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17年列宁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提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促成这一事件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
C.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
2.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3.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允许私人经营零售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1922—1923年,私营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44%,其中全国零售贸易额中私营占75%。这说明当时苏俄( )
A.社会主义过渡方式进行调整 B.国营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
C.私营商业成为国家经济主体 D.政府对商业干预能力减弱
4.1917年8月底,在立宪民主党的支持下,原沙皇军队的总司令发动反革命政变,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赤卫队对叛军作战并取得胜利,全国各地苏维埃迅速布尔什维克化。在军队中,大部分士兵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材料可用来说明,此时俄国( )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将结束 B.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合法的执政党
C.武装夺取政权的时机趋于成熟 D.争取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共识
5.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在其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有这样的记录:“1931年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年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据此内容可推知( )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粮食进口 B.斯大林经济发展战略模式造成粮食危机
C.口述历史因为受采访者视野可信度有限 D.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出现大片饥荒地区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 )
A.促进了苏联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扭转了苏联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
7.在苏俄(联)某个历史时期,身在国外的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以及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幸灾乐祸地叫嚷:“布尔什维克革命失败了,它们走了回头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他们完蛋了!”国内的“工人反对派”则叫嚷:“布尔什维克现在不相信工人阶级了!”他们所批评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集体农庄 D.工业化模式
8.1922年10月11日,苏俄人民委员会授权国家银行以黄金和外汇担保发行银行券-切尔文。切尔文直接与黄金挂钩,一个切尔文含纯金7.74234克,等于旧俄10个金卢布。切尔文的发行( )
A.冲击了世界货币金本位制度 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C.有利于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 D.意在统一财经保证战争的胜利
9.1920—1922年,在苏俄工作的瞿秋白曾生动地描述道: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这可用来说明( )
A.苏俄对国民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B.苏俄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
C.苏俄经济调整引发物价剧烈变动 D.农业的发展影响市场秩序
10.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的观点,而1921年后,列宁逐渐认为“不必害怕资本主义的某些滋长”“我们的任务就是经商做买卖”。列宁对商业贸易态度的变化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实施 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C.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D.农业集体化迅速推进
11.以下为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的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A.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经济发展 B.斯大林模式未能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C.新经济政策引发苏联严重饥荒 D.苏联已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
12.1921年,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材料反映出苏联( )
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B.实施新经济政策并非权宜之计
C.农民和工人出现了根本利益的分歧 D.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3.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承认:“我们被卷入了一场新形势的战争,新类型的战争。这种形式的战争,简而言之就是盗匪活动。”对这一战争解读正确的是( )
A.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这场战争暴露了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的紧迫性
C.苏联模式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形成
D.余粮收集制是引发“这种战争”的重要原因
14.列宁去世后,苏联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威胁,1927年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整个西方世界借此掀起新一轮反苏浪潮,甚至主张对苏进行“十字军讨伐”。对此,斯大林明确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性变化,只有全力实行高速现代化、工业化,并通过出口更多的粮食换取外汇用以购买工业化所必备的工业设备。”材料说明苏联模式的产生是( )
A.出自斯大林个人主观意识 B.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物
C.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成果
15.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铁路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经过一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这项“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且进行了大力推广。这一活动( )
A.响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号召
B.配合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实施
C.推进了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改革
D.暴露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二、材料分析题
16.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重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二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归纳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在丰富理论基础上被提出的,而是作为应急性政策被迫实施。其执行之初便被认为是一种“退却”。该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使得贫雇农与富农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指出绝对不能指望农民可以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发展较慢是 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重要诱因,其出路“在于农业方面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在暂时的国际和平随时可能转为危机的压力下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苏联为寻求原始积累的来源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以苏联模式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牛舒婷《苏俄新经济政策结束原因再思考》
材料二 苏联模式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与 1922年相比,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并使苏联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至20世纪70年代,当世界科技在飞速发展时,苏联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却受到压制,并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停滞。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的经济特点并对苏联模式予以简要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开始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农机械和农业技术…到80年代初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产、科学家规划,各界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亲自起草《土地法令草案》,并领导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该法令文本中还附有一份以242份地方农民委托书为基础而拟定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该委托书提出,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土地应当平均使用”。
——摘编自俞良早《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材料二 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通过了加快农业集体化的决议,确定了农民自愿参加集体化的原则。1937年年底,93%的农户已经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化的耕地面积达99.1%。随着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等先后投产,到1937年,36万6千多台拖拉机被农民们迎入集体农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谷物收割与播种的43%和56%、秋耕的71%、翻种的83%均是以机械化完成的。1928-1937年,苏联商品粮占粮食总产量比例成倍增加。然而,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左”倾冒进倾向和消灭富农运动,侵害了农民的利益。
——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历史》(纪录片文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土地法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17年的俄国。根据材料“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及所学可知,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号召,但当时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B项正确;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除C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3-1924年(苏联)。根据及所学材料可知,1923-1924年苏联社会经济成分中小商品经济占比最大,其次是社会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修改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B项正确;这个时期是利用市场作用来恢复经济,不是走市场经济道路,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余粮收集制度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俄)。根据材料“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允许私人经营零售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1922—1923年,私营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44%,其中全国零售贸易额中私营占7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21年,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这是一种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对经济策略的重大调整。这项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营和市场机制的存在,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放松了对小型企业的国有化要求,允许私人贸易和小规模的私人生产活动,反映了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这一调整,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营商业在市场的地位与效益,无法得出“国营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排除B项;在苏联时期,国营企业才是国家经济主体,排除C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商业干预能力强,没有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赤卫队对叛军作战并取得胜利,全国各地苏维埃迅速布尔什维克化。在军队中,大部分士兵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和所学可知,七月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同时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赤卫队的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空前增强,得到工人和士兵的积极和广泛支持,武装夺取政权的时机趋于成熟,C项正确;七月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结束,排除A项;此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即将暴力革命,布尔什维克党不可能是执政党,排除B项;二月革命后,俄国老百姓的要求集中在“和平、土地和面包”上,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斯大林时代(苏联)。 根据题干中描述的 1931 年和 1932 年收成糟糕但国家采购量却大幅增加,以及出现大规模饥荒地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来为工业积累资金,这种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导致了对农民的过度索取,从而引发粮食危机,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苏联粮食进口的影响,排除A 项;不能仅因这一处口述历史就全盘否定口述历史的可信度,排除C项;此时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 。据题意可知斯大林之所以先后提出“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是为了解决技术干部问题,由此可知,这些口号的提出是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斯大林提出的这一口号是为了适应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促进苏联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排除A项;“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体现了对干部的重视,因此并不能说明有助于激发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排除B项;这些口号是要解决技术干部的问题,和扭转苏联阶级矛盾尖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联)。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革命失败了,它们走了回头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他们完蛋了!”可知,他们批评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主张取消市场关系,实行国家分配,与描述不符,排除A项; 集体农庄是苏联农民为共同经营农业生产而组织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实施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苏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这导致粮食紧张、生活用品奇缺,激化了供求矛盾,使原本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通货膨胀更加严重。面对这种困境,列宁转变了过去的认识,形成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实施货币改革的构想,因此,切尔文的发行有利于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C项正确;切尔文是适用于苏俄国内,不会冲击世界货币金本位制度,排除A项;此时苏俄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此时苏俄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了,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1922年(苏俄)。据本题材料“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概括得出结论是: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使得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对国民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从瞿秋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苏俄的经济危机不是进一步蔓延,而是有所缓和,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市场物价不稳,而不是物价的剧烈变动,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使列宁逐渐认识到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不现实的,开始认识到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说明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导致国家经济衰退,故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自由贸易逐步恢复,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是斯大林时期的事件,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迅速推进发生于斯大林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1932年(苏联)。据题干“193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情况反映出苏联已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D 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排除 A 项;斯大林模式在初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排除 B 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逐渐被取消,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概括得出结论是: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可知,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农民和工人之间利益的分歧,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内战后,余粮收集制的继续沿用引发苏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D项正确;盗匪活动目的不是颠覆新生苏维埃政权,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引发的苏俄内战已经结束,时间不符,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引发的经济政治危机没有暴露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的紧迫性,排除B项;苏联模式形成于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由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恶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就只有全力实行高速现代化、工业化,而启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渠道单一,只有通过出口更多的粮食换取外汇用以购买工业化所必备的工业设备,所以苏联模式在当时建立具有必然性,B项正确;苏联模式在当时社会条件的产物,而非斯大林个人一时的主观想法,排除A项;经过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排除C项;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且与材料表达的意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9年的俄国。根据材料“1919年,星期六义务劳动”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列宁为应对危机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星期六义务劳动”响应了该政策的号召,A项正确;1924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此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改革,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举措: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制农民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或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特点:①国家主导;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牺牲农业和轻工业;
④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⑥单一公有制。
(2)不同:①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②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苏联。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一“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重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可知强制农民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或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可知,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根据材料一“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一“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主导并且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根据材料一“‘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重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实行单一公有制。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与“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根据材料“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与“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17.(1)原因:相关经济理论的薄弱;社会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的逐渐显现;意识形态的影响;斯大林个人的推动;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缺乏配套的政治体制予以保障;历史传统力量的影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需要;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维护苏维埃政权的需要。
(2)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苏联快速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有效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为苏联官僚的腐化埋下了伏笔,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缔的原因根据“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在丰富理论基础上被提出的,而是作为应急性政策被迫实施”得出相关经济理论薄弱;根据“该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使得贫雇农与富农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得出社会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的逐渐显现;根据“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指出绝对不能指望农民可以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发展较慢是 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重要诱因”得出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斯大林个人的推动;根据“在暂时的国际和平随时可能转为危机的压力下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苏联为寻求原始积累的来源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以苏联模式取代了新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苏联具有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但缺乏配套的政治体制予以保障;同时又有历史传统力量的影响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需要;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维护苏维埃政权的需要。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苏联模式的经济特点根据“苏联模式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并使苏联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苏联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却受到压制,并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停滞”可知,苏联模式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快速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有效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但从消极的一面来说,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为苏联官僚的腐化埋下了伏笔,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18.(1)条件:农业现代化起步早;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政府立法支持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农业配套设施完善(多项大型水利工程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较为发达(任答2点)
(2)特点:以公有制实现现代化(或农业集体化);计划性;系统性;形成了广泛、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任答2点)
(3)认识: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借鉴学习他国有效经验; 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投资;重视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完善。(任答2点,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美国)。据材料一“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可知,农业现代化起步早;据材料一“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可知,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政府立法支持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据材料一“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可知,农业配套设施完善(多项大型水利工程支持农业发展);据材料一“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可知,农业科技较为发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现代(苏联)。据材料二“ 1929年,苏联农业开始集体化”可知,以公有制实现现代化(或农业集体化);结合所学从计划性的角度分析;据材料二“ 现代化农业系统”可知,系统性;据材料二“ 到80年代初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产、科学家规划,各界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可知,形成了广泛、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现代(各国)。结合所学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借鉴学习他国有效经验、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投资、重视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完善的角度分析。
19.(1)特点:迅速起草、通过;领导人高度重视;充分反映民众意愿;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影响: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推动了苏俄土地改革;影响了苏俄社会变革。(答出两点即可)
(2)评价:加快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确立)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商品化;促进了国家工业化(为重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集体化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强制手段)农民利益受到一定损害(大部分农民生活并未得到改善)。(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苏俄。特点:根据材料一“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亲自起草《土地法令草案》,并领导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可知,迅速起草、通过并且领导人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一“该法令文本中还附有一份以242份地方农民委托 书为基础而拟定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可知,充分反映民众意愿;根据材料一“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可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影响:根据材料一“该法令文本中还附有一份以242份地方农民委托 书为基础而拟定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可知,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据材料一“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土地应当平均使用’”可知,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推动了苏俄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影响了苏俄社会变革。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苏俄。根据题干可知,评价应对从积极与消极等角度进行说明,从积极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1937年年底93%的农户已经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化的耕地面积达99.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快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确立);根据材料二“随着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 制造厂等先后投产,到1937年,36万6千多台拖拉机被农民们迎入集体农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商品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国家工业化(为重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消极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左’倾冒进倾向和消灭富农运动,侵害了农民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集体化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强制手段)并且农民利益受到一定损害(大部分农民生活并未得到改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