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项目区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何为“冷战”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何以从鼎力合作到倾力对抗?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背景
材料一: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材料二: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 斯大林
材料三:美苏两大集团经常利用电台、海报等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以及抹黑对方,例如,美国利用“美国之音”电台,于各地大肆攻击共产主义,苏联则通过“莫斯科”电台抨击资本主义。
——香港教材
1、原因
(1)直接原因: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共同敌人法西斯的消亡)
(2)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3)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背景
(4)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①战后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②进行全球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①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②关心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
③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美利坚合众国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他们有权取得全世界组织的领导权
◎杜鲁门
◎斯大林
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为何用冷战的方式?
①双方军事上势均力敌,相互忌惮
②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③二战的巨大威力,教训深刻
④各国亟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序幕
1、背景:
(1)凯南电报
(2)诺维科夫长报告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乔治·凯南
凯南所说的遏制政策包括:
1.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的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
2.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美国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其方法包括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且向它们提供经济援助。
3.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演变。外界影响苏联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苏联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序幕
2、标志: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
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
力的顶峰,应担负起
未来的责任。主张英
、美结成同盟,英语
民族联合起来,制止
苏联的“侵略”。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在伦敦,100多名工党议员联署发起动议,要求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对丘吉尔演说的基调和内容予以否定。艾德礼断然拒绝,称前首相只是“以个人身份发言”。然而富尔顿演说确实和英国的官方政策相去不远,而艾德礼也被丘吉尔早先的论证说服并向其表示:“我坚信您的富尔顿演说将会带来好的结果。”
杜鲁门在与丘吉尔乘火车自华盛顿前往富尔顿期间便读过了发言稿,用丘吉尔的话说,“(杜鲁门)认为它令人激赏,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虽然可能会有一阵不安。他在演说前后显得都很满意。”有鉴于此,杜鲁门政府很可能对富尔顿演说持欢迎态度,希望以此来试水,为促使公共舆论倾向于反苏的计划开路。但包括埃利诺·罗斯福在内的自由派和左派则愤怒声讨丘吉尔,称其试图构建跨大西洋的“军事同盟”,而这将矮化联合国。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如何被误解的?》
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先生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
各国对“铁幕演说”的态度?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美苏冷战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国会演说
◎杜鲁门
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质:反对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影响: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针对杜鲁门主义,1947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统一和协调各国党的行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互相敌对与斗争的阵营。巩固了苏联对欧洲各国共产党的干涉和控制。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美苏冷战
2、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受援国家被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成为美国商品市场,不仅在经济,而且在政治、军事上都受美国控制。
◎“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思考: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一石四鸟”,你怎么看?
①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并控制西欧(实质)
②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社会主义革命
③引诱东欧各国,离间苏联东欧
④使西欧承认美国霸权地位,把西欧作为商品市场
探究:“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怎么理解这句话?
联系: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称霸世界。
区别:杜鲁门主义是在政治上公开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美苏冷战
2、经济上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与东欧国家共同成立(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目标: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结果: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美苏冷战
3、军事上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成立,简称“华约”,成员包括苏联。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成立,简称“北约”,成员包括美国和英法等国。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美苏冷战
4、地缘政治上:
◎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1948年6月21日,美、英、法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
概念: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美苏冷战
5、小结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1945-1991)
探究:雅尔塔体系、冷战和两极格局关系
国际格局:两极格局
(1955—1991)
“冷战”
(1947—1991)
奠定 框架
对抗形式
推动形成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
(2)特点: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③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④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地缘政治特点明显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四)两极格局
奠定两极格局
的基础
雅尔塔体系
1945
打开美苏冷战
的序幕
铁幕演说
1946
美苏冷战开始
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
1947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
1955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1)消极
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冷战:朝鲜分裂(1948)、德国分裂(1949)、古巴导弹危机(1962)
热战:朝鲜战争(1950)、越南战争(1961)
②政治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③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军事上,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⑤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积极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孕育多极化趋势
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五)两极格局的影响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①缓和:美苏展开对话
1956年初,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缔结苏美友好合作条约的建议。条约草案中规定有发展和巩固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义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争端,在互利平等基础上发展和加强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
合作,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
1958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致信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建议举行各国领导人的最高级会谈,并附有苏联政府《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建议》。这一建议遭到美国的拒绝。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赫鲁晓夫访美时会见梦露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2)表现:
①缓和:美苏展开对话
②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
危险
信号
北约成员国全面戒备,美国1627枚核弹准备就绪;
驻守古巴的苏联军队加紧战备,苏联核导弹处于待发射状态。
恐怖
时刻
联合国秘书长致信美苏,争取和平解决。
赫鲁晓夫致信:如美国作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并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出导弹,苏联就撤走导弹。
肯尼迪回信:如苏联迅速撤出它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就不入侵古巴,但对赫鲁晓夫要美国从意大利、土耳其撤走导弹的要求不予理睬。
危机
解除
肯尼迪最终回复:苏联立即作出答复,否则美国就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
苏联回信:接受美国的要求。
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
短程导弹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
中程导弹5分钟可毁灭1/3 国土
(3)影响: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思考:两次危机的最终化解有何共同点?这体现了冷战怎样特点?
1、共同点:都在激烈对抗的同时极力避免直接冲突,通过让步化解危机。
2、特点:美苏双方在激烈对抗中存在自我监控机制,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A.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欧洲联合的原因:
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②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
③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法德和解。
⑤应对美、苏的威胁。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欧共体的建立过程
①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
②一体化程度较高
欧洲联合的影响
①使欧州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③开始摆脱美国控制,冲击了两极格局。
欧洲联合的特点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A.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A.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B.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A.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B.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原因:
①民主改革;
②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以日美关系为基础,美国大力扶持;
④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视教育;
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军需订单。
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
影响:①日本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大国地位,反对美国控制;
②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A.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B.表现: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破裂
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
1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
中苏关系恶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③中国的崛起
1964
1967
1970
1971
1972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
发射成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④第三世界崛起
A.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B.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印度、埃及、南斯拉夫三国发起)
1961年9月,不结盟运动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成立
会议明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
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
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
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铁托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美苏关系
(1)70年代末对抗: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联遏制
②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对整个苏联社会及其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帝国的瓦解。美国人和西方人普遍认为,阿富汗战争是冷战最后的、决定性的胜利,是滑铁卢之役。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星球大战计划
◎《时代周刊》报道星球大战计划
同年美国为1112亿美元
苏联入侵阿富汗
“帝国坟场”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美苏关系
(2)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徳统一。
《中导条约》
推翻柏林墙
美苏会晤
戈尔巴乔夫(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中苏关系
1988年10月28日,小平同志办公室秘书用电话通知有关外事部门:“……请外事小组开一次会,讨论一下钱外长访苏、苏外长来访,包括以后首脑会晤时礼遇方面的问题,定个调子、热的尺度。现在西方都在注意中苏热的情况,比如说拥抱不拥抱的问题。从外长开始,苏联一定热,我们热到什么程度?有些甚至定了的,要给苏打个招呼,比如不拥抱。拥抱会震动世界。”最终戈尔巴乔夫访华时,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两人只握手,不拥抱,但依然互称“同志”。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两极关系的瓦解
至于谈及苏联失败的原因,俄罗斯人认为这既是“外部力量阴险干涉”、尤其是“进行心理战”的结果,“也是同国内民主派激进分子的活动分不开的”。他们认为,苏联的改革源于内部发展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方针、政策取得成功。改革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这些苏联“精英们”的错误决策对苏联的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这批“精英”使国家民族精神涣散和分裂,最后使苏联从国际舞台上消失。
1.原因:
①根本: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弊端
②具体:“冷战”消耗国力,加剧社会矛盾
③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④外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东欧剧变推动
2、标志: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两极关系的瓦解
3、影响:
①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③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④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出来。
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国社会主义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对于“热战”,冷战是一种进步吗
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
——理查德·W·布利德《20世纪史》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赫鲁晓夫 肯尼迪
原因 A、缓和原因: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 B、紧张原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极格局已经形成,冷战对抗 C、优势在美: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 重大缓和事件 A、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 C、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B、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 重大对抗事件 A、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一阶段(1955—20世纪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美攻苏守
阶段总结:美苏冷战的发展过程
阶段总结:美苏冷战的发展过程
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苏攻美守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原因 美守原因: A、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B、经济滞胀状态。C、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D、西欧日本的崛起; 苏攻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重大缓和事件 尼克松调整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A、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 B、结束越南战争 C、中美关系正常化 重大对抗事件 A、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 B、在欧洲依然保持与美的对峙。 第三阶段(80年代中-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里根
态势(特点) 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难的谷底,美国从守势中转为逼苏在各领域中让步,而美、苏之间又终于出现戏剧性和解的时期。这也就是战后美苏争霸的最终一个阶段。 原因 美攻原因:A、80年代经济复苏;B、里根政府的强硬态度。 苏守原因:A、苏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B、侵略阿富汗,负担沉重C、斯大林模式弊端 重大缓和事件 A、苏军撤出阿富汗 B、中苏关系正常化 C、两徳统一 重大对抗事件 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球大战计划”,拖跨苏联 阶段总结:美苏冷战的发展过程
01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为中心
1815年制裁拿破仑的维也纳会议后形成
0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建立
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体系
03
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二战后建立体系
1955年确立两极格局
04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超多强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
“冷战”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课堂总结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与两极格局
概念
背景
美苏冷战的进程: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北约”与“华约”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特征
表现
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美苏关系的演变:紧张与缓和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影响
1、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C
2、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C
3、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B
4、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C
C
5、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首脑的筹备会议召开,确定来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条件: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等。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A.可化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B.必将形成新的国际军事集团
C.有助于推动国际政治的民主化 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6、不结盟运动的创造人之一尼赫鲁曾说:“我们并不想要反对任何人——我们主张依靠自己站起来,并愿同所有想同我们合作的人们携手合作。我们并不期望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从本质上讲,不结盟是行动的自由,是独立的一部分。”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 并不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重视对外关系的独立性
C. 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 D. 加速了亚洲一体化的进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