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1. C “行酒令是最重要的方式”错误,原文“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选项中“最重要的方式”偷换概念。
2. B “总分”的结构形式错误,材料一是总分总结构。
3. D “自由意识”是指“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是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D.体现的是在残酷的战场上面对征战的悲壮。
4. B (A项“此时类人猿的进化也达到了这样的高峰”于文无据。C项“智力比章鱼、苍鹭低”判断无据。D项,“主要利用外部条件”“方法单一”不符合文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也不正确。)
5. D (根据原文,弗拉基米尔·迪内兹说:“通常人们提到‘智力’一词时,指的是‘能像我一样思考’。”这是一种非常自我中心的智慧观。前面是引用迪内兹的话,后面是作者的观点。)
6.(1)严谨性:用词严谨准确,例如“大约”、“不一定”等词语,界定了范围,用语严谨。(2分)
(2)可读性 ①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深虎虾比作不像能参加动物智力奥运会的选手,形象生动写出了深虎虾在人们眼中智力低下的特点;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例如“鱼儿想,鱼鳍比手指好用”,“恐龙是社交达人”等拟人化表达,让文章富有趣味。
③用通俗的语言介绍YouTube网站和其他生物学家所做的实验,让读者了解生物所具有的特性。
(趣味性任意2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得分。)
7.C【解析】C项,结尾的感叹,作者不仅送上了对于读者的祝福,同时提醒人们思考为什么要帮助闲置的豪居“呼救”。
8.①家有家的语言,家具里含着一个家族的历史和只有家人知道的纪念;②家有它独属的气息和召唤,可以与外面的世界暂时隔离开来,令你对它产生由衷的信任和感激;③家其实不限于空间,家更是一种时光,一种油然的心绪。它可以容纳你的躯体,放纵你的心情(陪伴你的欢乐、收容你的痛苦)。
9.①反问,加强语气,把作者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肯定了精神的力量,表达了家的朴拙温馨不应湮没于竞争之下。②既肯定了城市化发展,又指出了城市文明离不开“家”的润泽。
10.CEF
“首”作主语,“尊高”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谓语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
“君”作“明哲”的主语,主语前断句,“必资手足以成体”与“必藉股肱以致治”句式一致,单独成句,所以E、F处断句。
11.C. “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错误。“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而“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C项混淆概念。
12.D 。解析: “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错误。根据第三段“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可知,是晋文公认为是李离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李离的罪责,但李离不愿把罪责推诿于下级。D项曲解文意。
13(1)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立忠未有明著”,不够忠心耿耿;“亦”,也;“过”,过于;“薄”,苛求。)
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
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书说:“为臣听说国君就像是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像是一个人的四肢,只有同心协力地配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脑袋虽然高贵重要,但必须有四肢的配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国君虽然英明,但必须依靠大臣的辅佐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朝廷任命大臣,都是想让他们竭尽全力。而大臣却有所避讳不敢讲话,这就叫未尽全力。臣子虽然有时会犯过错,可是国君如此对待也不算得当!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太宗十分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译文:
材料二: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责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14.A 结合注释,该首宋词以“梦”入题,皆为想象。
15.一个“添”字,具有双重含义:①一场春雨滋润了万物,促使含苞的山花绽开,于是花儿多了起来。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花烂漫,使画面具有动感,平添真实;②春雨来得及时,山花开得迅速,词人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感受到雨露的滋润、春天的美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6.(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3)金樽清酒斗十千 一尊还酹江月
17 ①连用“这样”,强调现场感;②运用短句,强调了草原的开阔无垠苍翠;③“一个劲儿地绿”运用比拟手法,突显“绿”的磅礴恣肆;④“只是”与下文“却是”形成呼应对比,引出天的变化多端。(写出任意两点即得分)
18 B。原文与B项中的“就是”都表假设。A中的“就是”表示确认;C中的“就是”在句末表达肯定坚决的语气。D项的“就是”表示轻微转折
19 ①“笔”即指“一笔浓墨”,表达简洁形象;②借用成语,语言灵动,富有新鲜感。(一点1分,两点3分)
20 ①并不会因负荷过大而“过载”;②人就会感到困倦;③进行脑力劳动时饭量与平时差不多
人脑的工作原理是产生和传递电信号,而不像肌肉那样通过消耗大量ATP来做功,(因此/所以)和肌肉相比,人脑是典型的“低耗能”器官。
22.立意:
在过去中汲取向前的力量
不念过往,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亦有经验,亦有教训。
例文:
鉴古思今创未来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不是在我们的背后。”马克·吐温的话掷地有声,发人深思。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以及对现状的改进和发展的重要性。然而,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的青年人也应牢记:鉴察过去,思考当下,方能创造美好未来。
铭记过去教训,迎接当下挑战。犹记得,满清统治者苟且偷安,盲目自大,拒绝变革,最终丧权辱国;犹记得,资产阶级软弱无能,让广大百姓依旧在生命线上挣扎,饱受煎熬……有历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回望历史种种教训,无不给我们以警惕和告诫。迎接当下挑战,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历史教训,汲取历史经验,审慎观之,辩证思之,大胆行之,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铭记过去精神,照亮时代新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精神的光芒贯穿时空,照耀当今。“不愿看到老百姓挨饿”,埋首田野数十年如一日的袁隆平,与“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的神农共谱奉献之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写下铮铮誓言的扶贫干部黄文秀用生命诠释了鲁迅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的脊梁”;港珠澳大桥跨洋过海,南水北调奔流不息,大兴机场展翅翱翔,背后那一位位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技术工匠们又何尝不是现代的大禹?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书写了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这精神荣光已早已注入我辈青年的血液,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直前。
用心鉴古思今,共创美好未来。在过去的轮回中,我们的“今日”也势必成为后辈们的“昨日”。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生逢盛世,不负盛世,在百年未有之变局里,应该汲取历史教训,发扬历史精神。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鉴古思今的作用,在各自领域里把握当下,勇担大任,敢做大事,能立大功,把实现中国梦的重担抗在自己肩上,为后来者踏出坦途,为国家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过去让人回味,现在使人深思,未来令人神往。唯有鉴古思今,连接过去与未来,让穿越时空、烛照当下、前瞻未来的智慧之光,照亮非凡征程,在未来书写属于中国的辉煌新篇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
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 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
C. 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行酒令是中国古代文化人用以调和饮酒气氛的最重要的方式,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 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且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分别从酒文化中的自由意思、超越意识和娱乐意识三方面对酒文化的精神核心展开了论述。
C.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表明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
D.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 )
A.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B.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D.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类对鱼的一个偏见是认为它们“原始”。这一观点假定,在一些水生动物登上陆地后,留在水里的动物就停止了演化。
今天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几乎一半的鱼都属于鲈形总目,它们在5000万年前经历了一次狂欢式的物种进化,并在约1500万年前达到物种多样性的高峰。当时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正在进化。因此,大约一半的鱼都没有人类“原始”。但早期鱼类的后代拥有更长的进化时间,这样一来,鱼类可以说是所有脊椎动物当中进化最为成熟的了。让人惊讶的是,鱼类在它们的遗传机制下甚至能长出手指,这足以证明鱼类与现代哺乳动物的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它们可能想,游动时鱼鳍可要比手指好用多了。所以在鱼身上,鱼鳍代替了手指。
古老的生物体并不一定意味着简单,进化也并非不懈地趋于更复杂或体形更大。大型恐龙的体形远大于现代的爬行动物,而且最新证据表明,这些恐龙也是“社交达人”,它们有亲代抚育行为,其沟通模式至少和现代爬行动物一样复杂。同样地,在几百万、几千万年前,在哺乳动物多样性大繁荣的时期,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也未能免于灭绝。真正意义上属于哺乳动物的时代就此结束。虽然我们习惯于将过去的6500万年视为哺乳动物的时代,但硬骨鱼也在同一时期不断繁衍发展,甚至发展速度更快。
正如进化并不总是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一样,它也不是趋于完美的过程。虽然是适者生存,但认为动物能够完美适应环境的想法也是一种谬论,因为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除去气候类型,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变化这些不稳定因素外,大自然本身也会走一些弯路。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妥协,人类身上就有很多例子,包括我们的阑尾、智齿,以及视神经穿过视网膜造成的盲点。对于鱼类来说,呼吸时鳃盖必须一张一合,但这样也会产生向前的推力。如果鱼类想要保持静止——就像大部分鱼在休息时做的那样——它就必须找到能够抵消鱼鳃推力的另一种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鱼在静止时,胸鳍依旧没有停止摆动。
(摘编自乔纳森·巴尔科姆《被误解的鱼》)
材料二:
鱼类的心智能力如何呢?鱼类真的会思考吗?
深虾虎鱼有着突出的眼睛,两颊微微鼓起,嘴往外噘着,尾巴浑圆,7厘米长的鱼雷形身体上布满了灰褐色污点状的花斑,这种模样看上去完全不像是能参加动物智力奥运会的选手。但从各个角度来看,它们的大脑都出乎意料地发达。小小的深虾虎鱼能趁满潮时一边游泳一边记住潮间带低洼地势的分布,而这些地方在退潮后就会形成水洼。它们能在这里找到不少美味的食物,但章鱼、苍鹭之类的捕食者也可能来海滩觅食,这时,它们能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跳到旁边的水洼里。用大脑绘制地图的能力让深虾虎鱼能够在水洼之间精准地跳来跳去,这是生存需求练就高超智力的经典例证。生物学家弗拉基米尔·迪内兹说:“通常人们提到‘智力’一词时,指的是‘能像我一样思考’。”这是一种非常自我中心的智慧观。我猜,要是深虾虎鱼给智力下个定义,它一定会把能在脑子里绘制并记忆地图囊括其中。但鱼们传奇般的“3秒记忆”一说至今仍存在于大众文化中。
记忆和学习的关系错综复杂,因为要记住一件事,必须首先了解它。你能在YouTube网站上看到用响片训练金鱼穿过圆圈、把小球推进微型球门的视频。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或联想式学习获得的技能。你可以在金鱼做目标行为的同时给它一个刺激,比如一道闪光,紧接着给它食物奖赏。这样鱼类很快就能学会将穿过圆圈和闪光奖赏联系在一起。最终,它们也能在闪光单独出现时穿过圆圈,哪怕没有食物,也会满怀希望地执行任务。
在针对软骨鱼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中,生物学家把难以获得的食物放到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淡水鱼卡氏江面前。在野外环境中,这些卡氏江以泥沙中的蛤蚌、蠕虫等小动物为食,需要把它们从沙子里挖出来吸进嘴里。在训练阶段,5只年幼的卡氏江很快就明白了一截20厘米长的塑料管里有一块食物,并且学会了利用水形成吸力使食物块朝自己移动,并最终成功吃下食物。两条雌性卡氏江像波浪一样挥动鱼鳍使管内形成水流,从而让食物朝自己移动。三条雄性卡氏江有时候用这种方法,但更多时候会把自己的碟状身体当成吸盘,或者把吸水和挥动鱼鳍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摘编自乔纳森·巴尔科姆《智力》)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约1500万年前,地球的鱼类达到物种多样性的高峰,此时类人猿的进化也达到了这样的高峰。
B.生物的进化并不总是趋于完美,这一过程也会有妥协,人类身上仍保留着阑尾和智齿就体现了这一点。
C.深虾虎鱼能记住低洼地势的分布,并能精准跳跃,躲避危险,但事实上它们的智力比章鱼、苍鹭低。
D.卡氏江主要利用外部条件吃到塑料管中的食物,且使用方法单一,这说明它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作者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古老的生物不一定简单,进化也并非不懈地趋于复杂或体形更大。
B.材料一中,那些认为动物能够在进化过程中完美适应环境的想法,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谬论。
C.材料二第二段解说深虎虾鱼的智力,其语言通俗易懂,描绘生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D.“智力”通常指的是人类的思考能力,迪内兹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自我中心的狄隘的智慧观。
6.这篇科普文如何表现了严谨性和可读性的特征?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加以概括说明(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家者说
史铁生
宇宙无边,地球广阔,且时有风雨袭来,或烈日曝晒,故不得不寻一有限之地,立以四壁,覆以顶盖,日落避于其中,日出游乎其外,这就是家吗?也可能是旅馆。备好丰足的衣食,装上成套的电器,窗外四季更迭,室内全无寒暑,排布开精美的家具,点缀些字画、古董,或再有高朋满座,窗外月黑风高,室内其乐融融,这就是家了吗?仍可能是饭店。
把家打扮成饭店、旅馆,像似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一个必经阶段,艳羡的眼睛已经睁开,审美的心尚无归处。陈村曾打电话给我说:你要装修吗?记住方便自己,勿只为偶尔一来的客人说好。又听人讲起一对富裕了的夫妻,满打满算两口人,却偏要买下二百多平米的豪居,初时客人不断,来道喜,来恭维,时间一久谁还老来呢?于是一到周末两口子就发慌,唯恐豪居闲置,便东一个电话西一个电话地求人来:“来吧来吧,一切都预备好了!”岂不是饭店吗?且有一男一女两位侍者。
谁会在家门前挂一排霓虹灯呢?家有家的语言,比如一张老床,默默然说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比如所有的家具都不配套,形色不一,风格各异,便会让你回忆起历历如新的诸多往事。比如一个谈不上多么美妙的小器物,别人不理会,只你和你的家人知道它所负含的纪念,视其为不可亵玩的圣物。这类东西是模仿不来的,一模仿就又是饭店。家是模仿不来的,一模仿就又是“宾至如归”。家,一俟你走向它,便会听见它的召唤;一俟你走到它近前,便会闻辨出它的气息;你一推开家门,心里便会有一个声音:“噢,家!”“噢,久违了。”家说:“喂,你还好吗?”你就甩掉鞋帽,甩掉衣裳,甩掉你在外面的世界里不得不钻入其中的那一套行头,露出原形(不单指身体)——这也是一种语言,是你对家的报答,是对它由衷的信任和感激。
即便这家只你一人,你也不能总在街上乱走。即便你用不着起火落灶,你总也得有一处安魂入梦的地方。家其实不限于空间,家更是一种时光,一种油然的心绪。此时与此心,可以清理你的秘密,不拘一格地思想,想入非非,正如你可以随意躺倒,肆意欢叫,不必再让微笑堆痛你的脸。你可以独享你的心情,独享你的智慧和想象,因而家又忽然地可以穿透四壁,山高水长,无边无际地铺展。
单有精美的家具堆在身边,你担不担心这儿可能是家具店?单有价值连城的古董摆在四周,你怀不怀疑这儿可能是博物馆?家,正是要消除你的这类恐惧。家徒四壁也依然是容纳你的躯体又放纵你的心情的地方,是陪伴你的欢乐又收容你的痛苦的地方。设若只你一人有些孤独,你不妨扭亮台灯,翻开书,踏踏实实地听一回先哲的教诲,那一刻便全是回家的感觉。也不妨铺开纸,随心所欲,给一位心仪已久的人写封信,于是乎那一条邮路上便都是家的消息。这其实就是写作了。写作就是写给心仪已久的人呀,尽管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位于空间的何处。
竞争是件好事,否则人间不免寂寞。但为什么一定要比着豪华呢?不可以比着简朴吗?享受更是无可非议,但是,人终于能够享受的只有心情和智慧,借助倾诉与倾听。所以,就祝愿所有的家都至少有两个人,相亲相爱的两个人。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地为那闲置的豪居呼救,冤哪!
2001年12月27日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连续使用三个“甩掉”,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急于摆脱“外面世界的那一套行头”,想要纾解压力,放松身心。
B.文中既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建筑家的环境,还综合运用了侧面描写、烘托等多种手法。
C.结尾的感叹,作者送上了对于读者的祝福,更有助于深化文章主题。
D.作者文笔流畅、洒脱,善于在优雅温馨的艺术中让读者体味人生哲理。
8.文中说“家是模仿不来的”,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曰:“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 则首虽尊 高 必资 手足 以成 体 君虽明哲 必藉股肱 以致治。夫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太宗深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然A则首虽尊B高C必资D手足E以成F体G君虽明哲H必藉股肱I以致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成为第四个,“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指统一,两者的用法相同。
B.五帝,说法不一,《史记·五帝本纪》指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C.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
D.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认为君臣相疑非臣子一方之过,君主也有责任,相距遥远就容易被谣言所误,而君臣若像尧、舜与稷、契那样,就不会轻易改志变心。
B.魏征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假如唐太宗凭借自己的英明圣哲和现如今的成就,诚恳求贤,君臣同心,那么未来就可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C.叔敖宽政教民,社会和美。孙叔敖执政宽缓,注重教化,使官民和睦同心,社会风俗和谐淳美。
D.李离执法公平,以身作则。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自己有失察之罪,便自刎而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4-15小题。
好事近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春天,秦观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醉时,系写梦境,欲在梦中纾解人生。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词以“雨后出游”为题材,“春路”两句写景兼点时令,采用白描手法写活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B. “飞云”二句传神地描写了天空由阴沉多云转为澄澈蔚蓝,这里既指天色,又是词人心情的流露。
C. “醉卧”二句,写出词人面对这美好的春光不禁狂饮起来,美酒和春色已完全融化在醉得不省人事的词人身上。这是一种醉倒春光、身与物化的人生境界。
D.这首词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假托梦境,描绘春天的生机蓬勃,既抒发了喜悦之情,也写出了词人从此与愁伤了结的豪情。
15.请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添”字的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
(1)《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诗句是:“ ,
。”
(2)《送东阳马生序》中“ , ”两句描述了自己早年很艰难,而心中毫无羡之情感。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或“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
那云也奇怪。它仿佛不在天上,而在地上,应该说,就是在那天和地的交界上。像要往上飘,又像要往下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滴得下水来。忽然间云在空中活动起来,大块大块地往天边滑去,太阳马上就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刷了一笔浓墨。想来那里一定会下大雨,让丰盛的草原畅饮一番。再等一会儿,这一“笔”勾销了,却又在天的另一边,添上了一笔。这看不见的笔挥来挥去,云层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忙个不停。那施云童子、布雾郎君,以及四海的龙王爷,在这一带的任务似乎特别繁忙,我真替他们累得慌呢。
17.请从用词、句式、手法、上下文结构等任意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8.下列句子中的“就是,与文中加点处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时间就是生命,故意空耗别人的时间,实在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B.今日为了父亲,就是杀身,也说不得,何惜其他!
C.你只将这两个人抓来,取供问罪就是了。
D.这所房子下多大的雨,绝对,绝对不漏!就是呀,夏天稍微热一点。
19.文中划波浪线处的“笔”字加了双引号,说说它具有什么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每逢“考试季”,不少学生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担心:每天这么聚精会神,大脑会不会像电器那样因超负荷运转而过载呢?其实,大脑具有自我保护能力,(1)_________________。首先,当脑细胞的代谢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2)_________________,人脑自然而然会通过睡眠缓解这种困倦。其次,大脑中含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经元,它们对信号输入进行选择、对信号输出进行调整,这使得大脑始终处于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再次,人脑的工作原理是传递和产生电信号,而不像肌肉那样通过消耗大量ATP来做功,然而和肌肉相比,人脑是典型的“低耗能”器官。一个人进行体力劳动时饭量会大增,(3)_________________,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脑不会因为思考问题而过度消耗能量,不容易出现“过载”的问题。其实,大脑是“越用越灵”的。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史铁生
③有人说:一个频频回头的人,没有远路可走。
也有人说:一个不回头的人,不仅走不了远路,甚至无路可走。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