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辛亥革命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辛亥革命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17: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辛亥革命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近代中国一些有识之土曾刊印大量书籍用来宣传其政治、思想主张,包括《黄帝魂》《明夷待访录》《洪秀全演义》《中俄交涉史》《法兰西革命史》《华盛顿》《民约论》《社会主义神髓》等。这些书籍的刊印和传播
A.促进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C.奠定了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2.在同盟会的十六字誓词中,其民族主义只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口号,没有正面地、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常常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对这一口号理解正确的是(  )
A.与反帝没有丝毫联系 B.没有抓住当时救亡的中心环节
C.完全是传统的民族主义 D.资产阶级没有勇气正面反帝
3.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得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下列选项不符合主旨的是( )
A.清末“新政" B.百日维新 C.《钦定宪法大纲》 D.皇族内阁
4.孙中山以总统名义颁行的禁烟令说: “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束修自好,百姓与能,其有饮鸩自安,沉缅忘返者,不可为共和之民,当咨行参议院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被选举一切公权,示不与齐民齿。”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项禁烟令可能颁行于1912年5月 B.将禁烟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
C.孙中山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 D.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习俗变革
5.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政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但同年6月的《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
A.民国依然沿用清朝的审判制度 B.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所知晓
C.司法部门不执行民国政府政令 D.旧的习惯、传统依然根深蒂固
6.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该报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7.有学者指出:“现实中国王的脑袋被砍下来了,但在思想文化中国王的脑袋依旧存在,仍需要继续对其进行斗争。"这一说法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一度广泛传播。这反映出( )
A.思想解放任务已基本完成 B.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C.国人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 D.传统伦理受到极大冲击
8.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9.有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视剧,其中下列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革命党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B.广大农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
C.城市茶馆饭店有人传阅《民报》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10.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已经从二三十年前的全部否定其作为,变为以较为理性的态度来分析具体作为在其时代中的作用,对史料的解读也更为客观。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
A.袁世凯确实也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好事情
B.袁世凯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C.其称帝闹剧是源于家人和部署的怂恿
D.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史真相
11.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 )
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
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2.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规划了一个从中央的资政院到省的谘议局在内的系统。资政院和谘议局决议的事项如下表所示。该表反映出清政府( )
资政院:国家岁出入预算事件;国家岁出入决算事件;税法及公债事件;新定法典及嗣后修改事件等。 谘议局:本省应兴应革事件;本省岁出入预算事件;本省岁出入决算事件;本省税法及公债事件;本省单行章程规则之增删修改事件;本省权利之存废事件;接受本省自治会或人民陈请建议事件。
A.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B.有效化解了政治困局
C.初步尝试构建宪政机关 D.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13.“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材料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义和团运动
14.1905年某政治组织在纲领中写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纲领(  )
A.标志中国农民运动达到最高峰 B.反映清政府开展新政以自救
C.体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 D.推动了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
15.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是按照这一法案运作的。1912年3月8日,参议院全体议员表决,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限制。下列哪一观点对此变化作了较为理性的解读
A.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熟 B.参议院认为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更优越
C.参议院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原则 D.《临时约法》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大事记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二图示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17.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统治长期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它的结果,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自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自童光政的《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讲到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时,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强调:“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应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改编自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
(1)材料一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分析“这次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
18.阅读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 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们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据《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宣传民主思想的书籍的引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洪秀全演义》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成为了宣传革命的重要卖点,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排除C项;北伐战争的开始和初步胜利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同盟会十六字誓词中没有明确反帝,甚至还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的帮助,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当时中国的国情,没有抓住救亡的中心环节,故选B项;“没有丝毫联系”、“完全是传统的民族主义”的说法均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C;“没有勇气正面反帝”当时说法没有根据,排除D项。故选B。
3.B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清王朝好比一座整个结构已经腐朽的房屋,仅仅依靠小修小补不能使房屋免于倾倒,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也即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经彻底腐朽,必须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政府。19世纪末百日维新运动开展的时期,主张依靠清朝政府实行政治改良的观点仍然占据主流,以推翻清朝为目的的革命运动尚未大规模兴起,百日维新不符合“民主革命兴起”的主旨,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 、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必须推翻清朝,此后民主革命形势更加高涨,A项、C项、D项均体现了“民主革命兴起”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4.A
【详解】孙中山于1912年4月正式解除大总统职务,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可知,孙中山将禁烟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BC不符合题意,排除;颁布禁烟令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习俗变革,D不符合题意,排除。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政令革除旧称呼但是报纸记载公堂上仍然用旧称呼,可见旧传统根深蒂固,D项正确;材料与审判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得不出民众对政令的知晓程度,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司法部门不执行民国政府政令,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推翻了“清朝统治”,使“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相符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结束清朝的统治,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C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让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成为共和国,D项错误。
7.C
【详解】根据题干“现实中国王的脑袋被砍下来了,但在思想文化中国王的脑袋依旧存在”值得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得到解放,封建意识仍然根深蒂固,C项正确;题干强调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说明思想解放任务没有完成、民主革命思想对广大的普通民众影响较小,传统伦理思想仍旧占据重要地位,排除A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材料反映了张一鏖认为清朝亡于庚子事变,孙中山认为庚子事变后,人们救国意识进一步增强。张一鏖、孙中山相关说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人们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觉醒,故D符合题意;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实行过新政,不能说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故排除A;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B;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无关,故排除C。
9.B
【详解】三民主义虽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只是要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准备,A不符合题意;1905年,同盟会成立,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C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为袁世凯撑腰。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良性变化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学术界不断解放思想,鼓励学术创新;另一方面也证明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功绩及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可以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暴力革命是辛亥革命的不足,但戊戌政变已经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因此他所谓的辛亥革命的不足是不正确的,A项错误;该学者认为改良道路比暴力革命更好,但没有表明这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B项错误;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该学者的主张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C项错误;该学者忽视了辛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和伟大意义,D项表述准确,正确。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功绩及意义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题干表格可知,清末新政时期不管是中央的资政院还是地方各省的谘议局,在职能上都具有商讨审议国家或地方财政预决算、税法等事务,是具有模仿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的机构,C项正确;题干中不能看出地方权力的增大威胁到中央的权力,材料主要体现了清末新政时期资政院和谘议局的职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有效化解政治困局,排除B项;从题干中并不能看到资政院和谘议局的设立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材料信息主要是对资政院和谘议局的介绍,尤其是职能的介绍,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腹心打开缺口,将其作为针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推动全国革命形势高涨的是武昌起义,B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没有找到对清政府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秋收起义时清政府已经灭亡,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ACD 三项错误。
14.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对应的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这一纲领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诉求,是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重要纲领,C项正确;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标志中国农民运动达到最高峰,排除A项;题干对应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而同盟会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因此不是反映清政府的新政自救,排除B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而且推动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的是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中华民国刚刚建立不到一年,就更换政体,说明当初考虑不周全,这是不成熟的表现。故A项错误。设立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两次表决前后不到半年,是为了应对不同情况作出的选择,没有体现孰优孰劣。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是因为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所以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南北议和,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孙中山答应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但是,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可能会擅权独裁,就把政体改为责任内阁制,使总统无权而内阁总理掌握权力,如果临时大总统还是孙中山,可能还沿用总统制,这是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的原则。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没有阻止袁世凯专权,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并未维护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D项。《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它有利于维护共和,但从中国后来的历史史实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考生需结合史实对其进行“理性解读”。
16.(1)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联系:鸦片战争后,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延续与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刺激了官僚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
(3)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详解】(1)含义: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联系:结合材料二图示及所学可从鸦片战争后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延续与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刺激了官僚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等方面来说明其联系。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等方面回答。
17.(1)革命:辛亥革命。意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扫除障碍;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2)表现:召开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3)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详解】(1)革命:据材料“它的结果,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可知,这是辛亥革命。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扫除障碍;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等方面回答。
(2)表现: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可从召开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等方面回答。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从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方面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
18.(1)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各种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思想: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影响:使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迅速封建化;引发了内讧及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3)原因: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法治原则、责任内阁制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详解】(1)原因:结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即可,如社会性质、主权破坏、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思想:根据材料“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们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可知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影响:结合其主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政权的封建化、内部混乱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原因:根据材料三、四可知辛亥革命的原因主要有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努力:结合辛亥革命的成就进行分析即可,如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法治原则、责任内阁制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