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带解析)
一、单选题 ?(共15题)
1.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巩固统治
B.增加收入
C.扩大疆域
D.扩充兵源
3.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2·1·c·n·j·y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4.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www-2-1-cnjy-com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5. 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2-1-c-n-j-y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6.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来源:21cnj*y.co*m】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7. 在当今生活中“家谱、祠堂、祭祖”等词语仍然使用,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8. 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位的应是
妻室
子嗣
妻
A.二哥(20岁) B.四哥(15岁)
妾一
C. 大哥(23岁)
妾二
D. 三哥 (18岁)
9.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10. 族谱是分封制、宗法制影响后世的表现之一。族谱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记载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科举出仕以及义行节烈等。由此可见,修族谱的动机是 21教育网
A.溯渊源,分疏亲,序尊卑,扬声名
B.化弱小为强大,众志成城
C.褒扬贞妇烈女
D.让族人同享功成名就或光宗耀祖之光
11.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习俗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21cnjy.com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13.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www.21-cn-jy.com
A.血缘与政治结合
B.社会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制造业发达
14. 中世纪的西欧流行着一则规矩:“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即指封臣和封君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各级封建主依次从属,每个封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封臣,不能管辖封臣的封臣。这种形式类似于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15. 梁启超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前期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21·cn·jy·com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二、问答题 ?(共2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问题: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21*cnjy*com
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请完成:(1)上述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人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3)材料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 【出处:21教育名师】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析)
1. 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时间是先秦时期的周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内外服制度;而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又据题意可知“封建制度”这是根据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在题干的特殊语境下只有符合分封制度,即常说的分邦建国,也就是封建制度。BCD均出现在秦朝;故选A 2. 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考查分封制的目的。由教材基本知识解答即可。B、D两项显然错误,排除。A、C两项不好区分,联系到分封制实施的背景以及西周辽阔的疆域,可知是A项,而C项只是分封制实施后的效果。故选A项 3.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权力与义务。分封制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地区和人口分封诸侯,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也有功臣、姻亲和殷商旧族。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出征,参与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所以答案选C。 4.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做傀儡”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的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和史实;D项“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形成于西汉时期,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纵观题干材料,其核心仍在强调宗法制。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5. 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仆仆于晋、楚之廷”说明诸侯国之间形成同盟,即分封制受到破坏,故本题选择D 6. 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特点是按血缘亲疏确定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故排除ABC,所以答案选D。 7.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家谱、祠堂、祭祖”可知该制度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并且能够团结亲族,结合所学可知为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 8. 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此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王(或诸侯)的正配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便妾生的儿子年龄大(题中大哥),也不是嫡长子,不具备王位继承权。所以,本题的二哥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有继承权。故选A。 9. 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节、中秋、清明三大节日的共同点是突出了家人亲情的宗法血缘理念,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对其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 10. 答案:A【分析】“族谱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还记载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是为了“溯渊源,分疏亲,序尊卑”;“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科举出仕以及义行节烈等”则是为了“扬声名”。故选A。 11.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中“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说明了贾母在处理事情时依据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继承财产和权利的核心依据是宗法制的最突出特征,答案选C,A B两项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 D项说法正确,但仅仅是问题的现象而非本质。 12.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里强掉的是家族观念,是宗法制的体现。所以答案选C。 13. 答案:B【分析】“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士各个等级之间在用鼎方面的数量规定,故选B。 14. 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每个封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封臣”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进一步可知,这类似于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明显不正确。 15. 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既不适合中国周代又不适合古希腊前期,“小国寡民”和“城邦国家”不适合中国周代,而“贵族政治、列国分立”既适合中国周代又适合古希腊前期,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16. 答案:示例一(12分)信息(4分):(姓与名顺序的差异)。汉民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2分);英语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2分)。说明(8分):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4分);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4分)。示例二(12分)信息(4分):(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2分);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2分)。说明(8分):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4分)。西方国家深受西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4分)。【分析】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相关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中西方文化差异相关内容——姓氏与姓名。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提炼出的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主要包括:A.“姓”与“名”顺序的差异:汉民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中国深受古代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以及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与价值。B.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即按照字辈来取名字,代际分明,长辈晚辈有序(不按照年龄);而西方国家名字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中国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宗法制度等的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体现出“代际分明,长辈晚辈有序”观念;而西方国家深受西方基督教教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等的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代表个体的符号,与家族(宗族)关系不大,因此彰显出“自由、平等”观念。考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姓氏与姓名·中国“姓氏与姓名”的特点及原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姓氏与姓名· 西方“姓氏与姓名”的特点及原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姓氏与姓名·中西方“姓氏与姓名”的比较 【版权所有:21教育】
17. 答案:(1)分封制 巩固西周国家政权(2)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同周王作战等。(3)材料三说明当时诸侯尚能服从周王。材料四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