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组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组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4 15:28:18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组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按拼音写词语。
dàn shēng xuán wō huā pǔ méi gui shí ruǐ yán suān
                       
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澡    锐    瑰    涡    砂   
燥    悦    魂    锅    炒   
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填入合适的词。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锲而不舍
①“故圣人   ,睹始知终。
②夏日里的故乡,偶尔烈日当空也能下着绵绵细雨,可对于我们却是   的事情。
③“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   ”。
④面对困难我们只有   地找寻战胜他们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4.(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洗澡水的   ,紫罗兰的   ,睡觉时眼珠的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   ,善于   并不断   ,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
5.(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十周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2)一位加拿大医生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得出了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3)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谢皮罗教授研究出了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6.(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按要求完成句子。
(1)   地球停止旋转,洗澡水   不会产生这种漩涡。(填关联词语)
(2)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缩句)
(3)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修辞)
二、阅读理解
7.(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十周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秘密 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很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发觉)真理。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
不   (秘密 神秘) 不   (遥远 很远)
(解决 解答)   了若干个问号 (发现 发觉)   真理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顺序重新调整。
(3)找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因的句子。
8.(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六年级下册 第20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测试)课外阅读。
爱因斯坦小时候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从兜里掏出个指南针给他玩。他拿着摇来摇去,发现里面的小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发现。难道是小针在作怪吗?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_____兴趣 爱好。
爱因斯坦上了小学,因为他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太喜欢他。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在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了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糟糕的板凳吗?”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他站起来小声地说:“有的。”
同学们_____惊奇 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___摆在桌子上___说___老师___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___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___老师看他这样认真___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___
(1)选择恰当的词语。
兴趣 爱好
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   。
惊奇 奇怪
同学们   地看着爱因斯坦。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    渺小——   
(3)老师不太喜欢爱因斯坦,是因为   后来,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是因为   
(4)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同学们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   摆在桌子上   说   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   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   老师看他这样认真   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5)“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6)你觉得爱因斯坦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
A.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做手工。
B.爱因斯坦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动手实践。
C.爱因斯坦从小很少说话,不喜欢与同学交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诞生;漩涡;花圃;玫瑰;石蕊;盐酸
【知识点】拼音;词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诞、漩、涡、圃、玫、蕊”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洗澡;锐利;玫瑰;漩涡;砂锅;干燥;喜悦;灵魂;铁锅;炒作
【知识点】字形;字义;词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洗澡、锐利、玫瑰、漩涡、砂锅、干燥、喜悦、灵魂、铁锅、炒作。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答案】见微知著;司空见惯;无独有偶;锲而不舍
【知识点】词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无独有偶; 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4.【答案】漩涡;变色;转动;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见微知著;发问;探索;真理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要注意“漩、涡、微、著、探”容易写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5.【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能力。
本题都选自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3)(4)都选自于课文中,第(2)小题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不是加拿大医生。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
【点评】课本知识是基础,在平时学习中要加强课本知识的掌握。
6.【答案】(1)如果;就
(2)这些都是事情。
(3)排比
【知识点】修辞手法;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衔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来填写,此句分句前后是假设关系。故选“只要……就……”
(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故:这些都是事情。
(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排比”,就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此句连用三个“那么”是排比。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2)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3)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7.【答案】(1)神秘;遥远;解答;发现
(2)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发觉)真理。
【知识点】语段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能力。
(1)中神秘指让人捉摸透的;秘密指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遥远;距离长远、时间久远。解决;处理问题使有结果。解答;解释回答。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了。
(2)这句话是层层递进的、有逻辑关系的。因此不能更换位置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发觉)真理。这句话说出了原因
【点评】通过阅读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识记能力等。
8.【答案】(1)兴趣;奇怪
(2)喜欢;伟大
(3)爱因斯坦很少说话。;通过做手工这件事,老师觉得爱因斯坦是个做事认真的孩子。
(4),;。;:“;,;,;。”;,;。
(5)因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实在是太糟糕了,所以孩子们都笑了起来,而爱因斯坦却因为老师这么说而感到十分羞愧,所以低下了头。
(6)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记叙文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1)选择恰当的词语。兴趣: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爱好:喜爱;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故①选:兴趣。惊奇:表示惊讶。奇怪:希奇特异,不同一般。故②选:奇怪。(2)在短文中找出反义词。讨厌—— 喜欢、 渺小——伟大。(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老师不太喜欢爱因斯坦,是因为爱因斯坦很少说话。后来,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是因为通过做手工这件事,老师觉得爱因斯坦是个做事认真的孩子。(4)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同学们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摆在桌子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老师看他这样认真,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5)“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因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实在是太糟糕了,所以孩子们都笑了起来,而爱因斯坦却因为老师这么说而感到十分羞愧,所以低下了头。(6)爱因斯坦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最根本的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动手实践。故答案选B.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组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按拼音写词语。
dàn shēng xuán wō huā pǔ méi gui shí ruǐ yán suān
                       
【答案】诞生;漩涡;花圃;玫瑰;石蕊;盐酸
【知识点】拼音;词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诞、漩、涡、圃、玫、蕊”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澡    锐    瑰    涡    砂   
燥    悦    魂    锅    炒   
【答案】洗澡;锐利;玫瑰;漩涡;砂锅;干燥;喜悦;灵魂;铁锅;炒作
【知识点】字形;字义;词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洗澡、锐利、玫瑰、漩涡、砂锅、干燥、喜悦、灵魂、铁锅、炒作。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填入合适的词。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锲而不舍
①“故圣人   ,睹始知终。
②夏日里的故乡,偶尔烈日当空也能下着绵绵细雨,可对于我们却是   的事情。
③“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   ”。
④面对困难我们只有   地找寻战胜他们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见微知著;司空见惯;无独有偶;锲而不舍
【知识点】词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无独有偶; 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4.(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洗澡水的   ,紫罗兰的   ,睡觉时眼珠的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   ,善于   并不断   ,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
【答案】漩涡;变色;转动;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见微知著;发问;探索;真理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要注意“漩、涡、微、著、探”容易写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5.(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十周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2)一位加拿大医生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得出了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3)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谢皮罗教授研究出了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能力。
本题都选自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3)(4)都选自于课文中,第(2)小题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不是加拿大医生。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
【点评】课本知识是基础,在平时学习中要加强课本知识的掌握。
6.(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同步练习)按要求完成句子。
(1)   地球停止旋转,洗澡水   不会产生这种漩涡。(填关联词语)
(2)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缩句)
(3)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修辞)
【答案】(1)如果;就
(2)这些都是事情。
(3)排比
【知识点】修辞手法;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衔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来填写,此句分句前后是假设关系。故选“只要……就……”
(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故:这些都是事情。
(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排比”,就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此句连用三个“那么”是排比。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2)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3)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二、阅读理解
7.(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十周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秘密 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很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发觉)真理。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
不   (秘密 神秘) 不   (遥远 很远)
(解决 解答)   了若干个问号 (发现 发觉)   真理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顺序重新调整。
(3)找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因的句子。
【答案】(1)神秘;遥远;解答;发现
(2)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发觉)真理。
【知识点】语段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能力。
(1)中神秘指让人捉摸透的;秘密指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遥远;距离长远、时间久远。解决;处理问题使有结果。解答;解释回答。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了。
(2)这句话是层层递进的、有逻辑关系的。因此不能更换位置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发觉)真理。这句话说出了原因
【点评】通过阅读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识记能力等。
8.(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六年级下册 第20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测试)课外阅读。
爱因斯坦小时候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从兜里掏出个指南针给他玩。他拿着摇来摇去,发现里面的小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发现。难道是小针在作怪吗?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_____兴趣 爱好。
爱因斯坦上了小学,因为他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太喜欢他。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在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了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糟糕的板凳吗?”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他站起来小声地说:“有的。”
同学们_____惊奇 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___摆在桌子上___说___老师___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___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___老师看他这样认真___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___
(1)选择恰当的词语。
兴趣 爱好
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   。
惊奇 奇怪
同学们   地看着爱因斯坦。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    渺小——   
(3)老师不太喜欢爱因斯坦,是因为   后来,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是因为   
(4)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同学们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   摆在桌子上   说   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   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   老师看他这样认真   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5)“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6)你觉得爱因斯坦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
A.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做手工。
B.爱因斯坦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动手实践。
C.爱因斯坦从小很少说话,不喜欢与同学交往。
【答案】(1)兴趣;奇怪
(2)喜欢;伟大
(3)爱因斯坦很少说话。;通过做手工这件事,老师觉得爱因斯坦是个做事认真的孩子。
(4),;。;:“;,;,;。”;,;。
(5)因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实在是太糟糕了,所以孩子们都笑了起来,而爱因斯坦却因为老师这么说而感到十分羞愧,所以低下了头。
(6)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记叙文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1)选择恰当的词语。兴趣: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爱好:喜爱;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故①选:兴趣。惊奇:表示惊讶。奇怪:希奇特异,不同一般。故②选:奇怪。(2)在短文中找出反义词。讨厌—— 喜欢、 渺小——伟大。(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老师不太喜欢爱因斯坦,是因为爱因斯坦很少说话。后来,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是因为通过做手工这件事,老师觉得爱因斯坦是个做事认真的孩子。(4)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同学们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摆在桌子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老师看他这样认真,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5)“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因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实在是太糟糕了,所以孩子们都笑了起来,而爱因斯坦却因为老师这么说而感到十分羞愧,所以低下了头。(6)爱因斯坦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最根本的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动手实践。故答案选B.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