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语言构建与运用 积累常用字词。
⑵.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⑶.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体会严密的论证逻辑;了解各种逻辑思维方式,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
⑷.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文章所体现的科学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基本观点,体会论辩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了解各种逻辑思维方式,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文本赏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常用字词;了解作者、作品,积累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导入
选取央视《人与自然》及电影《流浪地球》的相关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起走进《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了解达尔文为我们解密的生物世界,了解浩瀚宇宙的奥秘。
2.解题
《自然选择的证明》——科学论文
(1)了解作者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享年73岁,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2)相关背景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了5年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3)了解《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在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宇宙的边疆》——科普小品
(1)了解作者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著有大量的科普书籍,其中《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美国《每日新闻》曾这样评论他:“他有三只眼。一只眼睛探索太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
(2)相关背景
1976年,卡尔·萨根作为“海盗”号着陆舱的解说员,第一次随人类的宇宙飞船着陆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全球为之喝彩。为此,他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一起制作了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这部电视片创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60多个国家的2亿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同时,他还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二、文本研读
学习活动一:积累字词
活动引领:学生提交预习的问题,并分小组交流,初步解决重点字词句,了解文章内容。
1.《自然选择的证明》重点字音、字义和词语
(1)重点字词的读音
蹼状(pǔ) 蝙蝠(biān fú) 姊妹(zǐ) 迁徙(xǐ)
(2)解释词语
驯养:饲养野生动物使逐渐驯服。
审视:仔细看。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
历程:经历的过程。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2.《宇宙的边疆》重点字音、字义和词语
(1)重点字词的读音
晕眩(xuàn) 踝节(huái) 脚趾(zhǐ) 夙望(sù) 广袤(mào)
甲烷(wán) 氦气(hài) 奄奄一息(yǎn) 璀璨夺目(cuǐ càn)
(2)解释词语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非常多。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只存一口气。
学习活动二:理清结构
活动引领: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探究问题一:分组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思考两篇文章重点提到了哪些重要的概念?
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明确观点:
1.《自然选择的证明》:提出了“自然选择”“变种”“变异”“性状分异”“竞争”“遗传”“适应”等概念。
2.《宇宙的边疆》:提出了“宇宙结构”“天体”“星云”“星系群”“星系”“恒星”“黑洞”“行星”等概念。
探究问题二:尝试着依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基本内容。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归纳总结。
1.《自然选择的证明》: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就是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然后从自然选择的基本法则与相关事实展开论述。文章论述的基本结构为总分关系。
基本内容: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
主要内容:(1)适者生存,优胜劣汰;(2)自然选择的步骤缓慢、短小;(3)自然界的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自然界也并非绝对完美。
它与各部分之间是总分关系。文章主要内容是从自然选择的法则与相关事实来证明自然选择的存在。
2.《宇宙的边疆》:由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最后回到地球。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探索和人类未来的思考。(空间顺序)
安排的原因:其一,就宇宙的演化来看,因为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所以作者也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宇宙的构成;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
安排的好处:这样做可以使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宇宙的空间概况。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也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同时,由宇宙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家园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认识相契合。
归纳总结:两篇文章的行文结构脉络与概念的逻辑链条相吻合,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行文的逻辑关系。
三、课后作业:
1.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尝试整理文章的内容提要,并与同学交流,展示。
2.尝试将《宇宙的边疆》的相关内容,画一个思维导图,并与同学交流,展示。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体会严密的论证逻辑;了解逻辑思维的方式,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分析方法
活动引领: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探究问题一:《自然选择的证明》这篇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教师帮助梳理要点,归纳并形成学习成果。
明确:课文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包括物种与变种的关系、物种的灭绝、优势物种的规模扩大等生物现象,大量生物变异、古生物演变的地质记录及生物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等事实。这些现象和事实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证明理论的依据。
第一类,某些现象和事实就是作者理论分析的对象,比如,第11段,用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解释种种地质记录的事实,用演变论解释化石的性状能体现物种在世系链中的位置,用共同祖先说解释已经灭绝的生物可与现生生物-样进行分类,用生存竞争解释古老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处于现生类群之间的位置,用适应说解释体制上的退化现象,用世系关系解释近缘类型长期共存。
第二类,作者依据基本原理展开推理,得出结论,事实材料便成了证明这些结论的依据。比如,最后一段,按照遗传变异学说进行严密推理,推论具有亲缘关系的生物分布,总结“各 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这一法则,而生物亲缘关系地理分布的事实就成了有力的依据。
第三类,作为解释原理、证明观点的补充依据。比如第13段举出更多的生物地理分布的自然现象,证明迁徙观点和生物变异理论。
探究问题二:普遍认为《自然选择的证明》这篇文章论证逻辑严密,作者擅长推理论证。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的?
明确:作者推长推理论证,展示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第10段用了两个逻辑推理。第一句,由前提“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推出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遵循同样的法则。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论应该是“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来证明特创论的荒谬。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作者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大量多重复句的运用,尤其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这几类复句的综合运用,体现出逻辑的严密。
学习活动二:鉴赏手法
活动引领一:《宇宙的边疆》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2.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3.化抽象为形象,让人如同亲身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4.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
活动引领二:《宇宙的边疆》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人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有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学习活动三:鉴赏语言
活动引领:仔细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两篇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如何理解“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中的“可望”一词?
明确:“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
探究问题二:如何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探究问题三:现在自然选择学说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阅读这篇文章,我们看到,达尔文在阐述观点时的语气并不是斩钉截铁的,往往还留有余地。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自然选择的过程缓慢而漫长,人不能直观感受到,但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这一观点。所以,自然选择学说在提出时是一种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是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它还需要大量的科学依据来加以证明。所以,达尔文在阐述时还留有余地,这其实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问题四: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生动,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明确: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样的道理: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作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开发、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二、归纳延伸
学习活动四:比较鉴赏
活动引领:《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这两篇文章分别属于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1.表达方式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以举例论证(举例说明)为主。作为学术著作,内容学术性强,有理论高度,作者在论述时,运用举例子阐述观点。如“拿鸟类来说,……”“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本文作为科普文章,为了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感染观众,运用了议论和抒情。 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语言风格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作为学术著作,本文用词准确,表达严密,表述严谨。如“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这类确凿的观点,说得非常肯定;“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中的“极为可信”,强调了可信的程度,但仍不是定论,语言表述非常严谨。《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毫无干涩、枯燥、板滞之感,而是很直观、形象。这与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无关系。如“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这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形象地揭示了恒星种类各异的旋转方式。
学习活动五:畅谈收获
活动引领:学习两篇课文,你能获得哪些认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自然选择的证明》
1. 进一步认识了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
2. 学习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 人要敢于突破从众心理、走出思维沼泽,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4.辩证地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既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也要用现代的思维来对待它。
《宇宙的边疆》
1.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
2. 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
3. 人类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伟大。
4. 宇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但我们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
5.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三、课文总结
两篇文章均来自自然科学论著。《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物种起源》的综述和结论部分,对全书主要内容做了分析、概括,以大量科学事实为依据,有力地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驳斥了特创论。全文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表现了自然科学论著的典型特点。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性质的电视解说词。作者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从宇宙整体到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最后回到地球,介绍了宇宙组成的相关知识。文章在严谨的科学说明中自然融入议论和抒情,传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类的感悟。这两篇文章有较强的专业性,同学们可以从中体验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比如抓住文中的重要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文中事实、原理、结论的逻辑美联,分析作者的观点及依据等。同时,也可感受自然科学论著和科普文章在表述方式、语言风格上的一些异同:二者都运用了不同领域的专业词汇,概念界定都很清晰,语言表达准确;但前者语言一般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强调逻辑论证,讲究理论的严密,而后者多深入浅出,注重一般性原理的阐释,讲究可读性。
四、课后作业
课外搜集“进代论”和宇宙的相送关资料,从在选一个课题做深入研究,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