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3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孔子讲学图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官学
私学
先秦——“学在官府”
汉代——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国子监
春秋——孔子创办私学
唐朝——私学进一步发展
宋代——书院制度形成与发展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作用。
夏商西周时期,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三史等。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作用:
①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
②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
③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④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与传承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拓展】宋代书院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①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③科举制的推动;
④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
⑤理学兴盛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希腊 产生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中世纪 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近代以后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能接受大学教育。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完成表格
柏拉图学园遗址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拉斐尔《雅典学院》
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 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学科。阿卡德穆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1088年,它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1988年博洛尼亚大学建校900年之际,在430所欧洲大学校长共同签署的“欧洲大学宪章"中,被正式宣称为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
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
(2)中世纪的欧洲教育教育:
有教会学校,也有一些世俗学校,还有自治城市兴办的大学。
教育以宗教为目的,但保存了古典文化,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意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
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创办于1810年,前身是柏林大学。是一所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二战前德国最高学府和世界学术中心。历史上曾产生5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主张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强调学术自由,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柏林洪堡大学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3)近代大学的发展
③美国: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思考:
(1)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③市民阶层的推动
④宗教势力或王权的支持
⑤古典文化的传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影响
①推动知识的传播;
②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③奠定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④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3.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大学教育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3.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观点:
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3.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留学教育: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材料1: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2: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近代留学教育的作用
①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②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外传与中外文化交流;
⑤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
3.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1977年:恢复高考
1983年: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世界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二
书籍的出现
造纸业发展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简策、帛书---中国早期的书籍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竹简
帛书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书籍就和知识一样,是一种“奢侈品”,一种社会上少数人才拥有的“稀缺资源”。统治者和贵族、官员是书籍的生产者、持有者。
印刷书的诞生
二
技术层面: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文化普及层面:
①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P83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
1895年,康有为等仿效“泰西专业性的学会甚多,会中也有书藏”的做法,成立了强学书藏。“尽购已翻西书,收度会中,以便借读”“择购西文各书,分门别类,以资翻译”“广翻地球各报,散布行省,以新耳目”“精搜中外地图,悬张会堂,以备流(浏)览”。
——摘编自王卫国《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
印刷书的诞生
二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
②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
③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印刷品传播范围有限
④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
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图书馆的成长
三
1.起源: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发展历程:
时间 发展 意义
古代 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中世纪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 私人图书馆兴起 保存文化遗产(古典时期)
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近代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 出现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国外图书馆
图书馆的成长
三
2.发展历程:
国内图书馆
时间 发展
古代 官藏: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重视图书文献保存)
私藏:明清出现一批藏书家和藏书楼。代表:明中期“天一阁”
近代 京师图书馆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各级各类的图书馆逐渐建立
天一阁
图书馆的成长
三
3.作用: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开发
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一)国外博物馆
近现代:
古代:亚历山大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1683年
18世纪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四
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建立
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
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徐家汇博物院
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二)中国博物馆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12:筹备
1926:开馆
1933:倡议
1948:竣工
北京
南京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1925.10.10成立
北京
目的:
珍藏:
地位:
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
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件。
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1959年7月建成,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二)中国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四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目前,文化、城市与博物馆的关系正在开始变得紧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博物馆丰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在线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最辉煌、最闪亮的史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文谨慎和民俗风情……博物馆成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对于增强人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观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多种载体及作用
学校教育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图书馆
在搜集、保存文献典籍和世界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翻译
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留学
传播了异域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推动了社会变革
博物馆
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担任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人口迁徙;
文字(最原始,也是最重要)
互联网
…………
促进文化交流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课堂小结
1.(2022·辽宁·高考真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B
A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