原因,但不是道教经籍成为科举考试法定经典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自西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但是到了唐朝道教和佛教的地位提高,儒家思想也就是传统的主流思想受到了冲击,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道教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并没有提到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唐朝统治者对道家的重视,却并没有提到对儒学、佛教的压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外来人才亦颇有发挥余地,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可知,唐朝任用外来人才,吸收胡人因素,这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社会开放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展情况,排除B项;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才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肘后备急方》是东晋时期葛洪编写的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符合材料信息,B项正确;《禹贡地域图》是西晋制图学家裴秀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意思为,唐太宗认为,从宗祖立朝的角度考虑,道教在先,若从对社会的宣传效果看,佛教应居上,根据材料“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文化,又认可佛教与道教,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B项正确;三教合流在北宋大致成型,排除A项;宋朝理学出现完成了复兴儒学的任务,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唐朝并不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魏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连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中,文人儒士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变化,对政治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促成了玄学的兴起,文人士大夫由此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和个性解放,故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更多“注重 主观抒写与对主体情感的认知”,B项正确;当时绘画更注重个体感受,而非社会功能,排除A项;材料中绘画功能由“教化”转为“畅神”不足以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文人画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讲求意境,始于唐,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描述体现了长安作为国际都会,对外来的各种元素包括人员、宗教、文化等都能包容接纳,这反映了长安彰显出兼收并蓄的特色,D 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长安的文化多元与包容,而非强调其是国际贸易中心,排除A 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 项;思想多元特征表述不全面,排除C 项。故选 D 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隋朝。南北朝时期,南朝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玄学成为时代风尚,南北方差异明显。隋朝实现国家统一,推动南北儒学学风合流。,因此学术发展受到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儒学,没体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学术的发展,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儒学当时就是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题干“游艺活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得到士人的认同与喜爱,文学作品与游艺活动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碰撞在一起,推动了魏晋文学游艺书写进入兴盛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士人的这种对游艺活动的态度和文学与游艺的结合,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和开放,儒家传统观念强调的一些规范和约束受到冲击,B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者奉行开明文化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不能说文学的内容完全受制于大众活动,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 B 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典籍中提及一些化学知识,如盐与糖的提取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技术,可见佛教助推了科技的传播,A项正确;营养膳食并非佛教研究的重点,排除B项;佛教对信众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所载佛经中的技术并不是佛教教理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题干“《历代帝王图卷》...阎立本的作品...抓住...不同帝王的性格特点...赋予了...不同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阎立本的这幅作品通过描绘历代帝王的形象,并赋予其性格特征,旨在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一定的道德或政治寓意,提醒观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C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提及绘画风格的融合,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个性描绘而非促进民族认同,排除B项;题干更侧重于描绘帝王个人特点,并非强调正统性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落,政治黑暗;唐朝诗歌的繁荣;唐朝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的推广。
(2)胡适:有利于救亡图存;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新文学的发展。陈寅恪:反映社会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但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得出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落,政治黑暗。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唐朝诗歌的繁荣;唐朝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的推广。。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得出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新文学的发展。根据材料“文学是救济社会”得出有利于救亡图存。第二问,根据材料“唐诗有很多材料,可补充唐史料的缺乏。唐诗有种特性: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得出反映社会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
17.(1)发展状况:佛教、道教兴盛,玄学流行;儒学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其正统地位仍得到维持;儒释道三教并行,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思想界较为活跃;唐中期以后儒学逐渐复兴。
(2)影响:推动了古代中国不同流派思想文化之间的融合,有利于思想文化的进步;推动了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下移和普及;推动了三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普通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发展状况:根据材料“魏晋之世,玄学流行”“东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倡兴势头猛起并足以与儒学相抗衡,进而形成儒释道并存纷争的社会思想格局”“在三教纷争中,儒学虽然努力保持自己的传统品格和人文精神,但思想发展的规律仍使儒释道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融合起来”可知,佛教、道教兴盛,玄学流行;儒学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其正统地位仍得到维持、儒释道三教并行,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根据材料描述的这一时期思想状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思想界较为活跃;根据材料“到唐中后期,韩愈、李翱等人虽公开打出排佛扬儒的旗帜,但对佛、道的吸收溶化,依然清晰可见”“正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特殊条件下的曲折发展,儒学才能以新的姿态再度振兴于宋元明历朝”可知,唐中期以后儒学逐渐复兴。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影响:三教合流推动了古代中国不同流派思想文化之间的融合,有利于思想文化的进步;三教合流推动了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下移和普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教合流推动了三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普通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