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
第25课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21日、北平
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意义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一、立国之始:新国家的成立
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3、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2.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
(1)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社会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仔细观察左图,分析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国内外压力有哪些?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
索执政的规律。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内忧:动乱仍频,尚未全国解放;经济凋敝
外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的包围封锁
(一)政治上:追歼残敌、剿匪肃反(1949--1951)
1.追歼残敌、镇反剿匪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1949年底,解放了闽南、广东大部、广西全境
1950年,解放海南岛
二、固国之本:新政权的巩固——多领域、多举措、强根基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夏,基本歼灭祖国
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
军队和武装土匪
意义:
①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破坏活动,安定了社会秩序,
②保证了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经济领域---1、土地改革(1950—1952)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原因:根本:
直接:
2、开始标志:
3、内容:
4、实质:
5、目的:
6、结果:
7、意义: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生产关系的调整。
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的现状?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材料三 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怎么做?
1、背景: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
市场混乱。
2、目的: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
巩固人民政权
(二)经济领域---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措施:
4、结果:
A.制止投机资本:“银元之战”(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
(经济手段)
B.统一全国财经: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
管理等
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B.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民众发起拒用银元游行
思考:如何理解毛泽东评价“银元之战”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
战役?实质?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经济规律,施展市场、税收、信贷、管理等一系列“组合拳”,所取得的一场经济斗争的胜利,党和政府实现了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作用,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实质:银元之战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5、影响:
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
1950年
6月25日
朝鲜内
战爆发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1950年
6月底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
10月初
1950年10月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战五捷(长津湖战役),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953年
7月27日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板门店签字仪式
目的:保家卫国
(三)军事领域:抗美援朝(1950-1953)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史料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能否存在不再被很多人怀疑……1952年中国政府预算的70%用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结東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思考:抗美援朝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汇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造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③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④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里程碑;
⑤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影响
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长津湖战役中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后同归于尽年仅28岁
上甘岭战役舍身堵枪眼
为不暴露在烈火中牺牲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封锁中国政策。
国内: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三、固国之本:新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三大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
1954.06
1954.04
1955.0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求同存异”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方针 政策 内容 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注意: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②外交成就
A.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年末到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积极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过程
内容
意义
1953年12月,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并倡导
A.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特点: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立倾向较强的欧洲国家
特点: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时间 1954年瑞士日内瓦
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结果 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A.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
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
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C.参加日内瓦会议
注:印度支那联邦指老挝、柬埔寨、越南三国;近代被法国殖民,二战期间又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法国欲恢复对印度支那联邦的统治,但当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于是双方爆发长达八年的印度支那战争(仅作了解)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时间 1955年4月
特点
结果
影响 A.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B.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愿望和要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
护和平)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
求同: 共同的发展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E.外交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D.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材料: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思考:
新中国能够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有利条件有哪些?
国内:经济恢复、独立自主、政权巩固
国外:环境相对稳定、和平外交
四、建国之质:新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成功实践:
(3)意义:
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1)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2)成就:
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一机、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康藏、新藏和青藏公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选择东北的原因:
①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三大改造(1953-1956)的性质和方法 项目 农业和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1954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召开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②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方针:1956年党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原因: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
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3.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一化三改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新中国不仅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