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09: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印加帝国实行人口迁移制度,将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迁往内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还将最忠诚的勇敢部落的人口迁移到边关据点。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 )
A.有利于强化对帝国的认同 B.旨在提升国家基层治理水平
C.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 D.实现了边疆统治秩序的稳定
2.如图是对古代某一文明成就的描述。这一文明是( )
●15世纪末16世纪初形成人口的600万的帝国 ●政府编制了 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建造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城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东非文明
3.在古代南美洲,人们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了国家,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将全国分为四大政区,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据此判断,这一文明是( )
A.印加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玛雅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4.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在此制度下,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一套明确的原则。土地首先归属于社区,然后由社区领导者根据需求和资源可用性进行分配,分配的标准包括家庭规模、劳动力需求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据此可知,该社区共享制度( )
A.集中体现了印加帝国文明成就 B.能够保证帝国政治与经济稳定
C.实现了印加民众均分财产愿望 D.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
5.桑海帝国时期,农业生产和盐矿、金矿开采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手工业中在目前已知的十二个部落中存在专业分工,如瓦利、特内等部落主要负责铁器生产。这反映出此时桑海帝国( )
A.工商业生产高度发达 B.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C.资本原始积累已完成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6.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观察如图,下列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印加人在①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B.玛雅人在②处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C.阿兹特克人在③处发明“浮动园地”
D.班图人在④处开凿了巴拿马运河
7.据中国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在东非肯尼亚沿海地区的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公元9世纪长沙窑瓷器、公元9到10世纪的越窑瓷器、广东产青瓷器和部分北方地区的白瓷及早期安徽繁昌窑的白瓷器。这表明了( )
A.中国瓷器的技术水平高超
B.肯尼亚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
C.肯尼亚沿海地区与外界并非完全隔绝
D.肯尼亚沿海地区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
8.它曾经是桑海帝国最悠久的古城,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因地理位置优越和黄金的出产和运输,成为当时繁荣的贸易中心,享有“尼日尔河畔的明珠”的美誉。“它”最有可能是下列哪座城市( )
A.开罗 B.廷巴克图 C.巴格达 D.大马士革
9.如表所示为《简明新全球史》中有关古代非洲农业发展的情况。据此可知,古代非洲( )
时间 农业发展情况
公元前9000年 人们开始驯养牛
公元前7500年以后 培育出甜高粱
公元前7000年以后 绵羊和山羊传入
公元前6500年以后 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
A.农耕技术先进 B.是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C.自然环境优越 D.与西亚文明交流频繁
10.中美地区最早的文明是奥尔梅克文明(约公元前1300—前500年),其前期文明中心是圣劳伦佐,该地周围是面积达500万平方米的梯田系统;其后期文明中心拉文塔遗址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有一个体积9万立方米的土筑金字塔。由此可以推知,奥尔梅克文明( )
A.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B.建筑水平高超领先于世界
C.生活方式以采集狩猎为主 D.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11.中古时期,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奴隶是重要的生产力量,对外贸易中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东非的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广泛使用奴隶,并通过阿拉伯商人进口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的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一现象表明( )
A.地理环境决定外贸发展 B.非洲经济水平极其低下
C.三角贸易导致非洲落后 D.区域文明交流较为频繁
12.征服墨西哥的科尔特斯报告道:“此城有许多广场……其中有座广场比萨拉曼卡(西班牙城市)的广场还大一倍,广场周边环绕拱廊,每日有六万多人在拱廊里做买卖,这些国家所制造的各种商品,这里应有尽有。”这段报告展现了( )
A.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 B.欧洲城市化进程的滞后
C.古代玛雅文明的繁荣 D.西班牙对美洲血腥征服
13.13世纪初,马里帝国派遣留学生到埃及学习,在开罗设立马里学生寄宿宿舍。穆萨(马里国王)礼敬伊斯兰学者,聘请他们到马里服务。马里训练出大批懂阿拉伯文的教师,分散到各地推广教育。材料最能体现马里( )
A.重视文化教育发展 B.对外交流频繁
C.成为西非文化中心 D.实现教育普及
14.5—15世纪一般被成为“中古时期”。在欧洲,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文明( )
A.具有多元面貌 B.完全没有联系 C.都有近代特征 D.宗教信仰相同
15.斯塔夫利阿诺斯曾记载:“阿兹特克人粗野好战,他们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铺垫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据此可推知,阿兹特克( )
A.水利设施系统完备 B.是现代农业发源地
C.道路交通方便快捷 D.有人口增长的压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教会与国家自成体系,分庭抗礼。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宗教与政治长期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则是伊斯兰传统文明区别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为什么许多(中古时期)非洲人从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因此,学者们长期将西非草原伊斯兰教称为“宫廷和商业宗教”。尽管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影响扩大了,但伊斯兰教只不过是简单取代了非洲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
——摘编自[美]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马里廷巴克图以中世纪西非地区的黄金贸易和伊斯兰文化中心而著称于世。廷巴克图城有一家公立图书馆和20多家私立图书馆,藏有近20万卷阿拉伯文手稿,它们是廷巴克图城最珍贵的宝藏。阿拉伯文手稿内容涉及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等学科,还包括统治者、咨询者和商人之间的通信,以及税收、结婚、离婚和收养孩子等日常事务。
——摘编自潘华琼《马里中世纪文化名城廷巴克图》
材料二 1493年,马里属国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建立桑海阿斯基亚王朝,笃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重新对廷巴克图产生浓厚兴趣,他在廷巴克图修葺了桑科尔大学。由于桑海王室慷慨提供学术津贴和优厚待遇,许多学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廷巴克图,如著有40多本法律史专著的桑海著名法学家艾哈迈德·巴巴,《西非编年史》作者穆罕默德·卡蒂和《非洲纪事》作者、著名史学家阿卜杜拉赫曼·萨迪等。穆罕默德汲取了东西方的行政精髓,以廷巴克图为中心,构建了完善的行政体系,通过联姻和交易,将众多部族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在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陶短房《廷巴克图:学术之都的忘却和忆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廷巴克图成为西非地区伊斯兰文化中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海国王穆罕默德得以重新发展廷巴克图的前提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桑海王国发展廷巴克图文化的措施。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叶,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被作为流通货币引入国内贸易中,这既可以增加税收,还利于粮食与其他货物之间的交易。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
——摘编自郑家馨《十三—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等
材料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之后不少欧洲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摘编自汪二款《非洲古代文明历史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里帝国崛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宣称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和要求。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
(1)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说明了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根据材料,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将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可靠部落和勇敢部落的人口进行迁徙,这有利于推动整个印加帝国部落间、地区间的交流,强化对帝国的认同,A项正确。印加帝国人口迁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帝国统治,而不是提升国家基层治理水平,排除B项;人口迁移制度不属于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且“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印加帝国将全国 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 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 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马丘比丘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有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充分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C项正确。 400—600年的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 ,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排除A项。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 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其都城是特诺奇蒂特兰,排除B项。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 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这些国家 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 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中“古代南美洲”、“以库斯科为都城”、“将全国分为四大政区,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及所学可知,这一文明是美洲地区的印加文明,A项正确;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均不以库斯科为都城,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印加帝国(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明确的原则,这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 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不能得出该制度集中体现了印加帝国文明成就,排除A项;B项错在保证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仅涉及政治方面基层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印加民众均分财原愿望,材料中社区共享制度体现了印加帝国基层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 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非)。根据材料可知,桑海帝国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并且手工业存在众多职业分工,反映了此时桑海帝国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桑海帝国的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商业发展,无法得出“工商业生产高度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累完成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桑海帝国的社会经济”,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依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在②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B项正确;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但用位于③处,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在①处发明“浮动园地”,排除C项;巴拿马运河是美国人开凿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9到10世纪的中国、非洲。根据材料可知,东非肯尼亚沿海地区的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中国瓷器,说明唐宋时期的瓷器随着海外贸易运输到了非洲地区,说明肯尼亚沿海地区与外界并非完全隔绝,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瓷器制作水平,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肯尼亚沿海地区发现了中国瓷器的相关信息,无法据此得出肯尼亚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肯尼亚沿海地区发现了中国的瓷器,无法据此得出中国与肯尼亚经济联系密切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是桑海帝国最悠久的古城,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尼日尔河畔的明珠”等信息可知,这是对廷巴图克的描述,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城市位于西非,开罗位于北非,排除A项;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都位于亚洲,排除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通过材料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当时的非洲公元前9000年就开始驯养家畜,公元前7500年以后就培育出了甜高粱,公元前7000年以后绵羊和山羊传入,公元前6500年以后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农业发展情况较好,是农业的重要发源地,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耕技术先进,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自然环境优越,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与西亚文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由材料“500万平方米的梯田系统”“9万立方米的土筑金字塔”等可以推知,奥尔梅克文明时期已经可以役使大量劳动力参与大型工程,故该时期应该拥有较强大的组织动员机制,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B项;由“500万平方米的梯田系统”可知,奥尔梅克文明已经过渡到以耕种作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阶段,排除C项;“高度成熟”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非洲。材料中看出非洲的加纳等国重视对外贸易,东非的国家通过阿拉伯人进口中国等地的商品,并出口奴隶等,可知非洲和其他区域的文明交流频繁,D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水平低下,排除B项;三角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征服墨西哥的科尔特斯”“此城有许多广场”并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在被征服前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内部贸易,体现了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没有体现欧洲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根据材料“征服墨西哥的科尔特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阿兹特克文明,而不是玛雅文明,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没有体现西班牙对美洲血腥征服,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初(马里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马里帝国派遣留学生、设立马学生寄宿宿舍、聘请伊斯兰学者、训练出大批懂阿拉伯文的教师,可见马里重视文化教育发展,A项正确;对外交流频繁不符合材料中分散到各地推广教育,排除B项;西非文化中心是延巴克图,与材料的主要结论不符合,排除C项;D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教育没有实现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时空范围是中古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西非和中南美洲地区均诞生了较为成熟的人类文明,而且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在制度、经济、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A项正确;除了美洲文明外,其他旧大陆的文明之间通过商业贸易、战争和人口迁徙的方式存在联系,排除B项;中古时期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尚未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主要信仰东正教,突厥人和德里苏丹国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西非和中南美洲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这说明他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种植食物以支撑日益增长的人口。这种农业创新反映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追求,这通常与人口的增长压力有关,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阿兹特克人的水利建设,无法得出“水利设施系统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的发源地可能会有所不同,排除B项;材料主旨“人口增长”。而“道路交通”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征:多元性。
表现:西欧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华夏文明区世俗权力膨胀;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
(2)原因: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非洲经济(长途贸易)的发展;非洲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伊斯兰教与非洲传统宗教的融合。(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第一小问,关于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据材料“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 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可知,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多元性。
第二小问,关于具体表现,据材料“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 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可知,西欧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华夏文明区世俗权力膨胀;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非洲、亚洲。关于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据材料“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并结合所学可知,非洲经济(长途贸易)的发展;非洲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据材料“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可知,伊斯兰教与非洲传统宗教的融合;据所学可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强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地跨三大洲,在武力扩张中,作为文化代表的宗教也随之外传。
17.(1)表现:廷巴克图建有众多图书馆;图书馆内藏有大量阿拉伯文手稿;阿拉伯文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2)条件: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攻灭马里建立王国;穆罕默德笃信伊斯兰教并推崇伊斯兰文化。措施:发展贸易,经济上支持廷巴克图发展文化;兴建学校、图书馆鼓励文化发展;提供优厚待遇吸引学者来廷巴克图;构建完善的行政体系,吸引王公贵族到廷巴克图来留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西非)。表现:根据材料一“廷巴克图城有一家公立图书馆和20多家私立图书馆,藏有近20万卷阿拉伯文手稿”可得出廷巴克图建有众多图书馆;图书馆内藏有大量阿拉伯文手稿;根据材料一“阿拉伯文手稿内容涉及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等学科,还包括统治者、咨询者和商人之间的通信,以及税收、结婚、离婚和收养孩子等日常事务”可得出阿拉伯文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桑海)。第一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二“1493年,马里属国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建立桑海阿斯基亚王朝,笃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重新对廷巴克图产生浓厚兴趣,他在廷巴克图修葺了桑科尔大学。”可得出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攻灭马里建立王国;穆罕默德笃信伊斯兰教并推崇伊斯兰文化。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发展贸易,经济上支持廷巴克图发展文化;根据材料二“他在廷巴克图修葺了桑科尔大学。”可得出兴建学校、图书馆鼓励文化发展;根据材料二“由于桑海王室慷慨提供学术津贴和优厚待遇,许多学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廷巴克图”可得出提供优厚待遇吸引学者来廷巴克图;根据材料二“穆罕默德汲取了东西方的行政精髓,以廷巴克图为中心,构建了完善的行政体系,通过联姻和交易,将众多部族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可得出构建完善的行政体系,吸引王公贵族到廷巴克图来留学。
18.(1)原因:吸取了加纳王国衰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构建完整的官僚体系;加强军队建设,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重视对外贸易;善于借鉴外来文明的成就。(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观点:非洲文明主要是由外来文明创造的。
评述:我不赞同这一观点。公元前3500年左右,东北非的埃及文明兴起。埃及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对古希腊、罗马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与楔形文字一样古老;非洲是古代农业发源地之一、西非班图人培育出不少农作物,并将其传播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阿克苏姆王国等一系列国家;西非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帝国,这些国家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城市和文化繁荣。
综上所述,非洲地区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并为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非洲文明主要是由外来文明创造的”这一观点错误。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非洲。根据材料一“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可知,吸取了加纳王国衰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社会经济;根据材料一“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可知,加强中央集权,构建完整的官僚体系;根据材料一“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军队建设,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根据材料一“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对外贸易;善于借鉴外来文明的成就。
(2)本题是认识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非洲。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可知,非洲文明主要是由外来文明创造的。
第二小问评述。首先,表明自身观点。根据材料二“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赞同这一观点;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知识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二“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初期,经济发展与中世纪等相关史实进行说明,从文明初期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00年左右,东北非的埃及文明兴起。埃及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对古希腊、罗马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与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在经济发展看,非洲是古代农业发源地之一、西非班图人培育出不少农作物,并将其传播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阿克苏姆王国等一系列国家;在中世纪角度看,西非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帝国,这些国家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城市和文化繁荣;最后归纳总结,如综上所述,非洲地区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并为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非洲文明主要是由外来文明创造的”这一观点错误。
19.(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
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下诗。
(2)认识: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近代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隔绝、封闭的文化容易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详解】(1)社会基础: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一“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可知为种姓制度。主要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一“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二中“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综合两则材料及相关问题,从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和世界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可知,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近代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隔绝、封闭的文化容易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