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西藏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为佛教圣地。”这则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2.唐玄宗当政期间,要求皇子“不任以职事”,只享有爵位,并规定诸王不得和朝臣私自往来,不准擅自入朝,并令“宋王(玄宗的兄弟)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这些规定旨在( )
A.淡化宗法血缘关系 B.削弱内外朝官的权力 C.维护君主至高权威 D.提升中枢机构的效率
3.阅读“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4.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
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5.《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 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新全球史》主要强调了“此项工程”的兴建( )
A.加强了南部交通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南北交通 D.造成了巨额投资
6.唐太宗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为此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所采取的措施为
A.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入侵 B.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C.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族. D.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7.唐三彩是唐朝时期贵族用于陪葬的一种冥器,分为人物俑、生活用品俑、动物俑等类别。下图是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骑马手臂擎鹞(域外进贡的猎鹰)胡装俑。这反映了唐朝( )
A.开始有效管理西域 B.社会尚武之风盛行 C.中外文明交流频繁 D.手工业领先于世界
8.自古史家便有公论,能称盛世者,必须达到六条:一日泰、二曰民安、三日国富、四日民足、五日国强、六日文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贞观”“开元”都是( )
A.帝号 B.干支纪年 C.年号 D.公元纪年
9.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10.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下列对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贞观初年,唐太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B.唐朝支持回纥在7世纪中叶灭东突厥
C.唐玄宗时曾经册封大祚荣为怀仁可汗
D.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
11.中国古代秦、明两朝都曾修筑长城以抵御少数民族进攻,唐朝有大臣曾奏请修筑长城,但皇帝一笑置之,下列对唐统治者不是很重视修筑长城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唐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退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时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统治者尊崇道教,倡导无为而治
D.唐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少数民族与唐关系缓和
1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武则天遗言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但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主要是因为她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C.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
13.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一遗址可用来研究隋朝( )
A.实现统一的条件 B.商业发展的水平
C.财政经济的状况 D.政治制度的创新
14.“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他”指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15.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等 D.中央设宣政院兼管西藏事务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代都行秦政治;……汉,是帝国制度成功的实践者。这个王朝享国达四百多年之久,……,在世界上唯有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以相提并论,在历史上则只有后期的大唐帝国可以并驾齐驱。这是一个历来被中国史家和作家极度恭维的朝代,它甚至被视为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汉人、汉语、汉字、汉学)。它创造的典章制度被多个朝代沿用,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二
(1)指出“秦政治”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方面对“帝国制度”实践的表现。
(2)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唐太宗对突厥、吐蕃的措施及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3年何平山王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费村慎,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平的文字记载,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于对于臣子何的训语之师,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高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神辞,即“宅兹中国,自之又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达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材料二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未的中央基权制度加以展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四家元首制;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常等主端《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外国之货日至,珠、青、象、犀、联项、稀世之珍,滋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马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杨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葛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史料研究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构成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名称。说明该制度建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并分析隋唐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所做的贡献?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包含的历史信息是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①正确;材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包含的信息是唐蕃和亲,②正确;材料“‘布达拉’,梵语为佛教圣地”包含的历史信息是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③正确;材料“西藏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包含的信息是藏族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④正确,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玄宗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皇子不能担任职务,诸王不得和朝臣私自往来,不准擅自入朝,这些规定限制了皇子诸王的行动,削弱了皇子的政治影响力,旨在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威,C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目的在于削弱宗室皇子的政治影响力,维护君主的至高权威,不会淡化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官员,无法削弱内外朝官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与提升中枢机构的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从表格文字中不难发现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这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体现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而不是“诡秘多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但与材料主旨强调的地方行政编制变化不符,故D选项错误。
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成为随后征伐辽东的后勤通道,由此可知,永济渠开凿意在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C项正确;当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不需南粮北调,排除A项;隋炀帝并未迁都至涿郡,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当时永济渠主要是服务于军事行动,而非为了提高大运河的通航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可知作者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从而推动了政治与文化统一,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大运河对南北交通的作用,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批判大运河导致政府的巨额花费,排除D项。故选B。
6.B
【详解】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为此他征服高昌后设安西都护府,B项正确;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唐太宗没有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族和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骑马手臂擎鹞(域外进贡的猎鹰)胡装俑。”可知,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是由域外进贡的猎鹰胡装俑,体现的是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映了唐朝中外文明交流的频繁,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判定是否开始有效管理西域,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判定是否社会尚武之风盛行,排除B项;手工业领先于世界,与材料主题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开元”分别是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年号,C项正确;材料与帝号、干支纪年及公元纪年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考查唐朝监察制度。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根据材料“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选项B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一朝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D项正确;唐高祖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排除A项;贞观初年,唐朝出兵击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排除B项;唐玄宗时曾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推行的是羁縻政策,与周边民族关系缓和,因此“唐统治者不是很重视修筑长城”,D正确;A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与周边民族也有小规模战争,排除;唐朝的治国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C排除。故选D。
1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武则天时期维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同时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称“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故选C;A项不是武则天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排除A;创立殿试制度是武则天功绩的部分内容,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B;D项是宋代采取的措施,排除。
13.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大量修建国家粮库,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说明当时隋朝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能够反映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C项正确;隋朝修建粮仓是统一之后的行为,排除A项;国家粮仓的粮食基本不在市场上流通,属于储备粮食,因此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排除B项;含嘉仓遗址信息中没有包含制度创新内容,因此无法佐证,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说明是唐朝的“开元盛世”,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唐高宗统治时期,并未出现盛世局面,排除A,C两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是“贞观之治”,并非唐朝的全盛时期,排除B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等物品,属于唐代民族交往的事件,故选C;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二者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AB;元朝时期,中央设宣政院兼管西藏事务,故排除D。
16.(1)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现: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建立中朝,削弱宰相的权力建立察举制刺史制度任用酷吏(任意4点均可)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对东突厥,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委派突厥贵族管理。
对西突厥,征服高昌后,设立安西都护府。
对吐蕃,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开发
【分析】(1)
内容:根据材料一“ 百代都行秦政治;……”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现:根据材料一“百代都行秦政治;……汉,是帝国制度成功的实践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方面对“帝国制度”实践的表现有: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建立中朝,削弱宰相的权力;建立察举制、刺史制度;任用酷吏等。
(2)
政策:根据材料二图示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根据材料二图示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对东突厥,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委派突厥贵族管理;对西突厥,征服高昌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对吐蕃,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影响:根据材料二图示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开发等方面说明唐太宗对突厥、吐蕃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点睛】
17.(1)类型:实物史料。
史料价值:何尊可以用来研究西周政治活动,也是研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重要史料。
(2)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任答两点)
消极作用: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上专制,束缚了文化多样性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任答两点)
(3)特点:交往范围广泛:设置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至少两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第一小问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实物史料。
第二小问价值,据“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可知,可以用来研究西周政治活动;此外,何尊是青铜器,也可以用来研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第一小问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元首制度”即皇帝制度,“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制。
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方向可从政治管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政府权力大,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秦朝作为多民族国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方面可从专制弊病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如: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上专制,束缚了文化多样性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可知,交往范围广泛;据材料三“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等。
18.(1)①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②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贡献①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立下功劳②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③击败东突厥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详解】(1)经济原因:根据“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得出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政治原因:根据“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得出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贡献:唐太宗的贡献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即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立下功劳;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击败东突厥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