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画杨桃(第二课时)_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画杨桃(第二课时)_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8 20:5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画杨桃》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师:现在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生:懂。
  师: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听懂这个意思没有?
  生:听懂了。
  师:咱们先看一位同学的画。(将一位同学的画放在投影仪上),这幅画是谁画的?(学生起立)大家看清是他画的。开始评价,你说。
  生A:(站在自己座位上说)我觉得他没读懂课文。
  师:停一下。从他一开始发言,我们就应该发现他的评价对不对?你说。
  生:他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你是说画画的人不对呢?还是评价的人不对呢?
  生:他。(指评价的学生A)
  师:那你说吧,他怎么不对?
  生:他说..他说.
  师:你先坐下组织一下你的语言。谁知道他(指A)这样评价对不对?
  生:评价者是错的,因为他没有引用课文上的语言..
  师:我可以断言,他即使引用课文的语言,也不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来。想想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
  师:对了,他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他应该怎么办?
  生:他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
  生:有。
  师:哪里?读出来。谁找到了,关于这一点的叙述。你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还有“审视”。
  师:你跟他说的是同一句话,为什么要强调“审视”?
  生:因为..
  师:谁知道她强调这个“审视”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审视”?
  生:因为强调了“审视”,就可以判断他画得对不对。
  师:你应该从“审视”这个词的词义上去理解。“审视”是不是就看一下?
  生:不是。
  师:是不是就观察一下?
  生:不是。
  师:怎么看?
  生:认真看。
  师:认真地,还有检测、检查的眼光去看,那就叫什么呀?
  生:审视。
  师:对了,还有一处可以证明评价人说得对不对的地方。刚才你们找到一句是老师去画画人的位置上
  去看、去审视。还有哪里?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
  师: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生:请他们坐在“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
  师: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你知道你哪里错了没有?(对评价的学生A)
  生:知道了。
  师:那么应该怎么办?我还让你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画,你自己采取行动。
  生A:(仍然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说话)他这幅画是对的。
  师:还是这样来发言,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在下面议论)
  师:他(指A)读懂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你把刚才同学们读的课文,再读一遍给他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对,这是一段,再读:“让那几位同学..”大家一齐给他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对A)这两段你听明白没有?
  生:没有。
  师:还没听明白?大家再读一次。你注意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
  师:对,这是一处。(对A)因为你不懂,所以我加一个问题问你:老师为什么要走到那个画洋桃的孩子位置上去?
  生A:因为老师要审视一下..
  师:没有答对。课文上也有答案,找。老师为什么亲自走过去,也让笑的同学走过去?课文上有答案。
  你读出来(指另一生)
  生(读文):“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
  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对A)“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这句话意思懂不懂?
  生A:懂了。
  师:懂了。再读读同学们那句话,大家一起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好的,让同学们也坐到“我”的座位上。现在我还请你(指A)评价刚才那幅画。你再采取行动。
  (A 生下座位走到画图的学生位置观察杨桃)
  师:这次他(指A)读懂文章没有?
  生:读懂了。
  师:现在他读懂了,(对画图的同学)你起来,让他坐到你的座位上。你(指A)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
  生:这位同学画得对。
  师:画得对,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A(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引用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指A)现在读懂课文没有?为什么?
  生:读懂了,他知道要走到画画人的位置上去评价。
  师:很好。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进行评价(放图于投影仪)
  生B:(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这幅图他画得不像。
  生(画图者):老师,我这图画得很像。(老师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低头观察,并对照图画)
  师:是啊,他这幅画得很像。
  生B:就是不像,我怎么看都不像。(众笑)我就是在他这里看的呀!
  师:(纳闷地)这就怪了,(忽然醒悟)对B 说,你坐在他的椅子再观察对照一下。
  生B:(坐在作画者椅子上)这样看,他画得像了。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B:刚才站着看,我个子高,现在坐下,眼睛的位置降低了,杨桃下面的几个角的侧面也能看到了,所以变得圆圆的了,他画的也是圆圆的。
  师:那么你刚才硬说人家画的不像,为什么呢?
  生B:还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师:很好,(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他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
  生:做到了。
  师:引用有关语句。
  生B:(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了,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有学生起立,教师放图于投影仪)咱们看这幅画。看清没有?谁来评价?请那个女同学来吧。(此女生先到画图同学位置上观察杨桃)她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谁能评价她?为什么你说她读懂了。
  生:因为她亲自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去观察。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他也读懂了。你起来让位给她。(让女生坐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看图看实物。说自己的意思,也要引用课文上的话。
  生(女):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不像。
  师:讲道理。一边说自己的,一边引用课文的。
  生(女):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不一样。
  师:那你的观察和他的图画的差别。
  生(女):我的观察和他画的不一样,因为他的图好像是一个蝴蝶图形。我在他这里的观察好像是个五角星一样。
  师:她刚才说话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
  生:蝴蝶。
  师:不是。
  生:观察。
  师:不是,要注意会听人家的话。你说。
  生:.像。
  师:不是。
  生:像五角星。
  师:你说他怎么观察就像五角星了?再重说刚才那句话。
  生(女):我从这个地方看这个杨桃好像五角星。
  师:听到她这句话没有?
  生:听到了。
  师:哪个词重要?一起说。
  生:这个地方。
  师:对了,都读懂了。她强调“我在这个地方看洋桃”就是五角星,但他画成蝴蝶了。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接受不接受?(对画图同学)
  生:接受。
  生女:(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师:看起来像五角星,但他没画成五角星。
  生(女):看得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还是没找到。找找课文直接批评他的那句话。找到了你就懂了。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他没有画成五角星呀?该画成五角星他没有画成呀?课文还有批评他的话,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那一句话还没读出来,你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读得是谁的话?
  生:爸爸的话。
  师:爸爸的话,你再读一遍。(此生重读)那么刚才这位画画的同学,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的。
  师:是五角星样的就应该画成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
  师: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蝴蝶,犯了什么错误了?读。
  生:(读文)“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犯什么错误了?
  生:画走了样。
  师:为什么画走了样?
  生: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刚才课堂提问,谁提了一个关于“想当然”的问题?你是怎么提的?
  生:我当时提的是: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生:这是因为画画如果想当然的话,就会把画画得乱七八糟,画走了样。
  师: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像写生画那样,仔细观察。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
  生:老师。
  师:老师说的。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对了。刚才有一个同学还提问,为什么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谁提的?现在明白没有?一个父亲一位老师,为什么说的话这么相似啊?为什么?
  生:因为这都是画画的要求。
  师:你有别的说法吗?
  生:这是因为他父亲和老师的经验是一样的。
  师:他们有经验,觉得做事情的正确办法是这样的,所以父亲说的是这样,老师说的也是这样的。因此他们的话就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好了,经过这一段的读和对图画的评价,你们都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你起来,你刚才说这课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说了,你讲那个道理就是含义。你现在对于你刚才讲的道理,有没有更深入的见解?
  生:没有了。
  师:那么把你认识到的再说一次。
  生:画画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那该怎么办?
  生:将自己看到的就画下来,不要想当然地画。
  师: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啊!
  生: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就本课而言,他全懂了。你们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我相信也全懂了,但再深一层你们还不太懂,一会儿咱们再说。现在你们再看看书。刚才有个同学说了,“老师我知道课文一共写了19 段,”对,那么你们根据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况,实际上重要的段落只有几个?哪几个?找出来。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师:第一个最重要的段落是哪个段?
  生:第十八自然段。
  师:还有没有重要的段落?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内容?简单地说。
  生:他爸爸对他的要求。
  师:对不对呀?对,咱们记录在这儿。(教师板书“爸爸的话”)第二个重要自然段,你说。
  生:十八自然段?
  师:到那么远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什么的?
  生:讲“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师:简单地说,“我”在干什么?
  生:画杨桃。
  师:对,第二自然段,“我”的画。(板书“我的画”)还有哪一段重要?
  生:十八自然段。
  师:十八自然段是讲什么的?
  生:讲老师说的话。
  师:对,(板书“老师的话”)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你看他写老师和同学问答的过程,写了好长,是不是呢?一句一句对话。其实它只起了个铺垫的作用,衬托环境的作用。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
  生:(读文)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她找的地方对,就是不够简炼。要概括,哪几个字?最重要?
  生:你看见一件东西..
  师:还跟她一样在读,没有概括。我告诉你们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你说。
  生:想当然。
  师:“想当然”?干事情,都应该想当然?(众笑)
  生:应该是:不要想当然,不要画走了样。
  师:这是八个字吗?(众笑)谁能说八个字的举手?
  生: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师:多一个字。再去掉一个字,重说。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把这八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在他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完全正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你先说。
  生:八个字
  师:讲。
  生:角度不同,样子不同。
  师:这是在讲道理吗?好像不是。
  生:看到什么,画成什么。
  师:意思对了,但还不太合适。
  生: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师:你在街上看到狗就画狗,看到人就画人,是这意思吗?
  生: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师: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说吗?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对,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谁说的过来,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再抬头,提最后一个问题。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对了,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指板书中间一行)才能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课文全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课文全明白了,我们能不能跳出课文来看广大的世界,看众多的事物,想不想?
  生:想。
  师: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跳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么说话?
  生:事情是什么样的就说什么。
  师:那么你要是看耍猴的同学,我是老师,你怎么跟我说?
  生:我今天半路上看到老汉耍猴,忍不住就去看了。
  师:结果..?
  生:结果忘了时间,就迟到了。
  师:应不应该这么回答呀?
  生:应该。
  师:应该,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时间的关系就不说了,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这样是不是已经从“画杨桃”里跳出来了?
  生:是。
  师: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你起来,刚才我说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含义也明白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
  生:是的。
  师:知道什么了?
  生:知道了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
  师:都应该实事求是。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生: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师:对了,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办事,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好了,课文没什么问题了,看看这几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指学生上课初在黑板上写下的问题)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为什么老师的神情会变得严肃了?因为其他的同学..
  生:因为别的同学对我这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态度不但没有夸赞,而且还讥笑,所以老师严肃了。
  师:还有,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还用解答吗(生答:不用了。)不用咱们就下课吧。
  全文板书样式: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