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17: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对儒家经典进行全新的解释,将资产阶级的选举、民主等附会为孔子所创,发表之后在社会中引起巨大震动。康有为意在
A.彻底恢复先秦儒家思想 B.利用民意推动中体西用
C.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 D.宣传革命思想反对专制
2.1898 年,光绪帝颁布的“ 明定国是” 诏书指出:“ 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岂真能制梃(提着木棍)以挞(打)坚甲利兵乎 ” 由此开启的是( )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运动 C.百日维新 D.清末新政
3.据统计,在1896-1898年出版的《时务报》中“文明”共出现了107次,其中6次为传统语汇,101次为civilization的翻译,而且几乎都是从日文文章中翻译而来。这反映出当时( )
A.部分国人意识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 B.文明开化成为知识界普遍追求
C.向日本学习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人们对西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4.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由此可见,他主张
A.中体西用 B.以夷变夏 C.维新变法 D.民族主义
5.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时中国被“惩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
A.大量销毁外国鸦片
B.承认义和团且纵容其反帝
C.帮助朝鲜镇压起义
D.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
6.意大利随军记者巴尔齐尼在天津火车站作现场报道:“我们离他们大约三百码,他们的头上裹着红布条,让人联想起一个行进中的法国士兵团。他们的红腰带在阳光下闪耀,大刀在头上挥舞,红缨枪在飞动。突然,那些打头的,接下来是其他人,再接下来是所有的人,一齐跪下来作祈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卢沟桥事变时之所以日本军队能出现在北京近郊,援引的特权出自于(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中的八国联军 D.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侵略军
9.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一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 )
A.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 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C.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 D.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
10.“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11.有笔记载:“端、刚纵匪,西太后听其所为,致酿成此辱国赔款之举,则割台澎以后又一国耻也。”其所评论的是( )
A.鸦片战争的战败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二十一条”的提出
12.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
A.反对中体西用 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C.抵制西学东渐 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
13.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写道: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严复旨在强调( )
A.体育盛会可以健体强国 B.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变革
C.变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儒家思想影响国运兴衰
14.近代以来,腐朽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下面漫画《“惩罚”中国》,此次被“惩罚”导致了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如表是甲午战争前后华侨在国内投资企业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企业数量 资本额 年均投资额
1862—1895年 67个 447.1万元 135488元
1895—1911年 284个 5065.8万元 2981624元
A.洋务运动的广泛开展 B.外资设厂实现合法化
C.“实业救国"的兴起 D.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变法存在用人不当,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了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变法失败,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变法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此外,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变法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颜炳呈《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相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改革的认识。
17.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 6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化的原因。
18.近代中国是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代,也是动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 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这种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中部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
——据【德】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三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据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2)材料二中英国的“远征”是哪次侵华战争?指出其根本目的和结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将资产阶级的选举、民主等附会为孔子所创”可知,康有为附会孔子来宣传维新思想,这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策略,有助于减少变法阻力,C正确;《孔子改制考》中有附会成分,不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恢复,排除A;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康有为主张改良,排除D。
2.C
【详解】1898 年,光绪帝颁布的“ 明定国是” 诏书,标志着百日维新开始,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排除B项;1901年清末新政,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在1896-1898年出版的《时务报》中‘文明’共出现了107次,其中6次为传统语汇,101次为civilization的翻译,而且几乎都是从日文文章中翻译而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中文明一次的应用更多的是采用了西学的概念阐释,体现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加深,部分国人意识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开化并非此时的“普遍追求”,仍然有知识分子拒绝学习西方文化,排除B项;此时期向日本学习并没有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如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排除C项;人们对西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是属于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体现的是梁启超变法改革的主张,而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C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其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非制度,排除A;以夷变夏强调用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国家利益,梁启超言论中并未体现这一信息,排除D。
5.B
【详解】依据所学及漫画可知,八个列强对清政府进行了惩罚,反映的正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情况。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义和团一起对列强的侵略进行了抵抗,故B符合题意。A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与题意不符;C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与题意不符;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点睛】
6.D
【详解】根据“意大利随军记者”“天津”“国士兵团”等信息可得了,其中涉及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侵略中 ,因此这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正确;ABC项与意大利无关,排除。
7.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辛丑条约》中规定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所以D正确。
8.C
【详解】据材料“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并结合所学可知,有日本参与的联军进入北京城并公然抢劫的是“八国联军”,C正确;A错误;B违背史实;据材料“此次入京之联军”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侵略军未进入北京,D错误。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前期,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郑观应“振工商”和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反映出救国探索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排除A项,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的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仅适用于梁启超,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材料“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说明是一场反帝斗争,“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古老的形式”说明使农民斗争的形式,且比较偏激,据此推断应该是义和团运动,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清朝,故A项排除;保路运动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故C项排除;辛亥革命主要反满族贵族,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中“对欧洲人的仇恨”,“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可以看出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有两大特点:反帝、明显的落后性,盲目排外。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割台澎以后又一国耻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因此材料的事件发生在1895年后,根据材料“端、刚纵匪”可知,这指的是义和团,因此材料评论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C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战败是在1842年,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签订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是1860年,排除B项;“二十一条”的提出是在1915年由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此时慈禧已去世,清政府已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复批判洋务思想中“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项正确;严复反对中体,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严复的思想也是西学东渐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属于维新派,他的宗旨是变法,世界形势改变,中国也要顺势而改变,说明严复旨在强调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变革,B项正确;材料中的“运会”,根据材料可知含义是世界潮流,并不是体育盛会,排除A项;中日之间的差异,并非一朝一夕,并不是指变法的漫长过程,排除C项;材料中圣人并非孔子,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由图片标题“八个强者打一弱者”可知,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A项指的是第一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B项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项指的是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漫画提供的文字信息来进行判断。
15.D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后,华侨在国内投资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国内投资环境有所改善,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A项错误;外资设厂实现合法化与华侨投资热情高涨不符,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兴起并非当时华侨投资设厂增多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16.(1)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挽救北宋统治危机。(意思相近即可)
戊戌变法: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若回答“救亡图存”也可,只答“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可)
(2)守旧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改革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3)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改革措施要全面系统,实事求是,防止急于求成;改革者要意志坚定,注意用人。(任答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目的: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积贫积弱、危机四伏,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根据材料“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使得戊戌变法的目的成为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变法存在用人不当,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了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变法失败,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此外,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变法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变法都面临着守旧势力的阻挠,阻力较大,同时变法都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3)认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改革相结合,从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要实事求是、注意用人等方面来谈认识即可。如: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改革措施要全面系统,实事求是,防止急于求成,改革者要意志坚定,注意用人等。
17.(1)因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佛教兴盛(或科举制度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纸张的大量生产(或楷书的成熟)。
积极影响: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交流)
(2)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原因: 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 ;中国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任两点)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唐朝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根据材料“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可分析出佛教兴盛(或科举制度发展);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可分析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结合造纸术的推广可分析出纸张的大量生产(或楷书的成熟)。
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可分析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交流)。
(2)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0-1904年的中国。结合图表可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占比达70%到占比32.5%可分析出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根据图表可知,日本由15%到62%可分析出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0-1904年的中国。结合清末维新变法等史实可分析出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结合清末民族危机的加剧可分析出民族危机加深;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民族意识觉醒 ;中国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任两点)
18.(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战争: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结果:中国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丧失很多权力。
(3)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李鸿章等为代表兴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
【详解】(1)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事实,可知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战争:根据材料信息“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可知,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
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其根本目的为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结合课本知识,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面临民族危机,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包括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李鸿章等为代表兴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