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8 16: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孟子的思想:性本善
施仁政
民贵君轻 艺术成就
长 于 论 辩

长 于 譬 喻
气 势 浩 然1、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吗?请列举一二。2、《孟子》与哪三部作品合称为“四书”?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给下列红字注音:舜(shùn) 发于 畎(quǎn)亩 之中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bì)士行拂(fú)乱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成分
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 市:集市。 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所以; 将:将要; 降:下达;
任:使命,责任;于:给;是:这样;必:一定;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
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拂:违背; 乱:扰乱;所以:通过这些来;
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恒:常常.过:犯错误;困:忧困;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发,有所作为. 征:表现。色:脸色。
于:在; 喻:了解。入:在国内;
法家:执法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出:在国外;
敌国:指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则:如果 生:生存。于:因为。死:衰亡。 [译文]
舜是从田野中被任用的,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胶鬲是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中得到任用的,孙叔敖是隐居海边被选拔的,百里奚是从集市被选拔的。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赌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一次多义“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从
管夷吾举于士:从
孙叔敖举于海:从
百里奚举于市:从
困于心衡于虑:在
征于色发于声: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为
一词多义“而” 而而后作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接连词)(并列连词 ) 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违背)(同“弼”,辅佐,辅弼)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发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兴起,被任用
(花)开放表露,表现
征发国家国都国防历史上有哪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秦朝末年, 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
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武则天的权,而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终于一举成功。但玄宗后期却贪图享乐,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
商纣王自幼聪敏过人,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但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牧野之战后,焚火而亡。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事例:韩信受跨下之辱成为将军。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修辞?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增强语势。举出事实说明 他们随出身贫贱,但他们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段意第一段: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
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
磨难的重要性。说明人处
困境会激发斗志,国无忧患
会遭灭亡。并在此基础上
得出论点。主旨 论证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没有忧患,往往会遭致灭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一、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二、归纳概括: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正面)(反面)四、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结论)造就
人才
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补充一些例子来加以佐证。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史记》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
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
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仲尼厄作《春秋》



名人名言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嘴八舌正方: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反方:顺境也能成就人才。 (引导: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
思维发散
1、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名言? :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居安思危,有忧患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讨论: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个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总结升华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可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积极意义。所以,别抱怨太多,进取才能改变命运。谈感悟(小结)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入则……出则(使......饥饿)(扰乱)(使......惊动)使.... 穷困缺乏(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在国内、在国外)(使.......坚韧) 今义,判断动词 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
举于士
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古义:这样的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 , 。
只有这样才能 , 。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从而论证
了 的道理。
然后用 , , 。论证
了 的道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 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中心:
2、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3、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①思想方面:
②生活方面:?
③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其心志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7、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