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15: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戴逸在《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中说道:“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能够认识清楚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作者意在说明( )
A.康雍乾盛世背后潜藏着危机因素
B.18世纪中国政治制度优越于西方
C.西方国家引领工业文明时代潮流
D.中国人对世界形势认知缺乏理性
2.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
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4.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5.清朝统一全国后,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在东 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藏族聚居区又设立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等;在云贵地区 推行土司制度。这些措施
A.彻底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B.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D.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6.古代地方官员名称有些不像常设官员,时常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再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政府注重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B.巡行监察是管控地方的有效手段
C.地方官员的流动性趋于稳定 D.维护专制统治是政府的根本目的
7.“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立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制造文字狱 D.设立军机处
8.如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9.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这一现象折射出
A.血缘亲情淡化 B.君主素养低下
C.君主专制强化 D.中央集权加强
10.《清仁宗实录》有记载云:“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据此判断,中方拒绝西方遣使的原因有
①路途过于遥远 ②天朝上国思维 ③维护国家主权 ④执行海禁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1.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这主要表明
A.地方民族首领具有高度自主权 B.清朝采取多元的手段治理边疆
C.清朝通过法律对西藏实施管辖 D.清朝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
12.下面是根据清朝前期广东海关税收收入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表明清朝前期
A.清政府仍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发展
C.中国同外国交往仍在日趋加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13.雍正年间,军机处主要负责管理西北军务,之后负责根据皇帝的旨意撰写圣旨。军机处的重要国事都经由奏折直接上报给皇帝本人,在皇帝阅看并形成初步意见后,下发军机处,军机大臣便了解到奏折的内容下发。这表明军机处( )
A.拥有处理政务权力 B.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D.有利于牵制皇帝集权
14.2011年9月31日《新疆日报》发文称:一个国家要进步最不应做的事情就是闭关锁国,任何形式的闭关锁国都是倒退。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 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
15.到1775年,清王朝的国运便开始走下坡了,经验表明内部衰败将引起国内运动和外部入侵,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常与帝国权力的衰落相伴而行。18世纪后半叶,加剧清王朝衰败的国内运动主要是( )
A.白莲教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李自成起义 D.三元里抗英
二、材料分析题
16.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边疆各族形势图
材料二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辽朝“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民族管理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王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及自雍正起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的民族管理政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整个两汉来看,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科举制同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察举制是由他人推荐,考试为辅;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即史书所谓的“怀牒自举”,以考试定取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明清的政治体制,在重大政治决策上强调“乾纲独断”,即皇帝的个人独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专政……清入关前夕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称为“国议”,作为皇帝的辅政机关。重大政务都由它决定。康熙时,重用南书房的侍从,以抵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雍正时为了适应西北用兵的需要,在养心殿外设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人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摘编自《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间之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财政等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如此广博、繁杂的密折内容,无疑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其虽身居九重大内,却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和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故人心存戒心,惟恐遭人暗中揭发,一般不敢为所欲为,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
——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奏折制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世纪(世界和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8世纪是东西方双雄并峙、对视的时代。中国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达到封建帝制社会的鼎盛,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西方国家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革命性的社会转型,其殖民锋芒指向中国,一场由西向东的飓风正在呼啸而来。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剧变认识保守,应对不足。在强盛的清朝背后,映衬出沉重的阴影,A项正确;18世纪中国政治制度已经落后于西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盛世背后的危机,并不是西方国家引领工业文明时代潮流,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中国人对世界形势的认知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B、C、D都是台湾府设立的意义;166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故A项不正确。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1753年(乾隆十八年)到1851年(咸丰元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但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到1812年(嘉庆十七年),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从1812年(嘉庆十七年)到1851年(咸丰元年),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在下降,连耕地总面积也在下降,这说明,从清朝中期开始,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不出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边疆国土的开发,也看不出人地矛盾的缓解,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高产作物的传入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i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出的就是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而不是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A项偷换概念,排除A项;密折制没有取代军机处的职能,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的书写主体并不是普通民众,所以密折制并不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通过设置行省制、将军辖区、驻藏大臣及吐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正确;A说法错误,其中行省制继承了前朝的制度,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6.A
【详解】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员多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员演变而来,这些派遣的官员本意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政府注重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的结合,A项正确;地方官的主要职责并不是巡行监察,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官员的流动性趋于稳定,排除C项;材料主要内容是官员职能的变化,无法体现维护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可以看出,当时文字狱严重,C项正确;ABD项不能体现,排除。
8.C
【详解】依据史实,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有了滑冰运动(“冰嬉”)。这项“冰嬉”运动延续了几个朝代经久不衰,到了清朝已经成了民间普遍的文体娱乐活动。八旗官兵主要由满、汉、蒙三个民族构成,多民族共同参与该运动,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C正确;追求神韵意趣是文人画的特征,宫廷画呈现出雍容华贵、吉祥、富丽堂皇的特点,A排除;嬉戏图不属于军事训练,因此不能由此得出清朝军事训练废弛,排除B;生活奢靡与滑冰活动无关,排除D。
9.C
【详解】相比于唐代而言,明清时期君主对臣子的奏章批示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更多的是命令,这体现了皇权的强化,C正确;君主和臣子之间不存在血缘亲情关系,排除A;明清时期部分君主的素养较高,对臣子的态度变化和君主素养高低无必然联系,排除B;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10.A
【详解】通过材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可以概括得出路途过于遥远,故①正确;通过材料“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可以得出天朝上国的思维,故②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的内容,排除③;中方拒绝西方遣使贸易是海禁政策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④;①②正确,故选A;③④错误,故排除BCD。
11.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朝通过设立机构、联姻、军事斗争以及进行制度改革等方面管理边疆地区,这表明清朝采取多元的手段治理边疆,B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即加强中央集权,“高度自主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通过法律来管理西藏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清朝前期虽然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关税收入依然增长,说明当时中国还有一定程度发展,B项正确。A项错误,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错误,图表只体现了广东一个地区不能看出中国同外国的交往在日趋加强,排除。D项错误,通过关税看不出出超地位,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军机处主要负责管理西北军务,之后负责根据皇帝的旨意撰写圣旨”可知,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事,C项正确;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没有处理政务的权力,排除A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是临时性质的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非牵制皇帝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最主要影响是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D正确;A、B、C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是闭关锁国政策最严重、最大的影响。
15.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白莲教起义(1796年—1804年)指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耗费了清政府十六省的数十万军力,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的财政收入,加剧了清王朝衰败,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元里抗英发生184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方式:军事征服;和亲;会盟;设置机构;册封。(任答3点)
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交流(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任答2点)
(2)辽:南北面官制。
时代特征: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3)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机构名称:理藩院。
西南:改土归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军事征服、和亲、会盟、设置机构、册封。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间交融和边疆开发。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南北面官制度。第二问,根据材料“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得出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第一问,根据材料“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得出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机构为理藩院,政策为改土归流。
17.(1)标准:品德、学识、才能、才干、熟悉儒家经典、有实际能力。
进步作用:有利于中央掌握人才任免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公平公正;有利于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形成重学风气。
(2)措施: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密折制度。
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详解】(1)标准:根据“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得出品德、学识、才能、才干、熟悉儒家经典、有实际能力。
进步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促进公平公正、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等角度分析总结。
(2)措施: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专政”,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根据“雍正时为了适应西北用兵的需要”得出清朝设军机处;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密折制度,加强专制皇权。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出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18.(1)特点:围绕削弱相权展开;以加强皇权为核心;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具有连续性。
(2)特点:内容广博繁杂、迅速机密。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官员相互牵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可得出,围绕削弱相权展开;以加强皇权为核心;根据材料一“……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可得出,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根据材料一“……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可得出,具有连续性。
(2)特点:根据材料二“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间之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财政等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如此广博、繁杂的密折内容,无疑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内容广博繁杂、迅速机密。作用:根据材料二“……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其虽身居九重大内,却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和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根据材料二“……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故人心存戒心,惟恐遭人暗中揭发,一般不敢为所欲为,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官员相互牵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