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堂实录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品,余光中先生何许人也?读: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形式灵活,表达意志和理想的作品壮阔而铿锵,描写乡愁的作品则细腻而柔绵。他因《乡愁》一诗被称为“乡愁诗人”。
师:《乡愁》选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这部诗集,他曾经也写过一首诗,就叫《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台湾故宫博物院里的一只玉雕精品。在诗歌中,有这么一句话,读:
课件展示: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师:很明显,这一只苦瓜不仅是简单的一个艺术品,而凝结了余光中先生——
生预设:对大陆的思念、爱。
师:是的,这是一只承载着思念和爱的“苦瓜”,而这种凝结了诗人主观情丝的客观物象我们便称之为意象。(板书,提示笔记)善用意象是余光中诗歌的一大特色,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余光中这首《乡愁》。
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齐读)
师:乡愁乡愁,从大家的朗读中,这种愁体现得不太明显。要读出愁的感觉,同学们认为我们的语速、语气应该如何处理呢?
预设: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
师:老师提示大家,诗歌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这头”和“那头”,这当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距离感。
师;是的,乡愁正是从这样的距离中生发出来。我们可以试着拉长字音,读出这种距离中蕴含的乡愁。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文。
(师生共读)
师:通过朗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生:结构整齐。
师: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
小结:《乡愁》这首诗构思精巧,格式整齐,反复咏叹,诗歌形式在整齐中蕴含音韵美。
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有层次地把这首诗再次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抓意象品味具体化的乡愁
师:方才说到,善用意象是余光中诗歌的一大特色,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
师: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几个意象?
生:4个。
师:众人都说,诗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取得十分巧妙?妙在何处呢?
生预设: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里最能体现乡愁的事物。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这些独特的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可感,生动感人。
师:由此可见,串联这些意象的线索是?
生:时间。
师补充:余光中小小年纪就在外求学,通过信件与母亲保持联系。新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居两地,需通过轮船返台。1958年,余光中母亲去世,与母亲死别。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乡愁》。
抓修饰品味以小见大的手法
师:本诗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预设:对故乡的思念,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如果学生仅提到对故乡的思念,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的第四节探索发现。)
师:在诗中,乡愁是凝重的、浓烈的,但诗中为何却说“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的数量词与形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说明这些意象的面积、高度的小和矮。这些小小的意象,表现出的却是亲情和祖国统一的大主题。
师:这种写法在表现手法上叫什么?
生:以小见大。
师:请同学们做好笔记,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写作当中。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乡愁”历来是诗人写诗的永恒主题。台湾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席慕蓉也写了一首同题诗歌,我们一起来看看。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师:席慕蓉这一首《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会儿请同学来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提示: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结构等角度入手。)
相同:
1.席诗在表现主题中也使用了意象。余诗使用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席诗使用了笛和没有年轮的树。
2.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笛,而且是一支,没有年轮的树,而且是一棵。
3.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深刻的乡愁。
不同:
余诗在诗中设计到生离死别,有悲凉、哀伤之感;席诗用“清远”等词可看出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师:余光中这首《乡愁》结构整齐,为我们的仿写提供很好的范本。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试试写一写你眼中的乡愁。
示例:
懵懂时,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穿的人在这头,织的人在那头。
(生仿写、分享)
结束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养自己的故乡,它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故乡中总有一些人和景引起我们深深的思念。未来某一天,我们都有可能对故乡说再见,但希望同学们都能永远对故乡、对祖国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保持我们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