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D.保障地主阶级利益
2.北宋建立后,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委派转运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B.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派文臣做知州和通判
3.下图是北宋权力分配示意图,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而为进一步限制军政大权,中央又设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请问,枢密院所拥有的是( )
A.治兵权 B.掌兵权 C.统兵权 D.调兵权
4.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设计旨在
A.推行重文轻武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君主专制 D.实现垂直管理
5.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表明岳飞
A.认为人应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B.强调人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C.深受汉代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D.对程朱所倡修身养性非常推崇
6.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唐宋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宋代与大唐相比,国力渐趋衰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
C.宋代坊市打破增强城市经济功能
D.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威势凸显
7.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在宋代
A.宰相获得了法定的行政权
B.政府的权力侵蚀了皇权
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
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
8.北宋时期,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以“三不足”的改革精神施行了一系列新法。这些新法不包括( )
A.实行募兵制 B.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C.推行募役法 D.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9.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宋朝当时的中央官制,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应是
A.都察院
B.政事堂
C.三司
D.枢密院
10.宋朝对官员的优待达到了历史的高峰。除享有稳定的俸禄职田收入外,还可以封妻荫子,免夫役和二税。即使犯法,也可用“官当”代替刑罚。宋朝的优待
A.激发了文人的创新精神 B.导致官员人数不断膨胀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
11.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 )
A.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 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12.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缓和阶级矛盾 D.发展经济
13.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官吏“十倍于国初”。宰相、枢密使的正体,为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棉百两”,每年禄米一千二百石。上述现象(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剧了财政危机 C.导致了地方割据 D.提升了行政效率
14.“冗官”、“冗兵”、“冗费”被称之为北宋的“三冗”问题:北宋也是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政权。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冗官”“冗兵”是“冗费”之因②“冗官”是“崇文抑武”政策之果
③“三冗”是北末长期“积贫”之因④北宋长期“积弱”是“三冗”之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而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B.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C.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D.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政治理论告诉我们,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档的。……王安石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道:“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张剑锋《天变到底足不足畏》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人(指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顾炎武《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三 王安石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于所谓的纯儒或俗儒……要实行变法,就不能不在事实上背离保守的儒学,汲取管仲商鞅的变法思想。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的“三不足”言论有何积极意义?据材料一指出富弼对“三不足”言论感到十分震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与“国事日非”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从变法思想及实践两方面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宗族子弟间共同的亲缘连接点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在经济上,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虚怀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蠃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局部图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四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军事战斗力,三舍法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三个措施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是为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不存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没有体现理学对其指导思想的地位,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保障地主阶级利益,D项错误。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转运使负责的是转运地方财赋,非掌握地方军政大权,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枢密院掌管军权,其中三衙掌管统兵权,而枢密院只掌管调兵权,以确保三衙与枢密院相互制约,D项正确;治兵权掌握在六部和军事将领手中,排除A项;掌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统兵权掌握在三衙手中,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是路的下属机构,分化了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路的下属机构府州军监,长官由知州担任,又设通判监督知州。北宋地方的这一设计旨在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强化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平级机构的分权管理,不是上下级之间的垂直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得出其强调年少时要有抱负与志向,要有社会责任感,故B项正确;材料与尊严无关,排除A;材料与新儒学的内容无关,排除C;朱熹在岳飞之后,排除D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所叙述的主体是州县政府,即地方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导致材料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的原因主要是财力的不足,因为在宋代采取制钱谷的措施,削弱地方经济导致的,答案为B;宋代国力仍然强盛,故A错误;按照C的说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应该是州县富裕,但材料显示是经费不足导致的,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经济方面,而D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要抓住材料中所叙述的主体是州县政府,即地方政府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
7.D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可知,宋代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故D项正确;材料旨在体现宰相对政令的副署权,而非行政事务处理权,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府权力对皇权的侵犯,故B项排除;北宋相权被分割,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
【点睛】“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是关键信息。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可知,王安石推行“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B、D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和D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9.D
【详解】“两宋”“负责筹划‘王师北定’”应该宋代负责军事的中央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应是枢密院,故D项正确;A项是明清时的监察机构,排除;B项是唐宋时期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是宋朝负责财政的机构,排除。
10.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官员的优待大大鼓励了士子从政为官,这在壮大了统治基础的同时,还导致了冗官,即官员人数不断膨胀,故B正确;这一措施对激发文人的创新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建立的标志,故C错误;宋朝对官员的优待和科举制度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故D错误。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可知,宋代由于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女主、外戚、宗室、宦寺等非理性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小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儒学的价值取向,排除B项;材料除涉及中央集权外,还涉及君主专制等方面,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士大夫政治的表现,并非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王安石变化是为了缓解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A正确;B、C和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十倍于国初”、“宰相、枢密使的正体,为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权,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官僚俸禄增加,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B项正确;官僚人数增加会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增加,无法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官员人数增加和俸禄增加不会导致地方割据,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三冗”问题,“冗官”是“崇文抑武”政策造成的,“冗官”“冗兵”造成“冗费”,“三冗”是北宋长期“积贫”的原因,①②③正确,故选A;“积弱”指北宋集中全国军权的措施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排除④,故排除B、C、D。
【点睛】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而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可知,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时的百家姓以其张姓为首,而到了宋朝,百家姓却以赵姓为首,这说明以何姓为首,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影响,是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问题,C项正确;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社会阶层的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意义: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旧俗、勇于革新的精神。
看法:“三不足”言论实际上取消了对皇权的制约,易导致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滥用。
(2)关系:顾炎武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宋朝的衰败。
原因:思想上,背离主流思想;实践上,损害百姓和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启示:改革要有正确指导思想;有利于民众;利益调整必须兼顾各方。(言之成理即可,1分)
【详解】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的信息从王安石敢于冲破旧俗、勇于革新的精神可以看出答案;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从三不足”言论实际上取消了对皇权的制约,易导致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滥用的角度思考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归纳顾炎武思想观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信息从思想和实践角度分析回答;第三小问启示,结合所学从改革要有正确指导思想;有利于民众;利益调整必须兼顾各方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家·王安石变法
17.(1)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
(2)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善于纳谏,重视儒家思想,任用贤能,改革制度,整顿吏治等。
(3)路设“四监司”互相牵制;以中央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州设通判分权;废节度使制;收缴各州赋税;将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详解】(1)机制:根据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宗族子弟间共同的亲缘连接点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根据材料“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可知,周代传统礼乐的作用是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根据材料“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代传统礼乐的作用还有,它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
(2)根据材料“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虚怀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经济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治上善于纳谏、任用贤能、改革制度、整顿吏治等角度对唐太宗开创盛世局面的措施进行列举即可。
(3)根据材料“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可知,路设“四监司”互相牵制;根据材料“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可知,以中央文官出任地方长官;根据材料“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可知,州设通判分权;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宋代废除节度使制度、收缴各州赋税、将地方精兵编入禁军等方面列举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8.(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郡国并行制。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4)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使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详解】(1)环节:由材料一“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可分析得出皇帝制度;根据材料“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可分析得出三公九卿制度;根据材料“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得出郡县制。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材料一“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得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结合图片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分析出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根据材料“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分析出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实行察举制;根据材料“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分析出设立刺史制度;根据材料“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可分析出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4)结合所学可知,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结合所学可知,设立包括转运使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结合所学可知,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根据材料“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可分析出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