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09:10: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D 2.A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但典型论比类型论更成熟,更完善”理解错误,主观臆断。原文第三段“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典型正如黑格尔说的独特的‘这一个’,它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但又的确有普遍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只是说了典型论与类型论的区别,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阐述典型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理解错误,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文学典型形象的创造,使人类的‘知’(认识)的心理功能在文学上放出异彩。没有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能不通过典型形象的创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阐述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不能带给我们确定的说明”理解错误,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三段“至于别林斯基的说法则是一种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定的说明”可知,别林斯基对典型的解说虽然运用了比喻,但仍然没有确定的说明。而不是说因为别林斯基对典型的解说运用了比喻,就不能有确定的说明。
B.“典型论中的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理解错误,混淆概念。根据原文第三段“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可知,“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是类型论。
D.“就能创造出‘共名’的典型人物”理解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作家如果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特征(不必考虑在数量上的多少)……那么就可能创造出‘共名’的、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典型人物来”,选项忽略了“可能”二字。
故选C。
4.A 5.A 6.①材料一旨在提高公众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所以侧重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症状、成因、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介绍。②材料二旨在提醒家长保护孩子视力,让其远离“视频终端综合征”,侧重于介绍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选用大屏幕就不会出现眼疲劳症状”错,表述绝对,依据“尽量选择大屏幕,而且画质要清晰稳定”,可知只是建议“尽量选择大屏幕”,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出现眼疲劳症状”。
C.“就可以缓解眼部不适症状”错,表述绝对,“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配戴防护眼镜,平时多食用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等,都属于“预防‘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具体办法,这些办法只是预防措施,并不一定能“缓解眼部不适症状”。
D.“对孩子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会影响其视觉听觉的发育,甚至会阻碍其动手能力的发展”错,依据“过早、过多地使用电子视频产品会影响视觉听觉的发育”,不能省略限定语“过早、过多”。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A.“以便于大家认识‘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危害性”错,列举的多个问题,是“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具体表现,应该是“以便于大家认识‘视频终端综合征’”。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材料一:
依据最后一段“面对不得不看的屏幕,怎样预防‘视频终端综合征’”,及其提出的如何预防的具体办法,可知材料一的写作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依据“视频终端综合征指……一系列症候群”“为什么会引起视频终端综合征”“怎样预防‘视频终端综合征’”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症状、成因、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介绍。
材料二:
依据标题“暑假来临,‘刷屏’有度,远离‘视频终端综合征’”,即可知材料二的写作目的在于提醒家长保护孩子视力,让其远离“视频终端综合征”。
依据“那么幼儿接触电子产品应从几岁开始,有什么注意事项”即吕医生的一系列介绍,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介绍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7.C 8.①语言特点:世根叔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善言辞,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与人交流时往往只以“嗯”一声作为回应。
②行为特点:他对于水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是崇拜,他对水的亲近和尊重几乎达到了神性的程度。
③情感特点:世根叔对水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贯穿全文。他对水的态度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他也爱喝酒,都是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9.①地方色彩的浓厚:作者通过运用方言、俚语和民间谚语等,展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②形象生动的描绘:作者擅长使用生动具体的描绘手法,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等展现得栩栩如生。
③简洁明快的节奏:小说的语言节奏紧凑明快,句式多变,富有韵律感。
④情感真挚的表达: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委婉含蓄地批评了主人公的迷信和愚昧”错误,对水的敬畏和对死者的敬畏一样是当地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充满民间特色和风情,也饱含对主人公人性人情美的赞美。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描绘世根叔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对水的特殊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明而生动的形象。
语言特点:世根叔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善言辞,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与人交流时往往只以“嗯”一声作为回应。这种语言特点不仅体现了他的内敛性格,也揭示了他内心的坚定和自信。当别人向他提出请求时,他会用“你莫管,我心里有杆秤的”来回应,这句话既表现了他的严肃和坚定,也透露出他对公平和公正的坚守。
行为特点:世根叔的行为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他对于水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是崇拜,他对水的亲近和尊重几乎达到了神性的程度。他每天都会到洗月潭去取水,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水的热爱,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坚守。
情感特点:世根叔对水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贯穿全文。他对水的态度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他也爱喝酒(“世根叔没有啥爱好,平日就是喜欢喝两杯米酒”),都是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坚守。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人们对世根叔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作者通过描绘世根叔的语言、行为和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定、自信、内敛而又热爱生活的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地方色彩的浓厚:作者通过运用方言、俚语和民间谚语等,展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比如“种田靠水,出门靠嘴”“箪箪清水舀入瓮,……生生死死一轮回,干干净净登天庭”,这种语言运用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气息,还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形象生动的描绘:作者擅长使用生动具体的描绘手法,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等展现得栩栩如生。例如,对于洗月潭的描绘,作者用“圆如满月”这样的比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幅美丽的画面。
简洁明快的节奏:小说的语言节奏紧凑明快,句式多变,富有韵律感。比如“塘中莲叶田田,鱼虾群群”“端起酒盅,吆喝一声:‘值了!干……’”等,这种语言特点使得小说的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给读者带来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情感真挚的表达: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世根叔对于水的热爱和敬畏之情,通过他每天的取水行为以及内心的独白,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于职责的坚守。
综上所述,小说在语言上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描绘,简洁明快的节奏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等个性亮色。这些特点使得小说的语言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艺术感受。
BDF 11.B 12.C
13.(1)到了(约定的)期限,因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来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罪大恶极的人,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来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罪大”与“恶极”结构相同,为并列成分,在此处作主语,为强调主语的特殊地位,在主语后停顿,故在B处断开;
“小人”是句子的宾语,故与“诚”之间不能断开:“矣”,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在D处断开;
“以”,表目的,“临之”是“施恩德”的目的,“以”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可使”后省略宾语“他”,与下句语义关联,应断在下句。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苟且;/假设,只要,如果。句意:不愿苟且偷生。/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C.正确。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指乌鸦,乌合之众。句意: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像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D.正确。理论、主张;/判罪。句意: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一起来审处虞常。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及第二段“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的反问可知,作者实际是持批驳的态度,而非“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诣”,到;“后”,后到,晚回。
(2)“是以”,因此、所以;“本”,以……为本,依据,根据;“干”,求取、钓取、沽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
材料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固定的法律吗?不能作为固定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14.B 15.《孤雁》结尾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以此凸显作者对孤雁的同情和对野鸭的厌恶。
《早雁》尾联运用象征手法,以惊飞四散的大雁,象征饱受骚扰的边地人民,作者嘱咐那些无家可归的逃难者,不要急于北还,潇湘之地也可以生存。进而讽刺了朝廷无力安边,表达对人民的劝慰和同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委婉抒情”错误,“谁怜”二字直抒胸臆,表达对天际孤雁的怜惜之情。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孤雁》结尾意思是,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诗句用了对比,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通过孤雁的多情和野鸦的淡漠的对比凸显作者对孤雁的同情和对野鸦的厌恶。
《早雁》尾联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此处诗句用运用象征手法,以惊飞四散的大雁,象征饱受骚扰的边地人民,嘱咐那些无家可归的逃难者: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生存。进而讽刺朝廷无力安边,担心南来的百姓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表达对人民的劝慰和同情。
16.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浔、荻、瑟、跬、至、箸。
①白驹过隙 ②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③延年益寿/生机勃发 18.C
19.①表现阔别赵州桥时间之久;②与千年文物相比,强调阔别赵州桥和正定的“三十年”时间之短;③突出一代人经历的国家巨大变化的时间。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说对于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时间很短,可填“白驹过隙”。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②此处解释变化巨大,可填“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③后文有“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可知此处说它们有活力,寿命长,可填“延年益寿”“生机勃发”。延年益寿:增加岁数,延长寿命。生机勃发:生命力极其旺盛。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与画横线句子均表解释说明。
A.表话语中断。
B.表话题转换。
D.表语意递进。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阔别三十年的赵州桥”,“阔别”指很长时间的分别,修饰“三十年”表现阔别赵州桥时间之久;
②“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白驹过隙”,此处与千年文物相比,强调阔别赵州桥和正定的“三十年”时间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一样,非常之短;
③“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三十年对国家发展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一代人经历的国家巨大变化的时间。
20.A.只在雪地环境发生 B.如果两次患病 21.句④改为:雪地对紫外线的反射率最高。句⑥改为:在紫外线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句“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强光环境都有可能引发雪盲症,如日光下宽阔的大海、广袤的沙漠”分析,语境说的是“雪盲症”的名字会让人感觉这种眼病只跟雪地环境有关,或者只在雪地发生,可知补写内容为“只在雪地环境发生”。
B处,根据后句“再次接触强光时应更加注意,因为多次患雪盲症会对人眼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甚至会永久失明”可知,此处是针对两次患有雪盲症、或患过雪盲症的人,故补写内容为“如果两次患病”。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处两处错误:
一是句④,“紫外线对雪地的反射率最高”主客倒置,应把“雪地”和“紫外线”互换,正确表述为:雪地对紫外线的反射率最高;
二是句⑥,“紫外线在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中途易辙,把“在”提到句首,正确表述为:在紫外线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
22.例文:
坚定信仰,获取奋斗力量
威廉·詹姆斯曾说:“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的力量之一,若是没有它,便意味着崩溃。”小巴特勒也说:“信仰未必能成大事,而没有信仰却将一事无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离不开心中的信仰和信念,当前很多人认为信仰只停留在烽烟四起、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而如今在生活稳定的和平年代,信仰并不十分重要。其实不然,处在改革攻坚期的我们,更应在心中坚定信仰信念,来获取奋斗的力量。
心有信仰,才能开天辟地、敢为人先。革命岁月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往哪里走?”,而回答的最多的一句便是“跟着走”。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红军能坚持无穷尽的“跟着走”?是信仰的力量,是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的信仰,是红军连长“往打胜仗的方向走”的信仰,是全体军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信仰。纵观古今中外,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周恩来,从“I have a dream”的马丁路德金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当代国家主席,信仰在历史时间的坐标上从未缺席,永远指向逐梦圆梦的方向。
心有信仰,才能成竹在胸,勇于任事。曾引用《吕氏春秋》之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志”来解读理想信念。奋进之路上必然充满荆棘坎坷,没有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撑难以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焦裕禄兰考治沙、杨善洲荒山播绿、黄大发绝壁开路、南仁东觅求“天眼”,圆“九天揽月”之梦的嫦娥、神舟团队,践“五洋捉鳖”之行的鱼鹰、蛟龙团队,正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有力举证。新时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心有信仰,才能有理有据,长存正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何来 来自不断学习中的探索和自省,更来自信仰一以贯之的追求。丧失了信仰,就等于放弃了指路的明灯,看不清利益下的陷阱,不知道哪些路是走不得的,哪些东西是碰不得的,所以即使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依然有人重蹈覆辙。在追思焦裕禄中有感而发“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唯有坚定信仰,才能心无旁骛,正气长存。
信仰就像晨星,可能我们不能触摸到它,但它就如海上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照亮前行的路。唯有坚定信仰,才能心无旁骛、气质自华,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题。
试题两则材料都提到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信仰”,这也是写作的中心词。材料一是习总书记对人民尤其是共产党人提出的要求,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心中信仰。这句话从“人民”到“民族”进而“国家”,层层推进,指明了信仰对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材料二则直接表明了观点“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并指出信仰是人作为社会人必备的品质;接着阐释了信仰的内容,对“一切事一切时刻”,这里的事并非都是美好的,但相信是一种执着的信念,相信“生活作为整体永远继续”,即生活哪怕遇到坎坷、磨难,依然要继续负重前行;“最近的东西”可以理解为当下,“最远的东西”则是未来。综合而言,“信仰”就是对生活的信念,对现实与未来(也包括过去)的一种信念,心中有一种不可撼动的圭臬,一种无法摧毁的信念,指引着人们笃定前行,走好每一步路。这里的信仰不是某种虚无的宗教信奉,而是对世界,对生活的一种信念,是摈弃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的一种务实而理性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笃信,对过去、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尽管会有烦恼,有悲伤,依然怀着一种执着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态度,相信人间值得,人生值得,梦想值得。这信仰是方志敏在狱中对可爱的中国的畅想,是张桂梅为改变女孩命运而四方奔走的那颗炽烈的心,是玄奘西行求法的一腔孤勇,是孟晚舟心中的中国红。
在具体写作时,要尽可能从怎样坚守信仰,以及信仰的价值等方面确立观点。行文中可以采用并列式论述,说明信仰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心有信仰,才能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心有信仰,才能成竹在胸”“心有信仰,才能有理有据,长存正气”等。此后,则应结合当下生活,回答引导语提出的这一问题,比如对当下的我们来说,要存在对“真相”的信仰,而不是成为乌合之众,人云亦云。或者从宏观角度出发,说明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而如今新时代,党的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此时的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努力。
立意:
1.以信仰之笔,写时代华章。
2.给信仰上色,为心灵赋能。
3.赓续传统,把握当下,携信仰砥砺前行。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第1页,共2页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郑健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至境是指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不同的文学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至境追求。一般而言,浪漫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境的营构,象征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象的呈现,而现实主义的作品则追求典型的创造。人类通过这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的追求,实现人类自身心理功能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文学典型形象的创造,使人类的“知”(认识)的心理功能在文学上放出异彩。没有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能不通过典型形象的创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笛福的鲁滨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罗贯中的刘备、孔明、张飞,施耐庵的宋江、李逵、鲁智深、林冲,曹雪芹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鲁迅的阿Q,这些人物的名字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共名”而家喻户晓,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现实主义若是不能创造程度不同的典型人物也就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了。
那么,什么是典型呢?过去有许多讨论。
有的说,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的说,典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别林斯基认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没有揭示出典型的特征。因为用哲学术语来解说典型,总是把问题大而化之,我们可以说不但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实际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所以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至于别林斯基的说法则是一种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定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说法,都建立在“综合”论、“拼凑”论的基础上,就是说、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和拼凑。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最失败的事情是把典型写成类型。典型正如黑格尔说的独特的“这一个”,它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但又的确有普遍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
几年前,我提出一种典型论。我认为典型是具有特征的能够激发人们的美感的人物形象。在这个学说中,“特征”是一个关键词,按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的说法,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他的理论得到了黑格尔的激赏和发挥,并提出了“特征化”原则。别林斯基谈过特征的美学功能。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也特别看重“特征”这个概念,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对此也有论述。按我的综合和理解,就其外延说,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就内涵而言,特征也是一种“悖论”:它的外在形象是极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但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所以,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和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汇合。作家如果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特征(不必考虑在数量上的多少),将其扩大、提升、深化、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特征化”(不是综合、拼凑),那么就可能创造出“共名”的、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典型人物来。典型人物的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个典型人物创造成功,那么你的现实主义也就达到了极致。
(摘编自童庆炳《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艺术至境追求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
B.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C.用哲学术语来解说典型,概念显得宽泛化,无法解释清楚实质。
D.类型论与典型论有相似性,但典型论比类型论更成熟,更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是为了阐述典型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B.文章为了阐释典型论的概念,运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分析了以往对典型的定义存在的不足。
C.文章将类型论与典型论进行比较,是为了阐述把典型写成类型是失败的,论述深刻透彻。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典型论中的关键词“特征”的概念,并阐述了“特征”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别林斯基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解说典型,所以不能带给我们确定的说明。
B.典型论中的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具有普遍性。
C.希尔特认为特征是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这一理论得到黑格尔的认同。
D.作家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特征来写作,就能创造出“共名”的典型人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盯着手机、平板或者电脑屏幕时间久了,您会感觉双眼酸胀不适吗?眼睛会出现发红、干痒、灼热或者异物感吗?盯着电子屏幕,看着看着会出现虚影吗?视力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吗?手指或腕关节有僵硬、酸痛感吗?颈部或者腰背部也会出现酸痛吗?更严重会头晕头痛、情绪烦躁、失眠吗?如果您有3条以上症状,您可能已经患上“视频终端综合征”了!
视频终端综合征(visual display terminal syndrome,VDTS)指长时间超负荷在这些视频终端前注视和操作而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包括眼部症状(视疲劳、干眼症、视力波动或下降、眼部胀痛、眼眶痛等)、肩颈腕综合征(麻木、感觉异常及震颤,有压痛以及酸痛不适)、神经衰弱综合征(头痛、头晕、额头压迫感、失眠、记忆力减退),甚至对全身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等。目前的研究显示:如果长时间使用电子屏,每天超过6小时,有大约70%的人会出现视频终端综合征,其中,眼部症状出现的概率最高(占72.1%),然后依次是59.3%的人出现颈肩部症状、30%出现背部症状和13.9%出现手臂症状。
为什么会引起视频终端综合征?长时间、近距离专注看屏幕时,眼球调节和集合运动会增加,睫状肌的调节功能会下降甚至痉挛,从而出现眼疲劳症状。也容易出现眼睑瞬目(即眨眼)异常,包括瞬目不全、瞬目减少等,导致泪液过度蒸发,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影响泪膜质量,从而产生干眼症状。如果周围光照不足或过强、屏幕眩光或频闪刺激、屏幕分辨率过低、显示字体太小等,都会加重眼疲劳。如果自身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双眼视觉异常、眼调节功能障碍、眼表异常等情况,就更容易出现视频终端综合征。使用电脑或手机等设备时,若屏幕摆放位置不当或长期保持错误的使用姿势,都会导致肌肉紧张和酸痛。
面对不得不看的屏幕,怎样预防“视频终端综合征”?除了控制使用时间、调整屏幕位置和亮度、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外,还可配戴防护眼镜,以减少荧屏对眼睛的刺激,也可用热毛巾敷眼,结合眼部按摩,缓解眼部不适症状。生活中,可酌情多食用一些胡萝卜、柑桔、动物肝脏、西红柿、红枣、白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减少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消耗,有益于保护视力。
(摘编自《手机刷屏多,当心“视频终端综合征”》,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公众号)
材料二:
随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发展,视频终端综合征有低龄化的趋势,很多孩子从幼儿时就开始接触电视、手机、平板之类的电子产品,这些产品甚至成了早教工具。那么幼儿接触电子产品应从几岁开始,有什么注意事项?记者就此专访了省立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吕天斌。
吕医生说,过早、过多地使用电子视频产品会影响视觉听觉的发育。孩子玩手机玩得溜,不一定就代表他们的动手能力强。例如,搭积木是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活动,但手指尖在手机屏幕上的滑动却是二维的,会阻碍动手能力的发展。
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吕医生建议家长要遵循“3、6、9、12”规则,即:3岁前孩子不能使用电子产品;6岁前孩子不能使用电子游戏机;9岁前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2岁前尽量不让孩子单独浏览网页。
幼儿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还需注意:控制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每天不要超过20分钟,尽量选择大屏幕,而且画质要清晰稳定,应保持人机三米以上距离(或保持电视画面对角线5倍以上距离);如果孩子视力出现问题,应定期来正规眼科医院检查视力及眼部健康。
(摘编自大河网《暑假来临,“刷屏”有度,远离“视频终端综合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每天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超过6小时,多数人有可能出现视频终端综合征,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影响全身的健康状况。
B.电脑或手机的屏幕出现眩光或频闪刺激,或者分辨率过低,容易加重使用者的眼疲劳,选用大屏幕就不会出现眼疲劳症状。
C.使用电脑时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配戴防护眼镜,平时多食用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就可以缓解眼部不适症状。
D.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视频产品,对孩子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会影响其视觉听觉的发育,甚至会阻碍其动手能力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采用第二人称,列举多个问题,这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便于大家认识“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危害性。
B.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作诠释、列数据等方法,对视频终端综合征进行了介绍,这让说明准确具体,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C.材料二是记者专访眼科医生后整理而成,主要陈述了医生的观点,这增强了文章的专业性,也体现了记者的客观态度。
D.材料二中引用吕医生所建议的“3、6、9、12”规则,有利于家长规范孩子使用电子视频产品,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
6.以上两则材料都对“视频终端综合征”进行了介绍,因写作目的不同而侧重点有所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赶水
魏佳敏
走在云梯岭纵横交错的沟渠上,常会碰见一个人。他头戴斗笠,肩扛锄头,腰挎柴刀,走走停停,不时勾下身子,伸出锄头,往水里拨拉几下,不时又抽出柴刀,挥手朝沟渠两旁的草木树枝劈砍一番。
这个人,就是赶水人世根叔。
世根叔生肖属龙,今年刚好七十。他身板硬朗,声若洪钟,脸如刀削,棱角分明。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十五湾人集体推选赶水人。按老规矩,各生产队先挑出一人作为候选人,共推选出七人,世根叔是其中之一。七人来到晒谷场中央,排成一行,背靠一长凳,凳上摆有七只饭碗。全寨男女老少人人手持一粒稻谷,依次从七人背后经过,将手中稻谷放进自己认定的人背后的碗中。最后碗里稻谷粒数最多者为胜。那次选中的便是世根叔。人们之所以选中他,是看中他为人公道正派、做事勤快,生肖又是属龙,命相硬。还是按老规矩,每户人家每年支付给他60斤稻谷,算是工资。
所谓赶水,就是将从源头引下的山水,沿着沟渠引到各家各户的田里。沟渠粗细不一,有长有短,短的两三里,长的十几里。两三天就要巡视一次。“种田靠水,出门靠嘴。”面对密如蛛网的条条沟渠,要做到田田有水、户户满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是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世根叔就得起床动身,沿着每条沟渠一路巡视,为防草木杂物堵塞,一路还要不断清理,确保水能流到最低处的田块。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每天行程至少有二三十里,一年到头,风雨无阻,常常忙到天黑才回家。
赶水二十多年,世根叔熟悉云梯岭上的每条沟渠,知道每条沟渠的粗细、路径,连通着哪些田块。还知道哪些田块需要灌水,哪些田块需要排水。他深知赶水人最重要的就是讲良心,不能因亲疏差别就分水不公。这可不是一碗水端平的事,而是关系到成百上千丘田块用水的大事。世根叔不善言辞,平时沉默惯了,不管谁和他搭话,他都只是嗯的一声,以示回应。但若谁想请他多分点水到自家田里,他总会严肃地回答道:“你莫管,我心里有杆秤的。”别人听了这话,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世根叔似乎天生就是赶水的命,对水有着一种近乎神性的亲近。云梯岭山顶树林里的洗月潭,圆如满月,水色清澄,正是水的总源头。从潭中涌出两脉水,形成米溪,糯溪两脉山泉,如同挂在山崖上的两条小白龙,一年四季长流不断。两溪之水首先流入寨子,七拐八弯,经由数条至家家户户,以供人们生活所需。然后,泉水才流入寨前约一亩见方的塘中。塘中莲叶田田,鱼虾群群。水在塘中打个转,这才流入条条沟渠。像血管似的条条沟渠再把水送入每丘田块。当然,所有的水流最终都会流入山谷的云母溪中,直至流入大江大河,百川归海。世根叔常说,水也是一种生灵,别只认为它只知道往低处流,不知往高处攀,其实水化成无形之气后,就会升上天,在天上变成云,化成雨,落下来,如生命轮回一样,又成了有形的水。源于对水的这份虔诚之心,世根叔每次进入山顶查看水源,必到洗月潭前烧香化纸,祭祀水神,以求得水神的保佑。他说,自己赶了这么多年的水,家里从来没有出过什么意外,正是蒙幸水神保佑。
依了习俗,寨子里谁家生了孩子,满百日那天,世根叔定会去沟渠里捉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送来,让主人煮成鱼汤,给孩子喝一匙开荤,祝福孩子日后像鱼儿那样清洁活泼,跳出龙门成龙成凤。寨子里某人去世,也定会请世根叔去洗月潭为亡人取水沐身,俗称“买水”。世根叔会一边手持瓜箪往一陶瓮舀水,一边嘴里轻声诵念:“箪箪清水舀入瓮,日精月华洗亡魂。人生原本露一颗,九曲云水尽归依。今日圣水洗亡身,洗去烦恼与疲惫。生生死死一轮回,干干净净登天庭。”世根叔身怀一副菩萨心肠,每每念着念着,定会流下悲伤的泪水。
好人终有好报。十几年前,世根叔在看水途中,救下被毒蛇咬伤的邻寨姑娘,这姑娘后来便嫁给了他儿子,还生下一儿一女,让他开心得像是天天吃了蜜糖。世根叔没有啥爱好,平日就是喜欢喝两杯米酒。因分水公道,受人尊敬,谁家来客,或遇喜事,都定会他请去喝上几盅。
赶水二十多年,苦累得腿肚上青筋暴凸,如同爬满了条条蚯蚓,腰也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可世根叔每每两杯酒下肚,就会把一切辛苦和忧愁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心里全是满满的欣慰和快乐。只见他醉眼迷离间,端起酒盅,吆喝一声:“值了!干……”
(节选自《鸭绿江文学》)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展现二十多年前全寨男女老少公推赶水人的场面,主要是为了突出世根叔为人公道正派、做事勤快。
B.作者引用俗语“种田靠水,出门靠嘴”,生动地说明了“水”对农家种田的重要性,从而体现了赶水人的艰辛和肩上担子之重。
C.作者通过叙写世根叔到洗月潭前烧香化纸祭祀水神和去洗月潭为亡人“买水”沐身,委婉含蓄地批评了主人公的迷信和愚昧。
D.第六自然段通过对洗月潭、泉水和荷塘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云梯岭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烘托出了主人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8.本文作者是怎样塑造世根叔这个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本文语言颇有亮色,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在语言上的个性亮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悯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苟”意思相同。
C.乌,文中作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思不同。
D.论,理论、主张,与《苏武传》中“会论虞常”的“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雁》首联借写孤雁不饮不啄,鸣声中透出对同伴的思念,寄寓了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B.《孤雁》颔联“一片”“万重”形成对比,极言孤雁之孤。“谁怜”二字委婉抒情,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
C.《早雁》中“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层次分明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D.《早雁》中“孤影过”绘影,“数声来”写声,与上联“惊飞四散”相照应,表现了雁的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15.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大雁,但尾联运用的手法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 。”
(2)汪国真曾言“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
(3)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剑”这个意象不得不提。中国文人的剑气流淌在古诗词中,从诗仙李白的仗剑江湖到王昌龄的边塞烽烟,古代文人一路霸气不止,剑啸长虹。“剑”象征意义很多,带“剑”的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三月,有机会随同文化部的几位领导同志以及茅以升先生重访阔别三十年的赵州桥,还到同样阔别三十年的正定去转了一圈。地方,是旧地重游;两地的文物建筑,却真有点像旧雨重逢了。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 ① ;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 ② 的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但在这三十年的后半——更准确地说,在这三十年的后十年,也和祖国的大地和人民一道,翻了身,获得了新的“生命”。其中有许多已经更加健康、壮实,而且也显得“年轻”了。它们都将 ③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最辉煌的典范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号啕大哭起来。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19.“三十年”一词多次出现在材料中,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三处加点的“三十年”的不同含义。(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一到冰雪季节,很多人就想去滑雪场一展身手,但美丽雪景也可能成为眼睛“杀手”,让人患上“雪盲症”。
雪盲症又称“雪光性眼炎”,是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眼病。虽然“雪盲症”的名字会让人感觉这种眼病 A ,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强光环境都有可能引发雪盲症,如日光下宽阔的大海、广袤的沙漠。①在这些环境中,②海面、沙面均会反射紫外线。③相较而言,④紫外线对雪地的反射率最高,⑤直视雪地就如同直视太阳。⑥紫外线在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⑦眼角膜和结膜的细胞会全损、坏死、脱落,⑧从而让人视物模糊乃至失明。
防病甚于治病。雪盲症的预防很简单——只需要戴上一副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就能有效地降低患病的机率。如果不小心患上雪盲症,就应该立即避开强光,减少用眼,适当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 B ,再次接触强光时应更加注意,因为多次患雪盲症会对人眼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甚至会永久失明。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
材料二: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卡夫卡
你对以上材料有何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