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
A.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 B.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D.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2.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
A.推翻了北洋军阀统一中国 B.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加快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1932年公布《铁道法》并成立公路处。1934年又公布了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路。到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已成功构筑起一条贯穿大半个中国的公路交通网。这些措施( )
A.实现了近代铁路修筑的自主权 B.推动了近代交通布局的合理化
C.促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D.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做准备
4.20世纪30年代,各大城市学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成下乡宣讲团。有学生回忆,“农民开始是不了解我们这些‘洋学生’的,以为是来传教的,后米我们调整方法,开始从调查、访问人手,了解到民间疾苦和人民的灾难,民众也逐渐接受我们这些‘洋学生’”。由此可见,这一方法调整( )
A.旨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B.反映了农民民族意识比较落后
C.表明学生开始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D.推动了广大学生与农民的结合
5.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6.据《蒋介石日记》记载,蒋介石赴苏考察期间的1923年10月至11月,所读的书籍分别有《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群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感慨:“甚矣!马克思学说之深奥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蒋介石思想的剧变 B.国民党寻求新出路
C.国民革命如火如荼 D.社会思潮此起彼伏
7.“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苏维埃的建立,红军之创造与扩大,是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条件。抛弃城市斗争,沉溺于农村游击主义是错误的,但畏惧农民势力发展,以为超过工人的领导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主张意在说明
A.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的关键 B.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
C.党内存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矛盾 D.苏俄的革命经验完全不适合中国
8.李敖曾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据此理解准确的是,五四运动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C.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轨迹
9.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与会代表提出:必须继续执行孙中山所订的革命政策……使广东的革命基础扩大到全国。结合所学,“孙中山所订的革命政策”的主要内容为
①领导工人运动②实行党内合作③发动北伐战争④决定以俄为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1925年,中共四大的决议用“民族革命”取代了“国民革命”,指出“民族革命直接是打倒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间接是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促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这一决议
A.宣告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表明新革命道路的开辟
C.体现了革命任务的转变 D.强调了无产阶级的使命
11.“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早在19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寻找到这一“钥匙”最初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2.近代某县苏维埃政府的施政大纲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地主、祠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分给贫苦人民和退伍士兵耕种使用”“工农平民从前的欠债、欠租、欠税、欠捐,一律停止偿还和缴纳”。由此可知,此大纲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3.下列革命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井冈山——抗战时期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B.遵义——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C.延安——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西柏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方针
14.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太行山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5.孙中山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这些主张有利于
A.加速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 B.促进近代前期中国农业发展
C.激发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D.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并凝聚一体,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将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以下论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
A.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凝聚反帝反封的革命力量
B.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力量
C.争取和平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凝聚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力量
D.始终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经济保障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17.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
A.广泛的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B.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清除了列强在中国的统治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8.下表所示为毛泽东担任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期间(1926年5至9月)开展的主要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毛泽东( )
① 分别组成了两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浙、安徽、四川、云贵等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
② 要求学员就租率、主佃关系、抗租减租平粜、利率、田赋、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数目比较、地主的来源、工价、地方公会组织及财产状况、地方政治组织、教育状况、妇女、农民、农村组织状况等36个方面开展调查
③ 亲自给学员们修改调查报告,编写《农民问题丛刊》
A.认识到提高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B.始终把农村作为工作的重心
C.大力宣传工农革命以配合北伐 D.领导学员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19.有学者认为,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主要说明
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B.五四运动推动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的中国人采用多种形式救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处于混乱迷茫
20.“一路喊着‘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唱着‘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战歌,从珠江之滨打到长江流域。”材料描述的这支军队是
A.太平军 B.国民革命军 C.工农红军 D.人民解放军
二、材料分析题
21.【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使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意识到中国的首要问题在于过于封闭,对西方国家几乎一无所知,提出应当“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让中国人开始更大范围地接触现代事物,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新锐知识分子依靠皇帝的支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光绪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他们所领导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暴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辛亥革命前后,国民观念得到广泛传播。然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的王朝体制,但未能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家。
——颜德如《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等
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才能救中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据材料一,概括四种“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救国道路和实践结果。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到1934年下半年,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可以说美国这一政治经济动因引发了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多年来未付诸实施币制改革计划注入了一剂很强的催化剂……国民政府就主要依靠法币政策,实行通货膨胀来弥补财政赤字,摆脱财政危机及加紧内战筹措军费,这就构成了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直接原因和动机。”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二 193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缔结《中美白银协定》,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法币政策的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在实行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央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编自《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纪念活动?为什么?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说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B
6.B
7.C
8.D
9.B
10.D
11.B
12.B
13.C
14.D
15.C
16.D
17.D
18.A
19.C
20.B
21.(1)方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如答具体方案内容亦可酌情给分)
时代主题:救亡图存。
(2)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22.(1)原因:美国大量收购白银政策,抢夺白银;国民政府弥补财政赤字,摆脱财政危机;为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筹措军费。
(2)看法一:“币制改革”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它建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逐步实现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有利于政权统治,发展社会经济,有利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稳定国家金融;为抗日战争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提升了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
看法二:“币制改革”作用主要是消极的。它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由于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物价飞涨,民族资本萎缩或破产,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国民政府民心尽失,并最终导致了其统治政权的灭亡。
23.(1)内容:民族统一,民族平等。意义: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新发展: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
(2)支持:武汉。原因: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言之有类理便可)
(3)理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给未来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