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14:53: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4张PPT)
先秦
《诗经》《离骚》
秦汉
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
建安体
田园诗
唐诗
大小李杜
白居易
宋词
豪放派
婉约派
元曲
马致远关汉卿
明清诗歌
纳兰性德
袁枚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代表作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知人论世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写作背景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朗读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望去,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后面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时间角度
古人:如燕昭王般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礼贤下士的明君。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
对贤明君主的仰慕及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细读感悟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后两句诗诗人有怎样的感悟?
细读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情感主旨
望岳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知人论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创作背景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相关介绍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歌朗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诗歌翻译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诗歌翻译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啊,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的渺小。
细读感悟
一、二句运用什么手法写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问答形式,表现泰山雄伟阔大
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
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
远望仰视泰山整体,泰山高大且历史悠久
细读感悟
三、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泰山?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前句虚写
后句实写
近望仰视泰山,写出泰山的秀美及高大。
运用拟人手法
静景
“昏”“晓”是泰山“割”开!“割”字化静为动,写出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细读感悟
五、六句运用什么手法写泰山?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动景
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仰望内心无比开阔。归鸟飞还山林,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
“决眦”写出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
近望仰视泰山,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细读感悟
七、八句运用什么手法写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想象,“会当”
“凌”表现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众山”反衬泰山的高大。
岳望,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
细读感悟
本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
远望
仰望
岳望
贯穿全文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情感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大的形象,表现了青年诗人远大志向和广阔的胸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知人论世
王安石变法
目的: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时间:1069年-1085年
涉及人物:王安石、宋神宗
内容:青苗法、均输法、募役法、保甲法……
结果: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后宋神宗去世,新帝登位,废除新法。
知人论世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说晨鸡报晓便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细读感悟
一、二句运用什么手法?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写景,概括峰的高度和塔的高峻。
想象,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度,晨鸡报晓可看见旭日东升
虚实结合
细读感悟
三、四句运用什么手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用典,借代奸邪小人。
一层:即景说理,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挡不住视线;
一层:用典、直抒胸臆,战斗的宣言。
议论、直抒胸臆
细读感悟
三、四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及大无畏的精神。
细读感悟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
相异
表现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望岳》诗人远大志向和广阔的胸襟。
情感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
知人论世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被贬,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歌朗读
诗歌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歌翻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间接写出诗人自己在山西村做客的感受。
细读感悟
首联用怎样的口吻,写出什么内容?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劝说的口吻,写农村丰年待客的殷勤。
生情,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诗人对前途仍然抱有希望的喜悦之情。
蕴哲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细读感悟
颔联描写了什么内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描写村外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的景色。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有农民欢天喜地庆祝一年一度春社的情感,也有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细读感悟
颈联描写什么景物,表达怎样情感?
从村外风景,
到村内风俗,到村内之情
细读感悟
尾联起到什么作用?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总结全诗,点出诗人的愿望。
借景抒情,诗人的悠闲惬意,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热爱。

尾联:频来夜游
——随时做客
细读感悟
题目《游山西村》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首联:到农家
——丰衣足食
颔联:到村外
——景色优美
颈联:回村内
——民风古朴
这首诗用明快、抒情的笔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纯朴的农村生活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情感主旨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代表作有《定庵文集》。
知人论世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的他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读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细读感悟
一、二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别是忧伤的,寓居多年,故友如云;离别是轻松愉快的,逃出了樊笼。
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白日西斜和广阔天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
抒情叙事,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细读感悟
三、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喻、移情于物,借“落花”为喻。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抒情议论,表现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情感主旨
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