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熟读课文,写出文中画线字的正确读音。
王戎(róng rǒng) 七岁,尝(cháng cáng) 与诸(chǔ zhū)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 走取之,唯(wèi wéi)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答案】róng;cháng;zhū;jìng;wéi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róng、cháng、zhū、jìng、wéi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mǎ zhū wèi jìng sài wéi yī pǐn cháng
【答案】戎马;诸位;竞赛;唯一;品尝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戎、诸、竞、赛、唯、尝”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戎马、诸位、竞赛、唯一、品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比一比,再组词。
戎
诸 竞 唯 常
猪
者 竟 难 尝
【答案】戎马;诸事;竞赛;唯一;经常;养猪;作者;究竟;困难;品尝
【知识点】字形;字义;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戎马、诸事、竞赛、唯一、经常、养猪、作者、究竟、困难、品尝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下列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确实这样)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A、B、D正确。C错误。人问之(他,指“王戎”)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5.(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选择“之”字意思。
(1)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知道。 C.他,指王戎。
(2)人问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起来。 C.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之”是指( )
A.之间。 B.它,指李子。 C.的。
【答案】(1)A
(2)C
(3)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它,指李子。
(2)人问之——“之”是指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之”是指它,指李子。
故答案为:(1)A;(2)C;(3)B
【点评】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从中找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6.(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先解释画线字的意思,再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诸: 句意: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
唯: 句意:
(3)取之,信然。
信然: 句意:
【答案】(1)曾经;众多;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争相地跑过去;只有;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确实这样;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知识点】字义;词义;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
故答案为:(1)曾经;众多 ;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争相地跑过去;只有;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确实这样;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7.(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5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择正确的答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读音是( )
A.zhē B.zhé C.shé
(2)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启示是:( )
A.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先人后己。
B.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拿取。
C.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
【答案】(1)C
(2)C
【知识点】拼音;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C;(2)C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理由是: 。(用原文回答)结果是: (用原文回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
【答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二、文言文阅读
9.(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_________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5)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答案】(1)B
(2)李子树长在道边,李子成熟时,还有很多李子挂在树上,说明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没有人吃。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A;B;C
(5)A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B
(2)李子树长在道边,李子成熟时,还有很多李子挂在树上,说明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没有人吃。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 A B C ;(5)A
【点评】(1)、(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10.(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②校(jiào):通“较”,比较。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 ,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 。
【答案】(1)都没有想出称象的办法(咸莫能出其理);把象安放到大船上,看水面达到的地方在船身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2)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可参见译文
(2)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都没有想出称象的办法(咸莫能出其理);把象安放到大船上,看水面达到的地方在船身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2)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1 / 1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熟读课文,写出文中画线字的正确读音。
王戎(róng rǒng) 七岁,尝(cháng cáng) 与诸(chǔ zhū)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 走取之,唯(wèi wéi)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mǎ zhū wèi jìng sài wéi yī pǐn cháng
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比一比,再组词。
戎
诸 竞 唯 常
猪
者 竟 难 尝
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下列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确实这样)
5.(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选择“之”字意思。
(1)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知道。 C.他,指王戎。
(2)人问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起来。 C.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之”是指( )
A.之间。 B.它,指李子。 C.的。
6.(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先解释画线字的意思,再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诸: 句意: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
唯: 句意:
(3)取之,信然。
信然: 句意:
7.(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5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择正确的答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读音是( )
A.zhē B.zhé C.shé
(2)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启示是:( )
A.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先人后己。
B.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拿取。
C.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
8.(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理由是: 。(用原文回答)结果是: (用原文回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
二、文言文阅读
9.(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25《王戎不取道旁李》)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_________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5)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10.(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②校(jiào):通“较”,比较。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 ,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róng;cháng;zhū;jìng;wéi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róng、cháng、zhū、jìng、wéi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答案】戎马;诸位;竞赛;唯一;品尝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戎、诸、竞、赛、唯、尝”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戎马、诸位、竞赛、唯一、品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戎马;诸事;竞赛;唯一;经常;养猪;作者;究竟;困难;品尝
【知识点】字形;字义;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戎马、诸事、竞赛、唯一、经常、养猪、作者、究竟、困难、品尝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4.【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A、B、D正确。C错误。人问之(他,指“王戎”)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5.【答案】(1)A
(2)C
(3)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它,指李子。
(2)人问之——“之”是指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之”是指它,指李子。
故答案为:(1)A;(2)C;(3)B
【点评】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从中找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6.【答案】(1)曾经;众多;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争相地跑过去;只有;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确实这样;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知识点】字义;词义;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
故答案为:(1)曾经;众多 ;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争相地跑过去;只有;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确实这样;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7.【答案】(1)C
(2)C
【知识点】拼音;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C;(2)C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答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9.【答案】(1)B
(2)李子树长在道边,李子成熟时,还有很多李子挂在树上,说明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没有人吃。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A;B;C
(5)A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B
(2)李子树长在道边,李子成熟时,还有很多李子挂在树上,说明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没有人吃。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 A B C ;(5)A
【点评】(1)、(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10.【答案】(1)都没有想出称象的办法(咸莫能出其理);把象安放到大船上,看水面达到的地方在船身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2)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可参见译文
(2)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都没有想出称象的办法(咸莫能出其理);把象安放到大船上,看水面达到的地方在船身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2)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