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新教材】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秋新教材】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25 09:00:08

文档简介

授课题目 地球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单元目标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学业要求 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以及教具、学具等,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教法 本主题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太空探索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本主题内容在教学情境创设上要突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重视使用与主题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如人类探月、火星探测、载人航天以及空间站建设等素材。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天文馆、天文台、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科普基地或科研机构,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听报告等,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
教学过程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资料: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不争的事实,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举例说明人类认识地球的艰难过程。 以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展示: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①天圆地方 观看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对地球形状的猜想。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展示: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观看图文资料,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推理。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展示视频: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观看视频,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证实。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展示: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观察地球照片,了解确证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运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现在人们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读图,用数据说明 认识地球的大小的方法
实践活动1 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 认识地球的大小的方法
实践活动2 用太阳和月亮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 认识地球的大小的方法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的结构
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的位置、形状和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上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说明 认识地球仪的用途
实践 活动3 制作 简单 的地 球仪 按以下的步骤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1)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胶布、毛线、胶水、剪刀等。 (2)如图1所示,在泡沫球的中间贴上毛线,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的距离相等,作为两极。 (3)把铁丝的端从一个极点穿至另一个极点,使球体能围绕铁丝旋转;余下的铁丝大致沿球体的外侧弯为半圆状,将其余部分卷绕成底座,使球体能放置在桌面,如图2。注意极点连线与桌面的夹角大致为66.5 ,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泡沫球略大一点。 (4)在图3 a、b两个极点处裹上胶布,使球体既可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图3 c的位置,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不会翻到。 2.如果你有制作地球仪的其他方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一个地球仪,并和同学们交流制作经验。 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理实践力
板书设计(共19张PPT)
第一章 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不争的事实,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①天圆地方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太阳和月亮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不争的事实,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③麦哲伦环球航线路线图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④地球卫星图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视频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现在人们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实践活动1
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用数据来描述,也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
地球大小的比较 地球的大小 比较项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的总面积
(足球场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约相当于沿赤道飞行 小时
(飞机评价飞行速度约为800千米/小时)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实践活动2
用太阳和月亮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用数据来描述,也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
地球与太阳、月亮大小的比较
我的表面积约6090亿平方千米,约是
地球表面积的 倍。
我的周长约1.09万千米,地球周长
相当于 倍我的周长。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的位置、形状和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上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围绕着一根轴转动,这根轴代表地轴。地轴是人们假想的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连接两极的半圆叫经线,与赤道平行、与经线垂直相交的圆叫纬线。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实践
活动3
制作
简单
的地
球仪
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常用的工具,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
1.按以下的步骤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1)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胶布、毛线、胶水、剪刀等。
(2)如图1所示,在泡沫球的中间贴上毛线,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的距离相等,作为两极。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实践
活动3
制作
简单
的地
球仪
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常用的工具,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
1.按以下的步骤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3)把铁丝的端从一个极点穿至另一个极点,使球体能围绕铁丝旋转;余下的铁丝大致沿球体的外侧弯为半圆状,将其余部分卷绕成底座,使球体能放置在桌面,如图2。注意极点连线与桌面的夹角大致为66.5 ,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泡沫球略大一点。
(4)在图3 a、b两个极点处裹上胶布,使球体既可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又可以自由转动。
2.如果你有制作地球仪的其他方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一个地球仪,并和同学们交流制作经验。
(5)在图3 c的位置,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不会翻到。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视频
制作
简单
的地
球仪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课堂总结
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理实践活动: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课堂检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下图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C
2.人类利用人造卫星精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4万千米 B.6371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8万千米
B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课堂检测
2023年8月31日,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发布了一组地球全景照片--“太空之弦”,这是全球首次低轨智能卫星以360°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下图为“太空之弦”的一幅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全景影像呈现出地球的形状是( )
A.椭球体 B.球体 C.长方体 D.圆柱体
B
4.通过全景影像可看见地球表面的( )
A.经线和纬线 B.动物和植物
C.海洋和陆地 D.湖泊和沼泽
C
5.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先进的科技 B.众多的人口
C.丰富的资源 D.便利的交通
A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课堂检测
同学们制作了简易的地球模型——地球仪(如图),通过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的铅笔表示( )
A.经线 B.纬线 C.地轴 D.赤道
C
7.同学们想要演示地球表面有昼夜之分,需要的条件是( )
①地球仪不发光 ②有模拟太阳光的照射
③地球仪不透明 ④地球仪必须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课堂检测
在地理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铁丝、乒乓球、胶布和橡皮泥等物品制作简易地球仪。读地球仪制作过程示意图(图1)和简易地球仪模型(图2),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材料使用和标记的说明,正确的是( )
A.乒乓球代表地球,圈d代表赤道
B.a代表南极点,b代表北极点
C.e代表本初子午线,从内部穿过乒乓球
D.c用橡皮泥固定,真实的地球也有支撑点
A
9.下列经线可以与图2中甲所在经线组成经线圈的是( )
A.80°E B.60°E
C.60°W D.60°N
C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课堂检测
10.【实践出真知】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器材准备】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图a中,所画的纬线应与赤道保持 的位置关系。
【答案】平行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课堂检测
10.【实践出真知】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步骤二:做地轴。如图b所示,用铁丝制作地轴时应与水平桌面保持66.5°角倾斜。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c。
(2)若要自制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答案】)七大洲的轮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等。平行
【实践应用】
(3)说一说自制地球仪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答案】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认识经纬线的分布特点: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