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1567年“隆庆开关”以后,以徽商为代表的商人财富急剧增加。其商业资本或用于养家糊口;或买田置地、放高利贷;或以“报销”“捐输”的方式获取科考功名;或捐赠与传统社会控制紧密相连的宗族祠堂、乡里庙宇、书院、义塾修建等公益性事业;或受农耕文明分家析产支配等。这表明
A.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阶层固化阻碍社会转型
C.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D.新的生产关系初步形成
2.在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中,可以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概括其民主思想的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3.“《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固非事实也,然元、明间犯罪之人得一度碟即可以借佛门作速逃致,此却为一事实。《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非事实也,然明、清间乡曲之人一登科第,便成为社会上特别阶级,此却为一事实。”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清小说
A.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B.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C.真实地反映了社会风貌 D.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4.讲学书院是历代学者自由讲学、传播思想、昌明学术之地,王阳明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据此可知,讲学书院( )
A.服务于科举考试 B.促进印刷业普及
C.体现基层的治理 D.补救官学的流弊
5.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开原、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最终形成内地—边境—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闭关政策的渊源》 B.《论中国人性质不宜对外之故》
C.《闭关政策历史教训》 D.《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6.如图中的人物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编撰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这部著作被达尔文称赞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他就是
A.徐光启 B.宋应星 C.李时珍 D.徐霞客
7.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指出,历史中存在着不以人的伦理是非、认识对错、善恶动机为转移和标准的某种客观规律。由此他主张社会进化,认为“理”在“势”中,倡导由“势”观“理”。据此推断,该思想家是
A.荀子 B.张载 C.朱熹 D.王夫之
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是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中国是农业大国,必须重农抑商
C.封建专制制度束缚 D.面对外患统治当局实行闭关锁国
9.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A.官员厌倦皇权的加强 B.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
C.官员责任意识的淡化 D.官员结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10.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1.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2.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化与开展》提出:“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这些深刻的检讨是( )
A.对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彻底否定了儒家思想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3.如表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运河诸关关税岁入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代 康熙二十五年 雍正三年 乾隆十八年 嘉庆十七年
运河诸关关税岁人(万两) 67.1 62 151.9 141.1
A.长途贩运开始出现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徽商操控运河贸易. D.南北经济关系疏远
14.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主张实行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制度 B.反对封建君主制度
C.认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15.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A.天人感应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二、材料分析题
16.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并简述宋明理学的影响。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文化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文化主张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17.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倡导的治学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学术实践在当时的意义。
(4)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遇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的孔子”的含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随着徽商为代表的商人财富急剧增加,其财富并没有转化为资本,而是如材料描述的,转为买田置地、博取功名等,说明的是徽商为代表的商人并没有转化财富为资本,不利于社会转型,B项正确;料看不出重农,排除A项;君主专制主要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显然这里没有体现,也没有体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排除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思想家是顾炎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
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鲁智深醉打山门”虽然不是事实,但是元明时期,犯罪之人得一度碟即可以借佛门作速逃致,说明明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事实,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这说明小说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A正确;题干主旨并不是强调小说本身的内容,排除B;C选项中“真实”表述不准确,排除C;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王阳明认为书院应当“匡翼夫学校之不逮”,也即补救官学的流弊,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书院教授科举之学,为士人参加科举作准备,不能得出“服务于科举考试”,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书院用书都是印刷书,不能得出促进印刷业普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书院有利于社会教化,不能体现基层的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政府在1558年后部分放开了海禁,并最终形成了内地—边境—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说明明朝时期实行的不是严格的闭关,这与传统的史学观点存在差异,所以材料最有可能出自《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D项正确;明朝政府没有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所以材料不可能出自对闭关政策渊源的探索,排除A项;明朝政府没有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所以不应该出自论述中国人不适宜对外开放的文章,排除B项;明朝政府没有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所以不应该出自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本草纲目》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故选C;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分别是农学、科学(手工业)、地理学家,不符合“药物学”,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编撰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联系李时珍的成就分析解答。
7.D
【详解】依据题干“历史中存在着.某种客观规律”、“主张社会进化,认为“‘理’在‘势’中”、“倡导由‘势’观‘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王夫之提出的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社会史观。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在“势在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论“理”,D正确;荀子、张载提出的只是自然史观的思想,朱熹则是一位唯心主义思想家,A、B、C排除。
8.C
【详解】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是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故选C;A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排除;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联系所学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解答。
9.B
【详解】通过对比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官员乞体现象逐渐增多,说明士大夫们有了新的想法和选择,即自我实现途径日益多元化,B项正确;仅从表格数据不能说明“官员”要求提前退休是因为厌倦皇权加强,A项错误;官员“乞休”不能说明官员责任意识的淡化,C项错误;官员纷纷要求提前退休不能说明官员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D项错误。
10.C
【详解】明未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故选C;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排除A;黄宗羲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排除D。
11.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家、佛教和儒家思想,故体现了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的思想,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背景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C项正确;顾炎武、黄宗羲等批判宋明理学,排除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康熙年间至乾隆、嘉庆年间,运河诸关关税的岁入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反映了通过运河的商业贸易增加,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长途贩运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能够体现运河贸易的发展,但材料没有涉及徽商与运河贸易的关系,排除C项;运河关税岁入呈现增加趋势,反映了运河沟通南北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由于废除了宰相制度,导致有明一代的皇帝“无善治”,由此可知他认为宰相能够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故选C;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超过传统儒家思想的窠臼,并没有主张实行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制度,排除A;黄宗羲是反对君主专制,而非反对君主制,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排除D。
15.D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不仅要有孝道的思想,还要将孝道付诸行动,体现了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D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材料中没有提到上天的信息,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做学问必须有用于国家,材料中没有体现有益于国家,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来的,主张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格物探究事物的真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16.(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影响: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文化主张:经世致用。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还有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作用。
(2)差别: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故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可知,王守仁主张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文化主张:由材料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可知,他们主张经世致用。
表现:根据“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可知,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17.(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出发点: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构建官方意识形态。途径: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知行合一)。
(3)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注重实学,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4)认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详解】(1)品德:根据材料一中“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等信息,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2)出发点:根据材料二中“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可知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途径:结合所学知识,以朱熹和王阳明为代表,说明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有外修和内求做为主要途径。
(3)目的:根据材料三中“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可知顾炎武倡导的治学目的是经世致用。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倡导实学到开创考据学先河两个方面,分析其学术实践在当时的意义。
(4)认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从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内涵、文化传承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评价、认识儒家思想。
18.(1)措施:秦始皇:根据材料“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可分析出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汉武帝:根据材料“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分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秦朝:根据材料“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可分析出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扩大了儒学影响,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思想,推动了儒学和教育的发展。
(2)含义:根据材料“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可分析出唐宋儒家学者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思想,既维护了专制统治,也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问题:根据材料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可分析出理学走向僵化;根据材料“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遇制”可分析出思想文化专制;结合所学可知因循守旧,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发展:结合李贽的思想可分析出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结合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可分析出批判君主专制;结合黄宗羲的思想可分析出提倡工商皆本;结合顾炎武的思想可分析出经世致用。
【解析】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