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 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 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10: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当里根在1988年5月访问苏联时,戈尔巴乔夫安排他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优点的演说。站在一座巨大的列宁头像下,美国总统谈起了电脑芯片、摇滚明星、电影和“手无寸铁的真理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苏联学生们则向他报以热烈掌声。这表明( )
A.美苏关系依旧紧张 B.苏联拥抱市场经济
C.美国对苏和平演变 D.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2.1953年,南斯拉夫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解散农业生产合作社,并逐步取消农产品征收制度,实行了农产品自由贸易。1961年,南斯拉夫又通过法律规定,企业由部分进口自由转变为完全进口自由,同时有权在完税后决定企业和个人之间分配的比例。南斯拉夫的这些举措( )
A.彻底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C.有利于增强社会经济的活力 D.导致了东欧剧变的发生
3.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73—1987年的年经济增长率从3.9%下滑到1.9%,到1988年几乎停止不前甚至负增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 B.东欧实现民族解放的进程曲折
C.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任重道远
4.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在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过程中,苏联实行了稳定零售价格的政策。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甚至超过了零售价格水平,出现了倒挂。这一现象( )
A.满足了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B.推动了农业体制改革深化
C.实现了农民生产自主的愿景 D.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5.据统计,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在内部进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内部供应,苏联机器技术产品进口的60%来自经互会国家。该统计反映出( )
A.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经济援助 B.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C.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 D.经互会国家间经济依存度较高
6.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突出强调利润、价格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其作为管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政府( )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7.1978年.苏联个人副业固定生产资金只占全苏联农业固定生产资金的很少部分,但苏联个人副业的产值却占农业总产值的25%。个人副业生产的土豆占全国土豆总产量的61%.蔬菜占29%,肉占29%,奶占29%.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副业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5.2%.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 B.重视工业化建设忽视农业
C.农业集体化措施存在弊端 D.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先后实行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措施( )
A.坚持公有制的单一性 B.借鉴中国改革开放思想
C.将公私企业推向市场 D.冲击了苏联的传统体制
9.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该漫画表明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试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D.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10.1946年,全苏联粮食缺口高达580万吨,工人的粮食供应频频中断,农民人均获得的粮食比1940年少40%,持续增加的征购量、低廉的征购价格降低了农民劳动的回报率,农民从集体劳动中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苏联的粮食危机反映出( )
A.战争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失去优势
C.农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不符 D.农业经济体制的弊端亟待改革
11.如表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经济占美国经济比例。据此可知( )
指标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国民收入总量 约60% 59% 65%以上 67% 67%
工业生产总量 约60% 62% 75%以上 80%以上 80%以上
农业生产总量 75~80% — 85~90% 约85% 约85%
工业劳动生产率 40~50% 45% 约53% 55%以上 65%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 — — 120~25% 20~25% 20~25%
A.苏联粗放型发展致效率低下 B.美国经济稳占世界首位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优势
12.1954—1959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37%,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
A.“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效果 B.种植玉米运动的成功
C.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D.指令性计划成效显著
13.20 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发动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动员人民前往西伯利亚等地区垦荒。垦荒运动使1954-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到了1959年,垦荒区就出现了后继乏力的迹象。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包括( )
①政府对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 ②扩大耕地面积而未改变发展模式
③运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④社会生活需求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1966年2月1日起,苏联在集体农庄推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即由国家担保为庄员预支劳动报酬,年终结算。到1981年,庄员的月平均劳动报酬从1965年的51.3卢布增至120.6卢布。此外,还在集体农庄实行退休金、伤残优抚金和丧失赡养人优抚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可知苏联( )
A.试图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B.探索农业改革出路
C.全盘借鉴西方福利制度 D.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15.从1987年开始,苏联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原定1986~1990年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3.5%~4.0%,而1986~1988年仅增长2.8%,低于改革前的速度。据此推断,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很大程度背离了苏联当时国情 B.造成苏联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后,在苏联推动玉米的扩种工作。1960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800公顷,1962年又扩大到3700公顷,在日光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农民也被迫种植玉米。1959—1962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国内的面包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严重缺粮和缺饲料,导致苏联农场大量屠宰牲畜,结果使得肉、油、蛋及其他产品严重缺乏。到1964年,肉类产品在各地几乎普遍出现长时间脱销。
——摘编自陆南泉《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从1965年起,国家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办法。同时,大范围地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对个体农牧副业发放银行贷款,减少税收,放宽私有牲畜头数,扩大拥有宅旁园地的居民范围,放松农庄市场价格。大量增加农业投资,用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同时,注意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较1961—1965年提高1.9%。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产量居第二位,谷物产量居第三位。但是,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仍然存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出现物资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领导人在任时都领导苏俄(联)进行了农业方面的改革。
问题:
(1)图一领导人在任时在农业方面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2)图二领导人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业关系问题的?为此在农业方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
(3)图三人物改革时,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从以上人物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则有关苏联的笑话,很难让人笑起来。这则笑话叫《领袖乘列车》,说的是“社会主义号”列车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截路轨不翼而飞”,领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赫鲁晓夫气冲斗牛,他用不着去拼接路轨,而是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勃列日涅夫呢?他苦思冥想好一阵也想出了一个“奇招”:“我们大家下车,协力摇晃车厢,只要感觉到列车在前进就可以了。”戈尔巴乔夫路子也很野,他干脆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铺到前面就解决了。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
问题:
(1)“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赫鲁晓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有何深刻含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下令“协力摇晃车厢”的?
(4)戈尔巴乔夫“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说明了什么道理?
(5)读完此故事,概括指出苏联之所以会出现“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为正值、负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图3)。
1886- -2002 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
——摘编自【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等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1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
——摘编自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917—1940年苏美两国经济均出现增长的相似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8年的美国和苏联。根据材料“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优点的演说”“手无寸铁的真理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苏联学生们则向他报以热烈掌声”及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深受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在苏联大肆渲染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采取了一种“超越遏制战略”的方式,以促使苏联国家制度发生变化,体现了和平演变政策的特征,C项正确;美苏关系依旧紧张的说法与题干信息“戈尔巴乔夫安排他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优点的演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拥抱市场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并未取得成效,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南斯拉夫改革策略中,不仅发挥商品货币关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降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增强企业的自主性,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南斯拉夫的社会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失败,排除A项;南斯拉夫改革未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才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苏联、东欧。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在五六十年代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说明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A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最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据所学可知,之前东欧国家已经实现民族独立,而且题干也没有关于民族解放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治独立问题,材料仅涉及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题干涉及时间东欧国家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项表述不符合逻辑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样做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当时苏联农业发展缓慢,排除A项;苏联在农业体制上并未进行深入改革,排除B项;当时苏联农民并没有生产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经互会国家)。据材料“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在内部进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内部供应,苏联机器技术产品进口的60%来自经互会国家”可知,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主要在内部进行,能源和其他原料主要来自经互会国家,这说明经互会国家间经济依存度较高,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对东欧各国经济援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苏联。 材料中“利润、价格”是市场手段,但“管理国民经济”说明苏联政府并没有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但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D项正确;材料中“利润、价格”是市场手段,但“管理国民经济”说明苏联政府并没有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 材料中苏共二十大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既肯定市场的作用又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性,B项表述不符题意,排除B项; C项错在完全说法绝对化,当时的苏联政府并没有完全下放企业管理权限,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苏联)。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苏联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推行的农业措施以集体农庄庄员为主,结合所学可知推行的是农业集体化措施,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粮食短缺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农业方面,排除B项;这时期注重发展军事工业,农业的发展状况不好,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有所改革。这些改革已经触及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D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时期,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排除B项;当时苏联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运用市场调节经济的尝试,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根据“《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可知,这是要推广种植玉米,那必然就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发起玉米种植运动,是要从农业领域进行改革,漫画反映的并不是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排除A项;苏联虽然经历多次改革,但始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仅根据“推广玉米种植”并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且苏联的国民经济比例始终没有实现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苏联)。根据题干信息“持续增加的征购量、低廉的征购价格降低了农民劳动的回报率,农民从集体劳动中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可知,造成粮食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统治时期推行的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和粮食征购政策,D项正确;战争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二战后初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恢复经济还有优势,排除B项;农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不符,是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由表格可知,1960年到1980年苏联各项指标均有提升,但工业劳动效率和农业劳动效率明显低于美国,说明苏联粗放型经营致使效率低下,A项正确;材料仅苏联和美国经济的比较,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排除B项;国民经济比例主要体现在农工轻的比重,而材料说的是苏联与美国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只是苏联与美国的比较,没有涉及美苏争霸,而且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二者优势、守势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1959年(苏联)。据材料“1954-1959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37%,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1959年,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说明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新经济体制”改革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种植玉米运动最终失败,并且这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本质,排除B项;指令性计划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而题干现象主要反映了这时期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根据材料,垦荒运动到了后期出现了后继乏力的迹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随意扩大耕地面积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产量下降,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政府对农业发展很重视,但是没有正确理论指导,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当时社会需求没有发生变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1981年(苏联)。据本题材料可知,从1966年开始,苏联在集体农庄推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并实行一系列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说明苏联试图推行社会福利制度,A项正确;材料属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措施,不属于农业改革的措施,排除B项;全盘借鉴西方福利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所学,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86~1988年苏联。据材料可知,苏联实际增长率低于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甚至低于改革前的速度,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没从苏联实际出发,不能促进苏联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不涉及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以失败告终,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原因:盲目的种植玉米运动影响农业发展;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未得到改变;优先发展工业的模式影响了农业投入;与美国争霸,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制约了农业发展。
(2)措施: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支持发展个体农牧副业;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
原因:根据材料“1960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800公顷,1962年又扩大到3700公顷,在日光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农民也被迫种植玉米。1959—1962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国内的面包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可知,盲目的种植玉米运动影响农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未得到改变,且优先发展工业的模式影响了农业投入;根据材料“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后,在苏联推动玉米的扩种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美国争霸,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制约了农业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苏联。
措施:根据材料“从1965年起,国家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办法。同时,大范围地提高收购价格。”可知,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根据材料“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对个体农牧副业发放银行贷款,减少税收,放宽私有牲畜头数,扩大拥有宅旁园地的居民范围,放松农庄市场价格。”可知,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支持发展个体农牧副业;根据材料“大量增加农业投资,用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可知,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
评价:根据材料“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较1961—1965年提高1.9%。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产量居第二位,谷物产量居第三位。”结合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根据材料“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仍然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
17.(1)最初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实行垄断。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府还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
(2)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要为工业发展服务,提供资金。措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另一方面,牺牲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3)措施: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结果: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4)农、轻、重要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工业不能忽视农业;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苏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任时在农业方面最初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体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实行垄断。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府还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
(2)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要为工业发展服务,提供资金。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在农业方面,斯大林把分散的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第三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保证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消极方面,从对农业、农民、国民经济方面作答即可。如,牺牲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3)本题是列举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第一小问措施,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可得出,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可得出,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前三问并结合所学,依据唯物史观,从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等角度思考即可。
18.(1)含义:列宁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形势下,又通过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在争论中斯大林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2)含义:赫鲁晓夫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3)“协力摇晃车厢”的做法: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一些调整,但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改革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4)道理:戈尔巴乔夫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有放弃苏联传统的做法。
(5)根本原因: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30年代(苏俄)。含义: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指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获得了工人、农民的支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指的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作“斯大林模式”。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苏联)。含义:赫鲁晓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有积极作用也有局限性,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苏联)。“协力摇晃车厢”的做法:勃列日涅夫下令“协力摇晃车厢”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领导人时期,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一些调整,但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改革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4)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苏联)。道理:戈尔巴乔夫“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拆了东墙补西墙,留下隐患。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有放弃苏联传统的做法。
(5)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苏联)。原因:“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指的是叶利钦控制了局势,加速了苏联解体。结合所学,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19.(1)相似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言之成理即可)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前后的美国、苏联。第一问相似因素,由材料“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及所学可知,美国此时实施了罗斯福新政,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两者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问解读,由材料“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至1990年的苏联。第一问态势,由材料“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可得出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等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