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如按照年代绘制文化发展演进示意图,1和2应该顺序填写( )
A.《离骚》《九章算术》 B.《论语》《氾胜之书》
C.《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 D.《女史箴图》《步辇图》
2.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了国家的四分五裂
C.体现了儒道的融合成果 D.奠定了理学的思想基础
3.近代学者汤用彤讲:“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纬;而元魏僧人,顺兼知术数则亦汉世佛道与阴阳历数混杂之余绪。”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相互融合 B.三教合流局面已形成
C.佛教推动知识和观念的革新 D.儒学体系宗教化增强
4.《旧唐书 高丽传》记载,高丽青年“俗爱书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孙盛《晋春秋》”。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在朝鲜得到传播 B.儒学在东南亚地区的流行
C.高丽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 D.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
5.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统治集团斗争激烈,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不提政治,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
6.中国文学中,无论是小说、散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多以“风”、“月”、“花”、“树”、“山”、“水”、“鸟”等词汇居多,究竟是什么树、什么花、什么鸟、何等的风,却写的很少,这说明中国的文学
A.忽略客观描述 B.重视心理想象 C.取材自然风光 D.形式种类多样
7.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寺中。碑文由波斯僧景净纂述,主要讲述了景教的教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等。碑额上部是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是莲花瓣朵。由此推测可知(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
A.祥云莲花十字架代表三教合流 B.唐武宗灭佛推动景教的传播
C.汉唐时景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来 D.景教在波斯地区得到了发展
8.下列叙述与唐高宗的政绩无关的是( )
A.《唐本草》 B.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C.《唐律疏议》 D.《大唐六典》
9.隋文帝广建佛寺,度僧尼出家,命人译经、写经;唐太宗在过去的战场建造佛寺,还在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归来后亲自为玄奘的译经写序文。他们的做法旨在
A.构建封建正统思想 B.促进佛儒两教的融合
C.严格控制民众思想 D.借助佛教巩固新政权
10.历史存留的一些信息或者碎片,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④③
11.唐时,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史称“唐风文化”实质上反映了
A.中外交流活跃 B.唐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同化
C.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D.先进文明对于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1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武则天推崇佛教,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佛教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 B.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C.佛教本土化迎合统治需要 D.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13.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落后封闭的文化政策
14.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使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宋词、唐诗、楚辞 B.唐诗、宋词、元曲
C.楚辞、汉赋、唐诗 D.楚辞、唐诗、宋词
15.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程“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作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选官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学术发展受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物”本指某个地方的特产,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意有所延伸,与我们所说的物品相近。在古代东亚话语体系中,“方物”又与“贡献”这一古代东亚政治制度密切相连。方物虽然是静态的,但蕴含在方物中的象征意义却是动态的。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
唐朝与日本方物交往概况
时间 唐朝传入日本方物名称及数量 日本传入唐朝方物名称及数量
665年 表函
735年 弘文馆之画像、唐礼一百三十卷、太衍历经一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侧影铁尺一枚、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乐书要绿十卷、弦堰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
769年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770年 唐国消息、藤原朝臣清河等书
835年 锦甲一百领、胄一百口、袴四百腰
847年 金刚般若五干卷、转经(为宽门大神转一干卷、二十九日午前为住吉大神转伍佰卷、午后为香椎名神转五百卷;十二月一日午前为筑前名神转五百卷、午后为松浦少贰(藤原广嗣)灵转五百卷;二日为香春名神转一千卷;三日为八幡菩萨转一千卷),日本国首传禅宗记、圆载之表状。 绢八十疋、绵二百屯、冬衣、生料米十硕、衣粮、金币
894年 牒、中瓘(日本僧人)消息 表状、沙金一百五十小两
——徐亚丽《从方物交往看唐朝的中日交流》
(1)据材料分析两国方物交流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与日本方物交流的影响。
18.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2005年8月24日,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方墓志发现于西安,周长约39厘米,上面仅有117字,在面世数月后,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运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隟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请回答: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2)简述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从墓志文中你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息?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1即公元元年到280年,是历史上的东汉三国时期,2即280年到581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与这两个时期对应的文化成果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C项正确;《离骚》是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与图中的1并不对应,A项错误;《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果,与图中的1不对应,B项不符合题意;《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与图中的2不对应,D项不符合题意。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可知是指儒学伦理,“不应干涉或强求”符合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体现出魏晋玄学将儒道两者结合在一起,C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仍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国家的四分五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理学是宋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依据材料“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纬;而元魏僧人……”,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经学、佛教、道教以及阴阳等思想存在,且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魏晋时期,三教合流局面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思想的融合,不是佛教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思想融合,无法得出儒学体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高丽)。据本题材料“其书有五经及《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孙盛《晋春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青年喜爱阅读的书籍中,有来自中国的五经及史书,说明中华文化在朝鲜得到传播,A项正确;朝鲜不是东南亚地区,排除B项;高丽教育体制并不是“移植”于中国,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教育体制的信息,排除C项;“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中华文化在朝鲜得到传播”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逃避现实,吸收道家学说,用《老子》解释儒家经典,形成了玄学,B项正确;玄学思想崇尚清谈、自在而非迷信神学,排除A项;倡导学以致用与“逃避现实,不提政治”不符,排除C项;魏晋玄学未能动摇儒学正统,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多以“风”、“月”、“花”、“树”、“山”、“水”、“鸟”等词汇居多,究竟是什么树、什么花、什么鸟、何等的风,却写的很少”可知中国传统文学注重写意,通过心理想象阐发情感志向,故B项正确;A项,题干并非批判古代文学作品对客观描述的缺失,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文学借自然风光以明志,但非取材自然,排除;D项,题干不能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多样,排除。
7.D
【详解】根据材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寺中。碑文由波斯僧景净纂述,主要讲述了景教的教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等。”可知,碑文讲述了景教从波斯传入中国的过程,可以推测景教在波斯已经得到发展,D项正确;十字架代表的是西方宗教,而非三教合流,排除A项;唐武宗灭佛推动景教的传播,不符合史实,而是限制和驱逐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景教是在唐朝时代传入中国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D项正确;《唐本草》是唐代苏敬修撰,时间是在唐高宗时期,排除A项;657年,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汗国,正是唐高宗时期,排除B项;《唐律疏议》是唐高宗主持修订,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和唐太宗都比较重视佛教,目的是借助佛教巩固新政权,D项正确;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儒融合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统治者借助佛教巩固新政权,没有涉及严格控制民众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反映了汉代推崇儒学、冶铁工艺发展的历史现象;②反映了秦朝文化、经济的统一措施;③反映了宋代政治、文化的发展;④反映了明代的农业灌溉及文化科技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罗、日本向唐朝学习,形成“唐风文化”热潮,说明唐朝先进文明对周边文化的的向心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外交流活跃和和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并非实质,排除A、C项;唐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并非同化,排除B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儒、佛、道三家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文化现象,作者使得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B项正确。“佛教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隋唐文化的多元化”,“佛教本土化迎合统治需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A
【详解】“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词,展现了盛唐时期豪迈的风气,A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与藩镇割据有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都是国内的情景,与外部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文化政策的风格,排除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北宋词人晏殊的《恋花》,其文学形式是“宋词”;“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的千古绝唱,其文学形式是“唐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其文学形式是“楚辞”。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隋朝。南北朝时期,南朝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玄学成为时代风尚,南北方差异明显。隋朝实现国家统一,推动南北儒学学风合流。,因此学术发展受到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儒学,没体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学术的发展,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儒学当时就是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6.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详解】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17.(1)特点:交流具有双向性,持体时间长;交流频繁;日本主动交流;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种类更多;唐朝传入日本的方物以文化类为主;日本传入中国以经济类为主。(任意2点即可)
原因:唐朝对东亚地区强大影响力;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政府与日本处于和平交往状态;日本借助方物交流向唐学习。(任意2点即可)
(2)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革新与进步;促进了中日和平交流;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任意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表格中有唐朝传入日本的方物,也有日本传入唐朝的方物,可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从665年一直持续到894年,可得出持体时间长;交流频繁;从表格中对比中国传入日本的方物和日本传入中国的方物,可得出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种类更多;据材料”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可得出日本主动进行交流;唐朝传入日本的方物以文化类为主:日本传入中国以经济类为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可得出,唐朝对东亚地区强大影响力;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政府与日本处于和平交往状态;日本借助方物交流向唐学习。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方物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革新与进步;促进了中日和平交流;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18.(1)年号纪年法。这方墓志产生在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2)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都予以吸收。
(3)姓名: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
【详解】(1)纪年方法: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前期年号为“开元”,故“开元”是年号纪年法。据材料“2005年8月24日,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可知,这方墓志产生在开元年间,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第一手资料。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从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政治上仿照唐朝制度实行大化改新;经济上实行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予以吸收。
(3)据材料可知姓名、国籍、才华、年龄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